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在古代,当官是死亡率最高的职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在古代,当官是死亡率最高的职业

在我国古代,官场如战场,当官是真的难,难于上青天。

文 | 王小萌

李鸿章曾说:

“天下最容易的事就是当官”

要问古人:

“你们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

他们一定会说,

“当官啊!”

古代做官的目的,无非两种:光宗耀祖、改善生活。可是,当官真的容易吗?

非也。

在我国古代,官场如战场,当官是真的难,难于上青天。

— 秦 朝 —

触 犯 利 益

他为秦国的富强立下汗马功劳,受到君王的无比信任和宠爱,但在新君继位之后以谋反罪被赐死。

商鞅

公元前356年,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

按照正常逻辑,商鞅一定是独得皇上恩宠,加官进爵、绫罗绸缎都不在话下。

可是不要忘记,商鞅变法,核心内容是集权,削弱原来贵族的权利,强化王权。看似是对君王的贡献,实际上是得罪秦国原先的贵族们。

那这些贵族们自然不乐意了,派出各路杀手,要取商鞅的人头,以解心头之恨。秦孝公临死前,嘱咐商鞅说:“你快跑吧,跑得越远越好,千万不要再回来”。

但商鞅最终还是没有逃离掉秦惠文王的手掌心,结果被用以极刑车裂而死。秦惠文王害怕商鞅的势力,结果又灭他三族。

秦孝公和商鞅(右)

他是权臣,大官中的大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翘楚。本应是叱咤官场,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想来,一是权臣掌握的资源太多,新君继位,权力格局必然要大调整,你还老霸着,行吗?二是权臣与故君王纠葛太深,知道的事情和关节太多,终究是个隐患。不可不除。三是触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树敌太多。

“哪怕看出些许端倪,

千万不要触碰统治阶级利益”

— 楚 汉 —

功 高 盖 主

韩信,刘邦手下第一猛将,帮刘邦打败了项羽,打下江山,可谓是开国功臣。

韩信本是老老实实的“三齐王”(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但为何会被刘邦猜疑,致使被杀呢?

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大致是这么一个过程。在汉十一年,一个叫陈的人,起兵造反,自称“代王”。

刘邦自然不爽,这是要代替本王啊,于是带队亲征。其实他理解错了,这个“代”并非替代的“代”,是个地名,在现在的河北省境内。

讨伐期间,姓陈的与韩信互有书信,韩信就说了:“兄台,你只管造反,我在京城给你做内应,到时候我把监狱的人都放了,让他们去把吕后抓了弄死。”

后来,这事被告发。吕后就急了,找来萧何商量:“小萧啊,这事可咋整?”

萧何说:“莫慌、莫慌,待我略施小计”。他便自己去找韩信,说前方传来了捷报,咱们皇上打了胜仗,现在群臣都要到皇宫里去祝贺。

韩信当时在闹脾气,死活不去,实在推脱不过,就去了。因为刘邦曾承诺,只要韩信“顶天立地於汉土,绝不加兵刃於身。”

吕后也算是聪明之人,抓到韩信,用大钟罩着并把他悬空吊着,用削尖竹子,一下下戳,待戳死之后,又下令“夷信三族”。

就这样,一个为大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死了。

“交友须谨慎啊”

— 西 汉 —

替 人 辩 解

汉武帝天汉二年,李陵攻打匈奴战败的消息传来,汉武帝极为郁闷,责问大臣,陈步乐无奈自杀,公卿随后都将战败的责任推到李陵身上。

汉武帝就说:“小迁啊,你来发表发表意见。”司马迁,慷慨陈词到:“臣认为,李陵无罪…”

这一下,可惹恼了汉武帝,这分明是在诋毁李广利啊,李广利是这次讨伐的主力,李陵不过是个胁从。

于是,武帝将他交给了廷尉审理,审理的最终结果是诬上。但是,司马迁不想死啊,因为《史记》还没写完呢,但是得罪皇帝了,活下去很难。

不过也有几种方法可以不死:一、你家有皇帝颁发的免死金牌;二、你家有钱,可以用钱抵命;三、交出身上最终要的东西——男人的尊严。

司马迁祖上既没功劳,又没钱财,只能选择接受宫刑。本该是仕途坦荡的他,却因辩解李陵之事,沦为阶下囚。

“不要随便发表意见,不然会很惨”

— 东汉末年 —

皇 帝 猜 疑

荀彧,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曹操手下的重臣。战吕布,胜官渡,荐人才,被称为“王佐之才”。

荀彧的理想是辅佐一位英雄,能平定国内战乱,让大汉王朝得以延续,于是他跟了曹操。

但曹操这人有病,“疑心病”。他说梦中杀手下大臣,其实他杀时是清醒的。他怀疑有人害他,他睡觉时有个习惯是床边放把剑。随着曹操的实力越来越大,荀彧发现曹操不是要兴复汉室,而是要自立门户。

一天,荀彧对着镜子说:“要是跟着曹操干,就会离我的理想越来越远了;要是不跟他干,我去跟谁干?”

这时候,曹操送来个盒子,荀彧一打开,空的。当天晚上,荀彧就服毒自尽了。

其实,照我的理解,这空食盒的意思:“管住嘴,别说话,跟哥混,包不死。”

“选择理想,就意味着走向死亡”

— 魏晋、唐 —

国 情 有 关

魏晋时候为啥说官不好当,因为能当官的人都被杀得差不多了,没人去当官了。八王之乱。从公元291年开始,他们在洛阳相互攻杀,战乱历时16年之久,死亡人口达数十万,许多城镇均被焚毁。

当时命都保不住了,哪还有心思当好官呢!

唐朝就刚好相反,因为唐朝那时候官太好当了。

唐朝当时可以说是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又完善了科举制度。通过公开考试,鼓励竞争的措施,扩大了选拔官吏途径,吸收大批中下层知识分子参加官府工作。

如果说硬要找几个不好当的官,那就是武则天手下的那些酷吏,基本上属于“用完就杀”。

于是,武周朝的酷吏们诸如周兴、来俊臣、丘神绩、索元礼、侯思止、万国俊等等,没有一个有好下场,最后全都死得很惨。因为武则天要收买人心,自然就要有人流血。

“在皇帝面前,尔等均为炮灰”

— 宋代 —

不 懂 政 治

说到南宋的官不好当,必要提及一人,便是岳飞。

岳飞的悲剧在于:他身居高位,但性格刚正清廉,对政治简直毫无头脑。

他忠诚正直的一面曾使他成为高宗最欣赏的将领(南宋初年,岳飞是提升最快的大将),岳家军番号正式改为神武后军时,高宗亲笔题写“精忠岳飞”战旗,赐白银2000两犒赏,以笼络其心。

后来岳飞眼看收复失地无望,表现得极为愤恨,称病3个月,不肯复职,遭到李若虚严厉责备:“是欲反耶?……若坚执不从,朝廷岂不疑宣抚?”

岳飞显然并未意识到自己这番举动已遭朝廷疑忌,1137年秋又上书建议立皇储,遭高宗训斥,下朝后面如土色;1138年,再提增兵,反对议和,这更触犯高宗忌讳。

也正因岳飞的政治观念不够,才让秦桧有机可乘,一代名将,就此殒命。当然,宋官之所以不好当的原因,一方面是来自金的压力,另一方面就是奸臣当道啊。

“在防小人之际,一定要有强大的政治观念”

— 元代 —

不 重 视 科 举

元代科举实行时间短,规模较小,不是元代选官的主要制度。元代选士制度,只是为了达到维护民族统治阶级利益的目的,它是蒙古人建立的。

蒙元贵族以马取天下,重武轻文,大多数官员都是皇帝的亲信,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还不到元代文官总数的3%;加上对民族的歧视,因而在元代,当官太费劲了。所以大多数人都去唱歌、作曲了。

“当官的途径太窄”

— 明朝 —

各 种 奇 葩

能在明朝当官的人,那真是太难了。

明朝的皇帝都是奇葩,木匠皇帝、宠猫皇帝、将军皇帝等等,一个个放着朝政不理,天天就瞎胡搞;

奇葩政治。要说明朝,记忆最深的就是锦衣卫与东西厂。

锦衣卫当时著名的职能是“执掌庭杖”,主要就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官员;

东厂是明成祖朱棣为巩固政权搞出来的专制机构。

主要由宦官执掌,天天的任务就是抓人,屈打成招之后勒索;

(曹公公)

西厂是宪宗成立的新内廷机构,本来是用来为皇帝打探消息,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打击京城内外官员的组织,一旦怀疑哪个当官的,立马抓起来审问。

(雨化田)

科举制度奇葩。明朝开始规定科举制度必须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必须采用古人的语气,不准自由发挥,要对仗工整。

买官卖官现象奇葩。明朝中后期,因为政治极其腐败,开始奉行一种神逻辑“穷人当官容易贪污,不如让富人捐钱当官”,然后买官卖官现象便开始大肆盛行。

— 清朝 —

党 派 之 争

清初统治者规定各府县不得结社,并强调士人的一切舆论“应以朝廷之赏罚为是非”“人臣尤当以君心之好恶为好恶”。

这里有一个典型例子,就是鳌拜。鳌拜当时独擅专权,朝中一半的大臣都是鳌拜的党羽。

有一次,康熙派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等前往蓟县、遵化实地勘察。

三位大人不满鳌拜的所作所为,坚决主持正义,上疏力谏,反对强夺正白旗土地。因此惹恼了鳌拜,竟然被鳌拜假传圣旨,杀了三位大臣及家人百余口!

鳌拜在早朝时,大摇大摆地走上金銮殿,傲慢地对康熙皇帝说:“启禀万岁,苏纳海违背圣命,拨地迟误,并勾结朱昌祚、王登联妄奏欺君,均已被臣逮捕处死!”

也包括后来的和珅,但凡是想混官场的人,都得先讨好他。

插句题 外 话:和珅之所以被嘉庆抄家,一方面是为了顺应人心,另一方面应该是补充国库,因为当时和珅家就富可敌国,杀他一个就足够。

除了官场的党派之争,文字狱的兴起也封上了官员们的嘴。

“察言观色固然重要,

但站好队才能往上走”

总结一下

我国古代官不好当,

在提防外敌入侵之际,

不能表现得自己过于伟大;

想要进言改变时,要顾及其他贵族的利益;

帮朋友说话时,要顾及皇帝的感受;

可以智商不高,但情商一定要有;

最为重要的是,要得到皇上的信任。

一句话:必须讨皇上喜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在古代,当官是死亡率最高的职业

在我国古代,官场如战场,当官是真的难,难于上青天。

文 | 王小萌

李鸿章曾说:

“天下最容易的事就是当官”

要问古人:

“你们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

他们一定会说,

“当官啊!”

古代做官的目的,无非两种:光宗耀祖、改善生活。可是,当官真的容易吗?

非也。

在我国古代,官场如战场,当官是真的难,难于上青天。

— 秦 朝 —

触 犯 利 益

他为秦国的富强立下汗马功劳,受到君王的无比信任和宠爱,但在新君继位之后以谋反罪被赐死。

商鞅

公元前356年,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

按照正常逻辑,商鞅一定是独得皇上恩宠,加官进爵、绫罗绸缎都不在话下。

可是不要忘记,商鞅变法,核心内容是集权,削弱原来贵族的权利,强化王权。看似是对君王的贡献,实际上是得罪秦国原先的贵族们。

那这些贵族们自然不乐意了,派出各路杀手,要取商鞅的人头,以解心头之恨。秦孝公临死前,嘱咐商鞅说:“你快跑吧,跑得越远越好,千万不要再回来”。

但商鞅最终还是没有逃离掉秦惠文王的手掌心,结果被用以极刑车裂而死。秦惠文王害怕商鞅的势力,结果又灭他三族。

秦孝公和商鞅(右)

他是权臣,大官中的大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翘楚。本应是叱咤官场,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想来,一是权臣掌握的资源太多,新君继位,权力格局必然要大调整,你还老霸着,行吗?二是权臣与故君王纠葛太深,知道的事情和关节太多,终究是个隐患。不可不除。三是触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树敌太多。

“哪怕看出些许端倪,

千万不要触碰统治阶级利益”

— 楚 汉 —

功 高 盖 主

韩信,刘邦手下第一猛将,帮刘邦打败了项羽,打下江山,可谓是开国功臣。

韩信本是老老实实的“三齐王”(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但为何会被刘邦猜疑,致使被杀呢?

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大致是这么一个过程。在汉十一年,一个叫陈的人,起兵造反,自称“代王”。

刘邦自然不爽,这是要代替本王啊,于是带队亲征。其实他理解错了,这个“代”并非替代的“代”,是个地名,在现在的河北省境内。

讨伐期间,姓陈的与韩信互有书信,韩信就说了:“兄台,你只管造反,我在京城给你做内应,到时候我把监狱的人都放了,让他们去把吕后抓了弄死。”

后来,这事被告发。吕后就急了,找来萧何商量:“小萧啊,这事可咋整?”

萧何说:“莫慌、莫慌,待我略施小计”。他便自己去找韩信,说前方传来了捷报,咱们皇上打了胜仗,现在群臣都要到皇宫里去祝贺。

韩信当时在闹脾气,死活不去,实在推脱不过,就去了。因为刘邦曾承诺,只要韩信“顶天立地於汉土,绝不加兵刃於身。”

吕后也算是聪明之人,抓到韩信,用大钟罩着并把他悬空吊着,用削尖竹子,一下下戳,待戳死之后,又下令“夷信三族”。

就这样,一个为大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死了。

“交友须谨慎啊”

— 西 汉 —

替 人 辩 解

汉武帝天汉二年,李陵攻打匈奴战败的消息传来,汉武帝极为郁闷,责问大臣,陈步乐无奈自杀,公卿随后都将战败的责任推到李陵身上。

汉武帝就说:“小迁啊,你来发表发表意见。”司马迁,慷慨陈词到:“臣认为,李陵无罪…”

这一下,可惹恼了汉武帝,这分明是在诋毁李广利啊,李广利是这次讨伐的主力,李陵不过是个胁从。

于是,武帝将他交给了廷尉审理,审理的最终结果是诬上。但是,司马迁不想死啊,因为《史记》还没写完呢,但是得罪皇帝了,活下去很难。

不过也有几种方法可以不死:一、你家有皇帝颁发的免死金牌;二、你家有钱,可以用钱抵命;三、交出身上最终要的东西——男人的尊严。

司马迁祖上既没功劳,又没钱财,只能选择接受宫刑。本该是仕途坦荡的他,却因辩解李陵之事,沦为阶下囚。

“不要随便发表意见,不然会很惨”

— 东汉末年 —

皇 帝 猜 疑

荀彧,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曹操手下的重臣。战吕布,胜官渡,荐人才,被称为“王佐之才”。

荀彧的理想是辅佐一位英雄,能平定国内战乱,让大汉王朝得以延续,于是他跟了曹操。

但曹操这人有病,“疑心病”。他说梦中杀手下大臣,其实他杀时是清醒的。他怀疑有人害他,他睡觉时有个习惯是床边放把剑。随着曹操的实力越来越大,荀彧发现曹操不是要兴复汉室,而是要自立门户。

一天,荀彧对着镜子说:“要是跟着曹操干,就会离我的理想越来越远了;要是不跟他干,我去跟谁干?”

这时候,曹操送来个盒子,荀彧一打开,空的。当天晚上,荀彧就服毒自尽了。

其实,照我的理解,这空食盒的意思:“管住嘴,别说话,跟哥混,包不死。”

“选择理想,就意味着走向死亡”

— 魏晋、唐 —

国 情 有 关

魏晋时候为啥说官不好当,因为能当官的人都被杀得差不多了,没人去当官了。八王之乱。从公元291年开始,他们在洛阳相互攻杀,战乱历时16年之久,死亡人口达数十万,许多城镇均被焚毁。

当时命都保不住了,哪还有心思当好官呢!

唐朝就刚好相反,因为唐朝那时候官太好当了。

唐朝当时可以说是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又完善了科举制度。通过公开考试,鼓励竞争的措施,扩大了选拔官吏途径,吸收大批中下层知识分子参加官府工作。

如果说硬要找几个不好当的官,那就是武则天手下的那些酷吏,基本上属于“用完就杀”。

于是,武周朝的酷吏们诸如周兴、来俊臣、丘神绩、索元礼、侯思止、万国俊等等,没有一个有好下场,最后全都死得很惨。因为武则天要收买人心,自然就要有人流血。

“在皇帝面前,尔等均为炮灰”

— 宋代 —

不 懂 政 治

说到南宋的官不好当,必要提及一人,便是岳飞。

岳飞的悲剧在于:他身居高位,但性格刚正清廉,对政治简直毫无头脑。

他忠诚正直的一面曾使他成为高宗最欣赏的将领(南宋初年,岳飞是提升最快的大将),岳家军番号正式改为神武后军时,高宗亲笔题写“精忠岳飞”战旗,赐白银2000两犒赏,以笼络其心。

后来岳飞眼看收复失地无望,表现得极为愤恨,称病3个月,不肯复职,遭到李若虚严厉责备:“是欲反耶?……若坚执不从,朝廷岂不疑宣抚?”

岳飞显然并未意识到自己这番举动已遭朝廷疑忌,1137年秋又上书建议立皇储,遭高宗训斥,下朝后面如土色;1138年,再提增兵,反对议和,这更触犯高宗忌讳。

也正因岳飞的政治观念不够,才让秦桧有机可乘,一代名将,就此殒命。当然,宋官之所以不好当的原因,一方面是来自金的压力,另一方面就是奸臣当道啊。

“在防小人之际,一定要有强大的政治观念”

— 元代 —

不 重 视 科 举

元代科举实行时间短,规模较小,不是元代选官的主要制度。元代选士制度,只是为了达到维护民族统治阶级利益的目的,它是蒙古人建立的。

蒙元贵族以马取天下,重武轻文,大多数官员都是皇帝的亲信,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还不到元代文官总数的3%;加上对民族的歧视,因而在元代,当官太费劲了。所以大多数人都去唱歌、作曲了。

“当官的途径太窄”

— 明朝 —

各 种 奇 葩

能在明朝当官的人,那真是太难了。

明朝的皇帝都是奇葩,木匠皇帝、宠猫皇帝、将军皇帝等等,一个个放着朝政不理,天天就瞎胡搞;

奇葩政治。要说明朝,记忆最深的就是锦衣卫与东西厂。

锦衣卫当时著名的职能是“执掌庭杖”,主要就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官员;

东厂是明成祖朱棣为巩固政权搞出来的专制机构。

主要由宦官执掌,天天的任务就是抓人,屈打成招之后勒索;

(曹公公)

西厂是宪宗成立的新内廷机构,本来是用来为皇帝打探消息,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打击京城内外官员的组织,一旦怀疑哪个当官的,立马抓起来审问。

(雨化田)

科举制度奇葩。明朝开始规定科举制度必须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必须采用古人的语气,不准自由发挥,要对仗工整。

买官卖官现象奇葩。明朝中后期,因为政治极其腐败,开始奉行一种神逻辑“穷人当官容易贪污,不如让富人捐钱当官”,然后买官卖官现象便开始大肆盛行。

— 清朝 —

党 派 之 争

清初统治者规定各府县不得结社,并强调士人的一切舆论“应以朝廷之赏罚为是非”“人臣尤当以君心之好恶为好恶”。

这里有一个典型例子,就是鳌拜。鳌拜当时独擅专权,朝中一半的大臣都是鳌拜的党羽。

有一次,康熙派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等前往蓟县、遵化实地勘察。

三位大人不满鳌拜的所作所为,坚决主持正义,上疏力谏,反对强夺正白旗土地。因此惹恼了鳌拜,竟然被鳌拜假传圣旨,杀了三位大臣及家人百余口!

鳌拜在早朝时,大摇大摆地走上金銮殿,傲慢地对康熙皇帝说:“启禀万岁,苏纳海违背圣命,拨地迟误,并勾结朱昌祚、王登联妄奏欺君,均已被臣逮捕处死!”

也包括后来的和珅,但凡是想混官场的人,都得先讨好他。

插句题 外 话:和珅之所以被嘉庆抄家,一方面是为了顺应人心,另一方面应该是补充国库,因为当时和珅家就富可敌国,杀他一个就足够。

除了官场的党派之争,文字狱的兴起也封上了官员们的嘴。

“察言观色固然重要,

但站好队才能往上走”

总结一下

我国古代官不好当,

在提防外敌入侵之际,

不能表现得自己过于伟大;

想要进言改变时,要顾及其他贵族的利益;

帮朋友说话时,要顾及皇帝的感受;

可以智商不高,但情商一定要有;

最为重要的是,要得到皇上的信任。

一句话:必须讨皇上喜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