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喜剧市场:笑容流浪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喜剧市场:笑容流浪史

喜剧仍然需要时间,而我们永远需要喜剧。

文|有牛财经

2014年底,一首《鸭梨大》掀起一阵大众对于压力宣泄的高潮。近两年,在“躺平”与“内卷”的两种对立态度中,人们对于如何应对不断增加的压力又有了新的讨论。

笑是最好的解压方式。但作为解压良药的喜剧行业发展却并不乐观。网络上搞笑段子横飞,但泛娱乐化一直饱受诟病,传统喜剧与新兴喜剧又陷入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难以脱身。“不好笑”成了看喜剧的观众最常有的感受。一众想通过喜剧解压的人身陷压力的汪洋却难寻救援船只,只能依靠泛娱乐的浮木流浪于海上。

喜剧怀旧风潮

喜剧曾经拥有很辉煌的时代,上世纪90年代以来,周星驰、金凯瑞、王晶的喜剧电影被奉为经典,《唐伯虎点秋香》、《变相怪杰》、《赌神》等时隔多年依然是解忧佳品。同时期的春晚语言类节目而今仍是观众们窗前的白月光,陈佩斯、朱时茂、牛群、冯巩、黄宏、郭达、宋丹丹、蔡明、赵本山等相声小品演员的一系列作品不仅大胆针砭时弊,更是流行语创造机,兼具高质量内容与笑料。虽然被反复播放,却依然拥有勃然生命力。

但热烈怀旧风潮透露出的是萎靡的喜剧现状。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春晚语言类节目已经多年没有好作品,不仅如此,春晚中的语言类节目更是从曾经的年度经典演变成而今的饱受诟病。现在人们面对喜剧作品最强烈的感受是尴尬、不好笑。青黄不接,江郎才尽似乎成了喜剧圈的统一问题。

喜剧前辈们面临时代跨度,与年轻一辈的喜剧认知存在代沟;新一辈的喜剧人则尚在摸索成长中,技术和认识一直没能迈向成熟。短平快的互联网环境让他们更加难以出头。喜剧人们无处栖身,只能在各类综艺中活跃气氛制造笑点,晚会中的作品也基本上只是为网络热点服务,作品时效性强,打磨的时间不足,质量不断下滑。有时候因为过于追求热点,编剧和导演功力又不足,导致一个新的作品仅仅是由多个段子拼凑,作品层次与完整性一塌糊涂,看起来不伦不类。

喜剧综艺的探索

我国喜剧综艺节目的第一波高潮来自于2015年开播的《欢乐喜剧人》。以沈腾为代表的开心麻花团队在比赛中赢得冠军。同年,开心麻花的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拿下14.4亿的票房,开心麻花的喜剧天地大开。而在《欢乐喜剧人》二、三季中,以宋小宝、文松为代表的的辽宁民间艺术团以及以岳云鹏为代表的德云社也在口碑与传播度方面大放异彩。但这类喜剧综艺未能在光芒中站太久。

因为同期类似的节目还有《喜剧总动员》《跨界喜剧王》《笑傲江湖》等,喜剧形式均以小品相声为主,再加上相似的竞演与喜剧相结合的综艺模式,几年之内这类综艺就耗尽了生命力,出圈度与评分都有明显下降。而在《欢乐喜剧人》第四季,因为竞演演员作品质量下滑问题日渐突出,加之大环境下娱乐形势转变,节目口碑开始明显下跌,关于喜剧开始不好笑的感受也在快速增加。

传统喜剧形式的没落让喜剧综艺开始转而探索新的喜剧形式。2017年《脱口秀大会》借着《吐槽大会》的热度开播,2018年根据美国SNL改版的《周六夜现场》开播,作为对国外喜剧形式的引入,虽然两档节目因为话题内容引起不少讨论,但也表现出明显的水土不服问题。部分受众对于新颖的形式表现出喜爱,但大部分观众面对表演难寻笑点。

经历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喜剧综艺在不断试水的过程中开始有了起色。《脱口秀大会》三、四季带着高热话题度成功出圈,为喜剧综艺带来新一轮高潮。紧接着马东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为SNL式的素描喜剧搭建舞台,并凭借对于热点话题的犀利吐槽出圈,节目质量也在播出过程中逐渐攀升,赢得不错的口碑。

虽然跌跌撞撞,但一直出现敢于试水的喜剧综艺其实是基于市场对于喜剧的客观需要。碎片化的时间需要单个梗与段子的填补,时间较长的完整作品则一直是人们娱乐审美里的固有需求。尤其喜剧是一种普遍性的需要,生命力始终绵长。

喜剧与泛娱乐化

当然,热潮之下关于喜剧存在问题的讨论也很激烈。

喜剧基于描写对象和手法的不同,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和闹剧等样式。而当前大环境使得人们对于这些戏剧样式的态度有了很大变化。

讽刺喜剧的代表作有如赵丽蓉的《打工奇遇》讽刺餐厅乱定菜价、冯巩《我就这么个人》讽刺向领导送礼,针对的主要是社会问题,能够引起普遍共鸣。但现在的喜剧市场喜剧人才年轻化,讽刺喜剧的视角主要着力于表达年轻人面临的问题与态度,能够圈层内部引起有力的共鸣,但受众具有局限性。而抒情喜剧因为近些年出现时常常存在生硬煽情的问题而饱受诟病与排斥。

而荒诞喜剧与闹剧因为在现代媒介推动下底线不断下探,泛娱乐化倾向明显,引发了一众关于喜剧边界的忧虑讨论。是先追求内容与意义,还是先追求让人发笑,喜剧在新时代中需要寻求一个新的平衡。

但好在市场给了它足够的空间。正如开头所说,喜剧作为让人发笑的艺术是当代压力不断增加的人们一项庞大且长久的需求。泛娱乐化问题为喜剧标出警示的红线,但留给喜剧发展的空间仍然宽阔。

《脱口秀大会》捧红脱口秀和漫才,《一年一度喜剧大会》拓开素描喜剧受众,都表明我国喜剧市场的包容性或许比想象中更强。当然,各类喜剧形式在与市场成长融合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但这种探索带来的活力表明方向是正确的。

喜剧仍然需要时间,而我们永远需要喜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喜剧市场:笑容流浪史

喜剧仍然需要时间,而我们永远需要喜剧。

文|有牛财经

2014年底,一首《鸭梨大》掀起一阵大众对于压力宣泄的高潮。近两年,在“躺平”与“内卷”的两种对立态度中,人们对于如何应对不断增加的压力又有了新的讨论。

笑是最好的解压方式。但作为解压良药的喜剧行业发展却并不乐观。网络上搞笑段子横飞,但泛娱乐化一直饱受诟病,传统喜剧与新兴喜剧又陷入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难以脱身。“不好笑”成了看喜剧的观众最常有的感受。一众想通过喜剧解压的人身陷压力的汪洋却难寻救援船只,只能依靠泛娱乐的浮木流浪于海上。

喜剧怀旧风潮

喜剧曾经拥有很辉煌的时代,上世纪90年代以来,周星驰、金凯瑞、王晶的喜剧电影被奉为经典,《唐伯虎点秋香》、《变相怪杰》、《赌神》等时隔多年依然是解忧佳品。同时期的春晚语言类节目而今仍是观众们窗前的白月光,陈佩斯、朱时茂、牛群、冯巩、黄宏、郭达、宋丹丹、蔡明、赵本山等相声小品演员的一系列作品不仅大胆针砭时弊,更是流行语创造机,兼具高质量内容与笑料。虽然被反复播放,却依然拥有勃然生命力。

但热烈怀旧风潮透露出的是萎靡的喜剧现状。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春晚语言类节目已经多年没有好作品,不仅如此,春晚中的语言类节目更是从曾经的年度经典演变成而今的饱受诟病。现在人们面对喜剧作品最强烈的感受是尴尬、不好笑。青黄不接,江郎才尽似乎成了喜剧圈的统一问题。

喜剧前辈们面临时代跨度,与年轻一辈的喜剧认知存在代沟;新一辈的喜剧人则尚在摸索成长中,技术和认识一直没能迈向成熟。短平快的互联网环境让他们更加难以出头。喜剧人们无处栖身,只能在各类综艺中活跃气氛制造笑点,晚会中的作品也基本上只是为网络热点服务,作品时效性强,打磨的时间不足,质量不断下滑。有时候因为过于追求热点,编剧和导演功力又不足,导致一个新的作品仅仅是由多个段子拼凑,作品层次与完整性一塌糊涂,看起来不伦不类。

喜剧综艺的探索

我国喜剧综艺节目的第一波高潮来自于2015年开播的《欢乐喜剧人》。以沈腾为代表的开心麻花团队在比赛中赢得冠军。同年,开心麻花的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拿下14.4亿的票房,开心麻花的喜剧天地大开。而在《欢乐喜剧人》二、三季中,以宋小宝、文松为代表的的辽宁民间艺术团以及以岳云鹏为代表的德云社也在口碑与传播度方面大放异彩。但这类喜剧综艺未能在光芒中站太久。

因为同期类似的节目还有《喜剧总动员》《跨界喜剧王》《笑傲江湖》等,喜剧形式均以小品相声为主,再加上相似的竞演与喜剧相结合的综艺模式,几年之内这类综艺就耗尽了生命力,出圈度与评分都有明显下降。而在《欢乐喜剧人》第四季,因为竞演演员作品质量下滑问题日渐突出,加之大环境下娱乐形势转变,节目口碑开始明显下跌,关于喜剧开始不好笑的感受也在快速增加。

传统喜剧形式的没落让喜剧综艺开始转而探索新的喜剧形式。2017年《脱口秀大会》借着《吐槽大会》的热度开播,2018年根据美国SNL改版的《周六夜现场》开播,作为对国外喜剧形式的引入,虽然两档节目因为话题内容引起不少讨论,但也表现出明显的水土不服问题。部分受众对于新颖的形式表现出喜爱,但大部分观众面对表演难寻笑点。

经历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喜剧综艺在不断试水的过程中开始有了起色。《脱口秀大会》三、四季带着高热话题度成功出圈,为喜剧综艺带来新一轮高潮。紧接着马东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为SNL式的素描喜剧搭建舞台,并凭借对于热点话题的犀利吐槽出圈,节目质量也在播出过程中逐渐攀升,赢得不错的口碑。

虽然跌跌撞撞,但一直出现敢于试水的喜剧综艺其实是基于市场对于喜剧的客观需要。碎片化的时间需要单个梗与段子的填补,时间较长的完整作品则一直是人们娱乐审美里的固有需求。尤其喜剧是一种普遍性的需要,生命力始终绵长。

喜剧与泛娱乐化

当然,热潮之下关于喜剧存在问题的讨论也很激烈。

喜剧基于描写对象和手法的不同,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和闹剧等样式。而当前大环境使得人们对于这些戏剧样式的态度有了很大变化。

讽刺喜剧的代表作有如赵丽蓉的《打工奇遇》讽刺餐厅乱定菜价、冯巩《我就这么个人》讽刺向领导送礼,针对的主要是社会问题,能够引起普遍共鸣。但现在的喜剧市场喜剧人才年轻化,讽刺喜剧的视角主要着力于表达年轻人面临的问题与态度,能够圈层内部引起有力的共鸣,但受众具有局限性。而抒情喜剧因为近些年出现时常常存在生硬煽情的问题而饱受诟病与排斥。

而荒诞喜剧与闹剧因为在现代媒介推动下底线不断下探,泛娱乐化倾向明显,引发了一众关于喜剧边界的忧虑讨论。是先追求内容与意义,还是先追求让人发笑,喜剧在新时代中需要寻求一个新的平衡。

但好在市场给了它足够的空间。正如开头所说,喜剧作为让人发笑的艺术是当代压力不断增加的人们一项庞大且长久的需求。泛娱乐化问题为喜剧标出警示的红线,但留给喜剧发展的空间仍然宽阔。

《脱口秀大会》捧红脱口秀和漫才,《一年一度喜剧大会》拓开素描喜剧受众,都表明我国喜剧市场的包容性或许比想象中更强。当然,各类喜剧形式在与市场成长融合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但这种探索带来的活力表明方向是正确的。

喜剧仍然需要时间,而我们永远需要喜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