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美联储计划年内缩减购债之际,IMF警告新兴市场难以承受“缩减恐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美联储计划年内缩减购债之际,IMF警告新兴市场难以承受“缩减恐慌”

新兴市场国家还面临着高通胀的难题,且许多国家今年就已大幅加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王品达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上周五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释放信号,称美联储考虑在年内缩减购债。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吉塔·戈皮纳特(Gita Gopinath)警告称,新兴市场难以承受“缩减恐慌”的重演,美联储制定政策应当慎之又慎。

戈皮纳特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达了她的谨慎态度,称中低收入国家在疫情中本已面临格外巨大的经济压力,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这些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困难更大,”戈皮纳特说,“它们正在遭受多方面的打击。也正是因此,这些国家难以承受全球主要央行的政策导致的金融市场恐慌。”

戈皮纳特所提及的恐慌,就是2013年那场著名的“缩减恐慌”(taper tantrum)。2013年5月,时任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出席国会听证会时表示,美联储将在接下来几场政策会议期间缩减QE。

伯南克的表态给金融市场抛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市场将其解读为货币政策即将紧缩、利率即将上升的信号。投资者大规模抛售资产,导致资产价格下跌、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美元也出现上涨。

由于美债收益率和美元的上涨,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大量外流、货币贬值,对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和经济也造成了一定冲击,其影响持续几个月之久。巴西、印度、土耳其等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均受到影响,其中印度卢比在三个月内下跌15%。

而现在,随着美国经济从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复苏,美联储再次考虑缩减QE,因此人们十分关注“缩减恐慌”是否会重演。

戈皮纳特认为,如今的美联储在沟通方面与2013年相比已取得很大进步。2013年的“缩减恐慌”与其说是由缩减QE本身引起,不如说是由缩减QE带来的加息预期所引起。而上周鲍威尔在表明缩债意向的同时特意明确强调缩债与加息并无关联:“未来缩减购债的时间与进度中并不包含有关加息时点的直接信号。对于加息,我们已经阐明了一个不同的、更为严格的标准。”戈皮纳特表示,鲍威尔做到了就货币政策向公众进行“极其明确的沟通”。

但是,戈皮纳特仍然担心,通胀在未来可能成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隐忧。鲍威尔在上周的讲话中坚称美国目前的高通胀是暂时的,还用了很大篇幅加以论证。而戈皮纳特认为,虽然高通胀背后的确有供应链紧张等疫情期间的暂时性因素,但如果高通胀持续一段时间,人们就会形成高通胀的预期,而这种预期是可以自我实现的。

一旦高通胀真的成为美国经济的一大问题,美联储可能不得不更快地将货币政策正常化,而快于预期的货币紧缩正是“缩减恐慌”的一大根源。IMF在今年7月更新《世界经济展望》的发布会中警告称,如果疫情持续反弹、美国货币政策突然收紧,全球GDP损失总额到2025年最高可达4.5万亿美元。

近年来,新兴市场国家已从2013年的“缩减恐慌”中吸取了一些经验,现在许多新兴市场国家与当年相比拥有更雄厚的外汇储备、更被低估的货币、更大的利差缓冲。但是,疫情所造成的特殊经济形势也使得新兴市场国家面对冲击时更加脆弱。

在新兴市场国家,早在今年上半年美联储缩减QE尚未提上日程之时,高通胀就已经成为经济政策的一大难题。新冠救济使得更多资金在经济中流动,供给侧却因疫情而持续不振,二者叠加使得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加大。7月巴西的通胀率已达9.3%,是今年通胀目标的近2.5倍;俄罗斯通胀率为6.5%,也比央行的目标4%高出不少。印度、墨西哥等国的通胀率同样也出现上涨。

由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历史上有着高通胀乃至恶性通胀的经验教训,市场的通胀预期也不像发达国家那样长期处于低位,因此这些国家往往无法像美联储一样采取“等等看”的态度。

今年6月德尔塔毒株尚未在美国引发新一波疫情时,美联储预计的下次加息时间在遥远的2023年,而疫情反弹还可能进一步推迟加息进程。但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在高通胀的压力下今年就已经大幅加息。

3月以来,巴西央行就已经四次加息,利率从2%累计上升至5.25%,央行还表示随时准备加息到“中性”水准以上以遏制通胀。俄罗斯7月也宣布加息100个基点,目前利率已达6.5%。本月早些时候,墨西哥、秘鲁等国也相继宣布加息。

然而,加息很可能会使新兴市场国家本就并不顺利的经济复苏进程更加困难。加息本身就会增加政府的举债成本,而加息同时还会导致经济增长下降,进一步减少政府的财源。巴西央行行长罗伯托·坎波斯·内托(Roberto Campos Neto)8月12日就曾表示,外国投资者已经开始担忧巴西财政状况恶化。

因此,新兴市场国家对美联储的政策动向也密切关注。如果未来经济形势使得美联储的货币紧缩快于预期,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状况很可能雪上加霜。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美联储计划年内缩减购债之际,IMF警告新兴市场难以承受“缩减恐慌”

新兴市场国家还面临着高通胀的难题,且许多国家今年就已大幅加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王品达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上周五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释放信号,称美联储考虑在年内缩减购债。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吉塔·戈皮纳特(Gita Gopinath)警告称,新兴市场难以承受“缩减恐慌”的重演,美联储制定政策应当慎之又慎。

戈皮纳特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达了她的谨慎态度,称中低收入国家在疫情中本已面临格外巨大的经济压力,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这些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困难更大,”戈皮纳特说,“它们正在遭受多方面的打击。也正是因此,这些国家难以承受全球主要央行的政策导致的金融市场恐慌。”

戈皮纳特所提及的恐慌,就是2013年那场著名的“缩减恐慌”(taper tantrum)。2013年5月,时任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出席国会听证会时表示,美联储将在接下来几场政策会议期间缩减QE。

伯南克的表态给金融市场抛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市场将其解读为货币政策即将紧缩、利率即将上升的信号。投资者大规模抛售资产,导致资产价格下跌、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美元也出现上涨。

由于美债收益率和美元的上涨,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大量外流、货币贬值,对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和经济也造成了一定冲击,其影响持续几个月之久。巴西、印度、土耳其等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均受到影响,其中印度卢比在三个月内下跌15%。

而现在,随着美国经济从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复苏,美联储再次考虑缩减QE,因此人们十分关注“缩减恐慌”是否会重演。

戈皮纳特认为,如今的美联储在沟通方面与2013年相比已取得很大进步。2013年的“缩减恐慌”与其说是由缩减QE本身引起,不如说是由缩减QE带来的加息预期所引起。而上周鲍威尔在表明缩债意向的同时特意明确强调缩债与加息并无关联:“未来缩减购债的时间与进度中并不包含有关加息时点的直接信号。对于加息,我们已经阐明了一个不同的、更为严格的标准。”戈皮纳特表示,鲍威尔做到了就货币政策向公众进行“极其明确的沟通”。

但是,戈皮纳特仍然担心,通胀在未来可能成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隐忧。鲍威尔在上周的讲话中坚称美国目前的高通胀是暂时的,还用了很大篇幅加以论证。而戈皮纳特认为,虽然高通胀背后的确有供应链紧张等疫情期间的暂时性因素,但如果高通胀持续一段时间,人们就会形成高通胀的预期,而这种预期是可以自我实现的。

一旦高通胀真的成为美国经济的一大问题,美联储可能不得不更快地将货币政策正常化,而快于预期的货币紧缩正是“缩减恐慌”的一大根源。IMF在今年7月更新《世界经济展望》的发布会中警告称,如果疫情持续反弹、美国货币政策突然收紧,全球GDP损失总额到2025年最高可达4.5万亿美元。

近年来,新兴市场国家已从2013年的“缩减恐慌”中吸取了一些经验,现在许多新兴市场国家与当年相比拥有更雄厚的外汇储备、更被低估的货币、更大的利差缓冲。但是,疫情所造成的特殊经济形势也使得新兴市场国家面对冲击时更加脆弱。

在新兴市场国家,早在今年上半年美联储缩减QE尚未提上日程之时,高通胀就已经成为经济政策的一大难题。新冠救济使得更多资金在经济中流动,供给侧却因疫情而持续不振,二者叠加使得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加大。7月巴西的通胀率已达9.3%,是今年通胀目标的近2.5倍;俄罗斯通胀率为6.5%,也比央行的目标4%高出不少。印度、墨西哥等国的通胀率同样也出现上涨。

由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历史上有着高通胀乃至恶性通胀的经验教训,市场的通胀预期也不像发达国家那样长期处于低位,因此这些国家往往无法像美联储一样采取“等等看”的态度。

今年6月德尔塔毒株尚未在美国引发新一波疫情时,美联储预计的下次加息时间在遥远的2023年,而疫情反弹还可能进一步推迟加息进程。但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在高通胀的压力下今年就已经大幅加息。

3月以来,巴西央行就已经四次加息,利率从2%累计上升至5.25%,央行还表示随时准备加息到“中性”水准以上以遏制通胀。俄罗斯7月也宣布加息100个基点,目前利率已达6.5%。本月早些时候,墨西哥、秘鲁等国也相继宣布加息。

然而,加息很可能会使新兴市场国家本就并不顺利的经济复苏进程更加困难。加息本身就会增加政府的举债成本,而加息同时还会导致经济增长下降,进一步减少政府的财源。巴西央行行长罗伯托·坎波斯·内托(Roberto Campos Neto)8月12日就曾表示,外国投资者已经开始担忧巴西财政状况恶化。

因此,新兴市场国家对美联储的政策动向也密切关注。如果未来经济形势使得美联储的货币紧缩快于预期,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状况很可能雪上加霜。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