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云腾
豆瓣签约作者自然的自我介绍简单明了,自称是个“喜欢阅读、喜欢观察、喜欢思考的人”。而他写作的《白事记》被人誉为“超越了行业的局限,上升到人间百态”。就在这一个个由死亡串联起来的人生故事中,自然将黑色幽默与细腻琐碎的风格融为一体,引发人对“生与死的思考”。
读者如今有望看到它的影视版本。近期,豆瓣阅读在官方网站、社交账号与应用上都推送了这一消息——拥有20000余名作者、7320部独家作品的豆瓣阅读,正式宣布启动旗下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计划,将通过在网页上推荐剧本、小说原著给制片方的方式来达成交易。
自然的《白事记》就是这一计划的成功试验品,将在未来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此外,网页右下方“已售出的故事作品”一栏还包括《第十三天》、《男友说我得了抑郁症》等9部豆瓣阅读上的作品,涵盖文艺、悬疑与言情等多个类型。
豆瓣阅读总经理戴钦在接受《三声》采访时表示,单纯地促成交易还并非豆瓣阅读乃至豆瓣的初衷,能够更进一步地与电影市场发生联系才是。“小说的影视改编权出售本身是收入,我们还会对看好的项目参与投资和前期开发,这就会获得电影本身的收益了。”戴钦坦承,“这的确是我们现在想尝试的商业模式。”
1 “从故事到电影”
戴钦告诉《三声》,豆瓣自故事向电影转型的方向大概自1年前开始成型,之后经历了长时间的酝酿与两个月的技术研发才上线,“豆瓣阅读最近一年时间中,接触不少想来购买影视改编权的电影公司。一年中我们总共有九部作品售出了影视改编权。在这个和行业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慢慢形成了要做这个‘从故事到电影’项目的想法。”
这一年多的接触过程,让豆瓣意识到影视公司与编剧和作者间的沟通交流,仍存在问题,而手持众多IP,又有过与影视公司打交道经验的豆瓣,则发现自身可以起到双方间连接器的作用。
在这之前,豆瓣已有过内容影视化的经历。《失恋33天》最早脱胎自鲍鲸鲸在豆瓣上连载的《小说,或是指南》;将要上线的爱奇艺网剧《我的朋友陈白露小姐》,同样是作者海棠早年间在豆瓣上发表的一篇日志孵化而来。
通告里对这次的计划有着清晰的定义,即为“发动这两个行业的创作者——作者、编剧、制片方(制片人、导演、策划)——一起来挑选和打磨故事”,而豆瓣阅读则“开放小说,拿出资金,不断鼓励好的编剧一步步发展剧本,同时寻找喜欢这个故事的制片方进来和我们合作”。
此次豆瓣阅读推出的便是以内容为主体的交易模式。用户进入影视改编页面时,可以选择以制片方或编剧的身份进行认证。豆瓣阅读会从编剧发来的剧本大纲中挑出合适的剧本并公布,并挑出最好的一篇,公布给制片方看。
戴钦告诉《三声》,“我们首先会把优秀的小说推荐给各个影视公司,看他们的兴趣。碰到他们也喜欢这部小说,我们就会深入会谈。了解制片人对于这个故事的定位,喜欢这故事的哪些亮点;了解他们准备为这个故事搭配什么样的导演和演员,为原故事做什么样的改编;了解他们准备做这个电影的时间计划。”
等到交易完成,豆瓣阅读的参与方式也就分为两种。“我们会从投稿的改编大纲中选最出色的,然后给资金支持。从大纲到详细大纲,到分场,再到写戏,每一步都会给编剧的工作结果以反馈,修改和推进下一步,直到完整剧本为止。如果有制片方这时进来,会和制片方一起交换意见。这是我们深入参与剧本改编和前期开发的方式。”甚至,戴钦进一步透露,有合适的本子和合适的剧组,豆瓣本身也不排除会与双方达成投资协议,用以获取票房分成。
2 IP正热时,风口会出现在豆瓣上的优质内容?
戴钦告诉我们,“豆瓣的优势是我们有豆瓣上原创的最出色的小说故事,这其实已经有了项目源头;另外,我们自己是影响力的线上传播平台。在电影整个过程里,线上传播平台是有价值的。”
持有接近8000部作品版权是豆瓣阅读信心的源头。尤其是IP热度自去年延伸至今,仍然没有衰减的趋势。易观智库《中国网络文学IP价值研究及评估报告2015-2016》显示,2016年网络文学IP改编影视剧、游戏来势凶猛,超过110部网络小说售出影视版权。《企鹅智酷——网络文学IP价值判断报告》则显示,IP剧的平均制作成本达到每分钟3万元,自边缘走向中心。戴钦认为,这更能让豆瓣阅读的小说故事价值放大。
不过另一个现实是,许多与豆瓣阅读调性并不一致的网络文学作品,在市场上非常受追捧。易观智库的报告中提及变现价值最高的几部网文作品:《太古神王》、《御天神帝》、《庶女狂后》等,题材是网文更为擅长的玄幻与宫斗风格,总点击则动辄在百万以上。网络小说《择天记》的影视版本由湖南卫视、柠萌影业、腾讯影业三方共同打造,而依照作者猫腻的说法,《择天记》大大小小的各类版权费用已逾千万。
但戴钦表示,“架空世界、超长玄幻,从来都不是电影制作市场、也不是观众观影行为的主流。相反豆瓣阅读的这些内容才是。”她告诉《三声》,豆瓣阅读共计拥有硬汉侦探小说、城市背景的新青年故事、异国背景的爱情故事、及有“很棒设定和感情线索”的科幻故事等等,可读性不比前面列举的网文作品弱。并且,戴钦认为,以影像手段、转化以现实性和当代性为最明显标志的豆瓣上的文字作品,一直都是“电影制作人们在努力的领域”。
在她看来,相比于起点、纵横中文上的网络文学作品,豆瓣上的故事更具有现实性和当代性,并也很有影视化价值,“2015年票房过亿的大概有46部国产电影,你可以去看看是什么内容题材。绝大多数都是现实世界背景,能引起巨大人群反响的都是对现实做出了有意义回应的又好看的片。”
现在,接近20部登上推荐首页的豆瓣阅读作品,其题材包罗万象,自言情到魔幻、悬疑,都有涉及。不少作品下还有豆瓣阅读征文比赛奖项的说明,这正是豆瓣阅读近几年在征稿、扩充平台后得来的收获——接近8000部不同风格与不同种类的独家作品,足以满足大部分追逐优质内容的影视公司的迫切需求。
戴钦解释,“豆瓣阅读的作品多样性很好,我们两万作者中什么样尝试的都有。读者最欢迎的其实是故事性和意义感兼备的。就是又好看又有意思。包括我们这次征文比赛的爱情、悬疑、科幻、武侠、非虚构,获奖作品都首先是‘很好看’。做影视开发的作品不会有想象中的那种晦涩的问题。”
3 自平台向代理方的转型
这种交易方式也显得有些眼熟。上个月《三声》采访了云莱坞与它的创始人吴又(点击蓝字,可阅读关于云莱坞的报道)。这也是一个线上的剧本交易平台,提供网络平台让影视公司与作者间进行交易。名声大噪的特稿《太平洋大逃杀》就在云莱坞上售出了影视版权,成为这家新创公司获得关注的标志性事件。
云莱坞创始人吴又当时告诉《三声》,创办云莱坞的目的就在于“创立一个线上故事集市,让写作者和制片人能够一键找到彼此,完成版权交易、工作协作”。
戴钦并不觉得豆瓣阅读的影视改编计划与其有相似之处。最为明显的特征在于,豆瓣阅读的交易模式不是集市制的,而是彻底的中介模式。
戴钦解释,豆瓣会事先与作者签订版权协议,代理作者写作的纸书版权与影视版权。之后,作为代理方,豆瓣阅读也不排除投资相关影视作品的可能性,希望从源头到作品产出,都能持续提供代理服务。戴钦举例说,“比如一部小说的影视改编权本身会售卖70万,这70万是豆瓣阅读方会拿到的,我们会把这笔钱和原作者分成。如果这个电影项目要做,豆瓣本身会再以投资权的份额分享票房收益。”
至于为什么选择分成制度、而非提供一个自由的集市来供各方各取所需,戴钦首先强调的是他们与作者、作品彼此间的了解程度。“这些小说,我们的编辑是读过很多遍,也非常了解作者。我们能跟制作方之间做更好的推荐和更深入的沟通。第二个优势是我们准备深入进去开发项目,我们挑选出好的大纲后会自己出资金,资助这个大纲打磨成详细大纲乃至完整剧本,我们自己会投入精力深入开发某些项目。”
戴钦还告诉《三声》,之所以选择这种交易模式,一方面确实是出于豆瓣阅读与作者间的关系的考虑;另一方面,这也是他们在IP热的情况下得出的冷思考。随着IP热潮的大肆掀起,越来越多的IP作者与现有的IP持有方陷入到尴尬、甚至是对簿公堂的状态——过去半年,蒋胜男、匪我思存、天下霸唱都与影视公司发生过不同程度的龃龉,戴钦表示,豆瓣阅读的代理制度正是为了让代理方去应付这些麻烦,避免这些无必要纷争对作者实际利益的侵扰。
“比如说一个影视公司直接找作者买这个东西,作者可能对这个市场完全不了解。他其实极有可能以一个非常非常便宜的价格,可能就是几万块就卖出去了。所以作者直接去和一个庞大的电影市场随意的一个参与者去做交易,对作者的权益并不好。”戴钦说,“专业的版权运作方和代理方能做得更好,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推荐内容和考察制片方的水平这些。”
到现在,豆瓣阅读的官方数据显示,排除之前从豆瓣日志上孵化出的《失恋33天》与《我的朋友陈白露小姐》在内,豆瓣阅读已经售出了包括《白事记》、《第十三天》等9部作品的影视版权,还有几部作品将陆续被改编为舞台剧。与此同时,豆瓣阅读本身的内容产出属性还在得以坚持。诸多签约的作者与豆瓣阅读的联系,因为代理制度变得更为紧密。长期源源不断的内容输出,使得豆瓣的这次尝试最大程度地确保了模式的可持续性。
“我们和作者建立很多的联系、帮他推广作品、和作者之间做读书活动和读者活动,相当于他是在这个平台上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那么他的内容会变成电影,我们会去帮他接洽管理,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戴钦强调,“豆瓣阅读首先是一个写作平台,它是一个读者和作者的社区。版权是我们的衍生服务。所以我们会更深入地、更专业地帮助作者去做这件事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