记者 |
编辑 | 林子人
【上海】
话剧《莎士比亚的罗朱》
演出时间:8月6日-15日
演出地点:上剧场
《莎士比亚的罗朱》讲的还是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但用了一个新奇的方式:美国戏剧导演乔·卡拉科(Joe Calarco)接受委约创作这部话剧,前提是只使用男性演员。经过多年的剧本打磨,这部剧渐渐成为了一部关于四个寄宿男校少年的故事,他们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文本探索自己的内心。话剧的大部分场景发生在教室里,四位少年发现了一本《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开始为彼此阅读——起初可能带了一些男孩子的戏谑和插科打诨——但他们越来越认真,渐渐地被吸引进莎士比亚的文学世界,去探究关于爱情和自由的一切……
少男少女在压抑、懵懂和鲁莽之中追寻被成年人避而不谈的生命真相一直是个令人着迷的戏剧主题,除了这部《莎士比亚的罗朱》之外,近年来讨论度颇高的作品还有音乐剧《春之觉醒》。《莎士比亚的罗朱》自1997年纽约首演以来,好评不断。它成为美国外百老汇驻演时间最长的莎士比亚改编作品,先后翻译成韩语、荷兰语等多个版本在各国上演。
阿瑟·米勒经典话剧《推销员之死》
演出时间:8月7日-22日
演出地点: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推销员之死》发表于1949年,在百老汇连演742场,荣获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为阿瑟·米勒赢得了国际声誉。该剧讲述了推销员威利·洛曼的悲惨遭遇。在为公司兢兢业业工作三十多年后,威利被老板辞退,又为两个不务正业的儿子操碎了心,最终为了使家庭获得一笔保险费而在深夜驾车外出撞毁身亡。1983年,米勒受邀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推销员之死》,该剧的上演是中美关系解冻后两国戏剧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喻荣军在去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阿瑟·米勒剧作经典作品首发式上表示,1983年北京人艺版《推销员之死》虽然影响力巨大,但在当时,这部剧所想探讨的内容和中国国情距离较远,当时的中国观众甚至都不太了解什么是推销员和保险业。但对当下的中国观众而言,这个中年男人梦想破灭的故事早已不再陌生——经历了改革开放的狂飙突进式发展,中国社会已然呈现出了与米勒笔下的美国社会的某种同时性。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马凌指出,米勒是一个左翼知识分子,他对社会达尔文主义有一种“冲天的愤怒”,而对于这种恶性竞争和社会内卷化的后果,如今的中国人也已有所体认。
张国立、王刚、张铁林主演话剧《断金》
演出时间:8月12日-15日
演出地点:上汽·上海文化广场
从2000年到2009年,四部《铁齿铜牙纪晓岚》让张国立、王刚、张铁林成了家喻户晓的“铁三角”组合。他们在话剧《断金》中再聚首饰演民国时期在王府井经商的结拜三兄弟,继续“相爱相杀”。《断金》延续了编剧邹静之最擅长刻画的老北京故事,讲述的是三个素昧平生的男人在新开市的东安市场上演的一幕幕爱恨纠葛。张国立饰演落魄的贵族之后富小莲;王刚饰演生意人魏青山,他一如既往仍然是一个反派角色;张铁林则饰演一个混不吝票友贵宝。
“上海大剧院2021别克艺术季”
钢琴现代舞即兴作品《我》
演出时间:8月13日-14日
演出地点:上海大剧院
钢琴现代舞即兴作品《我》由金星舞蹈团元老级舞者汪涛和新锐钢琴家朱序芝共同呈现。作品的核心概念是“我和我们”。在钢琴乐曲声中,身着西装的舞者汪涛将以极其简单的表演工具——一张琴凳和一盏晃动的灯——开始他的即兴舞蹈,用灵动的肢体语言探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我》是“上海大剧院2021别克艺术季”呈现的四部精选剧目之一,本月不容错过的还有著名中提琴演奏家、德国慕尼黑爱乐乐团终身中提琴首席梅第扬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黄亚蒙合作演绎的系列古典世界名曲,以及儿童光影音乐剧场《Ring-Ring“环”游历险记》,剧中音乐全部源自瓦格纳经典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除了精彩演出之外,本届别克艺术季还将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推出包括舞蹈夏令营、别克移动艺术空间、后备箱市集在内的一系列特别活动项目。
中国国家话剧院话剧《特赦》
演出时间:8月20日-21日
演出地点:上汽·上海文化广场
话剧《特赦》改编自轰动民国的施剑翘枪击案。1935年的天津,一位叫施剑翘的女子为报杀父之仇,将军阀孙传芳射杀于居士林佛堂,得手后当即散发传单宣布自首。该剧讲述的是刺杀后的故事,施剑翘枪击案的审理过程随着社会舆论不断被左右和反转,这场围绕“公道自在人心”和“杀人偿命”之争的案件最终以民国政府特赦的方式结案。
早在2008年,编剧徐瑛就想把这个历史事件写成剧本,徐瑛用了十年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力求还原案件现场。徐瑛认为,施剑翘在当年终审之前已经“被民间特赦了”,但民意对最终的审判结果究竟有多大的影响没有文献证据。而施剑翘是否是一个“正义化身”,无论是历史还是剧本都未给出确切的答案,值得当下的观众继续思考。
【北京】
冯远征主演六幕话剧《杜甫》
演出时间:8月14日-8月25日
演出地点:首都剧场
唐玄宗天宝年间,杜甫与诗友李白、高适同游汴梁,正在单父台斗诗游乐之际,安史之乱突起,惊散了诗朋酒侣。此后,李白寻归庐山,高适入哥舒幕,杜甫奔赴长安。话剧《杜甫》通过描写杜甫自安史之乱到去世的一段人生轨迹,展现了他在仕途和文学上的起落沉浮,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位伟大诗人的高贵灵魂。
该剧由著名演员冯远征导演并领衔主演,郭启宏担任编剧。2019年首次上演时,冯远征曾表示,杜甫不仅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有路见不平的侠义热肠,还有常人眼中的“迂阔”、一点和平凡人一样的小计较和钻牛角尖,以及原则固执背后的可爱。
王蒙同名小说改编舞台剧《活动变人形》
演出时间:8月20日-8月22日
演出底单: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
《活动变人形》是中国作家王蒙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从倪吾诚的儿子倪藻于1980年出访欧洲、拜访父亲当年的朋友开篇,回叙了倪吾诚的一生,概括了数十年间中国的历史风云和社会变迁。王蒙曾坦言,小说中对于主人公倪吾诚的很多刻画情节——一个处于矛盾和夹缝中的郁郁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其实取材于他的父亲。
本次创排的舞台剧是《活动变人形》首次被改编为戏剧作品。对于大众并不是熟悉的“活动变人形”这一概念,剧中有一段台词解释道:“每个人都可以说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他的欲望、希望、理想,是他的头。他的本领、行为、成就,是他的身。他的环境、地位是他的腿。这三者能和谐,哪怕只是彼此相容,他就能活,也许还活得不错。不然,只有烦恼、痛苦。”该剧在北京站启动后,还将前往广州、佛山、泉州、南京等多地巡演。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演出时间:8月20日-8月29日
演出地点:天桥剧场
这是一部谍战题材的舞剧,故事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上海,无数革命先烈曾在这里英勇就义。主人公李侠与兰芬假扮夫妻在上海开启潜伏生涯,在长达12年的岁月里,他们每日行走在生与死的刀锋上,秘密用电波传递着情报。与其他革命战争题材不同的是,在对英雄的描述中,该剧不仅展现主人公坚定的信仰和赴死的勇气,也通过细节刻画出英雄作为一位普通人的细腻情感。“嘀嘀嘀”的电波声穿插全场,演员则需要用不开口的肢体表达复杂的剧情和多重的人物,这对于舞剧的编排和创新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英格玛·伯格曼编剧、过士行导演作品《婚姻情境》
演出时间:8月25日-8月29日
演出地点:鼓楼西剧场
在伯格曼的电影《婚姻生活》中,事业成功、体贴而自信的丈夫,终于对相伴十年的妻子主动承认爱上了别人,受够了枯燥乏味的婚姻生活,想要寻找自己生活的意义。这对中产阶级“模范夫妻”在撕破体面与温情的面纱后经历了分居、离婚,又与不同的情人恋爱、再婚,却没能找到灵肉合一的完美婚姻。
1973年,电影《婚姻生活》在瑞典电视台甫一上映,瑞典离婚率骤升。无独有偶,舞台版《婚姻情境》于2017年在鼓楼西剧场上演,亦有几对夫妻在观戏后离婚。这部作品无疑向我们揭示了生活的部分真相,但好在作者并不是要我们陷于绝望。当戏剧与生活彼此映照,我们或许会从无所不在的庸常中发现生活朴素的真谛。
(受疫情影响,以上剧目具体演出时间可能会有调整,具体时间以相关剧院公布日期为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