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对话《假装我们在城市》弗兰·勒波维茨:不喜欢我又如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对话《假装我们在城市》弗兰·勒波维茨:不喜欢我又如何?

随着Netflix剧集《假装我们在城市》的热播和《弗兰·勒波维茨读本》在英国出版,这位机敏风趣的美国作家再度走红,在这次采访中,她谈到了写作的失败、她对安迪·沃霍尔的厌恶和她最好的朋友托妮·莫里森。

弗兰·勒波维茨。拍摄:Adrienne Grunwald

弗兰·勒波维茨是一位作家,以不写作闻名。她曾说过:“我真的很懒,写作也是真的难,我不喜欢做困难的事。”很少有作家会不同意这句话,但所有的作家也都明白,写作的阻碍从不真的是懒惰。现年70岁的勒波维茨已经被困扰了四十年,她的编辑埃罗尔·麦克唐纳(“全纽约工作最轻松的人”)说,阻碍她的是“对文字的过度敬畏”。

勒波维茨的公寓藏书量巨大,最新数据已经超过了11000本,她爱书是毫无疑问的。她说:“我宁愿把有些人从窗户扔出去,也绝对不会丢掉一本书。”那么,这种“过度敬畏”的说法是否是在委婉地表达她的自卑感?她认为自己写的东西不足以印刷成册?

“我不认为我有自卑感,”勒波维茨笑道,“我知道有很多人反对我,他们认为我太吹毛求疵了,虽然我自己并不这么认为。但就像我会挑剔别人的作品,我对自己作品的要求还要高得多,我觉得这是一种过度的职业精神。”

采访通过电话进行,这意味着她是在纽约的公寓里打的固定电话,因为她除了不愿意写作,也不愿意用手机、WiFi,甚至是电脑。疫情封锁期间,她心爱的书店都关门了,她只能托朋友替她在网上买书,再给朋友寄去支票。封城期间有一次公共活动,我(指本文作者Hadley Freeman)需要通过Zoom采访她,她只得去到大卫·赛德瑞斯家,用他的电脑。不过,70岁的勒波维茨看起来始终是那么独立自足。早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她确实有在写作,她为安迪·沃霍尔的《Interview》杂志撰写了高雅幽默的专栏,也出版了畅销散文集《都市生活》(Metropolitan Life,1978年)和《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1981年),她会在谈话节目中坚守自我,不理会男性主持人和嘉宾问她何时结婚怀孕这类言论。勒波维茨,一位女同性恋者,只是微笑着抽着烟。

马丁·斯科塞斯关于勒波维茨的第二部,也是最近一部纪录剧集名为《假装我们在城市》。影片主基调就是勒波维茨孤独地在纽约街头闲逛的镜头,她穿着那件标志性的长大衣、李维斯经典款修身牛仔裤,脚踩一双乐福鞋,观察着周遭的一切,又与一切保持距离。她对技术的厌恶现在却使得她如此依赖他人,她难道不反感这一点吗?“不,我只是觉得,我有朋友会这些,也可以帮我做,这不是很幸运的事吗?”她微笑着说,那微笑意味着她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生活。

《弗兰·勒波维茨读本》

现在,勒波维茨已经成为人们通常说的“公共演讲者”(斯科塞斯关于她的第一部纪录片就叫《公共演讲》)。但实际上,她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智者,肯定是自多萝茜·帕克以来最著名的美国才女——与帕克不同的是,她不写作(也不喝酒)。她的观察充满了洞见,人们付钱来听。这与喜剧演员有很大不同,因为勒波维茨并不是个小丑,她也肯定不会事先写稿。她的观点都是脱口而出,世界各地的观众(如果疫情允许的话,她明年将会开始一场大规模的欧洲巡演)蜂拥而至来听取她对各项事物的见解,从度假(“你的生活得糟成什么样,你才能想出这样的点子:‘你知道什么会很有意思吗?我们带孩子去机场,在那一坐几个小时,然后被人骂。’”)到人们是否与书中的主人公有关系:“一本书不是一面镜子,而是一扇门,”她在《假装我们在城市》中说道。她在新泽西州成长的过程中,很少从小说中读到住在乡村的犹太女同性恋者,这从来没有困扰过她吗?她发出了响亮的笑声,“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再过一百万年也不会想!我不是什么革命者,我更像是个浪荡子。我从没想过,‘我要怎样改变世界?’我想的是,‘我怎么才能做我自己想做的事又不进监狱?’”

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一段时间里,勒波维茨承诺过自己正在写一本小说。当我问起这件事,她说:“大约有一百多页。但距我最后一次看到它,已经过去好几代人了。”人们逐渐发现,等待勒波维茨的这本小说就像等待戈多一样徒劳,于是她在美国的出版商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将《大都市生活》和《社会研究》合成一本书出售,名为《弗兰·勒波维茨读本》(The Fran Lebowitz Reader)。虽然这两本书已经问世超过四十年了,但书中的文章仍然熠熠生辉,枯燥的句子都被精简了,处处可见作者无可挑剔的个性。由于勒波维茨没有任何新的产出,她的粉丝已经开始像引用宗教经文一样引用《读本》中的句子了:“上帝的所有孩子都不漂亮,事实上,上帝的大多数孩子几乎都见不得人……一般来说,我觉得体育活动又危险又累人,和搞体育的人相比,除了我们都有权接受陪审团的审判之外,我跟他们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这本书在美国一直在再版,现在也在英国出版了。这也证明了《假装我们在城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是Netflix在封城期间的热门剧集。“我很确定疫情是推动因素,因为我觉得很多人看我的剧是因为他们没法出门,”她说。疫情带给她的影响两相抵消了,因为独自生活的勒波维茨在疫情期间是没有收入的,她所有的演讲活动都被取消了:“那真的很有压力。我天天就站在超市里想:‘为什么葡萄这么贵?这是什么?卡地亚吗?’”

由勒波维茨参与制作的《假装我们在城市》应该够她买好几串葡萄了。在这七集轻松愉悦、出人意料而又充满诗意的节目中,她除了向斯科塞斯分享自己尖锐的观点以外什么也没做,而斯科塞斯就在背景音里哈哈大笑。《周六夜现场》也模仿了《假装我们在城市》,喜剧演员杨博文扮演勒波维茨,大声喊道:“人们问我:‘我应该去当作家吗?’我说:‘不!做一些有用的事!做!一块!哈密瓜!被熏火腿!包起来的!哈密瓜!’”凯尔·穆尼则扮演斯科塞斯,在她身边因歇斯底里而心脏病突发。

弗兰·勒波维茨和马丁·斯科塞斯 拍摄:Rahav Segev 图片来源:WireImage

勒波维茨没有看过这段模仿(“我没办法看我自己”),但我问了斯科塞斯在镜头外是否也像在片中笑得那么开心。“我一直觉得马丁很有趣,我不知道为什么,但他确实很有趣,”她深情地说。(斯科塞斯在拍摄《华尔街之狼》时,曾让挑剔出了名的勒波维茨饰演把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送进监狱的法官——这是朋友间的一个玩笑。)《假装我们在城市》获得了艾美奖优秀非虚构类剧集的提名,Netflix非常希望剧中的主演能够参加九月的活动。但勒波维茨不为所动,“颁奖仪式在洛杉矶,”她说,此外不再需要任何详细的说明。

然而,伴随着鲜花和掌声而来的,还有批评与争议。在《假装我们在城市》最成功的巅峰时期,《纽约时报》开设了一个专栏,标题为《人人都爱弗兰,但是为什么呢?》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勒波维茨如此“厌世、暴躁、迷恋曼哈顿生活”,为什么会在年轻人中这么受欢迎呢?“她认为健康这个概念一定是从‘加利福尼亚’传来的——是时候攥紧你手中的百吉饼了(《纽约时报》曾刊文称最好的百吉饼在加州,引起了纽约百吉饼专家和爱好者的愤怒),”从文字中都能看到记者的白眼。

我问勒波维茨,这个专栏是否伤害到了她,她说:“你会预料到有批评的,而且这几乎是我收到的第一次负面报道。但我认为你所提到的具体事件是非常反犹太主义的,这种事是绝对不被允许的。我的编辑曾给我打过电话,他就说:‘你不觉得这是反犹主义吗?’他还不是个犹太人,所以他的敏感度一定是没有我高的。但是我听说网上有很多人在讨论(这篇文章),让我吃惊的是,很多人其实与文中所写的东西完全无关,却在这件事上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

好像今天的人们已经把意见看作是关涉自我身份的声明,也因此,意见分歧会让人感觉很震憾。“我想这是真的,意见已经取代了道德。但我从不在意别人对我的想法怎么看。我并不是说我不关心别人对我的看法,我也是人。但如果有人不认同我的观点,那又怎么样呢?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的意见)会激怒别人。我又没有权力,我又不是纽约市长,我也不制定法律,这就只是意见而已!”

勒波维茨在新泽西州长大,家里从事家具装饰行业,她是家中的大女儿。她喜欢读书,但成绩很差,曾多次因她所说的“不特定乖张行为”而被学校开除。我问她什么时候知道自己是同性恋的,“这很难向现在的年轻人解释。同性恋在当时是非法的,别提争取同性婚姻自由了,不如想想怎么不被关进监狱吧?你从来不曾看到过,这件事也从来不曾被谈论过,甚至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所以,如果我没有在书中偶尔读到过同性恋,我就永远不会知道这件事。我有一个朋友,在特拉华州威尔明顿的蓝领环境中长大,她就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女同性恋),这在当时是很普遍的事情。我有一段非常清晰的记忆,12岁时在后院读书,我记得当时有这样一个确切的想法:‘好吧,我想如果世界上有女同性恋这种东西,那就肯定会有人是女同性恋。但为什么非得是我呢?’因为我立刻就明白了,在我所处的世界里,我不可能这样生活,而我在那个世界里生活得还挺快乐。当然,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呆在原先的世界,假装自己是个异性恋,但我从没想过要这么做。”

同性恋在当时是一种犯罪,她是否害怕过被逮捕呢?“我从来没怕过这个,因为当时警察主要抓的是男同性恋,因为男同(比起女同)更让他们感到愤怒。说实话,我更害怕我的父母(发现)。”

勒波维茨在公开谈话中经常提到她的父母,特别是她的母亲,而且总是非常深情。她是什么时候向他们出柜的?“我们从没谈论过这个问题,”她说,“我的意思是,他们自己感觉到了,我也把女朋友带回家了,但我们从没说过这件事。这是我的原因,但我知道他们也不愿意聊这个。”

1977年,勒波维茨与安迪·沃霍尔在纽约,当时她正为沃霍尔的《Interview》杂志撰稿。拍摄:Richard E Aaron 图片来源:Redferns

勒波维茨是一个怎么样的女朋友呢?“糟糕。非常糟糕!我厌恶家庭生活,我也不是‘一生一世一双人’那种人。我能处理好,比如说,头三个月,这就是一段感情对我而言的全部生命了。我交往过更长的时间,但我并不是什么‘三好女友’。我是个糟糕的女朋友,但我是个很好的朋友。”

她在十几岁时从高中辍学,决心成为一名作家,刚来到纽约就开始交朋友了。她在54俱乐部(1970年代纽约的传奇俱乐部)和沃霍尔的“工厂”里闲逛,但从未被吓倒。“社交场合并不会让我感到害怕,”她说。她供职的第一本杂志的编辑苏珊·格雷厄姆·温加罗当时正好在和爵士乐手查尔斯·明格斯交往(二人后来结婚了),在《假装我们在城市》中,勒波维茨描述了在感恩节时带明格斯去她父母家,以及明格斯带她和艾灵顿公爵一起吃早餐的事情。在《Interview》工作时,她与声名狼藉的卢·里德成了朋友。“卢性格很难搞,没有人会说他不难搞。我们第一次见面时真的吵了一架,但我们还是喜欢对方,”她说。

她不太喜欢沃霍尔本人。“我注意到,沃霍尔倾向于寻找心理非常脆弱的人,然后鼓励他们吸毒,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氛围。几年间,我每天都能看到他,但我们交流得不多。”她在《Interview》工作的最后一年里,沃霍尔用画抵了她的工资。她对沃霍尔画作的喜爱程度和对他本人的喜爱一样,所以勒波维茨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卖掉了这些画来付房租。两个星期过后,沃霍尔就过世了,其画作的价格也一飞冲天。“我一直觉得他是故意的,”她说。什么?死了?“对,他知道我把画卖了,于是心想:‘让她瞧好吧!’”

托妮·莫里森是她最好的朋友之一,两人相知近四十年,直到2019年莫里森去世。在一个她们在舞台上交谈的片段中,勒波维茨一反常态地被莫里森吓到了,因为莫里森对她说的每一句话都高兴地傻笑。“人们不知道托妮多有趣,虽然她的形象有些令人生畏,但她真的很有趣,”勒波维茨有点俏皮地说道。她们需要一段时间来祛除这种令人生畏的印象吗?“不,我们的友谊是瞬间产生的。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就像是一见钟情,只不过我们的友谊持续了下来。”勒波维茨在莫里森的追悼会上说道:“我有四位最亲密的朋友,40年来,托妮至少占了两个。”

勒波维茨12岁时,她的母亲告诉她:“不要在男孩身边搞笑,他们不喜欢这样。”这只是她离家后打破的许多规则之一。勒波维茨是年轻人喜欢的有主见的大姐姐;是从未向争议或审查屈服自己性向的女同性恋;是在纽约闯出一片天地,成为著名作家的高中肄业生;是一位不事写作的作家。但她活得如此恣意洒脱,不会后悔放弃写作吗?她迟疑了一下:“意识层面不会,或许无意识层面会,不过我又怎么会知道呢?”然后她又加快了语速,找回了自己的模式:“但我真的很享受演讲的过程。这不是工作,而是每个人都要听我的意见,这就是我想要的一切。”

(翻译:都述文)

来源:卫报

原标题:Fran Lebowitz: ‘If people disagree with me, so what?’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对话《假装我们在城市》弗兰·勒波维茨:不喜欢我又如何?

随着Netflix剧集《假装我们在城市》的热播和《弗兰·勒波维茨读本》在英国出版,这位机敏风趣的美国作家再度走红,在这次采访中,她谈到了写作的失败、她对安迪·沃霍尔的厌恶和她最好的朋友托妮·莫里森。

弗兰·勒波维茨。拍摄:Adrienne Grunwald

弗兰·勒波维茨是一位作家,以不写作闻名。她曾说过:“我真的很懒,写作也是真的难,我不喜欢做困难的事。”很少有作家会不同意这句话,但所有的作家也都明白,写作的阻碍从不真的是懒惰。现年70岁的勒波维茨已经被困扰了四十年,她的编辑埃罗尔·麦克唐纳(“全纽约工作最轻松的人”)说,阻碍她的是“对文字的过度敬畏”。

勒波维茨的公寓藏书量巨大,最新数据已经超过了11000本,她爱书是毫无疑问的。她说:“我宁愿把有些人从窗户扔出去,也绝对不会丢掉一本书。”那么,这种“过度敬畏”的说法是否是在委婉地表达她的自卑感?她认为自己写的东西不足以印刷成册?

“我不认为我有自卑感,”勒波维茨笑道,“我知道有很多人反对我,他们认为我太吹毛求疵了,虽然我自己并不这么认为。但就像我会挑剔别人的作品,我对自己作品的要求还要高得多,我觉得这是一种过度的职业精神。”

采访通过电话进行,这意味着她是在纽约的公寓里打的固定电话,因为她除了不愿意写作,也不愿意用手机、WiFi,甚至是电脑。疫情封锁期间,她心爱的书店都关门了,她只能托朋友替她在网上买书,再给朋友寄去支票。封城期间有一次公共活动,我(指本文作者Hadley Freeman)需要通过Zoom采访她,她只得去到大卫·赛德瑞斯家,用他的电脑。不过,70岁的勒波维茨看起来始终是那么独立自足。早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她确实有在写作,她为安迪·沃霍尔的《Interview》杂志撰写了高雅幽默的专栏,也出版了畅销散文集《都市生活》(Metropolitan Life,1978年)和《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1981年),她会在谈话节目中坚守自我,不理会男性主持人和嘉宾问她何时结婚怀孕这类言论。勒波维茨,一位女同性恋者,只是微笑着抽着烟。

马丁·斯科塞斯关于勒波维茨的第二部,也是最近一部纪录剧集名为《假装我们在城市》。影片主基调就是勒波维茨孤独地在纽约街头闲逛的镜头,她穿着那件标志性的长大衣、李维斯经典款修身牛仔裤,脚踩一双乐福鞋,观察着周遭的一切,又与一切保持距离。她对技术的厌恶现在却使得她如此依赖他人,她难道不反感这一点吗?“不,我只是觉得,我有朋友会这些,也可以帮我做,这不是很幸运的事吗?”她微笑着说,那微笑意味着她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生活。

《弗兰·勒波维茨读本》

现在,勒波维茨已经成为人们通常说的“公共演讲者”(斯科塞斯关于她的第一部纪录片就叫《公共演讲》)。但实际上,她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智者,肯定是自多萝茜·帕克以来最著名的美国才女——与帕克不同的是,她不写作(也不喝酒)。她的观察充满了洞见,人们付钱来听。这与喜剧演员有很大不同,因为勒波维茨并不是个小丑,她也肯定不会事先写稿。她的观点都是脱口而出,世界各地的观众(如果疫情允许的话,她明年将会开始一场大规模的欧洲巡演)蜂拥而至来听取她对各项事物的见解,从度假(“你的生活得糟成什么样,你才能想出这样的点子:‘你知道什么会很有意思吗?我们带孩子去机场,在那一坐几个小时,然后被人骂。’”)到人们是否与书中的主人公有关系:“一本书不是一面镜子,而是一扇门,”她在《假装我们在城市》中说道。她在新泽西州成长的过程中,很少从小说中读到住在乡村的犹太女同性恋者,这从来没有困扰过她吗?她发出了响亮的笑声,“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再过一百万年也不会想!我不是什么革命者,我更像是个浪荡子。我从没想过,‘我要怎样改变世界?’我想的是,‘我怎么才能做我自己想做的事又不进监狱?’”

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一段时间里,勒波维茨承诺过自己正在写一本小说。当我问起这件事,她说:“大约有一百多页。但距我最后一次看到它,已经过去好几代人了。”人们逐渐发现,等待勒波维茨的这本小说就像等待戈多一样徒劳,于是她在美国的出版商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将《大都市生活》和《社会研究》合成一本书出售,名为《弗兰·勒波维茨读本》(The Fran Lebowitz Reader)。虽然这两本书已经问世超过四十年了,但书中的文章仍然熠熠生辉,枯燥的句子都被精简了,处处可见作者无可挑剔的个性。由于勒波维茨没有任何新的产出,她的粉丝已经开始像引用宗教经文一样引用《读本》中的句子了:“上帝的所有孩子都不漂亮,事实上,上帝的大多数孩子几乎都见不得人……一般来说,我觉得体育活动又危险又累人,和搞体育的人相比,除了我们都有权接受陪审团的审判之外,我跟他们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这本书在美国一直在再版,现在也在英国出版了。这也证明了《假装我们在城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是Netflix在封城期间的热门剧集。“我很确定疫情是推动因素,因为我觉得很多人看我的剧是因为他们没法出门,”她说。疫情带给她的影响两相抵消了,因为独自生活的勒波维茨在疫情期间是没有收入的,她所有的演讲活动都被取消了:“那真的很有压力。我天天就站在超市里想:‘为什么葡萄这么贵?这是什么?卡地亚吗?’”

由勒波维茨参与制作的《假装我们在城市》应该够她买好几串葡萄了。在这七集轻松愉悦、出人意料而又充满诗意的节目中,她除了向斯科塞斯分享自己尖锐的观点以外什么也没做,而斯科塞斯就在背景音里哈哈大笑。《周六夜现场》也模仿了《假装我们在城市》,喜剧演员杨博文扮演勒波维茨,大声喊道:“人们问我:‘我应该去当作家吗?’我说:‘不!做一些有用的事!做!一块!哈密瓜!被熏火腿!包起来的!哈密瓜!’”凯尔·穆尼则扮演斯科塞斯,在她身边因歇斯底里而心脏病突发。

弗兰·勒波维茨和马丁·斯科塞斯 拍摄:Rahav Segev 图片来源:WireImage

勒波维茨没有看过这段模仿(“我没办法看我自己”),但我问了斯科塞斯在镜头外是否也像在片中笑得那么开心。“我一直觉得马丁很有趣,我不知道为什么,但他确实很有趣,”她深情地说。(斯科塞斯在拍摄《华尔街之狼》时,曾让挑剔出了名的勒波维茨饰演把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送进监狱的法官——这是朋友间的一个玩笑。)《假装我们在城市》获得了艾美奖优秀非虚构类剧集的提名,Netflix非常希望剧中的主演能够参加九月的活动。但勒波维茨不为所动,“颁奖仪式在洛杉矶,”她说,此外不再需要任何详细的说明。

然而,伴随着鲜花和掌声而来的,还有批评与争议。在《假装我们在城市》最成功的巅峰时期,《纽约时报》开设了一个专栏,标题为《人人都爱弗兰,但是为什么呢?》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勒波维茨如此“厌世、暴躁、迷恋曼哈顿生活”,为什么会在年轻人中这么受欢迎呢?“她认为健康这个概念一定是从‘加利福尼亚’传来的——是时候攥紧你手中的百吉饼了(《纽约时报》曾刊文称最好的百吉饼在加州,引起了纽约百吉饼专家和爱好者的愤怒),”从文字中都能看到记者的白眼。

我问勒波维茨,这个专栏是否伤害到了她,她说:“你会预料到有批评的,而且这几乎是我收到的第一次负面报道。但我认为你所提到的具体事件是非常反犹太主义的,这种事是绝对不被允许的。我的编辑曾给我打过电话,他就说:‘你不觉得这是反犹主义吗?’他还不是个犹太人,所以他的敏感度一定是没有我高的。但是我听说网上有很多人在讨论(这篇文章),让我吃惊的是,很多人其实与文中所写的东西完全无关,却在这件事上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

好像今天的人们已经把意见看作是关涉自我身份的声明,也因此,意见分歧会让人感觉很震憾。“我想这是真的,意见已经取代了道德。但我从不在意别人对我的想法怎么看。我并不是说我不关心别人对我的看法,我也是人。但如果有人不认同我的观点,那又怎么样呢?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的意见)会激怒别人。我又没有权力,我又不是纽约市长,我也不制定法律,这就只是意见而已!”

勒波维茨在新泽西州长大,家里从事家具装饰行业,她是家中的大女儿。她喜欢读书,但成绩很差,曾多次因她所说的“不特定乖张行为”而被学校开除。我问她什么时候知道自己是同性恋的,“这很难向现在的年轻人解释。同性恋在当时是非法的,别提争取同性婚姻自由了,不如想想怎么不被关进监狱吧?你从来不曾看到过,这件事也从来不曾被谈论过,甚至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所以,如果我没有在书中偶尔读到过同性恋,我就永远不会知道这件事。我有一个朋友,在特拉华州威尔明顿的蓝领环境中长大,她就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女同性恋),这在当时是很普遍的事情。我有一段非常清晰的记忆,12岁时在后院读书,我记得当时有这样一个确切的想法:‘好吧,我想如果世界上有女同性恋这种东西,那就肯定会有人是女同性恋。但为什么非得是我呢?’因为我立刻就明白了,在我所处的世界里,我不可能这样生活,而我在那个世界里生活得还挺快乐。当然,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呆在原先的世界,假装自己是个异性恋,但我从没想过要这么做。”

同性恋在当时是一种犯罪,她是否害怕过被逮捕呢?“我从来没怕过这个,因为当时警察主要抓的是男同性恋,因为男同(比起女同)更让他们感到愤怒。说实话,我更害怕我的父母(发现)。”

勒波维茨在公开谈话中经常提到她的父母,特别是她的母亲,而且总是非常深情。她是什么时候向他们出柜的?“我们从没谈论过这个问题,”她说,“我的意思是,他们自己感觉到了,我也把女朋友带回家了,但我们从没说过这件事。这是我的原因,但我知道他们也不愿意聊这个。”

1977年,勒波维茨与安迪·沃霍尔在纽约,当时她正为沃霍尔的《Interview》杂志撰稿。拍摄:Richard E Aaron 图片来源:Redferns

勒波维茨是一个怎么样的女朋友呢?“糟糕。非常糟糕!我厌恶家庭生活,我也不是‘一生一世一双人’那种人。我能处理好,比如说,头三个月,这就是一段感情对我而言的全部生命了。我交往过更长的时间,但我并不是什么‘三好女友’。我是个糟糕的女朋友,但我是个很好的朋友。”

她在十几岁时从高中辍学,决心成为一名作家,刚来到纽约就开始交朋友了。她在54俱乐部(1970年代纽约的传奇俱乐部)和沃霍尔的“工厂”里闲逛,但从未被吓倒。“社交场合并不会让我感到害怕,”她说。她供职的第一本杂志的编辑苏珊·格雷厄姆·温加罗当时正好在和爵士乐手查尔斯·明格斯交往(二人后来结婚了),在《假装我们在城市》中,勒波维茨描述了在感恩节时带明格斯去她父母家,以及明格斯带她和艾灵顿公爵一起吃早餐的事情。在《Interview》工作时,她与声名狼藉的卢·里德成了朋友。“卢性格很难搞,没有人会说他不难搞。我们第一次见面时真的吵了一架,但我们还是喜欢对方,”她说。

她不太喜欢沃霍尔本人。“我注意到,沃霍尔倾向于寻找心理非常脆弱的人,然后鼓励他们吸毒,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氛围。几年间,我每天都能看到他,但我们交流得不多。”她在《Interview》工作的最后一年里,沃霍尔用画抵了她的工资。她对沃霍尔画作的喜爱程度和对他本人的喜爱一样,所以勒波维茨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卖掉了这些画来付房租。两个星期过后,沃霍尔就过世了,其画作的价格也一飞冲天。“我一直觉得他是故意的,”她说。什么?死了?“对,他知道我把画卖了,于是心想:‘让她瞧好吧!’”

托妮·莫里森是她最好的朋友之一,两人相知近四十年,直到2019年莫里森去世。在一个她们在舞台上交谈的片段中,勒波维茨一反常态地被莫里森吓到了,因为莫里森对她说的每一句话都高兴地傻笑。“人们不知道托妮多有趣,虽然她的形象有些令人生畏,但她真的很有趣,”勒波维茨有点俏皮地说道。她们需要一段时间来祛除这种令人生畏的印象吗?“不,我们的友谊是瞬间产生的。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就像是一见钟情,只不过我们的友谊持续了下来。”勒波维茨在莫里森的追悼会上说道:“我有四位最亲密的朋友,40年来,托妮至少占了两个。”

勒波维茨12岁时,她的母亲告诉她:“不要在男孩身边搞笑,他们不喜欢这样。”这只是她离家后打破的许多规则之一。勒波维茨是年轻人喜欢的有主见的大姐姐;是从未向争议或审查屈服自己性向的女同性恋;是在纽约闯出一片天地,成为著名作家的高中肄业生;是一位不事写作的作家。但她活得如此恣意洒脱,不会后悔放弃写作吗?她迟疑了一下:“意识层面不会,或许无意识层面会,不过我又怎么会知道呢?”然后她又加快了语速,找回了自己的模式:“但我真的很享受演讲的过程。这不是工作,而是每个人都要听我的意见,这就是我想要的一切。”

(翻译:都述文)

来源:卫报

原标题:Fran Lebowitz: ‘If people disagree with me, so what?’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