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八卦消息看新款MODEL S是否将持续小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八卦消息看新款MODEL S是否将持续小众

如果把高端车主画一个圈,特斯拉的群体是这个圈里面的又一个圈。

随着特斯拉新款MODEL S的发布,各大汽车网站也进行了详细的报道,鉴于新款车型的改动细节其它媒体同仁已经描述得很清楚,所以这篇上市报道我不打算谈众所周知的改款变化,想聊聊特斯拉的一些八卦。

特斯拉从来不做任何付费推广,不打广告,不找明星代言,所以你看到的所有关于特斯拉的报告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新闻稿或者时不时冒出些车子出毛病的负面消息,要不就是网上晒出碾压暴虐各种超跑的加速的视频,也有诸如对到底特斯拉造成了几个环节的环境污染进行讨论。除开这些零碎的花边内容,假如你不具备购买百万车价的身家,或者你的交际圈里没有特斯拉车主,或者你没有在特斯拉领工资,甚至你都没有装成客户去参加过试驾,那么我觉得你对于特斯拉的认识程度仅仅停留在道听途说+主观想象阶段,类似于天天骂霓虹国坏却从来没去过以及天天说霓虹国好但也从来没去过的类型,了解指数几乎为0。

很抱歉我也没有经济实力成为特斯拉的车主为大家带来一手车主感受,不知道MODEL3上市以后会不会有超近路上位的机会。至少在目前MODEL S和MODEL X离我都很遥远。但这不妨碍我制造机会去了解特斯拉。

2014年初在洛杉矶圣塔莫妮卡海滩边的第三步行街上和特斯拉有过第一次接触,那里有一家和成都太古里特斯拉面积差不多大的体验店。作为异地游客去逛各种平时买不起的奢侈品店的时候心理压力都会变小,你买不买店方都奈何不了什么,当时我就怀揣这种心态一不小心进去了。

可能是一名product specialist的鲜肉迎上来,面对我这个不明来路的东方人他也不确定我是否要买车,但从后来的表现看他没有和国内4S店的销售顾问一样先行判断客户再选择用哪套流程来应对。从MODEL S的结构开始到车辆功能,价格和提车时间等等,他都给我进行了周到的讲解,言语不是那种打官腔般正式,互动性也比较强。特别是各种功能和科技演示的时候,很有点苹果手机发布会的场景感,每每演示完一个酷炫的功能他会停顿一下等着你的赞叹。不知道现在的科技公司是不是都是这种风格,一个意见领袖搞出一堆黑科技然后等着拥趸来欢呼。最后我出店的时候他都不送我到门口,也不问我有没有购车打算(估计他也觉得我不会买吧),简单但真诚的说了句good day以后就回头忙自己的事了,一切都很随意但又理所当然。

那个时候我觉得特斯拉卖车套路挺偏的,想通过让客户充分体验产品后进行自我感化,通过线下实体店向用户讲述他们的观点,把他们的想法努力的传播给更多人,能够接受和认同他们文化的人成为用户,接受无能的就各回各家,根本不像我们这儿倡导的卖车要给客户造成"闭环"。

  后来在国内的一次品鉴会上开过一次MODEL S。当我终于可以亲自开动这台著名的电动车的时候才发现,内饰真的和百万级别的车不匹配,单薄的座椅连头枕都不能调节,用了很多奔驰车的配件但是找不到奔驰那种豪华,当时那种溢价的水份感觉都要把我泡湿了。

不过这些外表上的东西在你第一脚油门踩下去的瞬间就被抛到九霄云外,速度感达到了和思想同步的程度甚至还会超前,就是那种你想加速,就打开开关,不需要等待就已经达到你要的速度了,如果你不在意舒适感,加减速状态几乎可以类比成二进制的0和1,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当然如果你能克制住右脚,一样能开得温柔。这种感受除了当今的hyper car和极少数super car以外很难找到。因为驾驶体验实在太优秀,优秀到足以扳回其它缺点,甚至产生联想是不是未来的车开起来就是这样的感觉。路转粉靠试驾,如果不开,你根本体会不到特斯拉的精华。

直到这次新款MODEL S成都发布会,我再一次有机会比较深入的接触到特斯拉,从太古里到特斯拉机场路直营店开了个来回。飙了"狂暴模式",也试了"彩虹道路",虽然这些黑科技放到特斯拉上面已经不会让我这种"试驾专员"产生多大意外,但是当我一脚"电门"把车弹射出去的时候,后背被"踢"得依然够劲,只靠一两秒的快感就让满车的媒体老师们足够湿了,那种酸爽和兴奋还是让大家都很嗨。

在机场路上全亚洲最大的特斯拉直营店停留,顺便玩了玩召唤功能,类似于奔驰新E,可以用遥控钥匙来控制自动驶入驶出,感觉这些功能对特斯拉来说也就是分分钟刷个电脑就解锁的事情,像个大玩具。这个亚洲最大的特斯拉店淹没在机场路云集的各大品牌4S店中,不管是面积还是形象都体现不出"亚洲最大"的气势,可见特斯拉还是没敢乱花投资人的钱。

店里给我们讲解车型特点的工作人员很专业,看得出来不仅了解特斯拉还很熟悉传统车型的结构,甚至还能对比不同零配件的优劣,比如MODEL S的电池冷却系统和传统汽车发动机防冻液冷却方式的区别,裸体展示车上面有个位置空着是因为没有安装空调压缩机,后桥空气减震拉长了便于观察,底盘上的电池安装位置和更换方式等等,最关键的是她居然是名妹纸,讲着流利的普通话。我一度怀疑是不是从总部派来的临时演员,后来确认就是本店的工作人员。如果他们的销售人员都能达到这种专业程度那就很厉害了,和传统4S店销售人员的产品专业知识水平完全是两个次元,这才像认真卖车的样子嘛,卖车不谈感情不捆绑装饰只谈产品。

离开直营店回程的路上和厂家老师聊起了特斯拉是不是给人一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距离感。如果从售价来看,我认为是的,毕竟能消费百万车价的人不是多数。雪上加霜的是就算对好多车价不是问题的人来说,特斯拉多半也不会成为备选车型之一,因为他们对这种新型车有太多的担心,没电了放路上怎么办?找不到地方充电怎么办?会不会莫名其妙出故障?内饰不怎么上档次。反正说多了都是泪。

对于真有能力消费特斯拉的用户,我劝他们一定要亲身试驾和体验科技功能,优缺点都能呈现在眼前,比如后排就是反人类的找不到一个杯架,座椅也偏硬且单薄,充电其实比想象的简单,开起来也很容易上手,而且当你真的不充电一次性开过了200公里以后终于可以放心的开着它出行办事不担心被丢半路上了。把抽象变具象,把主观变客观,到那个时候买还是不买特斯拉你都能自己给自己讲明白了。

其实从新款MODEL S身上可以看出特斯拉开始尝试做出改变,它在内饰中加入了白蜡木增添质感,前排中央通道新增了储物箱来放置东西,采用了车内加压的HEPA空气过滤系统应对中国恶劣的气候,甚至放低了姿态开始兼容第三方充电站适应我国国标。这些努力似乎也收到了成效,中国一季度销量已经是去年的3倍。感觉上特斯拉正在慢慢的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也许这些人是新锐派多金者,也许是想变"文化人"的土豪,也许是个科技狂人或者性能控。不管怎么说,有钱是必要非充分条件。

点评

今天我依然认为特斯拉不会成为中国家庭中那唯一的一台车,起码对MODEL S而言是这样;也不是首次有能力购买这个价位车型的人的选择,那些人会买S级或者7系来等待接受生意伙伴的常规认可。特斯拉的受众会是不再需要向别人证明自己经济实力的人,更不需要活在别人的眼中,他们更愿意展示出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认知,他们可以奢侈但不铺张浪费,多金不拜金,高调但得体,游走在前沿风口,他们不太需要考虑车辆是否能7*24出勤,更不用担心到哪充电,他们不可能没有固定车位。如果把高端车主画一个圈,特斯拉的群体是这个圈里面的又一个圈。

当这种气质被更广泛认可的时候,它不再会是那个神秘的科技怪咖,也许会有更多人愿意在第一次有条件购买百万豪车的时候选择特斯拉,这个效应是个成长的过程。

 

撰稿:捷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特斯拉

9.4k
  • 奇波雷墨西哥烧烤资深高管杰克·哈通将加入特斯拉董事会
  • 4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出口量创近一年新高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八卦消息看新款MODEL S是否将持续小众

如果把高端车主画一个圈,特斯拉的群体是这个圈里面的又一个圈。

随着特斯拉新款MODEL S的发布,各大汽车网站也进行了详细的报道,鉴于新款车型的改动细节其它媒体同仁已经描述得很清楚,所以这篇上市报道我不打算谈众所周知的改款变化,想聊聊特斯拉的一些八卦。

特斯拉从来不做任何付费推广,不打广告,不找明星代言,所以你看到的所有关于特斯拉的报告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新闻稿或者时不时冒出些车子出毛病的负面消息,要不就是网上晒出碾压暴虐各种超跑的加速的视频,也有诸如对到底特斯拉造成了几个环节的环境污染进行讨论。除开这些零碎的花边内容,假如你不具备购买百万车价的身家,或者你的交际圈里没有特斯拉车主,或者你没有在特斯拉领工资,甚至你都没有装成客户去参加过试驾,那么我觉得你对于特斯拉的认识程度仅仅停留在道听途说+主观想象阶段,类似于天天骂霓虹国坏却从来没去过以及天天说霓虹国好但也从来没去过的类型,了解指数几乎为0。

很抱歉我也没有经济实力成为特斯拉的车主为大家带来一手车主感受,不知道MODEL3上市以后会不会有超近路上位的机会。至少在目前MODEL S和MODEL X离我都很遥远。但这不妨碍我制造机会去了解特斯拉。

2014年初在洛杉矶圣塔莫妮卡海滩边的第三步行街上和特斯拉有过第一次接触,那里有一家和成都太古里特斯拉面积差不多大的体验店。作为异地游客去逛各种平时买不起的奢侈品店的时候心理压力都会变小,你买不买店方都奈何不了什么,当时我就怀揣这种心态一不小心进去了。

可能是一名product specialist的鲜肉迎上来,面对我这个不明来路的东方人他也不确定我是否要买车,但从后来的表现看他没有和国内4S店的销售顾问一样先行判断客户再选择用哪套流程来应对。从MODEL S的结构开始到车辆功能,价格和提车时间等等,他都给我进行了周到的讲解,言语不是那种打官腔般正式,互动性也比较强。特别是各种功能和科技演示的时候,很有点苹果手机发布会的场景感,每每演示完一个酷炫的功能他会停顿一下等着你的赞叹。不知道现在的科技公司是不是都是这种风格,一个意见领袖搞出一堆黑科技然后等着拥趸来欢呼。最后我出店的时候他都不送我到门口,也不问我有没有购车打算(估计他也觉得我不会买吧),简单但真诚的说了句good day以后就回头忙自己的事了,一切都很随意但又理所当然。

那个时候我觉得特斯拉卖车套路挺偏的,想通过让客户充分体验产品后进行自我感化,通过线下实体店向用户讲述他们的观点,把他们的想法努力的传播给更多人,能够接受和认同他们文化的人成为用户,接受无能的就各回各家,根本不像我们这儿倡导的卖车要给客户造成"闭环"。

  后来在国内的一次品鉴会上开过一次MODEL S。当我终于可以亲自开动这台著名的电动车的时候才发现,内饰真的和百万级别的车不匹配,单薄的座椅连头枕都不能调节,用了很多奔驰车的配件但是找不到奔驰那种豪华,当时那种溢价的水份感觉都要把我泡湿了。

不过这些外表上的东西在你第一脚油门踩下去的瞬间就被抛到九霄云外,速度感达到了和思想同步的程度甚至还会超前,就是那种你想加速,就打开开关,不需要等待就已经达到你要的速度了,如果你不在意舒适感,加减速状态几乎可以类比成二进制的0和1,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当然如果你能克制住右脚,一样能开得温柔。这种感受除了当今的hyper car和极少数super car以外很难找到。因为驾驶体验实在太优秀,优秀到足以扳回其它缺点,甚至产生联想是不是未来的车开起来就是这样的感觉。路转粉靠试驾,如果不开,你根本体会不到特斯拉的精华。

直到这次新款MODEL S成都发布会,我再一次有机会比较深入的接触到特斯拉,从太古里到特斯拉机场路直营店开了个来回。飙了"狂暴模式",也试了"彩虹道路",虽然这些黑科技放到特斯拉上面已经不会让我这种"试驾专员"产生多大意外,但是当我一脚"电门"把车弹射出去的时候,后背被"踢"得依然够劲,只靠一两秒的快感就让满车的媒体老师们足够湿了,那种酸爽和兴奋还是让大家都很嗨。

在机场路上全亚洲最大的特斯拉直营店停留,顺便玩了玩召唤功能,类似于奔驰新E,可以用遥控钥匙来控制自动驶入驶出,感觉这些功能对特斯拉来说也就是分分钟刷个电脑就解锁的事情,像个大玩具。这个亚洲最大的特斯拉店淹没在机场路云集的各大品牌4S店中,不管是面积还是形象都体现不出"亚洲最大"的气势,可见特斯拉还是没敢乱花投资人的钱。

店里给我们讲解车型特点的工作人员很专业,看得出来不仅了解特斯拉还很熟悉传统车型的结构,甚至还能对比不同零配件的优劣,比如MODEL S的电池冷却系统和传统汽车发动机防冻液冷却方式的区别,裸体展示车上面有个位置空着是因为没有安装空调压缩机,后桥空气减震拉长了便于观察,底盘上的电池安装位置和更换方式等等,最关键的是她居然是名妹纸,讲着流利的普通话。我一度怀疑是不是从总部派来的临时演员,后来确认就是本店的工作人员。如果他们的销售人员都能达到这种专业程度那就很厉害了,和传统4S店销售人员的产品专业知识水平完全是两个次元,这才像认真卖车的样子嘛,卖车不谈感情不捆绑装饰只谈产品。

离开直营店回程的路上和厂家老师聊起了特斯拉是不是给人一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距离感。如果从售价来看,我认为是的,毕竟能消费百万车价的人不是多数。雪上加霜的是就算对好多车价不是问题的人来说,特斯拉多半也不会成为备选车型之一,因为他们对这种新型车有太多的担心,没电了放路上怎么办?找不到地方充电怎么办?会不会莫名其妙出故障?内饰不怎么上档次。反正说多了都是泪。

对于真有能力消费特斯拉的用户,我劝他们一定要亲身试驾和体验科技功能,优缺点都能呈现在眼前,比如后排就是反人类的找不到一个杯架,座椅也偏硬且单薄,充电其实比想象的简单,开起来也很容易上手,而且当你真的不充电一次性开过了200公里以后终于可以放心的开着它出行办事不担心被丢半路上了。把抽象变具象,把主观变客观,到那个时候买还是不买特斯拉你都能自己给自己讲明白了。

其实从新款MODEL S身上可以看出特斯拉开始尝试做出改变,它在内饰中加入了白蜡木增添质感,前排中央通道新增了储物箱来放置东西,采用了车内加压的HEPA空气过滤系统应对中国恶劣的气候,甚至放低了姿态开始兼容第三方充电站适应我国国标。这些努力似乎也收到了成效,中国一季度销量已经是去年的3倍。感觉上特斯拉正在慢慢的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也许这些人是新锐派多金者,也许是想变"文化人"的土豪,也许是个科技狂人或者性能控。不管怎么说,有钱是必要非充分条件。

点评

今天我依然认为特斯拉不会成为中国家庭中那唯一的一台车,起码对MODEL S而言是这样;也不是首次有能力购买这个价位车型的人的选择,那些人会买S级或者7系来等待接受生意伙伴的常规认可。特斯拉的受众会是不再需要向别人证明自己经济实力的人,更不需要活在别人的眼中,他们更愿意展示出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认知,他们可以奢侈但不铺张浪费,多金不拜金,高调但得体,游走在前沿风口,他们不太需要考虑车辆是否能7*24出勤,更不用担心到哪充电,他们不可能没有固定车位。如果把高端车主画一个圈,特斯拉的群体是这个圈里面的又一个圈。

当这种气质被更广泛认可的时候,它不再会是那个神秘的科技怪咖,也许会有更多人愿意在第一次有条件购买百万豪车的时候选择特斯拉,这个效应是个成长的过程。

 

撰稿:捷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