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郭敬明的《爵迹》未映先火,会带坏国产奇幻IP的未来风向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郭敬明的《爵迹》未映先火,会带坏国产奇幻IP的未来风向吗?

在当前浮躁的消费市场下,大家从一开始就为深挖粉丝经济做好准备,推动IP在短期内娱乐产品的各个领域实现爆发。

不可否认,2016年围绕国产奇幻IP打造的影视游戏产品开始增加。

前段时间,郭敬明电影新作《爵迹》的预告片推出后,微博上10分钟内就转发上万,郭敬明的死忠粉更是奉其为中国的《魔戒》,推动国内奇幻作品市场的强心剂。电视剧《幻城》也宣布定档7月24日播出,也被钦定为暑假档的收视王牌。

不管是身为作家还是导演,郭敬明的作品一直存有很大争议,但站在资方和商业合作伙伴的角度在商言商,他的确是倍受市场青睐的能手。至少从《爵迹》电影还未上映便已经开拍续集来看,郭敬明除了一贯擅长推广营销,还准确抓住了当前IP泛娱乐化的潮流。

值得一提是,腾讯影业早在去年9月就与郭敬明启动了《爵迹》这个IP的全平台合作,郭敬明的原话是:“我们从最开始的文学到漫画,到电影,到接下来的网络剧、网页游戏、手机游戏,甚至到后期的端游,甚至不排除未来有可能实体化的一些相关的开发,我们希望是整体的合作。”

▼对于IP的粉丝经济,腾讯和郭敬明用了“撬动”一词:

影视行业将这一次IP合作视为继张艺谋和张伟平开启“国产商业大片时代”之后,又一个全新的粉丝经济时代——出演《爵迹》电影的明星们,几乎都是网络社交平台上的话题人物。可以肯定的是,《爵迹》将话题营销推到了社会大众层面,这也是它受到资方和合作方追捧的主要原因。那么,郭敬明的《爵迹》在可以预见取得市场成功的前提下,会对中国奇幻作品市场(包括影视、动漫、小说、游戏等)带来客观上的促进吗?

| 奇幻本是小众题材

近来,在一些媒体或厂商的定义中,往往把“奇幻”和“魔幻”搞混,比如“魔幻大片《魔兽》”、“3D魔幻手游”等。从用户的喜好来看,奇幻元素在市场中具有不小的吸引力,但实际上“奇幻”这个标签并非重点。不管是影视还是游戏,国内玩家更关注这个作品的原IP,它到底是奇幻还是仙侠大家并不在意。

在今年下半年,最受关注的奇幻电影除了《爵迹》以外就是《大鱼海棠》,但涉及奇幻、冒险元素的作品在上百部电影中占了20%以上。另外,腾讯和网易在下半年将重点推出的手游,也奇幻题材最受关注,比如腾讯的《地下城与勇士》手游版,网易的《天下》手游。通过这些作品不难发现,它们的号召力更多在于粉丝情怀——包括原创的《大鱼海棠》在内,也是长年在打“国产动画电影”这一情怀牌。

奇幻一词是由英文“fantasy”翻译而来,属于欧美幻想类文学的一个分支,常常与科幻、惊悚类被列在同一书架。其翻译起源已不可考,但普遍被认为是90年代由台湾流传到大陆。奇幻类作品从整体上看,一直都是偏小众核心向的类型,即便是改编自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的热门美剧《权力的游戏》,大部分的观众也并不关注精彩故事背后的世界观与架空历史。

奇幻在当今快餐文化盛行的市场中,更像是一种高端调味剂,既能为影视游戏等作品增添不少色彩,又可以提高自身的辨识度。然而就像欧美观众分辨不出中国武侠片和动作片的区别,国内大部分用户对奇幻题材也说不出个所以然。那么反过来说,如《爵迹》这样的奇幻IP也不过就是资本市场开启泛娱乐浪潮下的另一个鸡蛋篮子罢了。

| 奇幻游戏的市场

在游戏领域,奇幻游戏又主要分为两大派系:《勇者斗恶龙》、《最终幻想》等为代表的日式奇幻,以及《魔兽》、《巫师(猎魔人)》、《上古卷轴》等欧美奇幻,另外国产游戏中的玄幻和仙侠题材也被部分人视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奇幻”。

通俗来说,奇幻游戏的特征在于虚构的幻想世界中,主角们用“剑与魔法”展开冒险。对于年纪偏大的一些玩家,奇幻题材的游戏、动漫、影视、小说曾是较为耳熟能详的娱乐启蒙作品,小说方面从入门级的《龙枪》、《黑暗精灵》,到史诗级的《指环王》、《冰与火之歌》;而当时正火的《暗黑破坏神2》、《魔兽争霸3》、《最终幻想10》等大作在玩家内部也是没玩过也听说过的全民级游戏;至于那些年的电影市场也恰逢《指环王》三部曲和《哈利波特》系列刷屏。

然而在目前的App Store中国区畅销榜前列,奇幻类手游的数量最少。龙图的《剑与魔法》、乐道的《暗黑黎明2》、蜗牛的《太极熊猫》尚属国内原创的奇幻作品,而《王者荣耀》、《山口山战记》、《全民奇迹》等则要么是仅仅涉及奇幻元素,要么是端游IP改编。

如前所述,多数热门游戏只是想蹭一蹭奇幻的壳,以便产品能够比较合情合理地展现各种华丽特效。对于这一点,《剑侠情缘》手游的制作人也曾提过类似看法,传统武侠一招一式的对拼在视觉观感和消费反馈上已难以满足玩家,奇幻、仙侠、玄幻这样题材更能让人在心理层面觉得刺激。确实就视觉效果而言,武侠自然没有奇幻作品来得简单粗暴——比如在金庸小说里骑一匹汗血宝马就是顶配,但玩家在《魔兽世界》这样的架空世界观骑龙骑虎骑火箭都不会受到吐槽。

▼现在就连传统武侠也需要加些光怪离陆的元素来刺激眼球:

奇幻元素之所以受到众多游戏的青睐,简而言之就是因为这类IP和题材在展示各种新鲜花样时,玩家的代入感、认同感和包容度很高。特别是在中国,奇幻文化的萌芽与推广尚处于初级阶段,不管是核心用户还是边缘用户,都能较为轻易地接受。也正因为如此,国内奇幻类游戏的热潮兴起和滑落都非常快速,成功的产品如《魔兽》等固然能坚守十余年,但大多数只是一段时间内迎合潮流。

| 国产奇幻的尴尬

由于欧美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积累群众基础和作品履历,让奇幻作品具有长时间的认知度积累,而号称国产奇幻底蕴最深的《九州》系列迄今也“仅仅”15年。而大部分国内用户不分老中青,从一入门就接触到《指环王》、《冰与火之歌》、《魔兽》等顶级IP,自然很难再接受其它相对较弱的同类作品。同样在武侠作品中,也存在大家“看完金庸古龙这两大高峰以后,再难以接受其他作品”的情况。

曾经《九州》本应有机会成为国产奇幻的顶级IP,但受限于当时的市场环境和创作群体不合而夭折。如今受到IP泛娱乐化浪潮的影响,《九州》开始重新活跃在影视领域,但该系列的重要作者之一唐缺也坦率表示:“仅仅两年前,九州都是一副死透了的样子,谁能想到两年后的今天成为腰缠万贯的影视金主们追逐的对象呢?”然而讽刺的是,这些靠明星阵容堆砌起来的影视剧并不被老粉丝们接受,创作者们不得不承认“靠老粉没能拯救过去的九州,光靠老粉更加无法带动未来的九州”。

不得不承认的是,粉丝经济是当前泛娱乐市场的核心价值,既然老粉丝不能救市,那么郭敬明的粉丝经营套路自然成为资方信奉的成功样板。于是这也带动了郭敬明《幻城》、《爵迹》以外的奇幻IP热,曾经死透的《九州》系列更是迎来新生。但这是否会像《变形金刚》电影版一样,只成为展示视觉效果的快餐作品,逐渐抽空其内在的文化价值我们尚且不得而知。

▼网友根据《爵迹》预告片做一个的恶搞视频,讽刺其品质接近页游广告:

值得玩味的是,之前《大圣归来》由于没有预料到上映会获得空前成功,所以衍生品开发方面没有准备好,错过了不少商机。于是腾讯和郭敬明对国内奇幻IP很快达成共识:那就是既能够推动电影,同时也能让电影的赚钱链条和时间变长。

也就是说在当前浮躁的消费市场下,大家从一开始就为深挖粉丝经济做好准备,推动IP在短期内娱乐产品的各个领域实现爆发。相比之下,《指环王》、《冰与火之歌》等国外顶级奇幻IP的运作模式倒显得不够“商业化”和“食古不化”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郭敬明

  • 郭敬明新戏开机 00小花饶嘉迪挑梁女二
  • 《月鳞绮纪》官宣演员阵容,新人演员饶嘉迪女二惊喜亮相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郭敬明的《爵迹》未映先火,会带坏国产奇幻IP的未来风向吗?

在当前浮躁的消费市场下,大家从一开始就为深挖粉丝经济做好准备,推动IP在短期内娱乐产品的各个领域实现爆发。

不可否认,2016年围绕国产奇幻IP打造的影视游戏产品开始增加。

前段时间,郭敬明电影新作《爵迹》的预告片推出后,微博上10分钟内就转发上万,郭敬明的死忠粉更是奉其为中国的《魔戒》,推动国内奇幻作品市场的强心剂。电视剧《幻城》也宣布定档7月24日播出,也被钦定为暑假档的收视王牌。

不管是身为作家还是导演,郭敬明的作品一直存有很大争议,但站在资方和商业合作伙伴的角度在商言商,他的确是倍受市场青睐的能手。至少从《爵迹》电影还未上映便已经开拍续集来看,郭敬明除了一贯擅长推广营销,还准确抓住了当前IP泛娱乐化的潮流。

值得一提是,腾讯影业早在去年9月就与郭敬明启动了《爵迹》这个IP的全平台合作,郭敬明的原话是:“我们从最开始的文学到漫画,到电影,到接下来的网络剧、网页游戏、手机游戏,甚至到后期的端游,甚至不排除未来有可能实体化的一些相关的开发,我们希望是整体的合作。”

▼对于IP的粉丝经济,腾讯和郭敬明用了“撬动”一词:

影视行业将这一次IP合作视为继张艺谋和张伟平开启“国产商业大片时代”之后,又一个全新的粉丝经济时代——出演《爵迹》电影的明星们,几乎都是网络社交平台上的话题人物。可以肯定的是,《爵迹》将话题营销推到了社会大众层面,这也是它受到资方和合作方追捧的主要原因。那么,郭敬明的《爵迹》在可以预见取得市场成功的前提下,会对中国奇幻作品市场(包括影视、动漫、小说、游戏等)带来客观上的促进吗?

| 奇幻本是小众题材

近来,在一些媒体或厂商的定义中,往往把“奇幻”和“魔幻”搞混,比如“魔幻大片《魔兽》”、“3D魔幻手游”等。从用户的喜好来看,奇幻元素在市场中具有不小的吸引力,但实际上“奇幻”这个标签并非重点。不管是影视还是游戏,国内玩家更关注这个作品的原IP,它到底是奇幻还是仙侠大家并不在意。

在今年下半年,最受关注的奇幻电影除了《爵迹》以外就是《大鱼海棠》,但涉及奇幻、冒险元素的作品在上百部电影中占了20%以上。另外,腾讯和网易在下半年将重点推出的手游,也奇幻题材最受关注,比如腾讯的《地下城与勇士》手游版,网易的《天下》手游。通过这些作品不难发现,它们的号召力更多在于粉丝情怀——包括原创的《大鱼海棠》在内,也是长年在打“国产动画电影”这一情怀牌。

奇幻一词是由英文“fantasy”翻译而来,属于欧美幻想类文学的一个分支,常常与科幻、惊悚类被列在同一书架。其翻译起源已不可考,但普遍被认为是90年代由台湾流传到大陆。奇幻类作品从整体上看,一直都是偏小众核心向的类型,即便是改编自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的热门美剧《权力的游戏》,大部分的观众也并不关注精彩故事背后的世界观与架空历史。

奇幻在当今快餐文化盛行的市场中,更像是一种高端调味剂,既能为影视游戏等作品增添不少色彩,又可以提高自身的辨识度。然而就像欧美观众分辨不出中国武侠片和动作片的区别,国内大部分用户对奇幻题材也说不出个所以然。那么反过来说,如《爵迹》这样的奇幻IP也不过就是资本市场开启泛娱乐浪潮下的另一个鸡蛋篮子罢了。

| 奇幻游戏的市场

在游戏领域,奇幻游戏又主要分为两大派系:《勇者斗恶龙》、《最终幻想》等为代表的日式奇幻,以及《魔兽》、《巫师(猎魔人)》、《上古卷轴》等欧美奇幻,另外国产游戏中的玄幻和仙侠题材也被部分人视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奇幻”。

通俗来说,奇幻游戏的特征在于虚构的幻想世界中,主角们用“剑与魔法”展开冒险。对于年纪偏大的一些玩家,奇幻题材的游戏、动漫、影视、小说曾是较为耳熟能详的娱乐启蒙作品,小说方面从入门级的《龙枪》、《黑暗精灵》,到史诗级的《指环王》、《冰与火之歌》;而当时正火的《暗黑破坏神2》、《魔兽争霸3》、《最终幻想10》等大作在玩家内部也是没玩过也听说过的全民级游戏;至于那些年的电影市场也恰逢《指环王》三部曲和《哈利波特》系列刷屏。

然而在目前的App Store中国区畅销榜前列,奇幻类手游的数量最少。龙图的《剑与魔法》、乐道的《暗黑黎明2》、蜗牛的《太极熊猫》尚属国内原创的奇幻作品,而《王者荣耀》、《山口山战记》、《全民奇迹》等则要么是仅仅涉及奇幻元素,要么是端游IP改编。

如前所述,多数热门游戏只是想蹭一蹭奇幻的壳,以便产品能够比较合情合理地展现各种华丽特效。对于这一点,《剑侠情缘》手游的制作人也曾提过类似看法,传统武侠一招一式的对拼在视觉观感和消费反馈上已难以满足玩家,奇幻、仙侠、玄幻这样题材更能让人在心理层面觉得刺激。确实就视觉效果而言,武侠自然没有奇幻作品来得简单粗暴——比如在金庸小说里骑一匹汗血宝马就是顶配,但玩家在《魔兽世界》这样的架空世界观骑龙骑虎骑火箭都不会受到吐槽。

▼现在就连传统武侠也需要加些光怪离陆的元素来刺激眼球:

奇幻元素之所以受到众多游戏的青睐,简而言之就是因为这类IP和题材在展示各种新鲜花样时,玩家的代入感、认同感和包容度很高。特别是在中国,奇幻文化的萌芽与推广尚处于初级阶段,不管是核心用户还是边缘用户,都能较为轻易地接受。也正因为如此,国内奇幻类游戏的热潮兴起和滑落都非常快速,成功的产品如《魔兽》等固然能坚守十余年,但大多数只是一段时间内迎合潮流。

| 国产奇幻的尴尬

由于欧美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积累群众基础和作品履历,让奇幻作品具有长时间的认知度积累,而号称国产奇幻底蕴最深的《九州》系列迄今也“仅仅”15年。而大部分国内用户不分老中青,从一入门就接触到《指环王》、《冰与火之歌》、《魔兽》等顶级IP,自然很难再接受其它相对较弱的同类作品。同样在武侠作品中,也存在大家“看完金庸古龙这两大高峰以后,再难以接受其他作品”的情况。

曾经《九州》本应有机会成为国产奇幻的顶级IP,但受限于当时的市场环境和创作群体不合而夭折。如今受到IP泛娱乐化浪潮的影响,《九州》开始重新活跃在影视领域,但该系列的重要作者之一唐缺也坦率表示:“仅仅两年前,九州都是一副死透了的样子,谁能想到两年后的今天成为腰缠万贯的影视金主们追逐的对象呢?”然而讽刺的是,这些靠明星阵容堆砌起来的影视剧并不被老粉丝们接受,创作者们不得不承认“靠老粉没能拯救过去的九州,光靠老粉更加无法带动未来的九州”。

不得不承认的是,粉丝经济是当前泛娱乐市场的核心价值,既然老粉丝不能救市,那么郭敬明的粉丝经营套路自然成为资方信奉的成功样板。于是这也带动了郭敬明《幻城》、《爵迹》以外的奇幻IP热,曾经死透的《九州》系列更是迎来新生。但这是否会像《变形金刚》电影版一样,只成为展示视觉效果的快餐作品,逐渐抽空其内在的文化价值我们尚且不得而知。

▼网友根据《爵迹》预告片做一个的恶搞视频,讽刺其品质接近页游广告:

值得玩味的是,之前《大圣归来》由于没有预料到上映会获得空前成功,所以衍生品开发方面没有准备好,错过了不少商机。于是腾讯和郭敬明对国内奇幻IP很快达成共识:那就是既能够推动电影,同时也能让电影的赚钱链条和时间变长。

也就是说在当前浮躁的消费市场下,大家从一开始就为深挖粉丝经济做好准备,推动IP在短期内娱乐产品的各个领域实现爆发。相比之下,《指环王》、《冰与火之歌》等国外顶级奇幻IP的运作模式倒显得不够“商业化”和“食古不化”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