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花钱购买甜蜜负担?过节为什么非要送礼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花钱购买甜蜜负担?过节为什么非要送礼物

交换礼物似乎是一件既浪费又不切实际的事情,但社会科学研究却告诉我们,送礼物的成本和收益并不是我们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图片来源:Dave Einsel/Getty Images

一想到要去人潮汹涌的购物中心所带来的恐惧,或是挑选合适的礼物所面临的挑战,亦或是送货延迟或者钱包被掏空所带来的挫败感,购买节日礼物总让人倍感压力。

既然如此,购买节日礼物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节日季不应该就是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共享美食吗?每个人都把自己的钱花在他们自己想要的东西上,不是更好吗?

交换礼物似乎是一件既浪费又不切实际的事情,但社会科学研究却告诉我们,送礼物的成本和收益并不是我们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库拉环

人类学家布罗尼斯瓦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ław Malinowski)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实地考察期间,记录了当地马辛人之间流传的一项传统。这些岛屿部落里依旧维持着一个复杂的礼仪性交换系统,部落里的居民会交换贝壳项链和贝壳臂章等礼仪性物品。这些礼物首先在个人之间传递,然后在岛屿之间循环传递,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库拉环”。

这些物品并没有实际用途或商业价值。事实上,海关严厉禁止此类物品的销售。由于这些物品总是在移动转手,所以主人也很少佩戴它们。尽管如此,马辛人还是会冒着生命危险、驾着摇摇晃晃的独木舟穿越太平洋的险恶水域,长途跋涉来交换这些物品。

马辛人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经历和资源来交换礼仪性物品。图片来源:David Kirkland/Design Pics via Getty Images.

这项传统似乎既耗费时间又浪费资源。但人类学家却意识到,库拉环在培养人际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个人角度来看,这些物品并不是真正免费的,随之而来的是未来会得以偿付的期望。而从整体来说,这些物品的传递创造了一个相互责任的循环,从而也形成了一个包含整个部落在内的互惠关系网络。

持久的快乐来自于给予

类似的物品交换传统其实存在于世界各地。在亚洲许多地区,送礼是企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马辛人的传统一样,这些象征性的礼物能够促进商业关系。

在许多西方国家,最常见的习俗之一就是交换节日礼物。在圣诞节、光明节或宽扎节等重大节日里,许多家庭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为他们所爱的人购买礼物。

冷静地从逻辑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似乎是浪费。每个人都得为别人的东西买单,何况有些礼物最终会被闲置或者退回。如果人们不互送礼物,而是每个人把时间和金钱花费在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上,或许会更好。

然而,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却恰恰相反。研究表明,把钱花在别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的感觉更好。事实上,神经学家已经发现,捐赠比收到礼物更能激活大脑的犒赏系统 (Reward system)。此外,相比于接受礼物的短暂快乐,赠送礼物的快乐要更为持久。

通过交换礼物,我们可以获得双份的快乐,将感激之情传播到四面八方。此外,由于家人和朋友都了解彼此的品味、喜好和需求,大多数人最终都有可能会得到他们一开始就想要的东西,还能让大家变得更加亲近。

交织仪式纽带的联系网

仪式化的分享不仅仅存在于家庭内部,也发生在不同的家庭之间,例如生日派对、婚礼或是迎婴聚会等。参加这类场合的客人需要携带礼物,且通常是比较贵重的礼物。主人往往会和客人一样记录下这些礼物的价值,等到将来有机会的时候,收礼物的人则会回赠以类似价值的礼物。

这种礼物交换兼备多重功能。对于主人来说,这类活动通常是在组建新家庭等具有挑战性的过渡时期,而收到的礼物恰好能够提供物质支持。而对于客人而言,送礼就像是拿钱投资到一个基金里,等他们成为主人的时候再拿出来用。除此之外,交换礼物不仅能够提高送礼人的象征地位,同时也能提高收礼人的象征地位,彰显其组织盛大仪式的能力,而仪式的部分或全部资金由客人提供。更重要的是,这些礼物交换有助于建立不同家庭之间的仪式纽带网络。

类似的做法甚至还延伸到了政治领域:每当外交官或领导人到外国拜访时,都有交换礼物的惯例。法国官员通常会送红酒,而意大利领导人则往往会送时髦的领带。但是也有一些非比寻常的外交礼物。最典型的案例就是,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时,毛泽东主席向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动物园赠送了两只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作为国礼,而美国政府也回赠了一对麝牛给中国。

中国政府向美国赠送了两只大熊猫,玲玲和兴兴。图片来源:AP Photo/Charles Tasnadi

从太平洋上的岛民交换的贝壳,再到圣诞树下的玩具和毛衣,分享一直是许多传统仪式的核心。这与其他形式的物质交换,如交易买卖或是物物交换,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对于马辛人来说,用贝壳项链交换贝壳臂章的意义,绝不同于用白薯去换鱼,这就像是送生日礼物和花钱买杂货的区别。

这说明了礼仪性行为所具备的一个更普遍的规则:这些行为并不是它们看上去那么简单。与普通行为不同,礼仪性行为是非功利性的。也正是因为这种行为缺乏明显的实用性,才会显得如此特别。

(翻译:刘桑)

来源:The Conversation

原标题:What’s the point of holiday gifts?

最新更新时间:01/04 16:4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花钱购买甜蜜负担?过节为什么非要送礼物

交换礼物似乎是一件既浪费又不切实际的事情,但社会科学研究却告诉我们,送礼物的成本和收益并不是我们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图片来源:Dave Einsel/Getty Images

一想到要去人潮汹涌的购物中心所带来的恐惧,或是挑选合适的礼物所面临的挑战,亦或是送货延迟或者钱包被掏空所带来的挫败感,购买节日礼物总让人倍感压力。

既然如此,购买节日礼物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节日季不应该就是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共享美食吗?每个人都把自己的钱花在他们自己想要的东西上,不是更好吗?

交换礼物似乎是一件既浪费又不切实际的事情,但社会科学研究却告诉我们,送礼物的成本和收益并不是我们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库拉环

人类学家布罗尼斯瓦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ław Malinowski)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实地考察期间,记录了当地马辛人之间流传的一项传统。这些岛屿部落里依旧维持着一个复杂的礼仪性交换系统,部落里的居民会交换贝壳项链和贝壳臂章等礼仪性物品。这些礼物首先在个人之间传递,然后在岛屿之间循环传递,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库拉环”。

这些物品并没有实际用途或商业价值。事实上,海关严厉禁止此类物品的销售。由于这些物品总是在移动转手,所以主人也很少佩戴它们。尽管如此,马辛人还是会冒着生命危险、驾着摇摇晃晃的独木舟穿越太平洋的险恶水域,长途跋涉来交换这些物品。

马辛人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经历和资源来交换礼仪性物品。图片来源:David Kirkland/Design Pics via Getty Images.

这项传统似乎既耗费时间又浪费资源。但人类学家却意识到,库拉环在培养人际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个人角度来看,这些物品并不是真正免费的,随之而来的是未来会得以偿付的期望。而从整体来说,这些物品的传递创造了一个相互责任的循环,从而也形成了一个包含整个部落在内的互惠关系网络。

持久的快乐来自于给予

类似的物品交换传统其实存在于世界各地。在亚洲许多地区,送礼是企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马辛人的传统一样,这些象征性的礼物能够促进商业关系。

在许多西方国家,最常见的习俗之一就是交换节日礼物。在圣诞节、光明节或宽扎节等重大节日里,许多家庭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为他们所爱的人购买礼物。

冷静地从逻辑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似乎是浪费。每个人都得为别人的东西买单,何况有些礼物最终会被闲置或者退回。如果人们不互送礼物,而是每个人把时间和金钱花费在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上,或许会更好。

然而,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却恰恰相反。研究表明,把钱花在别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的感觉更好。事实上,神经学家已经发现,捐赠比收到礼物更能激活大脑的犒赏系统 (Reward system)。此外,相比于接受礼物的短暂快乐,赠送礼物的快乐要更为持久。

通过交换礼物,我们可以获得双份的快乐,将感激之情传播到四面八方。此外,由于家人和朋友都了解彼此的品味、喜好和需求,大多数人最终都有可能会得到他们一开始就想要的东西,还能让大家变得更加亲近。

交织仪式纽带的联系网

仪式化的分享不仅仅存在于家庭内部,也发生在不同的家庭之间,例如生日派对、婚礼或是迎婴聚会等。参加这类场合的客人需要携带礼物,且通常是比较贵重的礼物。主人往往会和客人一样记录下这些礼物的价值,等到将来有机会的时候,收礼物的人则会回赠以类似价值的礼物。

这种礼物交换兼备多重功能。对于主人来说,这类活动通常是在组建新家庭等具有挑战性的过渡时期,而收到的礼物恰好能够提供物质支持。而对于客人而言,送礼就像是拿钱投资到一个基金里,等他们成为主人的时候再拿出来用。除此之外,交换礼物不仅能够提高送礼人的象征地位,同时也能提高收礼人的象征地位,彰显其组织盛大仪式的能力,而仪式的部分或全部资金由客人提供。更重要的是,这些礼物交换有助于建立不同家庭之间的仪式纽带网络。

类似的做法甚至还延伸到了政治领域:每当外交官或领导人到外国拜访时,都有交换礼物的惯例。法国官员通常会送红酒,而意大利领导人则往往会送时髦的领带。但是也有一些非比寻常的外交礼物。最典型的案例就是,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时,毛泽东主席向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动物园赠送了两只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作为国礼,而美国政府也回赠了一对麝牛给中国。

中国政府向美国赠送了两只大熊猫,玲玲和兴兴。图片来源:AP Photo/Charles Tasnadi

从太平洋上的岛民交换的贝壳,再到圣诞树下的玩具和毛衣,分享一直是许多传统仪式的核心。这与其他形式的物质交换,如交易买卖或是物物交换,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对于马辛人来说,用贝壳项链交换贝壳臂章的意义,绝不同于用白薯去换鱼,这就像是送生日礼物和花钱买杂货的区别。

这说明了礼仪性行为所具备的一个更普遍的规则:这些行为并不是它们看上去那么简单。与普通行为不同,礼仪性行为是非功利性的。也正是因为这种行为缺乏明显的实用性,才会显得如此特别。

(翻译:刘桑)

来源:The Conversation

原标题:What’s the point of holiday gifts?

最新更新时间:01/04 16:4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