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大师远去,“最强焊工”潘际銮一生都在做这三件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大师远去,“最强焊工”潘际銮一生都在做这三件事

潘际銮院士为中国焊接科技和教育事业奋斗一生。

图源:清华大学官网,潘际銮及妻子李世豫

记者|陈振芳

2022年4月19日,国际著名焊接工程教育家潘际銮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潘际銮院士为我国焊接科技和教育事业奋斗一生。”清华大学在讣告中称。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中国的第一个焊接专业是我创立的;第二件事,我创建了南昌大学;第三件事,我在几十年里,为中国工业经济做了很多工作。”潘际銮曾如是形容自己的一生。

他的身上有多重身份: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原校长、国际著名焊接工程教育家和焊接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

1927年12月24日,潘际銮生于江西瑞昌。1944年以云南状元身份,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并留校任教。1980年,潘际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潘际銮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焊接工艺、焊接自动化、焊接电源、可焊性。他是国内焊接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参与创建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批焊接专业,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和清华大学焊接专业,并培养了大批焊接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他曾在采访时自豪的说,“现在中国焊接领域都是我的学生,或者学生的学生。”

潘际銮参与解决了国内多项重大工程问题,让高铁轨道“天衣无缝”,让核电站“密不透风”,其科研成果经济价值高达千亿元。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潘际銮率领团队成功完成了清华大学第一座实验核反应堆铝池壳的焊接,与企业合作研制出国内第一台真空电子束焊机。

潘际銮还是中国第一条高铁的钢轨焊接顾问,中国第一座自建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焊接顾问,2008年又率领团队完成了国内第一条高铁“钢轨焊接质量控制”项目。

九旬的潘际銮带着夫人李世豫在清华校园里骑行的照片,引得无数网友羡慕和感动。李世豫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夫妇二人相识于年少。

年轻时,李世豫的同事曾笑话她,“你的男朋友是焊洋铁壶的”。潘际銮回复得很简短,”这个有用。”

“焊接,对建核电站来说,太重要了。这不仅是中国的事,也是全世界的事。一旦发生福岛那样的事,怎么交代?”

1987年,为解决法国专家报告的焊接问题,潘际銮接受国务院委托,担任秦山核电站过程的焊接技术顾问。秦山核电站是国内第一座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核电站。

在秦山核电站工作期间,潘际銮发现了工程存在很多焊接问题。他与当时的核工业部副部长及欧阳宇院士商量后,决定立即停止工程,将有问题的焊接结构全部推倒重做,保证工程质量。

1991年底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运转至今,主要焊接结构未发生问题。

潘际銮所指导的团队迄今仍在进行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汽轮机焊接转子、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站汽轮机焊接转子的研究。

2005年,潘际銮被中国焊接学会和中国焊接协会联合授予“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

33687,是西南联大毕业生潘际銮的学号。“中兴业,须人杰。”西南联大校歌中的奉献精神,贯彻了他的一生,“我是学工科的,只要工程当中有需要,我就愿意去解决,不管什么岗位,给国家做贡献就是我的乐趣。”

持续为国家做贡献,一直是他的工作理想。“只要国家发展有需要,再难的课题也要承担和完成。”在工作中,他对学生和团队要求是,团结合作、勇于攀登、只求贡献、淡泊名利。

治学上,他强调“为写论文而做研究工作,我是反对的,你做这个工作对国家有用没有,这是关键的。提倡为国家,为民族的兴亡而努力。”

2011年起,潘际銮一直担任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长。来自西南联大的他,对教育也有自己的看法,“首先应该是对孩子的性格、情商以及生活习惯进行培养。‘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是非常错误的。”

出走一生,潘际銮从未忘记故乡。上世纪90年代初,江西省的高等教育处于“三无”状态:无重点大学、无学部委员、无博士点。彼时,南昌大学从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而成。

1993年4月,66岁的潘际銮从清华园回到故土江西,出任南昌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拟聘请潘际銮之初,江西省有关领导曾向他表示,为了不影响他的学术活动和健康,哪怕去挂个校长的名、不做事也行。他的回复则是,“要么不去、要去就得有名有实”。

改革之初,有人写信到教育部和省委,说”潘际銮来江西乱搞”,改革阻力之大。在时任省长吴官正的支持下,潘际銮在南昌大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潘际銮决定从扭转学风开始,借鉴西南联大的治学经验,开始推行学生”三制”——学分制(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未按时修满但努力学习的可以延长年限),滚动竞争制(把奖学金从落后的公费生转给优秀的自费生),淘汰制(评审不及格的学生要被开除)。

上任第一年,学校开除了四十几个人,学生再也不敢马虎,一年下来,校风就正了。

潘际銮说,“改革开放以来,是有浮躁情绪的,但我搞工程、做东西讲究的是‘实’,不搞空的、形式化的。”一系列改革后的南昌大学,迈入了211工程大学行列。

离任十多年,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的校园里,留下了“际銮书院”、“际銮路”等痕迹。2002年至今,潘际銮一直担任南昌大学名誉校长。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大师远去,“最强焊工”潘际銮一生都在做这三件事

潘际銮院士为中国焊接科技和教育事业奋斗一生。

图源:清华大学官网,潘际銮及妻子李世豫

记者|陈振芳

2022年4月19日,国际著名焊接工程教育家潘际銮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潘际銮院士为我国焊接科技和教育事业奋斗一生。”清华大学在讣告中称。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中国的第一个焊接专业是我创立的;第二件事,我创建了南昌大学;第三件事,我在几十年里,为中国工业经济做了很多工作。”潘际銮曾如是形容自己的一生。

他的身上有多重身份: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原校长、国际著名焊接工程教育家和焊接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

1927年12月24日,潘际銮生于江西瑞昌。1944年以云南状元身份,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并留校任教。1980年,潘际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潘际銮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焊接工艺、焊接自动化、焊接电源、可焊性。他是国内焊接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参与创建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批焊接专业,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和清华大学焊接专业,并培养了大批焊接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他曾在采访时自豪的说,“现在中国焊接领域都是我的学生,或者学生的学生。”

潘际銮参与解决了国内多项重大工程问题,让高铁轨道“天衣无缝”,让核电站“密不透风”,其科研成果经济价值高达千亿元。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潘际銮率领团队成功完成了清华大学第一座实验核反应堆铝池壳的焊接,与企业合作研制出国内第一台真空电子束焊机。

潘际銮还是中国第一条高铁的钢轨焊接顾问,中国第一座自建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焊接顾问,2008年又率领团队完成了国内第一条高铁“钢轨焊接质量控制”项目。

九旬的潘际銮带着夫人李世豫在清华校园里骑行的照片,引得无数网友羡慕和感动。李世豫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夫妇二人相识于年少。

年轻时,李世豫的同事曾笑话她,“你的男朋友是焊洋铁壶的”。潘际銮回复得很简短,”这个有用。”

“焊接,对建核电站来说,太重要了。这不仅是中国的事,也是全世界的事。一旦发生福岛那样的事,怎么交代?”

1987年,为解决法国专家报告的焊接问题,潘际銮接受国务院委托,担任秦山核电站过程的焊接技术顾问。秦山核电站是国内第一座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核电站。

在秦山核电站工作期间,潘际銮发现了工程存在很多焊接问题。他与当时的核工业部副部长及欧阳宇院士商量后,决定立即停止工程,将有问题的焊接结构全部推倒重做,保证工程质量。

1991年底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运转至今,主要焊接结构未发生问题。

潘际銮所指导的团队迄今仍在进行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汽轮机焊接转子、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站汽轮机焊接转子的研究。

2005年,潘际銮被中国焊接学会和中国焊接协会联合授予“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

33687,是西南联大毕业生潘际銮的学号。“中兴业,须人杰。”西南联大校歌中的奉献精神,贯彻了他的一生,“我是学工科的,只要工程当中有需要,我就愿意去解决,不管什么岗位,给国家做贡献就是我的乐趣。”

持续为国家做贡献,一直是他的工作理想。“只要国家发展有需要,再难的课题也要承担和完成。”在工作中,他对学生和团队要求是,团结合作、勇于攀登、只求贡献、淡泊名利。

治学上,他强调“为写论文而做研究工作,我是反对的,你做这个工作对国家有用没有,这是关键的。提倡为国家,为民族的兴亡而努力。”

2011年起,潘际銮一直担任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长。来自西南联大的他,对教育也有自己的看法,“首先应该是对孩子的性格、情商以及生活习惯进行培养。‘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是非常错误的。”

出走一生,潘际銮从未忘记故乡。上世纪90年代初,江西省的高等教育处于“三无”状态:无重点大学、无学部委员、无博士点。彼时,南昌大学从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而成。

1993年4月,66岁的潘际銮从清华园回到故土江西,出任南昌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拟聘请潘际銮之初,江西省有关领导曾向他表示,为了不影响他的学术活动和健康,哪怕去挂个校长的名、不做事也行。他的回复则是,“要么不去、要去就得有名有实”。

改革之初,有人写信到教育部和省委,说”潘际銮来江西乱搞”,改革阻力之大。在时任省长吴官正的支持下,潘际銮在南昌大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潘际銮决定从扭转学风开始,借鉴西南联大的治学经验,开始推行学生”三制”——学分制(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未按时修满但努力学习的可以延长年限),滚动竞争制(把奖学金从落后的公费生转给优秀的自费生),淘汰制(评审不及格的学生要被开除)。

上任第一年,学校开除了四十几个人,学生再也不敢马虎,一年下来,校风就正了。

潘际銮说,“改革开放以来,是有浮躁情绪的,但我搞工程、做东西讲究的是‘实’,不搞空的、形式化的。”一系列改革后的南昌大学,迈入了211工程大学行列。

离任十多年,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的校园里,留下了“际銮书院”、“际銮路”等痕迹。2002年至今,潘际銮一直担任南昌大学名誉校长。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