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后悔是我们为自由意志付出的代价,这值得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后悔是我们为自由意志付出的代价,这值得吗?

我们只会在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上后悔。掌控自己生活的感觉是很有好处的,但同时你会为犯下的错误和失去的机会而后悔心碎。

图片来源:Chung Sung-Jun / Getty

“我本来能够做更多。我应该做得更多。”

大多数人可能都会在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是这句原话是鲍勃·艾伯林(Bob Ebeling)说的,艾伯林曾担任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工程师。今年一月是挑战者号爆炸的三十周年纪念,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和艾伯林进行了一次悲痛的访谈。当年艾伯林曾警告NASA,认为天气太冷不应该发射。他因为未能说服NASA而悔恨万分。

“我想这是上帝犯下的错误,”他告诉国家公共电台。“他不应该挑选我来担任这项工作。”

这个访谈让很多人感到心碎,然而一个月后的后续事件却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许多听众写信给艾伯林,告诉他这不是他的错——其中包括他的前任领导,曾经批准发射的执行人员之一。艾伯林告诉NPR,收到这些人的安慰“让我不安的心灵平静下来”。

艾伯林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NASA是否在过于寒冷那天的发射航天飞机?这不可能说清楚,重要的是他觉得如果自己当时能够再坚持一下自己的看法,他就能够改变发生的事情。最终让他释怀的是,他确信自己把能做的事情都做了,NASA发射挑战号的心意已决,他无法阻止他们。

1986年1月28日,佛罗里达肯尼迪航天中心,“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73秒后爆炸解体,7名宇航员殉职

这就是后悔的本质——我们只会在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上后悔。如果我们别无选择,没有能动性,只不过是被命运的浪潮拍来打去,那么也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事情了。因而,后悔是我们为自由意志付出的情感代价。

当我们移动自己的棋子时,其代价则是我们有时候会犯错,而且我们必须与犯错的可能性共存

不要误解了我的意思,这种代价很可能是值得的。自我决定理论是一种理解人类动机的理论框架,这种理论认为人有三种内在的心理需求:归属需求,自主需求和能力需求。后两种需求与控制能力紧密相关——如果你拥有自己做决定的自由,而且感到自己擅长做某些事情,你就很有可能觉得自己能对生命的方向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已经证实,这种掌控生活的感觉对人非常有好处——它和较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联,甚至能够降低死亡风险。与此相反,感到无能为力的人在工作上不尽人意,在学业上也不那么成功,而且似乎更容易相信阴谋论,因为他们倾向于在没有模式的地方寻找模式。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只是生命这张大棋盘上被拨动的卒子,那么这种感觉可能不太愉悦。(也许无论我们是否能感觉到这一点,我们都只是卒子,但这是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但是当我们移动自己的棋子时,其代价则是我们有时候会犯错,而且我们必须与犯错的可能性共存。

让人们后悔的事情有很大的一致性。根据一项高阶分析的结果,教育、职业和爱情是人们在生活中最容易产生后悔情绪的三个方面。另外一项广为人知的事实是,人们倾向于后悔他们没能做到的事情,而更少后悔已经做过的事情。然而有意思的是,这一点也与提问的时间有关。

1995年,托马斯·吉洛维奇(Thomas Gilovich)和维多利亚·梅德维克(Victoria Medvec)评阅了关于后悔的现存证据,并据此提出了一种理论:人们倾向于在事情发生后立刻感到后悔——“我不敢相信我把它全吃完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困扰情绪逐渐降低。这有可能是因为他们采取了行动以弥补让他们后悔的行为(或许是服用苏打水泡腾片),也可能是归功于某些研究者称之为“心理免疫系统”的东西:我们会做一些让自己感觉好受点的事情,比如在不幸中寻找一线希望,或者告诉自己我们已经从错误中吸取了教训。

因未采取行动而产生的后悔,有点像战斗中坚挺到最后的人,会越来越顽强清晰。

对于已经做出的行为,我们当下就感到自责,但我们最终会释怀,康纳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吉洛维奇说。然而“因为未采取行动而犯下的错误也许只有在一段时间之后才变得清晰。因未采取行动而产生的后悔,有点像战斗中坚挺到最后的人,那时候其他人都已经消散了。”而你未能做某件事的原因,比如因为太尴尬而不敢尝试参演学校的话剧,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变得不那么重要。回头看时,你会发现那种尴尬情绪其实不会持续多久。

“后悔有点像是在提醒我们行动起来做点什么。”

吉洛维奇的研究还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常常越来越自信地认为自己本可以成功地完成先前的任务。”这种自信或许是错误的;人们确实倾向于高估自己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但是,尽管我们很难说清楚这世界上的后悔究竟有多少是浪费在无法改变、但人们错误地以为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上,至少在吉洛维奇的研究中,“在123件后悔案例中,仅只有10件事是由超出人们控制能力之外的环境因素所导致的。”

“当某些事情降临到你身上时,你当然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吉洛维奇说。“比如说‘我们这一代人都被征召参加了战争。’但是人们(一般来讲)不会说这种事情让他们感到‘后悔’。他们更有可能为那个时代感到懊恼,希望战争没有发生。”

在西北大学地市场营销教授尼尔·罗埃斯(Neal Roese)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控制能力这一因素有更进一步的作用。他发现人们最大的后悔多发生于有高度改变机会的生活领域。“这种机会的观念含有两个方面,”他说。“第一个方面聚焦于在你的掌控之下过去发生的事情是什么样的——我本可以做什么?我本可以做出怎样的改变?”

第二个方面在于,人们对依旧有机会改变的事情更加后悔。举例来说,如果你很后悔没有回校园再拿一个学位,那么每过一年你都会因为未能行动起来而感到更加后悔。

“如果是某件真的已经完结的事情,对此你已经无能为力,那么你会觉得自己越来越接受这一结果,”罗埃斯说。“但是如果仍然有机会把事情做好,我们就会把理智化的能力丢在一边。后悔有点像是在提醒我们行动起来做点什么。”

理智化,分析和想像这三种能力对于后悔来说都是必要的,因为后悔是一种认知情绪,而不同于恐惧这类更原始的情绪。如果人类无法想像比现存世界更好的种种可能世界,那么人类也就无法后悔了。

在心理学中,对“如果……会怎样”的思考被称为“反事实思考”。“上升反事实”的思考更青睐于想象中的情况而贬低现实处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领导力教授劳拉·克雷(Laura Kray)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我没有被这样那样的工作拖累,我或许早就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女演员了。”与此相对照的是,“下降反事实”的思考方式更赞同现实情况——比如,“我的工作也许很难,但总比挖煤要轻松一些。”

对于那些宣称自己的生活中从没有后悔过的人,又该怎么看呢?

虽然多数上升反事实思考(以及后悔)与焦虑和抑郁有关联,但是它也在解决问题、达成目标以及提升行为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当我们思考某件事情本可以做得更好时,我们可能会产生后悔的情绪。但是这种情绪的积极作用就在于它能激励我们下一次做得更好,”克雷说道。“当我们考虑一个更好的可能世界时,我们也就更有可能从过往的经验中学到教训。”

换句话说,后悔是我们在成长和强盛的心理过程中的副产品,这种副产品令人不悦,但却很有必要。“如果代价是某种难过的煎熬状态,那也是可以接受的,”吉洛维奇说。

对于那些宣称自己的生活中从没有后悔过的人,我们又该怎么看呢?

“我觉得我们不能把这些人的话当真,”吉洛维奇说。“生活意味着我们至少会有某些后悔,如果你一点也没有,那么你可能是没有吸取足够的教训。”

(翻译:李孟林)

来源:The Atlantic

原标题:Regret Is the Price of Free Will

最新更新时间:06/17 15:18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后悔是我们为自由意志付出的代价,这值得吗?

我们只会在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上后悔。掌控自己生活的感觉是很有好处的,但同时你会为犯下的错误和失去的机会而后悔心碎。

图片来源:Chung Sung-Jun / Getty

“我本来能够做更多。我应该做得更多。”

大多数人可能都会在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是这句原话是鲍勃·艾伯林(Bob Ebeling)说的,艾伯林曾担任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工程师。今年一月是挑战者号爆炸的三十周年纪念,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和艾伯林进行了一次悲痛的访谈。当年艾伯林曾警告NASA,认为天气太冷不应该发射。他因为未能说服NASA而悔恨万分。

“我想这是上帝犯下的错误,”他告诉国家公共电台。“他不应该挑选我来担任这项工作。”

这个访谈让很多人感到心碎,然而一个月后的后续事件却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许多听众写信给艾伯林,告诉他这不是他的错——其中包括他的前任领导,曾经批准发射的执行人员之一。艾伯林告诉NPR,收到这些人的安慰“让我不安的心灵平静下来”。

艾伯林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NASA是否在过于寒冷那天的发射航天飞机?这不可能说清楚,重要的是他觉得如果自己当时能够再坚持一下自己的看法,他就能够改变发生的事情。最终让他释怀的是,他确信自己把能做的事情都做了,NASA发射挑战号的心意已决,他无法阻止他们。

1986年1月28日,佛罗里达肯尼迪航天中心,“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73秒后爆炸解体,7名宇航员殉职

这就是后悔的本质——我们只会在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上后悔。如果我们别无选择,没有能动性,只不过是被命运的浪潮拍来打去,那么也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事情了。因而,后悔是我们为自由意志付出的情感代价。

当我们移动自己的棋子时,其代价则是我们有时候会犯错,而且我们必须与犯错的可能性共存

不要误解了我的意思,这种代价很可能是值得的。自我决定理论是一种理解人类动机的理论框架,这种理论认为人有三种内在的心理需求:归属需求,自主需求和能力需求。后两种需求与控制能力紧密相关——如果你拥有自己做决定的自由,而且感到自己擅长做某些事情,你就很有可能觉得自己能对生命的方向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已经证实,这种掌控生活的感觉对人非常有好处——它和较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联,甚至能够降低死亡风险。与此相反,感到无能为力的人在工作上不尽人意,在学业上也不那么成功,而且似乎更容易相信阴谋论,因为他们倾向于在没有模式的地方寻找模式。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只是生命这张大棋盘上被拨动的卒子,那么这种感觉可能不太愉悦。(也许无论我们是否能感觉到这一点,我们都只是卒子,但这是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但是当我们移动自己的棋子时,其代价则是我们有时候会犯错,而且我们必须与犯错的可能性共存。

让人们后悔的事情有很大的一致性。根据一项高阶分析的结果,教育、职业和爱情是人们在生活中最容易产生后悔情绪的三个方面。另外一项广为人知的事实是,人们倾向于后悔他们没能做到的事情,而更少后悔已经做过的事情。然而有意思的是,这一点也与提问的时间有关。

1995年,托马斯·吉洛维奇(Thomas Gilovich)和维多利亚·梅德维克(Victoria Medvec)评阅了关于后悔的现存证据,并据此提出了一种理论:人们倾向于在事情发生后立刻感到后悔——“我不敢相信我把它全吃完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困扰情绪逐渐降低。这有可能是因为他们采取了行动以弥补让他们后悔的行为(或许是服用苏打水泡腾片),也可能是归功于某些研究者称之为“心理免疫系统”的东西:我们会做一些让自己感觉好受点的事情,比如在不幸中寻找一线希望,或者告诉自己我们已经从错误中吸取了教训。

因未采取行动而产生的后悔,有点像战斗中坚挺到最后的人,会越来越顽强清晰。

对于已经做出的行为,我们当下就感到自责,但我们最终会释怀,康纳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吉洛维奇说。然而“因为未采取行动而犯下的错误也许只有在一段时间之后才变得清晰。因未采取行动而产生的后悔,有点像战斗中坚挺到最后的人,那时候其他人都已经消散了。”而你未能做某件事的原因,比如因为太尴尬而不敢尝试参演学校的话剧,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变得不那么重要。回头看时,你会发现那种尴尬情绪其实不会持续多久。

“后悔有点像是在提醒我们行动起来做点什么。”

吉洛维奇的研究还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常常越来越自信地认为自己本可以成功地完成先前的任务。”这种自信或许是错误的;人们确实倾向于高估自己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但是,尽管我们很难说清楚这世界上的后悔究竟有多少是浪费在无法改变、但人们错误地以为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上,至少在吉洛维奇的研究中,“在123件后悔案例中,仅只有10件事是由超出人们控制能力之外的环境因素所导致的。”

“当某些事情降临到你身上时,你当然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吉洛维奇说。“比如说‘我们这一代人都被征召参加了战争。’但是人们(一般来讲)不会说这种事情让他们感到‘后悔’。他们更有可能为那个时代感到懊恼,希望战争没有发生。”

在西北大学地市场营销教授尼尔·罗埃斯(Neal Roese)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控制能力这一因素有更进一步的作用。他发现人们最大的后悔多发生于有高度改变机会的生活领域。“这种机会的观念含有两个方面,”他说。“第一个方面聚焦于在你的掌控之下过去发生的事情是什么样的——我本可以做什么?我本可以做出怎样的改变?”

第二个方面在于,人们对依旧有机会改变的事情更加后悔。举例来说,如果你很后悔没有回校园再拿一个学位,那么每过一年你都会因为未能行动起来而感到更加后悔。

“如果是某件真的已经完结的事情,对此你已经无能为力,那么你会觉得自己越来越接受这一结果,”罗埃斯说。“但是如果仍然有机会把事情做好,我们就会把理智化的能力丢在一边。后悔有点像是在提醒我们行动起来做点什么。”

理智化,分析和想像这三种能力对于后悔来说都是必要的,因为后悔是一种认知情绪,而不同于恐惧这类更原始的情绪。如果人类无法想像比现存世界更好的种种可能世界,那么人类也就无法后悔了。

在心理学中,对“如果……会怎样”的思考被称为“反事实思考”。“上升反事实”的思考更青睐于想象中的情况而贬低现实处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领导力教授劳拉·克雷(Laura Kray)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我没有被这样那样的工作拖累,我或许早就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女演员了。”与此相对照的是,“下降反事实”的思考方式更赞同现实情况——比如,“我的工作也许很难,但总比挖煤要轻松一些。”

对于那些宣称自己的生活中从没有后悔过的人,又该怎么看呢?

虽然多数上升反事实思考(以及后悔)与焦虑和抑郁有关联,但是它也在解决问题、达成目标以及提升行为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当我们思考某件事情本可以做得更好时,我们可能会产生后悔的情绪。但是这种情绪的积极作用就在于它能激励我们下一次做得更好,”克雷说道。“当我们考虑一个更好的可能世界时,我们也就更有可能从过往的经验中学到教训。”

换句话说,后悔是我们在成长和强盛的心理过程中的副产品,这种副产品令人不悦,但却很有必要。“如果代价是某种难过的煎熬状态,那也是可以接受的,”吉洛维奇说。

对于那些宣称自己的生活中从没有后悔过的人,我们又该怎么看呢?

“我觉得我们不能把这些人的话当真,”吉洛维奇说。“生活意味着我们至少会有某些后悔,如果你一点也没有,那么你可能是没有吸取足够的教训。”

(翻译:李孟林)

来源:The Atlantic

原标题:Regret Is the Price of Free Will

最新更新时间:06/17 15:18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