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如何让你的产品有气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如何让你的产品有气质?

越来越多的品牌设计,明亮又鲜艳。但是,真的适合吗?

有没有一些人,就是让你没法拒绝?

有没有一些产品,就是让你欲罢不能?

这是品牌的特异功能:人格化。建立产品于目标用户的情感和认知连接。

做人做产品,都得“有个性”。

而设计,就需要让个性更直观的被感知。

然而越来越多的品牌设计,明亮又鲜艳。但是,真的适合吗?

每一款产品都有属于自己的品牌个性。

看看这几个典型的人格化产品设计,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气质?

这些大名鼎鼎的产品,除了商业模式和功能突破,设计的人格化也功不可没。

1997年,J.Aaker通过人格问卷,借鉴人格特质论中的“大五”模型,总结出最容易被感知的5种人格:

那么,这些个性可以怎么呈现呢?

西北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安德鲁`奥托尼&威廉`雷威尔发现,人类的大脑活动分为三个层次:

1.先天的部分,被称为本能层次 ;

2.控制身体日常行为的部分,被称为行为层次

3.还有大脑的思考部分,被称为反思层次。

设计在每个层次的要求不太一样,本能层次是先于意识和思维的。

1.本能层次的设计更强调产品给人的初步印象,着重产品的外观。

2.行为层次的设计更强调使用产品的愉悦和效果。

3.反思层次的设计需要满足自我形象和记忆共鸣。

有人格的设计包含上述的三个层面:

1.色彩、布局、元素的使用能在本能层次发挥作用;

2.功能和交互更容易在行为层次产生影响;

3.而反思层次就需要视觉、交互、功能、运营、传播各个方面的整体设计。

具体来说:

真诚

sincerity

“务实、诚实、健康、快乐”

品牌个性常见于:服务型、食品、儿童类、家用电器、快消品等产品和品牌。

“真诚”类的品牌人格:传达“稳”“安全”“踏实”的信息设计

来,感受一下“真诚”类设计的人格:

作者:Sciencewerk

教养

sophistication

“迷人、精致、平和”

品牌个性常见于:奢侈品、女性产品、高端定位的产品等。

“教养”类的设计:传达一种“精英主义”的品质,设计风格精细、色彩平和低调、优雅。

来,感受一下“教养”类设计的人格:

作者: Gleb Kuznetsov

作者:Pam Schiavone

作者:Yoga Perdana

强韧

ruggedness

“户外、强壮”

品牌个性常见于:健身、户外、力量型、运动等相关产品和品牌。

“强韧”类的人格:最核心的是传达“人的力量”“运动的形态”,设计元素棱角分明。

来,感受一下“强韧”类设计的人格:

作者:Paul Hutchison

作者:Lili K ves

作者:Kamil&Doliwa&Lunatic

作者:Attila ács

能力

competence

“智能、成功、责任、高贵”

品牌人格常见于:科技类、智能类、国际性、技术导向的、团队协作的产品和品牌。

“能力”型的人格:始终要传达一种“贵”或者“领袖”的感觉,沉稳的大地色系使用的较多,设计元素要简洁、规整。

来,感受一下“能力”类设计的人格:

作者:Buatoom

作者:Filip Slová ek

作者:Mike Busby

作者:Danny Jones

作者:Gleb Kuznetsov

作者:Tintins

作者:Ben Schade

作者:Ben Schade

作者:Jeff Sheldon

刺激

excitement

“大胆、活泼、想象、现代”

品牌个性常见于:目标用户为年轻人、新兴产业、创意类、娱乐类等的产品和品牌。

“刺激”型的人格:个性张扬、叛逆,设计元素绝对不能循规蹈矩,配色大胆有冲击力。

来,感受一下“刺激”类设计的人格:

作者:Dmitry

作者:kajdax2

作者:TwoPoints.Net

注意:

设计是传达产品、品牌人格最直接的方式。

你的设计希望吸引什么样的用户?个性本身就是信息,信息也能有个性。

设计要做的是传达产品和品牌最想对目标用户说的话,而不是设计师自己想说的。

如果你为一个高端别墅做智能终端APP的设计,就不适合采用可爱或者小清新的设计风格,奢华、低调,才是他们的个性。

说明:

1.品牌和产品的个性更极端,现实中的人格会更模糊。

2.品牌和产品的个性可以是多重的,但彼此不冲突。

3.品牌和产品的个性,目标用户说了算。设计能做的,是用视觉语言将它传达出来。

4.强化人格的过程,穿插在体验与视觉传达的各个细节。

最后,

送大家一张工具表,这是由J.Aaker和后来的一波又一波学者研究出来的——最容易被感知的51中品牌个性。

别再跟着潮流走了,让设计为产品加点独立的人格吧。

据说,关注我们的人,都越来越牛了。

参考文献:

《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美】唐纳德·A·诺曼

《人格心理学》,【美】杰瑞·伯格

《认知心理学》,【美】艾森克

《品牌领导》, 【美】戴维·阿克

图片来源:

http://c9-d.com/cn/cases/

https://dribbble.co

来源于公众微信号:coninedesign,转载请联系@coninedesig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如何让你的产品有气质?

越来越多的品牌设计,明亮又鲜艳。但是,真的适合吗?

有没有一些人,就是让你没法拒绝?

有没有一些产品,就是让你欲罢不能?

这是品牌的特异功能:人格化。建立产品于目标用户的情感和认知连接。

做人做产品,都得“有个性”。

而设计,就需要让个性更直观的被感知。

然而越来越多的品牌设计,明亮又鲜艳。但是,真的适合吗?

每一款产品都有属于自己的品牌个性。

看看这几个典型的人格化产品设计,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气质?

这些大名鼎鼎的产品,除了商业模式和功能突破,设计的人格化也功不可没。

1997年,J.Aaker通过人格问卷,借鉴人格特质论中的“大五”模型,总结出最容易被感知的5种人格:

那么,这些个性可以怎么呈现呢?

西北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安德鲁`奥托尼&威廉`雷威尔发现,人类的大脑活动分为三个层次:

1.先天的部分,被称为本能层次 ;

2.控制身体日常行为的部分,被称为行为层次

3.还有大脑的思考部分,被称为反思层次。

设计在每个层次的要求不太一样,本能层次是先于意识和思维的。

1.本能层次的设计更强调产品给人的初步印象,着重产品的外观。

2.行为层次的设计更强调使用产品的愉悦和效果。

3.反思层次的设计需要满足自我形象和记忆共鸣。

有人格的设计包含上述的三个层面:

1.色彩、布局、元素的使用能在本能层次发挥作用;

2.功能和交互更容易在行为层次产生影响;

3.而反思层次就需要视觉、交互、功能、运营、传播各个方面的整体设计。

具体来说:

真诚

sincerity

“务实、诚实、健康、快乐”

品牌个性常见于:服务型、食品、儿童类、家用电器、快消品等产品和品牌。

“真诚”类的品牌人格:传达“稳”“安全”“踏实”的信息设计

来,感受一下“真诚”类设计的人格:

作者:Sciencewerk

教养

sophistication

“迷人、精致、平和”

品牌个性常见于:奢侈品、女性产品、高端定位的产品等。

“教养”类的设计:传达一种“精英主义”的品质,设计风格精细、色彩平和低调、优雅。

来,感受一下“教养”类设计的人格:

作者: Gleb Kuznetsov

作者:Pam Schiavone

作者:Yoga Perdana

强韧

ruggedness

“户外、强壮”

品牌个性常见于:健身、户外、力量型、运动等相关产品和品牌。

“强韧”类的人格:最核心的是传达“人的力量”“运动的形态”,设计元素棱角分明。

来,感受一下“强韧”类设计的人格:

作者:Paul Hutchison

作者:Lili K ves

作者:Kamil&Doliwa&Lunatic

作者:Attila ács

能力

competence

“智能、成功、责任、高贵”

品牌人格常见于:科技类、智能类、国际性、技术导向的、团队协作的产品和品牌。

“能力”型的人格:始终要传达一种“贵”或者“领袖”的感觉,沉稳的大地色系使用的较多,设计元素要简洁、规整。

来,感受一下“能力”类设计的人格:

作者:Buatoom

作者:Filip Slová ek

作者:Mike Busby

作者:Danny Jones

作者:Gleb Kuznetsov

作者:Tintins

作者:Ben Schade

作者:Ben Schade

作者:Jeff Sheldon

刺激

excitement

“大胆、活泼、想象、现代”

品牌个性常见于:目标用户为年轻人、新兴产业、创意类、娱乐类等的产品和品牌。

“刺激”型的人格:个性张扬、叛逆,设计元素绝对不能循规蹈矩,配色大胆有冲击力。

来,感受一下“刺激”类设计的人格:

作者:Dmitry

作者:kajdax2

作者:TwoPoints.Net

注意:

设计是传达产品、品牌人格最直接的方式。

你的设计希望吸引什么样的用户?个性本身就是信息,信息也能有个性。

设计要做的是传达产品和品牌最想对目标用户说的话,而不是设计师自己想说的。

如果你为一个高端别墅做智能终端APP的设计,就不适合采用可爱或者小清新的设计风格,奢华、低调,才是他们的个性。

说明:

1.品牌和产品的个性更极端,现实中的人格会更模糊。

2.品牌和产品的个性可以是多重的,但彼此不冲突。

3.品牌和产品的个性,目标用户说了算。设计能做的,是用视觉语言将它传达出来。

4.强化人格的过程,穿插在体验与视觉传达的各个细节。

最后,

送大家一张工具表,这是由J.Aaker和后来的一波又一波学者研究出来的——最容易被感知的51中品牌个性。

别再跟着潮流走了,让设计为产品加点独立的人格吧。

据说,关注我们的人,都越来越牛了。

参考文献:

《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美】唐纳德·A·诺曼

《人格心理学》,【美】杰瑞·伯格

《认知心理学》,【美】艾森克

《品牌领导》, 【美】戴维·阿克

图片来源:

http://c9-d.com/cn/cases/

https://dribbble.co

来源于公众微信号:coninedesign,转载请联系@coninedesig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