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曾曦:如果视网膜改变了,你还相信所看到的一切是真实的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曾曦:如果视网膜改变了,你还相信所看到的一切是真实的吗?

“当人类的视网膜往外推,就会看到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这将引起反思:我们现在看到的东西,是不是真实的?这一系列作品,正是希望引起人们的反思。”

荷兰科学思维版画大师埃舍尔,在上世纪曾以一系列版画作品,引发大众议论。其中《上下》、《相对性》等知名作品,以简单的黑标线条,勾勒出突破常规的空间结构,正、负形相对,矛盾空间的出现,引发大众开始质疑视觉效果的真实性。当下,有一位年轻艺术家,正试图用创作,让观众亲身介入该问题的讨论。

曾曦来自湖南省冷水江市,2003年考上广州美术学院,2012年从广美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从小到大,曾曦处在自由的状态下学习、感受、领悟艺术。曾经的基础却成为他现在的创作障碍:“绘画其实不只是技巧和技术,更是跟思考有关。这是当今艺术在国际化背景下尤为重要的一点。”

艺术无法教授,开放式课堂能引导更好的艺术创作

曾曦小时候学画遇到一位思想很超前的美术老师,他从不规定学生按照应试模式去学习,他和学生之间像朋友一样,学业、生活、情感,学生们都愿意跟他深入沟通。就是这样一位启蒙老师给曾曦以后艺术上独特的观看角度和思考方式埋下了一颗种子。

进入广美,曾曦进入了油画系并师从范勃老师。作为知名艺术家的范勃,给学生传授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包括对于艺术创作的观看方式和思考的角度。这使得范老师带出来的学生都很不一样。范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曾曦启蒙老师的教育方式在某些地方似乎不谋而合,这使得曾曦在艺术道路上一帆风顺。

曾曦现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根据自己这么多年积累的经验,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现在科技发达,资源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当我们需要解决问题时,其实是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资源。今天的艺术教育已经不能用以前传统的模式去教了。”对“教艺术”,曾曦已有自己的一套:“我经常跟学生讲,艺术没法‘教’。传统教学模式下,更多的是老师主动发现学生的问题和需求,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和创作很被动。而现在,学生得到资讯的渠道一点都不亚于我,甚至比我还要广。所以这个时候更多的是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让学生不断的累积视觉经验和社会经验,从而找到自己个人艺术的创作方向。由此入手,老师就不仅仅是传道解惑的老师,更多的是充当一个交流和沟通角色。”

改变视觉效果,引发大众思考

2012年始,曾曦创作了一系列以洗澡为题材的《柏拉图》油画作品,,喜欢对气泡、水珠、玻璃和雾等梦幻色彩元素的画面表达,开始挖掘、传达更隐秘的人性。在研究生时期,曾曦的油画作品就获得不少优秀奖项,且曾被国家文化部收藏。

《柏拉图》系列油画

在广美任教期间,曾曦机缘巧合加入了广东当代艺术中心。“中心的艺术家大部分都来自美院,彼此都是好朋友,在此之前大家一直想找一个地方,一起玩、做点事情。偶然发现了这里,跟北京的佩斯基本一样,就是每个艺术家都为之一动的德国包豪斯风格建筑,侧面进光设计,我们一看就喜欢得不得了。”谈及艺术的发展,除了北京和上海,现在广州也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进驻广东当代艺术中心,让曾曦看到本土更广阔的艺术发展模式,也激发他对创作的多元化思考。

艺术创作的连续性,是每个艺术家都会遇到的问题,也被艺术及爱称之为瓶颈期。在曾曦从事多年油画创作后,他开始感觉到油画作品跟观众的互动交流较弱。和广东当代艺术中心的其他艺术家交流,让他萌发对媒介的思考。“现在的作品想做一个往外推的概念,譬如视网膜,如果改变其所在的位置,视觉影像就会发生巨大变化。”曾曦开始转移到亚克力、不锈钢材质上的创作。

“我对小元素很感兴趣,水滴、气泡、烟雾,这些都是从最初沿用至今的元素。油画转变到不锈钢之前,我把油画与亚克力玻璃结合过一段时间,试图把透明的水滴、水珠拉出画面,和油画形成一定空间和距离。再到后来,我直接把后面的油画去掉了,再后来亚克力也没了,慢慢地变成了现在的不锈钢作品。

《镜像·三十二》,71x51cm,综合材料,2015年

找到方向的曾曦,在新的艺术理念上快速前进。他在镜面不锈钢上创作,尝试把描绘对象放置于虚无缥缈的环境中,同时在环境中与折射在镜面中的形象,共同构成一幅没有明显边界的图像。“我始终觉得艺术没有错的艺术和对的艺术,只有好的艺术和不那么好的艺术。很多艺术家都依存一个传统的套路在推进作品,更多关心的其实某种意义上都是形式主义,比如说某种画法、语言、图式的挪用以及综合,再发展下去就是材料的运用,等于就是玩材料。我想把作品中的镜面就充当人的第二“视网膜”,这层“视网膜”和我们生理上的视网膜不一样,不仅仅只是单单作为成像的器官,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观看的方式。因此,观念上所谓的问题意识绝不是简单的通过形式、画法、语言以及材料来罗列或呈现,因为这已经不是画面的问题,更不是一个怎么处理好画面的问题了。”

《镜像·二十七》,71x51cm,综合材料,2015年

在这一系列转变、思考的过程中,曾曦所涉及的问题产生了某种意味,艺术创作对他来说,已脱离画画的框架,上升至哲学意义的思考维度。

艺术结合科技,打破作品表达的界限

曾曦想做一个展览,用他的镜面作品充当人的第二“视网膜”,这层“视网膜”和生理上的视网膜不同,不只是成像器官,更多是作为一种观看方式。“当人类的视网膜往外推,就会看到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这将引起反思:我们现在看到的东西,是不是真实的?这一系列作品,正是希望引起人们的反思。”

《镜像·三十五》,71x51cm,综合材料,2015年

《镜像·三十七》,71x71cm,综合材料,2015年

“当人照镜子,形象就在镜子里,人影响镜子发生变化,改变了镜子的正常状态。当观众去看我的作品,我的作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观众跟作品之间产生联系、互动和对话。作品出来的效应,需要第三者去完成西。这是我现在的作品的交互性。”

曾曦想做一个展览,在这个展览中不能有均匀的光线,空间也是没有边界的,光这些条件在现实世界里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为了创作出理想的艺术状态,曾曦开始研究VR。他希望通过可交互的三维环境中所提供的沉浸感觉技术,把脑海里的模拟环境完全呈现。“VR技术可以让观众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无法呈现的影像,并且不受外界现实空间的影响。当今的社会、艺术问题,还真不是某一种材料或者某种方式来完全表达、诠释的。比如VR等这类新型的技术是一个趋势,相信未来的艺术和科技会结合得更紧密。”

全球首家VR激动游乐园试运行,并预计在今年投入使用。

人们对外界的理解,通过视网膜上被动的“吸收”,形成意识中的世界。曾曦设想:如果能“看到”跟意识中不一样的世界,人类是否能发现意识和现实的差别?提出哲学性的问题,同时尝试使用科技手段,表达当代艺术,相信这位大胆的艺术家,在不远的将来,会为观众带来一个打破界限的“真实空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曾曦:如果视网膜改变了,你还相信所看到的一切是真实的吗?

“当人类的视网膜往外推,就会看到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这将引起反思:我们现在看到的东西,是不是真实的?这一系列作品,正是希望引起人们的反思。”

荷兰科学思维版画大师埃舍尔,在上世纪曾以一系列版画作品,引发大众议论。其中《上下》、《相对性》等知名作品,以简单的黑标线条,勾勒出突破常规的空间结构,正、负形相对,矛盾空间的出现,引发大众开始质疑视觉效果的真实性。当下,有一位年轻艺术家,正试图用创作,让观众亲身介入该问题的讨论。

曾曦来自湖南省冷水江市,2003年考上广州美术学院,2012年从广美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从小到大,曾曦处在自由的状态下学习、感受、领悟艺术。曾经的基础却成为他现在的创作障碍:“绘画其实不只是技巧和技术,更是跟思考有关。这是当今艺术在国际化背景下尤为重要的一点。”

艺术无法教授,开放式课堂能引导更好的艺术创作

曾曦小时候学画遇到一位思想很超前的美术老师,他从不规定学生按照应试模式去学习,他和学生之间像朋友一样,学业、生活、情感,学生们都愿意跟他深入沟通。就是这样一位启蒙老师给曾曦以后艺术上独特的观看角度和思考方式埋下了一颗种子。

进入广美,曾曦进入了油画系并师从范勃老师。作为知名艺术家的范勃,给学生传授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包括对于艺术创作的观看方式和思考的角度。这使得范老师带出来的学生都很不一样。范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曾曦启蒙老师的教育方式在某些地方似乎不谋而合,这使得曾曦在艺术道路上一帆风顺。

曾曦现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根据自己这么多年积累的经验,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现在科技发达,资源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当我们需要解决问题时,其实是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资源。今天的艺术教育已经不能用以前传统的模式去教了。”对“教艺术”,曾曦已有自己的一套:“我经常跟学生讲,艺术没法‘教’。传统教学模式下,更多的是老师主动发现学生的问题和需求,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和创作很被动。而现在,学生得到资讯的渠道一点都不亚于我,甚至比我还要广。所以这个时候更多的是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让学生不断的累积视觉经验和社会经验,从而找到自己个人艺术的创作方向。由此入手,老师就不仅仅是传道解惑的老师,更多的是充当一个交流和沟通角色。”

改变视觉效果,引发大众思考

2012年始,曾曦创作了一系列以洗澡为题材的《柏拉图》油画作品,,喜欢对气泡、水珠、玻璃和雾等梦幻色彩元素的画面表达,开始挖掘、传达更隐秘的人性。在研究生时期,曾曦的油画作品就获得不少优秀奖项,且曾被国家文化部收藏。

《柏拉图》系列油画

在广美任教期间,曾曦机缘巧合加入了广东当代艺术中心。“中心的艺术家大部分都来自美院,彼此都是好朋友,在此之前大家一直想找一个地方,一起玩、做点事情。偶然发现了这里,跟北京的佩斯基本一样,就是每个艺术家都为之一动的德国包豪斯风格建筑,侧面进光设计,我们一看就喜欢得不得了。”谈及艺术的发展,除了北京和上海,现在广州也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进驻广东当代艺术中心,让曾曦看到本土更广阔的艺术发展模式,也激发他对创作的多元化思考。

艺术创作的连续性,是每个艺术家都会遇到的问题,也被艺术及爱称之为瓶颈期。在曾曦从事多年油画创作后,他开始感觉到油画作品跟观众的互动交流较弱。和广东当代艺术中心的其他艺术家交流,让他萌发对媒介的思考。“现在的作品想做一个往外推的概念,譬如视网膜,如果改变其所在的位置,视觉影像就会发生巨大变化。”曾曦开始转移到亚克力、不锈钢材质上的创作。

“我对小元素很感兴趣,水滴、气泡、烟雾,这些都是从最初沿用至今的元素。油画转变到不锈钢之前,我把油画与亚克力玻璃结合过一段时间,试图把透明的水滴、水珠拉出画面,和油画形成一定空间和距离。再到后来,我直接把后面的油画去掉了,再后来亚克力也没了,慢慢地变成了现在的不锈钢作品。

《镜像·三十二》,71x51cm,综合材料,2015年

找到方向的曾曦,在新的艺术理念上快速前进。他在镜面不锈钢上创作,尝试把描绘对象放置于虚无缥缈的环境中,同时在环境中与折射在镜面中的形象,共同构成一幅没有明显边界的图像。“我始终觉得艺术没有错的艺术和对的艺术,只有好的艺术和不那么好的艺术。很多艺术家都依存一个传统的套路在推进作品,更多关心的其实某种意义上都是形式主义,比如说某种画法、语言、图式的挪用以及综合,再发展下去就是材料的运用,等于就是玩材料。我想把作品中的镜面就充当人的第二“视网膜”,这层“视网膜”和我们生理上的视网膜不一样,不仅仅只是单单作为成像的器官,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观看的方式。因此,观念上所谓的问题意识绝不是简单的通过形式、画法、语言以及材料来罗列或呈现,因为这已经不是画面的问题,更不是一个怎么处理好画面的问题了。”

《镜像·二十七》,71x51cm,综合材料,2015年

在这一系列转变、思考的过程中,曾曦所涉及的问题产生了某种意味,艺术创作对他来说,已脱离画画的框架,上升至哲学意义的思考维度。

艺术结合科技,打破作品表达的界限

曾曦想做一个展览,用他的镜面作品充当人的第二“视网膜”,这层“视网膜”和生理上的视网膜不同,不只是成像器官,更多是作为一种观看方式。“当人类的视网膜往外推,就会看到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这将引起反思:我们现在看到的东西,是不是真实的?这一系列作品,正是希望引起人们的反思。”

《镜像·三十五》,71x51cm,综合材料,2015年

《镜像·三十七》,71x71cm,综合材料,2015年

“当人照镜子,形象就在镜子里,人影响镜子发生变化,改变了镜子的正常状态。当观众去看我的作品,我的作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观众跟作品之间产生联系、互动和对话。作品出来的效应,需要第三者去完成西。这是我现在的作品的交互性。”

曾曦想做一个展览,在这个展览中不能有均匀的光线,空间也是没有边界的,光这些条件在现实世界里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为了创作出理想的艺术状态,曾曦开始研究VR。他希望通过可交互的三维环境中所提供的沉浸感觉技术,把脑海里的模拟环境完全呈现。“VR技术可以让观众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无法呈现的影像,并且不受外界现实空间的影响。当今的社会、艺术问题,还真不是某一种材料或者某种方式来完全表达、诠释的。比如VR等这类新型的技术是一个趋势,相信未来的艺术和科技会结合得更紧密。”

全球首家VR激动游乐园试运行,并预计在今年投入使用。

人们对外界的理解,通过视网膜上被动的“吸收”,形成意识中的世界。曾曦设想:如果能“看到”跟意识中不一样的世界,人类是否能发现意识和现实的差别?提出哲学性的问题,同时尝试使用科技手段,表达当代艺术,相信这位大胆的艺术家,在不远的将来,会为观众带来一个打破界限的“真实空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