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评论】敬畏自然的本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评论】敬畏自然的本钱

现代城市规模与过往的小型“有机”城市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敬畏自然需要很多前提,是一个成本高昂的系统工程,远非恢复既有的水系那么简单。

2016年7月20日,北京遭遇暴雨袭城,城区内多处积水严重。图为南五环羊坊桥桥下,汽车在水中熄火。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到汛期不仅要防洪,还要防内涝,否则随时会启动看海模式,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的心头之痛,也进而推动人们反省近年来的城市发展模式,寻求在一味扩大地下管网规模和提升应对内涝投入力度之外更可持续的应对之道。

近期舆论场中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城市管理者应该更多敬畏自然,不能总想通过人定胜天的路数来和洪涝灾害对着干,否则很容易陷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困境。而人们意见比较集中的是对于由于人为原因阶段城市既有泄洪水脉的反思与不满,由此建议恢复城市既有河道和水系的声音也日渐高涨。

建议虽好,但落实不易,这还不仅仅是因为把已经填埋的地块再进行开挖,并将水系重新联通所涉及的巨大成本,以及更改城市建筑规划所涉及的利益博弈。比这些更重要也更费时费钱费力的是水系及其周边生态的养育与维护,所谓恢复难,治理更难,养育与维护难上加难。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以前的城市治理者为何“不愿意”敬畏自然,也才能更好更脚踏实地去敬畏自然。

这其中城市治污水平的提高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城市中江河湖泊等固有水系的被“破坏”的历史,说到底也是一部城市的粗暴治污史,而到后期则更掺杂了增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促进房地产开发等因素。

如今人们都会以无限神往和憧憬的口气回想起当年河水穿城过湖边绿成荫的美好过去,而选择性遗忘城市化跃进过程中由于生活和工业污染迭加造成的河道变成臭水沟、湖泊湿地变成蚊虫肆虐之地的惨痛历史。曾经有一段时间,以填埋加下水管道的方式治理“龙须沟”,再拆除“龙须沟”周边的贫民窟住大高楼,是城市管理者和普通市民共同的心愿:市容便整洁了,市民也更上层楼了,何乐而不为呢?至于“自然”则被放在一边,当年无论官民可以说都没有怀抱太多的敬畏之心。

“敬畏自然”的路数涉及到当时的中国城市所没有认知或承担不起的玩法:垃圾集中回收并分类处理,而非直接抛掷,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的到位且真正运行。与这样先进且“昂贵”的方式相比,直接填埋或明水变身地下管道显然会成为更现实的选择。到后来,随着城市建设土地使用面积愈来愈金贵,填埋更是成为唯一“理性”的选择,这不仅是出于降低治污成本的考量,更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所以当不被人们敬畏的自然开始通过内涝报复市民时,人们不能仅仅通过口头上的“敬畏”就能让自然回心转意,从此告别看海模式。

如果人们认为恢复天然水系和自然泄洪能力是应对城市内涝的长久之计,那么就应该做好大手笔治污的准备,还要考虑到湖岸河堤及湿地植被培育养护的成本。除此之外,考虑到现代城市规模与过往的小型“有机”城市已经不可同日而语,适度扩大地下管网的规模,适度配置海绵城市所需的相关设施,也是不可或缺的。

总之,敬畏自然需要很多前提,是一个成本高昂的系统工程,远非恢复既有的水系那么简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评论】敬畏自然的本钱

现代城市规模与过往的小型“有机”城市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敬畏自然需要很多前提,是一个成本高昂的系统工程,远非恢复既有的水系那么简单。

2016年7月20日,北京遭遇暴雨袭城,城区内多处积水严重。图为南五环羊坊桥桥下,汽车在水中熄火。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到汛期不仅要防洪,还要防内涝,否则随时会启动看海模式,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的心头之痛,也进而推动人们反省近年来的城市发展模式,寻求在一味扩大地下管网规模和提升应对内涝投入力度之外更可持续的应对之道。

近期舆论场中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城市管理者应该更多敬畏自然,不能总想通过人定胜天的路数来和洪涝灾害对着干,否则很容易陷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困境。而人们意见比较集中的是对于由于人为原因阶段城市既有泄洪水脉的反思与不满,由此建议恢复城市既有河道和水系的声音也日渐高涨。

建议虽好,但落实不易,这还不仅仅是因为把已经填埋的地块再进行开挖,并将水系重新联通所涉及的巨大成本,以及更改城市建筑规划所涉及的利益博弈。比这些更重要也更费时费钱费力的是水系及其周边生态的养育与维护,所谓恢复难,治理更难,养育与维护难上加难。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以前的城市治理者为何“不愿意”敬畏自然,也才能更好更脚踏实地去敬畏自然。

这其中城市治污水平的提高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城市中江河湖泊等固有水系的被“破坏”的历史,说到底也是一部城市的粗暴治污史,而到后期则更掺杂了增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促进房地产开发等因素。

如今人们都会以无限神往和憧憬的口气回想起当年河水穿城过湖边绿成荫的美好过去,而选择性遗忘城市化跃进过程中由于生活和工业污染迭加造成的河道变成臭水沟、湖泊湿地变成蚊虫肆虐之地的惨痛历史。曾经有一段时间,以填埋加下水管道的方式治理“龙须沟”,再拆除“龙须沟”周边的贫民窟住大高楼,是城市管理者和普通市民共同的心愿:市容便整洁了,市民也更上层楼了,何乐而不为呢?至于“自然”则被放在一边,当年无论官民可以说都没有怀抱太多的敬畏之心。

“敬畏自然”的路数涉及到当时的中国城市所没有认知或承担不起的玩法:垃圾集中回收并分类处理,而非直接抛掷,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的到位且真正运行。与这样先进且“昂贵”的方式相比,直接填埋或明水变身地下管道显然会成为更现实的选择。到后来,随着城市建设土地使用面积愈来愈金贵,填埋更是成为唯一“理性”的选择,这不仅是出于降低治污成本的考量,更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所以当不被人们敬畏的自然开始通过内涝报复市民时,人们不能仅仅通过口头上的“敬畏”就能让自然回心转意,从此告别看海模式。

如果人们认为恢复天然水系和自然泄洪能力是应对城市内涝的长久之计,那么就应该做好大手笔治污的准备,还要考虑到湖岸河堤及湿地植被培育养护的成本。除此之外,考虑到现代城市规模与过往的小型“有机”城市已经不可同日而语,适度扩大地下管网的规模,适度配置海绵城市所需的相关设施,也是不可或缺的。

总之,敬畏自然需要很多前提,是一个成本高昂的系统工程,远非恢复既有的水系那么简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