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雍正和他的十二美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雍正和他的十二美人

《雍正十二美人图》起先收于圆明园,后移至雍和宫,同治元年(1861年)雍和宫绥成殿大火,恭亲王奕訢又将劫后余生的《雍正十二美人图》移置寿皇殿供奉,几经波折后,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作者:雅娴

清朝皇帝很多事儿都“遗传”。

比如朱批:

还比如:痴情。

皇太极对海兰珠,顺治对董鄂妃,光绪对珍妃,这几对儿太红,不多说。

另有

康熙对赫舍里:赫舍里入地宫前,康熙探其灵柩达百次。最后一次入东陵探望,是赫舍里死后第48年。

乾隆对孝贤皇后:公元1796年,乾隆在嘉庆陪同下探望孝贤皇后。那一年,乾隆86岁。

嘉庆对喜塔拉氏皇后:喜塔拉氏皇后去世后,嘉庆亲自藏其于地宫。

道光对孝全成皇后:孝全成皇后死后,道光帝一生再未立皇后。

同治对嘉顺皇后:同治喜嘉顺皇后,慈禧喜慧妃,一向惧母的同治帝决然独宿乾清宫。

等一下,好像少了谁,是的,爱新觉罗·胤禛,清世宗雍正。

前半生被兄弟虐,后半生被自己虐,雍正好像真没工夫和心力分给红颜了。

朕就是这样汉子

(雍正奏折朱批)

然而圆明园“深柳读书堂”围屏上12幅与真人等高美人图的发现,说明四爷不是不爱红颜,只是爱得很文艺。

不然无数“清穿女”为何全都奔着四爷去?

《雍正十二美人图》,除此流传较广之名外,另有《胤禛妃行乐图》《雍正围屏美人图》《御容十二张》《前朝宫装画像十二张》等名,名字一多,故事就来了:

画中12小美人,是谁呢?

乌拉那拉说

有说法认为,画中12位美人其实全是一人,即胤禛在府邸时的嫡福晋,后来的孝敬宪皇后皇后,乌拉那拉氏。

全观12位美女,相貌特点极为相似:

丹凤眼、悬胆鼻、樱桃小口、溜肩、细腰。

此清秀女子真的就是皇后乌拉那拉氏吗?我们分两步逐渐缩小范围。

第一步:她会不会是雍正的后妃?

会。

因为在另一幅已经确定画中人就是雍正后妃画卷上,此女子出现过,该图名为《雍正行乐图》之“荷塘消夏”。

画中其他女眷皆着满族长袍,只有一位绿衣女子身着汉服,容貌发式与“十二美人图”中美人极为相似。可见,“十二美人图”中女子为雍正后妃的说法是可信的。

第二步:那她会是皇后那拉氏吗?

会。

因为在《胤禛行乐图之采花图》《胤禛耕织图》中我们再次见到了这位相貌清秀的美人。

 

 

“耕”与“织”在封建社会属于正式国家礼制,每年皇帝、皇后要举行“亲耕”、“亲蚕”仪式,以表示重农桑、知稼穑、固国本、体民艰。

换句话说,雍正在全国人民面前“表演”耕织是不可能带小老婆去的,此清秀女子应该就是皇后乌拉那拉氏。

年妃说

另有一说,此12美乃是另一人:年妃。

“十二美人图“图中有一幅是美人望着一对喜鹊浅笑,另有一幅美人身旁伴有萱草,《草木记》中记载:萱草有“妇女怀孕,佩其花必生男”之意。

可见胤禛十分喜欢此女子,希望其能为自己生育子嗣。

胤禛的后妃中给他孕育子嗣最多,最得宠且又是汉人的女子是谁呢?

年妃。

年妃一生共为胤禛生下四子,三位皇子一位公主(《甄嬛传》骗我)。

雍正三年,雍正册封年妃为皇贵妃。可惜仅7日后,年妃死于圆明园,谥号“敦肃皇贵妃”。

对于年羹尧之事,雍正非但没有牵连年妃,反而深感愧疚(《甄嬛传》又骗我)。

所以,年妃死后的哀荣是空前绝后的,共用金银锭97500个,礼部精心准备却仍被雍正斥责“仪仗草率”,礼部从尚书到侍郎四人“俱降二级”(雍老四的小气可是出了名的,不然哪儿攒来那么钱给乾小四耍)。

此外,年妃离世的时间恰好和“十二美人图”的成画时间相近,或许正是雍正睹物思人所绘。

哎呦,这是玩儿把“清朝版长恨歌”吗?

雍正本人说

另有一说,“十二美人图”与后妃完全无关,乃是雍正以“美人”自比。

别误会,他不是性变态,打屈原开始,中国古代男子就时不时爱用“美人”“香草”自比,以作臭美之用。

此说绝非牵强附会,“十二美人图”中到处都是胤禛自己的痕迹。

“裘装对镜图”中,美人身后的书法署名“破尘居士”,此为胤禛本人的别号。

图中诗作已被乾隆时期搜集编辑的《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收录,可见是雍正所作。

再观笔致与其在《胤禛像耕织图册》所自书诗完全一致,题款则与其《行书金刚经》相同,可知画中的书字都是雍正亲笔。

另看“观书沉吟图”中出现了一幅署名米芾的作品:

其中诗句为:

樱桃口小柳腰肢,斜倚春风半懒时。

一种心情费消遣,缃编欲展又凝思。

可米芾好像并没有写过这首诗,反倒是后来胤禛《文集》中出现:

丹唇皓齿瘦腰肢,斜倚筠笼睡起时。

毕竟痴情消不去,缃编欲展又凝思。

两首十分相近,看来又是胤禛所写所作。

另如“持表对菊图”,美人手持珐琅表,身后的书法作品乃是十二首绝句,其中最后一首“检书怕覩鸳鸯字,手执时钟叹岁华”分明是为此图所配,但最末署名却是“其昌”。

董其昌卒于崇祯九年,自鸣钟、珐琅表这种东西他是不可能见到的。这十二首绝句,从诗风到文字书写,应还是胤禛所作。

为何多幅作品皆出于胤禛却全要假借他人呢?

因为他想让他爹夸他又怕他爹骂他装逼矫情。

康熙四十八年,废太子胤礽复立,同年十月,康熙将圆明园赐予胤禛(12美人图就是从圆明园揭下来的)。康熙晚年被“九龙夺嫡”闹得快精神分裂了,胤禛自然要表决心:

皇阿玛,儿臣对皇位从来不感兴趣!儿臣就喜欢看花、种草、写字、画美女。皇位您爱给谁给谁,千万别给我,我一点都不想当,真的。

可这造化,偏偏喜欢弄人。

金陵十二钗说

这无疑是最欢脱,最脑洞的一个说法了。

雍正抄了曹家帮曹雪芹写出《红楼梦》,曹雪芹塑造“金陵十二钗”帮雍正画出《十二美人图》。

年度“最佳好基友”就你俩了。

倚门观竹图 —— 探春

女子动作轻巧,双目望远,既是“叹春”归去早,又是感念“分骨肉”。

烛下缝衣图 —— 史湘云

湘云寄养于叔父家时,常做针线活至三更。第三十二回曹公特写湘云帮袭人为宝玉做鞋:“只是一件,你的我才作,别人的我可不能”。只不知到底看的是袭人之面还是宝玉之面了。

博古幽思图——秦可卿

12幅中奢华之冠,第五回记载:

“秦可卿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

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皆为皇室用品。”

裘装对镜图 —— 惜春

女子手持铜镜,似在惋惜春华易逝。身旁书法落款为“破尘居士”,暗指惜春后来出家。

立持如意 —— 宝钗

女子手持如意,身旁牡丹围绕,自有富贵之意。宝钗有“杨妃”“冠压群芳”“国色天香”之美誉,皆与富贵契合。

消夏赏蝶图 —— 元春

女子手持葫芦喻福禄。身旁萱草喻子嗣。多子多福之兆应指“榴花开处照宫闱”的元春。

桐荫品茶图 —— 妙玉

红楼为茶,除妙玉不作第二人想,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黛玉也成了尝不出沏茶之水的“俗人”。

烘炉观雪图 —— 王熙凤

十二美女中,只有此女头戴貂皮帽,发缀“攒珠金累丝凤”,与“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王熙凤颇为神似。

观书沉吟图 —— 黛玉

女子态露娇怯,颦颦思愁,颇似黛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

女子手中书卷上杜秋娘的《金缕词》:“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又像极了《葬花词》“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倚榻观鹊图 —— 李纨

女子形态端庄,多了少妇的雅致,神态似有孤寂又略带喜色,应是独自抚养贾兰,盼其功成名就的李纨。

身后的“寿字图”也能表明李纨区别其他11位少女的身份与心境。

捻珠观猫图 —— 迎春

女子手持念珠,端坐于檀香、方鼎、锦笺、端砚之前,悠然看着面前两只小白猫,可见性格温婉、安顺,颇似贾府“二木头”元春。

持表对菊图 —— 巧姐

女子手持珐琅表,表时间之意,巧姐生于贾府富贵之时,落难于衰败之际,最是过往兴衰之见证。后为刘姥姥所救,随之归隐山田,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

《雍正十二美人图》起先收于圆明园,后移至雍和宫,同治元年(1861年)雍和宫绥成殿大火,恭亲王奕訢又将劫后余生的《雍正十二美人图》移置寿皇殿供奉,几经波折后,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270年后重为一观,不可不谓之大幸。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雍正和他的十二美人

《雍正十二美人图》起先收于圆明园,后移至雍和宫,同治元年(1861年)雍和宫绥成殿大火,恭亲王奕訢又将劫后余生的《雍正十二美人图》移置寿皇殿供奉,几经波折后,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作者:雅娴

清朝皇帝很多事儿都“遗传”。

比如朱批:

还比如:痴情。

皇太极对海兰珠,顺治对董鄂妃,光绪对珍妃,这几对儿太红,不多说。

另有

康熙对赫舍里:赫舍里入地宫前,康熙探其灵柩达百次。最后一次入东陵探望,是赫舍里死后第48年。

乾隆对孝贤皇后:公元1796年,乾隆在嘉庆陪同下探望孝贤皇后。那一年,乾隆86岁。

嘉庆对喜塔拉氏皇后:喜塔拉氏皇后去世后,嘉庆亲自藏其于地宫。

道光对孝全成皇后:孝全成皇后死后,道光帝一生再未立皇后。

同治对嘉顺皇后:同治喜嘉顺皇后,慈禧喜慧妃,一向惧母的同治帝决然独宿乾清宫。

等一下,好像少了谁,是的,爱新觉罗·胤禛,清世宗雍正。

前半生被兄弟虐,后半生被自己虐,雍正好像真没工夫和心力分给红颜了。

朕就是这样汉子

(雍正奏折朱批)

然而圆明园“深柳读书堂”围屏上12幅与真人等高美人图的发现,说明四爷不是不爱红颜,只是爱得很文艺。

不然无数“清穿女”为何全都奔着四爷去?

《雍正十二美人图》,除此流传较广之名外,另有《胤禛妃行乐图》《雍正围屏美人图》《御容十二张》《前朝宫装画像十二张》等名,名字一多,故事就来了:

画中12小美人,是谁呢?

乌拉那拉说

有说法认为,画中12位美人其实全是一人,即胤禛在府邸时的嫡福晋,后来的孝敬宪皇后皇后,乌拉那拉氏。

全观12位美女,相貌特点极为相似:

丹凤眼、悬胆鼻、樱桃小口、溜肩、细腰。

此清秀女子真的就是皇后乌拉那拉氏吗?我们分两步逐渐缩小范围。

第一步:她会不会是雍正的后妃?

会。

因为在另一幅已经确定画中人就是雍正后妃画卷上,此女子出现过,该图名为《雍正行乐图》之“荷塘消夏”。

画中其他女眷皆着满族长袍,只有一位绿衣女子身着汉服,容貌发式与“十二美人图”中美人极为相似。可见,“十二美人图”中女子为雍正后妃的说法是可信的。

第二步:那她会是皇后那拉氏吗?

会。

因为在《胤禛行乐图之采花图》《胤禛耕织图》中我们再次见到了这位相貌清秀的美人。

 

 

“耕”与“织”在封建社会属于正式国家礼制,每年皇帝、皇后要举行“亲耕”、“亲蚕”仪式,以表示重农桑、知稼穑、固国本、体民艰。

换句话说,雍正在全国人民面前“表演”耕织是不可能带小老婆去的,此清秀女子应该就是皇后乌拉那拉氏。

年妃说

另有一说,此12美乃是另一人:年妃。

“十二美人图“图中有一幅是美人望着一对喜鹊浅笑,另有一幅美人身旁伴有萱草,《草木记》中记载:萱草有“妇女怀孕,佩其花必生男”之意。

可见胤禛十分喜欢此女子,希望其能为自己生育子嗣。

胤禛的后妃中给他孕育子嗣最多,最得宠且又是汉人的女子是谁呢?

年妃。

年妃一生共为胤禛生下四子,三位皇子一位公主(《甄嬛传》骗我)。

雍正三年,雍正册封年妃为皇贵妃。可惜仅7日后,年妃死于圆明园,谥号“敦肃皇贵妃”。

对于年羹尧之事,雍正非但没有牵连年妃,反而深感愧疚(《甄嬛传》又骗我)。

所以,年妃死后的哀荣是空前绝后的,共用金银锭97500个,礼部精心准备却仍被雍正斥责“仪仗草率”,礼部从尚书到侍郎四人“俱降二级”(雍老四的小气可是出了名的,不然哪儿攒来那么钱给乾小四耍)。

此外,年妃离世的时间恰好和“十二美人图”的成画时间相近,或许正是雍正睹物思人所绘。

哎呦,这是玩儿把“清朝版长恨歌”吗?

雍正本人说

另有一说,“十二美人图”与后妃完全无关,乃是雍正以“美人”自比。

别误会,他不是性变态,打屈原开始,中国古代男子就时不时爱用“美人”“香草”自比,以作臭美之用。

此说绝非牵强附会,“十二美人图”中到处都是胤禛自己的痕迹。

“裘装对镜图”中,美人身后的书法署名“破尘居士”,此为胤禛本人的别号。

图中诗作已被乾隆时期搜集编辑的《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收录,可见是雍正所作。

再观笔致与其在《胤禛像耕织图册》所自书诗完全一致,题款则与其《行书金刚经》相同,可知画中的书字都是雍正亲笔。

另看“观书沉吟图”中出现了一幅署名米芾的作品:

其中诗句为:

樱桃口小柳腰肢,斜倚春风半懒时。

一种心情费消遣,缃编欲展又凝思。

可米芾好像并没有写过这首诗,反倒是后来胤禛《文集》中出现:

丹唇皓齿瘦腰肢,斜倚筠笼睡起时。

毕竟痴情消不去,缃编欲展又凝思。

两首十分相近,看来又是胤禛所写所作。

另如“持表对菊图”,美人手持珐琅表,身后的书法作品乃是十二首绝句,其中最后一首“检书怕覩鸳鸯字,手执时钟叹岁华”分明是为此图所配,但最末署名却是“其昌”。

董其昌卒于崇祯九年,自鸣钟、珐琅表这种东西他是不可能见到的。这十二首绝句,从诗风到文字书写,应还是胤禛所作。

为何多幅作品皆出于胤禛却全要假借他人呢?

因为他想让他爹夸他又怕他爹骂他装逼矫情。

康熙四十八年,废太子胤礽复立,同年十月,康熙将圆明园赐予胤禛(12美人图就是从圆明园揭下来的)。康熙晚年被“九龙夺嫡”闹得快精神分裂了,胤禛自然要表决心:

皇阿玛,儿臣对皇位从来不感兴趣!儿臣就喜欢看花、种草、写字、画美女。皇位您爱给谁给谁,千万别给我,我一点都不想当,真的。

可这造化,偏偏喜欢弄人。

金陵十二钗说

这无疑是最欢脱,最脑洞的一个说法了。

雍正抄了曹家帮曹雪芹写出《红楼梦》,曹雪芹塑造“金陵十二钗”帮雍正画出《十二美人图》。

年度“最佳好基友”就你俩了。

倚门观竹图 —— 探春

女子动作轻巧,双目望远,既是“叹春”归去早,又是感念“分骨肉”。

烛下缝衣图 —— 史湘云

湘云寄养于叔父家时,常做针线活至三更。第三十二回曹公特写湘云帮袭人为宝玉做鞋:“只是一件,你的我才作,别人的我可不能”。只不知到底看的是袭人之面还是宝玉之面了。

博古幽思图——秦可卿

12幅中奢华之冠,第五回记载:

“秦可卿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

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皆为皇室用品。”

裘装对镜图 —— 惜春

女子手持铜镜,似在惋惜春华易逝。身旁书法落款为“破尘居士”,暗指惜春后来出家。

立持如意 —— 宝钗

女子手持如意,身旁牡丹围绕,自有富贵之意。宝钗有“杨妃”“冠压群芳”“国色天香”之美誉,皆与富贵契合。

消夏赏蝶图 —— 元春

女子手持葫芦喻福禄。身旁萱草喻子嗣。多子多福之兆应指“榴花开处照宫闱”的元春。

桐荫品茶图 —— 妙玉

红楼为茶,除妙玉不作第二人想,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黛玉也成了尝不出沏茶之水的“俗人”。

烘炉观雪图 —— 王熙凤

十二美女中,只有此女头戴貂皮帽,发缀“攒珠金累丝凤”,与“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王熙凤颇为神似。

观书沉吟图 —— 黛玉

女子态露娇怯,颦颦思愁,颇似黛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

女子手中书卷上杜秋娘的《金缕词》:“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又像极了《葬花词》“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倚榻观鹊图 —— 李纨

女子形态端庄,多了少妇的雅致,神态似有孤寂又略带喜色,应是独自抚养贾兰,盼其功成名就的李纨。

身后的“寿字图”也能表明李纨区别其他11位少女的身份与心境。

捻珠观猫图 —— 迎春

女子手持念珠,端坐于檀香、方鼎、锦笺、端砚之前,悠然看着面前两只小白猫,可见性格温婉、安顺,颇似贾府“二木头”元春。

持表对菊图 —— 巧姐

女子手持珐琅表,表时间之意,巧姐生于贾府富贵之时,落难于衰败之际,最是过往兴衰之见证。后为刘姥姥所救,随之归隐山田,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

《雍正十二美人图》起先收于圆明园,后移至雍和宫,同治元年(1861年)雍和宫绥成殿大火,恭亲王奕訢又将劫后余生的《雍正十二美人图》移置寿皇殿供奉,几经波折后,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270年后重为一观,不可不谓之大幸。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