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杨绛: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杨绛: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先生已去,当世之上,何处再寻一位女先生?最后一点民国风骨,风流云散。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翻译家、戏剧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杨绛: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句钱钟书对妻子杨绛的评价,不知何时起,成了杨绛先生身上最牢的标签。

二人恋爱时,杨绛写给钱钟书的信中如此写道,“现在吾两人快活无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彻终不受障碍。”嬴得未来家公盛赞“聪明人”。

钱钟书和杨绛

作为一位新女性,嫁入钱家那般的旧家庭,杨绛先生却能处处周全。虽处处受钱钟书的大家庭掣肘,杨绛既坚持出门做事,又与公婆相处融洽。

公公钱老夫子病重时问妻子,如果自己死了,以后她跟谁过,钱母说:“我跟季康(杨绛本名)”。“这是我婆婆给我的莫大荣誉,值得我吹个大牛啊!”杨绛晚年还颇俏皮的谈起此事。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杨绛先生竟能将个人自由和家庭幸福两全,也难怪要被左右为难的今日女性追捧,俨然成了情感鸡汤的代言人。

比之教人做一味牺牲的“贤妻”或机关算尽的“甄嬛”那类毒鸡汤,杨绛先生的处世之道,沉着决断,又冲淡平和。世态人情,在她眼里,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表演。

她曾写道,“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

杨绛曾对女儿钱媛说:“人人需洗练”。杨绛的智慧,在于看透世情;杨绛的风骨,则是看透世情后,仍不改初心。在被游街、戴高帽、剃阴阳头的疯狂年代,杨绛想的是“我虽然‘游街’出丑,我仍然是有体面的人。”

杨绛一家三口

杨绛先生曾翻译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先生已去,当世之上,何处再寻一位女先生?最后一点民国风骨,风流云散。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晚年的钱钟书和杨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杨绛: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先生已去,当世之上,何处再寻一位女先生?最后一点民国风骨,风流云散。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翻译家、戏剧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杨绛: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句钱钟书对妻子杨绛的评价,不知何时起,成了杨绛先生身上最牢的标签。

二人恋爱时,杨绛写给钱钟书的信中如此写道,“现在吾两人快活无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彻终不受障碍。”嬴得未来家公盛赞“聪明人”。

钱钟书和杨绛

作为一位新女性,嫁入钱家那般的旧家庭,杨绛先生却能处处周全。虽处处受钱钟书的大家庭掣肘,杨绛既坚持出门做事,又与公婆相处融洽。

公公钱老夫子病重时问妻子,如果自己死了,以后她跟谁过,钱母说:“我跟季康(杨绛本名)”。“这是我婆婆给我的莫大荣誉,值得我吹个大牛啊!”杨绛晚年还颇俏皮的谈起此事。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杨绛先生竟能将个人自由和家庭幸福两全,也难怪要被左右为难的今日女性追捧,俨然成了情感鸡汤的代言人。

比之教人做一味牺牲的“贤妻”或机关算尽的“甄嬛”那类毒鸡汤,杨绛先生的处世之道,沉着决断,又冲淡平和。世态人情,在她眼里,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表演。

她曾写道,“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

杨绛曾对女儿钱媛说:“人人需洗练”。杨绛的智慧,在于看透世情;杨绛的风骨,则是看透世情后,仍不改初心。在被游街、戴高帽、剃阴阳头的疯狂年代,杨绛想的是“我虽然‘游街’出丑,我仍然是有体面的人。”

杨绛一家三口

杨绛先生曾翻译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先生已去,当世之上,何处再寻一位女先生?最后一点民国风骨,风流云散。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晚年的钱钟书和杨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