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经典文学照亮难民困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经典文学照亮难民困境

从奥德修斯到到《弗兰肯斯坦》里的科学怪人,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角色都曾面临过与当今难民相似的艰难险阻。

《愤怒的葡萄》剧照 图片来源:20th Century Fox

联合国已发出警告称,乌克兰的战事将会造成“本世纪最大规模的难民危机。”目前逃离该国的人数已达到250万。与此同时,世界上的其它人仍坐在屏幕前围观这场战争,这可以唤起同情心,但也会带来无助感与沮丧。

然而还有另一种尝试理解难民经验的途径。在绝望的人们逃离危险的现实状况之外,经典文本当中也有不少寻求庇护或希望开始新生活的角色,并构成了一段丰富的历史。

身为人文与法学教授,过去一些年来我(指本文作者Robert F. Barsky)一直在深入研究经典文学作品如何描绘逃避迫害带来的诸多挑战。从奥德修斯到作为朝圣者的但丁再到《弗兰肯斯坦》里的科学怪人,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角色都曾面临过与当今难民相似的艰难险阻。

这些故事无法再现叙利亚、乌克兰或也门人遭受轰炸与密集如雨的炮击的体验。但它们也许可以帮助读者与已经为他们所熟知的角色融为一体,这反过来可能会催生出对难民的同情心以及良知。

分享故事

鉴于此,《出埃及记》可谓是一份相当值得重温的文本,尤其是其中上帝在燃烧的荆棘丛中向摩西显现的场景。上帝向摩西启示称,自己一直在关注以色列人在埃及为奴之苦,这位全能者决定要介入,并呼召摩西来担当其使者。

 “故此,我要谴你去见法老,使你可以将我的百姓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上帝命令道。

《上帝在燃烧的荆棘丛中向摩西显现》,作者尤金·普吕沙尔。图片来源:Saint Isaac's Cathedral, Saint Petersburg/Wikimedia Commons

摩西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服从,而是发问。“我是什么人,竟能去见法老,将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呢?”他问道。他担心自己拙劣的言辞技巧会使自己不称职,无法实现上帝的意志。“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他抗议道,“我本是拙口笨舌的。”

他的迟疑具有警示意义,即脆弱的移民通常除了自己的故事以外就一无所有,并且他们还可能不得不用自己不熟悉的语言来讲述这个故事。例如,如今正在逃难的乌克兰人将需要提出尽可能充分的自我解释。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向正确的受众人群讲述其故事,对他们的生死存亡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摩西也不确定上帝是否真的就是其所自称的那般样貌。这一巨大的权威是否可信?摩西仍有疑虑。在成功逃离自己的祖国后,移民们也会犹豫是否要相信他人以及那些来自提供援助的强力机构的官员,如接收国的官员、来自联合国有关机构或是非政府组织的代表。

奶与蜜之地

为说服摩西将以色列人领出埃及,上帝承诺不仅要给予以色列人保护,还要给他们更好的生活:“我下来是要救他们脱离埃及人的手……到美好宽阔、流奶与蜜之地。”

从历史上看,许多人背井离乡的目的并不是躲避战乱或迫害,而是想要脱贫——虽然难民和所谓的经济移民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了。那些希望将难民或未登记的移民拒之门外的人,则通常会形容他们是“寄生虫”或“不法分子”,从家乡远道而来只是为了攫取他人土地上的奶与蜜。

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的小说《愤怒的葡萄》讲述了大萧条期间的一个绝望的美国家庭如何逃离久旱且沙尘暴频繁、农作物收成极差的地区。“(他们是)逃亡中的人,作为难民,他们逃离了尘土飞扬的贫瘠之地、拖拉机与入侵者的轰鸣声、自得克萨斯州呼啸而来的狂风,以及未能让土地变得更肥沃、反而还夺走了它仅有的肥力的洪灾。”

他们梦想着一处新天堂,一处富足之地。如书中的主角之一汤姆·约德就畅想了一番加州的美好生活图景:“我要在灌木丛里摘一大串葡萄或者别的水果,然后还要一头扎进去,让汁水顺着我的下巴淌下来。”

1940 年《愤怒的葡萄》电影改编版剧照里的演员多里斯·鲍登与简·达维尔,扮演主角汤姆·约德的则是亨利·方达。图片来源:20th Century Fox/Moviepix via Getty Images

这可能只是白日做梦,但脆弱的移民们又能有多少选择?和来自诸如印度、菲律宾或是孟加拉国的千百万人一样,自然灾害与气候变迁已让他们在自己的国家流离失所。通往安全的唯一一条道路就是不停向前。

 “没了命还怎么过生活?没了过往,我们又如何知道自己还是自己?”斯坦贝克写道,“不。离开它。烧掉它。”

离开天堂

不管迫害有多么严重,并非每个人都会逃走以寻求庇护。家乡仍能给我们以扎根的感觉,家乡就是我们说着母语的地方,家乡就是我们有朋友和家庭的地方,家乡就是那个满是熟悉的地标的地方。

对逃离乌克兰的人而言,离开的决定意味着忍受漫长的排队过程、刺骨的寒冷以及各种行政上的门槛——那些生活在乌克兰的非欧裔人士尤其艰难,如饱受歧视的印度裔以及非裔。

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乃是描绘大规模流离失所以及在并非友好的环境中艰难求生的最伟大小说之一。这部17世纪的史诗讲述了两次流亡行动:叛逆的天使被逐出天堂,以及亚当与夏娃被赶出伊甸园。

天界大战后,撒旦企图带领三分之一的天使发起叛乱,上帝的报复是迅猛而可怕的。其反击撒旦追随者的方式是“自天上投射熊熊烈火/可怕的毁灭与燃烧降临/无尽的毁灭,若无休止”,弥尔顿如此描述道。甚至于积极领导暴动的撒旦在失败以后也充满了绝望的心态:“想起/失去的快乐以及永恒的痛苦加之于己的折磨。”

一幅约翰·弥尔顿《失乐园》的插图,作者古斯塔夫·多勒。图片来源:Paradise Lost/Wikimedia Commons

这些令人不寒而栗的段落含有弥尔顿这部巨著的最重要洞见,并与如今的移民危机息息相关。在放逐过程里,堕落的天使已经失去了自己珍视的一切事物,如今他们还受罚进了地狱。他们的痛苦夹杂着“桀骜不驯的骄傲”与“坚定不移的仇恨”。

假如当今的难民无法找到新的归属感与机遇,那他们的挫败感与创伤在某些情况下就可能演变为怨恨和偏激。从乌克兰到也门再到阿富汗以及其它地区,许多绝望的人们所需的不仅是援助,而是长期性的解决方案,要给他们以重建生活的机会。

这些来自经典文本的例证凭借一系列令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切中要害地刻画了移民所面临的挑战。以类似的、富有创意的方式来发掘经典的流离失所故事与当下的关联,或许可以激起灵感,助我们想出更多办法来支援人类同胞中的难民。

(作者Robert F. Barsky系范德堡大学人文与法学教授)

(翻译:林达)

来源:The Conversation

原标题:What classic literature knows about refugees fleeing persecution and war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经典文学照亮难民困境

从奥德修斯到到《弗兰肯斯坦》里的科学怪人,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角色都曾面临过与当今难民相似的艰难险阻。

《愤怒的葡萄》剧照 图片来源:20th Century Fox

联合国已发出警告称,乌克兰的战事将会造成“本世纪最大规模的难民危机。”目前逃离该国的人数已达到250万。与此同时,世界上的其它人仍坐在屏幕前围观这场战争,这可以唤起同情心,但也会带来无助感与沮丧。

然而还有另一种尝试理解难民经验的途径。在绝望的人们逃离危险的现实状况之外,经典文本当中也有不少寻求庇护或希望开始新生活的角色,并构成了一段丰富的历史。

身为人文与法学教授,过去一些年来我(指本文作者Robert F. Barsky)一直在深入研究经典文学作品如何描绘逃避迫害带来的诸多挑战。从奥德修斯到作为朝圣者的但丁再到《弗兰肯斯坦》里的科学怪人,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角色都曾面临过与当今难民相似的艰难险阻。

这些故事无法再现叙利亚、乌克兰或也门人遭受轰炸与密集如雨的炮击的体验。但它们也许可以帮助读者与已经为他们所熟知的角色融为一体,这反过来可能会催生出对难民的同情心以及良知。

分享故事

鉴于此,《出埃及记》可谓是一份相当值得重温的文本,尤其是其中上帝在燃烧的荆棘丛中向摩西显现的场景。上帝向摩西启示称,自己一直在关注以色列人在埃及为奴之苦,这位全能者决定要介入,并呼召摩西来担当其使者。

 “故此,我要谴你去见法老,使你可以将我的百姓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上帝命令道。

《上帝在燃烧的荆棘丛中向摩西显现》,作者尤金·普吕沙尔。图片来源:Saint Isaac's Cathedral, Saint Petersburg/Wikimedia Commons

摩西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服从,而是发问。“我是什么人,竟能去见法老,将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呢?”他问道。他担心自己拙劣的言辞技巧会使自己不称职,无法实现上帝的意志。“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他抗议道,“我本是拙口笨舌的。”

他的迟疑具有警示意义,即脆弱的移民通常除了自己的故事以外就一无所有,并且他们还可能不得不用自己不熟悉的语言来讲述这个故事。例如,如今正在逃难的乌克兰人将需要提出尽可能充分的自我解释。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向正确的受众人群讲述其故事,对他们的生死存亡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摩西也不确定上帝是否真的就是其所自称的那般样貌。这一巨大的权威是否可信?摩西仍有疑虑。在成功逃离自己的祖国后,移民们也会犹豫是否要相信他人以及那些来自提供援助的强力机构的官员,如接收国的官员、来自联合国有关机构或是非政府组织的代表。

奶与蜜之地

为说服摩西将以色列人领出埃及,上帝承诺不仅要给予以色列人保护,还要给他们更好的生活:“我下来是要救他们脱离埃及人的手……到美好宽阔、流奶与蜜之地。”

从历史上看,许多人背井离乡的目的并不是躲避战乱或迫害,而是想要脱贫——虽然难民和所谓的经济移民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了。那些希望将难民或未登记的移民拒之门外的人,则通常会形容他们是“寄生虫”或“不法分子”,从家乡远道而来只是为了攫取他人土地上的奶与蜜。

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的小说《愤怒的葡萄》讲述了大萧条期间的一个绝望的美国家庭如何逃离久旱且沙尘暴频繁、农作物收成极差的地区。“(他们是)逃亡中的人,作为难民,他们逃离了尘土飞扬的贫瘠之地、拖拉机与入侵者的轰鸣声、自得克萨斯州呼啸而来的狂风,以及未能让土地变得更肥沃、反而还夺走了它仅有的肥力的洪灾。”

他们梦想着一处新天堂,一处富足之地。如书中的主角之一汤姆·约德就畅想了一番加州的美好生活图景:“我要在灌木丛里摘一大串葡萄或者别的水果,然后还要一头扎进去,让汁水顺着我的下巴淌下来。”

1940 年《愤怒的葡萄》电影改编版剧照里的演员多里斯·鲍登与简·达维尔,扮演主角汤姆·约德的则是亨利·方达。图片来源:20th Century Fox/Moviepix via Getty Images

这可能只是白日做梦,但脆弱的移民们又能有多少选择?和来自诸如印度、菲律宾或是孟加拉国的千百万人一样,自然灾害与气候变迁已让他们在自己的国家流离失所。通往安全的唯一一条道路就是不停向前。

 “没了命还怎么过生活?没了过往,我们又如何知道自己还是自己?”斯坦贝克写道,“不。离开它。烧掉它。”

离开天堂

不管迫害有多么严重,并非每个人都会逃走以寻求庇护。家乡仍能给我们以扎根的感觉,家乡就是我们说着母语的地方,家乡就是我们有朋友和家庭的地方,家乡就是那个满是熟悉的地标的地方。

对逃离乌克兰的人而言,离开的决定意味着忍受漫长的排队过程、刺骨的寒冷以及各种行政上的门槛——那些生活在乌克兰的非欧裔人士尤其艰难,如饱受歧视的印度裔以及非裔。

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乃是描绘大规模流离失所以及在并非友好的环境中艰难求生的最伟大小说之一。这部17世纪的史诗讲述了两次流亡行动:叛逆的天使被逐出天堂,以及亚当与夏娃被赶出伊甸园。

天界大战后,撒旦企图带领三分之一的天使发起叛乱,上帝的报复是迅猛而可怕的。其反击撒旦追随者的方式是“自天上投射熊熊烈火/可怕的毁灭与燃烧降临/无尽的毁灭,若无休止”,弥尔顿如此描述道。甚至于积极领导暴动的撒旦在失败以后也充满了绝望的心态:“想起/失去的快乐以及永恒的痛苦加之于己的折磨。”

一幅约翰·弥尔顿《失乐园》的插图,作者古斯塔夫·多勒。图片来源:Paradise Lost/Wikimedia Commons

这些令人不寒而栗的段落含有弥尔顿这部巨著的最重要洞见,并与如今的移民危机息息相关。在放逐过程里,堕落的天使已经失去了自己珍视的一切事物,如今他们还受罚进了地狱。他们的痛苦夹杂着“桀骜不驯的骄傲”与“坚定不移的仇恨”。

假如当今的难民无法找到新的归属感与机遇,那他们的挫败感与创伤在某些情况下就可能演变为怨恨和偏激。从乌克兰到也门再到阿富汗以及其它地区,许多绝望的人们所需的不仅是援助,而是长期性的解决方案,要给他们以重建生活的机会。

这些来自经典文本的例证凭借一系列令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切中要害地刻画了移民所面临的挑战。以类似的、富有创意的方式来发掘经典的流离失所故事与当下的关联,或许可以激起灵感,助我们想出更多办法来支援人类同胞中的难民。

(作者Robert F. Barsky系范德堡大学人文与法学教授)

(翻译:林达)

来源:The Conversation

原标题:What classic literature knows about refugees fleeing persecution and war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