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乾隆御用“亲爱的翻译官”原来是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乾隆御用“亲爱的翻译官”原来是他

大名鼎鼎的乾隆宠臣和珅和大人,其身份之一就是御用“翻译官”。

《亲爱的翻译官》开播以来,收视率飘红,但其中涉及翻译行业的剧情却被不少专业人士批评吐槽,称其漏洞百出,甚至连“翻译官”这个称呼本身都是业内所不存在的,从事这一职业的人,通常就称“翻译”,经验丰富的称“高级翻译”。

要说翻译这一职业,其实早在周朝就有记录,那时候的翻译,更像懂方言的信使,负责将大王的话传达给周边藩国。如果“万国来朝”,自然也负有教授礼仪和给大王翻译的职责。从地位和工作性质来看,用“翻译官”来称呼他们,倒还算贴切。

中国古代翻译人员

给大BOSS做事,岂能简单?有句话叫“伴君如伴虎”,其风险性可想而知。干得不好,那可是分分钟掉脑袋的节奏。干得好,连升三级也是可以有的。大名鼎鼎的乾隆宠臣和珅和大人,其身份之一就是御用“翻译官”。

和珅自小聪颖,10岁入咸安宫官学读书,博学强记,精通汉、满、蒙、藏四门语言,还略懂英语,满朝文武,仅此一人。野史总说和珅因为酷似乾隆死去的妃子才成为宠臣。事实上并非如此,和珅除了马屁拍得好以外,也确有真才实学。

看到这儿,肯定有人跟我朋友反应一样:“这也算本事?和珅本就是满人,懂汉语满语正常吧?满蒙联系密切,懂蒙古语正常吧?又常处理边疆事务,懂藏语正常吧?”我听完,鄙视道:“你不也是满人嘛,你咋没正常懂几门呢?”吐血声,友谊小船说翻就翻。

确实,别以为很简单,真要是个人就能学好,那满朝文官个顶个的学霸,为啥找不出第二个四种全会?唯和珅独一号!所以,乾隆一需要拟定多语言诏书、查阅少数民族地区的奏文、接待外国来使啥的,就只能把和珅叫到身边协助完成,约的多了,基友般的友谊小船不就搭起来了嘛。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一行共八百多人,以为乾隆补祝八十大寿为名,携英王乔治三世致中国皇帝的信件和丰盛的礼品来访中国,期望借此机会与大清建立正常邦交,进一步扩张对华贸易。

和珅是接待使团的主要负责人,他忠实地贯彻了乾隆帝有关如何接待英人的指示,做到了有礼、有理、有节,得到了外人的好评。在觐见乾隆之前,中英双方因朝见礼节问题发生矛盾,最后由和珅出面才得以解决。经过大概是这样的:

(在热河行宫的一间小房子里,和珅接见了副使斯当东。和珅坐在屋子正中的椅子上,两边分别是两位满汉大臣,钦差徵瑞和英国翻译站立在一旁。和珅照例询问使团访华的意图,副使把英王信件与觐见礼节的信件交出。)

(和珅心中一顿,这简直是野蛮人的做法,成何体统!会见不欢而散。和珅最终决计说服乾隆,按英国之俗行礼,但亲吻御手肯定就免了。)

在这样的一个安排下,次日的庆寿大典得以顺利举办。此后,和珅与马戛尔尼等人进行了多次会谈,尽管马戛尔尼是一个外交老手,轻易不肯暴露自己的意图,但和珅也巧为周旋,始终不肯上他的圈套。

马戛尔尼原打算通过协商要求中方将舟山群岛中一岛和在广州附近划一块地方作为英国人居留地,中方将宁波、舟山和天津等港开放,与英人进行贸易,允许英国在北京常驻使节、建立栈房以及英人在中国各地自由传教等,但都被和珅一一回绝。

马戛尔尼一行来华,并没取得什么积极的效果。正如一位东印度公司的人员在他的著述中 所说:“马戛尔尼这次访华,是受到了最礼貌的迎接,最殷勤的款待,最警惕的监视,最文明的驱逐。”

和珅在这次接待中,处理事务得体,既热情,又不失原则,既维护了国家尊严,又不给人以傲慢的感觉,表现出了一名大国权臣的杰出才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乾隆御用“亲爱的翻译官”原来是他

大名鼎鼎的乾隆宠臣和珅和大人,其身份之一就是御用“翻译官”。

《亲爱的翻译官》开播以来,收视率飘红,但其中涉及翻译行业的剧情却被不少专业人士批评吐槽,称其漏洞百出,甚至连“翻译官”这个称呼本身都是业内所不存在的,从事这一职业的人,通常就称“翻译”,经验丰富的称“高级翻译”。

要说翻译这一职业,其实早在周朝就有记录,那时候的翻译,更像懂方言的信使,负责将大王的话传达给周边藩国。如果“万国来朝”,自然也负有教授礼仪和给大王翻译的职责。从地位和工作性质来看,用“翻译官”来称呼他们,倒还算贴切。

中国古代翻译人员

给大BOSS做事,岂能简单?有句话叫“伴君如伴虎”,其风险性可想而知。干得不好,那可是分分钟掉脑袋的节奏。干得好,连升三级也是可以有的。大名鼎鼎的乾隆宠臣和珅和大人,其身份之一就是御用“翻译官”。

和珅自小聪颖,10岁入咸安宫官学读书,博学强记,精通汉、满、蒙、藏四门语言,还略懂英语,满朝文武,仅此一人。野史总说和珅因为酷似乾隆死去的妃子才成为宠臣。事实上并非如此,和珅除了马屁拍得好以外,也确有真才实学。

看到这儿,肯定有人跟我朋友反应一样:“这也算本事?和珅本就是满人,懂汉语满语正常吧?满蒙联系密切,懂蒙古语正常吧?又常处理边疆事务,懂藏语正常吧?”我听完,鄙视道:“你不也是满人嘛,你咋没正常懂几门呢?”吐血声,友谊小船说翻就翻。

确实,别以为很简单,真要是个人就能学好,那满朝文官个顶个的学霸,为啥找不出第二个四种全会?唯和珅独一号!所以,乾隆一需要拟定多语言诏书、查阅少数民族地区的奏文、接待外国来使啥的,就只能把和珅叫到身边协助完成,约的多了,基友般的友谊小船不就搭起来了嘛。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一行共八百多人,以为乾隆补祝八十大寿为名,携英王乔治三世致中国皇帝的信件和丰盛的礼品来访中国,期望借此机会与大清建立正常邦交,进一步扩张对华贸易。

和珅是接待使团的主要负责人,他忠实地贯彻了乾隆帝有关如何接待英人的指示,做到了有礼、有理、有节,得到了外人的好评。在觐见乾隆之前,中英双方因朝见礼节问题发生矛盾,最后由和珅出面才得以解决。经过大概是这样的:

(在热河行宫的一间小房子里,和珅接见了副使斯当东。和珅坐在屋子正中的椅子上,两边分别是两位满汉大臣,钦差徵瑞和英国翻译站立在一旁。和珅照例询问使团访华的意图,副使把英王信件与觐见礼节的信件交出。)

(和珅心中一顿,这简直是野蛮人的做法,成何体统!会见不欢而散。和珅最终决计说服乾隆,按英国之俗行礼,但亲吻御手肯定就免了。)

在这样的一个安排下,次日的庆寿大典得以顺利举办。此后,和珅与马戛尔尼等人进行了多次会谈,尽管马戛尔尼是一个外交老手,轻易不肯暴露自己的意图,但和珅也巧为周旋,始终不肯上他的圈套。

马戛尔尼原打算通过协商要求中方将舟山群岛中一岛和在广州附近划一块地方作为英国人居留地,中方将宁波、舟山和天津等港开放,与英人进行贸易,允许英国在北京常驻使节、建立栈房以及英人在中国各地自由传教等,但都被和珅一一回绝。

马戛尔尼一行来华,并没取得什么积极的效果。正如一位东印度公司的人员在他的著述中 所说:“马戛尔尼这次访华,是受到了最礼貌的迎接,最殷勤的款待,最警惕的监视,最文明的驱逐。”

和珅在这次接待中,处理事务得体,既热情,又不失原则,既维护了国家尊严,又不给人以傲慢的感觉,表现出了一名大国权臣的杰出才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