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网文改造剧集18年:从内容到观念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网文改造剧集18年:从内容到观念

潜移默化,但深入骨髓。

文|毒眸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习惯用“男频”“甜宠”“大女主”这些标签来为一部剧下定义?HE和BE成为一眼直通大结局的关键表述,“晋江男二”和“起点男主”成了某种类型角色的代名词……

改变显然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然而,即便不知不觉,亦可深入骨髓,并已然没有回头路——这种改造,已经不是简单的带来某些新鲜的内容,或是带来像“平行时空”“三生三世”这些已经被用到烂俗的设定,而是一种观念的改造——包括观众和创作者在内。

网文的起步比网剧早上许多,如果简单地将这两种形态看作“被搬上互联网的”文学和剧集,在相同的大背景下,先发者影响后来者,似乎顺理成章。

没有网剧的网文时代,网文尝试改造的还是“电视剧”。但受限于播出渠道和整体环境,电视台时代的改造是缓慢而微弱的。直到长视频平台时代,乃至后来“剧集”不再严格区分渠道,合流之势便不可阻挡,从内容创作,到所面对的用户。

如今,包括平台和剧集公司在内的内容生产者们,已经非常习惯从网文世界中寻找素材,观众也习惯于用网文思维去理解和传播剧集,即便是对网文完全不了解和不关心的人,也在这几年间“被植入”了一套观念,而这些逻辑,最初大都属于网文。

作为国内所有文娱形态中最通俗、最接近商品属性的两种类型,网文和剧集的合流和互通,代表了一种文化形式的交融,在这种情况下,更好的状态是互相汲取养分,完成螺旋上升,而不是各取糟粕,共同沉沦。

从改造内容开始

上个世纪末,网络文学悄悄破土。美籍华人朱威廉于1997年底创建“榕树下”个人主页,痞子蔡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被转载到各大论坛上,天涯、红袖添香、露西弗俱乐部、龙空等文学站相继建成。

21世纪初,网络文学市场已经初具规模,“起点六君子”首创的VIP会员计划和2分/千字的稿费标准,让网络写作职业化成为可能,也让更多人愿意投入网络文学的创作中。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一个堪称伟大的商业创举。

在这个阶段,剧集对网络文学并非没有关注。不过,网文读者和电视剧受众在当时的重合度远不如现在高,电视剧受众覆盖面相对广泛,而网文读者最早则以爱好文学、有条件最先接触互联网的大学生和文艺青年居多。另外,受限于播出渠道、审查机制和制播水平等等原因,这个时期的网文改编剧相对比较保守,圈层效应并不明显。

2004年,第一部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电视剧问世,由崔钟导演的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的电视剧《第一次亲密接触》。这一时期,类型化的网文模板还未能全面进入剧集市场,剧集仍然是按照传统的题材进行分类,网文则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主要集中在家庭伦理题材、军事题材和青春爱情题材上。

在家庭伦理题材中,网文初步体现了其优势,即“更贴近民众生活”。2007年起,滕华涛联手六六,接连推出《双面胶》《王贵与安娜》《蜗居》和《裸婚时代》,触碰到了“房奴”“裸婚”“婆媳关系”等彼时最尖锐的现实话题。

网文也将其风格带到了早期的军旅剧当中,除了《亮剑》《雪豹》这些广为人知的经典作品之外,还埋下了一颗延续至今的种子,那便是军旅剧中“特种兵”的分支。特种兵是军事类型网文最爱描写的对象之一,因为这一群体天然具备人设上的优势,即武力值高、社会地位高,能充分满足读者对“强者”的想象。

在剧集领域,最广为人知的刘猛执导的特种兵系列,便是由他自己的网络小说改编而成。直到现在,“特种兵”仍然是国产军旅剧乐于书写的对象之一。《爱上特种兵》的导演天毅曾告诉毒眸(ID:DomoreDumou),特种兵所经历的特殊的训练模式,所拥有的特殊技能、装备和接触的特殊任务,都是非常稀缺的审美资源。

在初期改造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转折点是2011年的《步步惊心》。

《步步惊心》的原著是由桐华于2005年发布在晋江的同名小说,它的价值不是“穿越”本身,而是穿越和言情的结合。

在对“穿越”的使用上,男性作者和女性作者呈现出很明显的分野,在21世纪以前,受《寻秦记》影响,大部分架空穿越的概念都出现在武侠小说和历史小说领域。直到2004年在晋江开始连载的《梦回大清》,才正式将“穿越”应用到言情故事中,也开启了“清穿文”的先河。

从这里也能较为明显地感受到网文领域性别参与的影响,这为如今将剧集划分“男频/女频”提供了一种理解的视角。在男频文里,穿越的设定多是为了“改变历史”,或是通过时空差开“金手指”,从而加速提升武力值和名望;而在以言情为代表的女频文中,穿越大多以爱情为母题而展开。

《步步惊心》不仅是穿越与言情结合的范式在剧集中的呈现,还让电视剧市场初步感受到了类型化宣传的重要性。该剧在播出前后都打上了“穿越”“清宫”的标签,彼时,原著作者桐华还未像如今一样具备号召力,因此需要一些更具吸引力的标签。后来播出的《宫》《甄嬛传》也都沿用了这些标签,甚至掀起一阵“清穿”潮。

另外,这个时期也是一大批言情小说写手崭露头角的时期。

最初成功被搬上屏幕的是以明晓溪为代表的“校园纯爱派”,《会有天使替我爱你》《泡沫之夏》等剧从剧情到人设都与台湾偶像剧相似,是在当时已经被证明的成功范式。以匪我思存为代表的“苦情虐恋派”也开始“触电”,最有代表性的是《佳期如梦》《来不及说我爱你》和《千山暮雪》。在后来的网文改编剧集中,也能看到这两个派别的影子,只不过它们缩小为一个标签,和玄幻、仙侠等更具竞争力的类别重叠。

总之,在这一时期,网文在缓慢地对剧集内容进行改造的同时,自身正在经历超高速的发展。

一方面,这一时期涌现的桐华、明晓溪、匪我思存、顾漫等作者,几乎奠定了如今言情剧的基本范式,甚至直到现在仍然持续有改编作品问世,“清穿文”鼻祖《梦回大清》在2019年才完成影视化,匪我思存也成功转型为编剧。

另一方面,很多如今才被成功影视化的经典作品,也产于这个时期,比如《诛仙》《庆余年》《斗罗大陆》等等。女性武侠领军人物沧月在2005年出版发行的《镜·双城》也在今年才播出,还有《玉骨遥》处在待播序列。

以“超级IP”为交汇点

网文与剧集最声势浩大的合流,从2015年开始。

这一年,《盗墓笔记》开启了网剧付费模式的先河;《花千骨》以突破200亿的惊人播放量,开启了国产剧的“百亿时代”;顾漫和她的《何以笙箫默》,为言情剧带来“甜宠”的雏形;《琅琊榜》展现了网络文学强劲的“讲故事”水平;另辟蹊径的《太子妃升职记》,则向市场展现了网文超群的想象力。

从网文改造剧集生态的角度,或许可以重新理解2015年为何是“IP元年”。

随着针对电视台的“一剧两星”政策和“限娱令”的正式落地,网剧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也在经过草创期的探索后,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格局和生产模式。这一年,网络剧的产量出现了爆炸式增长,全年约有600部、7000集网络剧问世。

网剧需要充足的内容,支撑迅速扩张的规模。随着播出渠道的变化,观剧场景从客厅转移到任意地方,观剧群体也开始渐渐向年轻化偏移,更重要的是,观众的选择变多了,不同于以往电视台的线性播出模式,在网剧时代,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看的内容。这意味着网剧想要抓住观众的注意力,需要“精准打击”,即制造出大部分观众感兴趣的内容。

这是一个跳过中间媒介(即电视台),直接面向用户的逻辑——和网络文学跳过出版商,直接面向读者是一样的。显然,平台和剧集公司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面对一块尚未被完全理解的巨大宝库时,他们选择了最简单的打法:寻找那些已经被市场验证过的、热门的头部作品,再搭配时下最火的演员,同时投入巨额资金以保证制作。

剧集市场对IP的渴求,给了网文充分改造剧集内容甚至整体生态的空间。“IP+流量”的概念就此诞生。

提及逐渐被各大平台抛弃的这一理念,或许许多观众会皱起眉头:资本,圈钱,粗制滥造,种种关键词。但实际上,即便执行上有所偏差,这也是一个用户前所未有被重视的阶段,尽管投资者对“用户”的理解相当粗暴而偏激。

一些并不指向优劣的变化由此发生,例如,“大女主剧”,这种直接指向剧集主要用户团体的剧集,开始由此诞生。这一时期的“大女主剧”,很多都以古代背景为主,大多以女性视角讲述女性的成长故事,从而持续女性观众带来精神满足。尽管,它最终走向了庸俗的重复。

“大女主”兴起的背后,暗含着网文对剧集更深层次的改造,即以性别划分剧集类型的观念,以及逐渐向女性视角偏移的趋势。

在网文领域,“男频与女频”几乎同步出现,甚至以武侠、玄幻、历史为代表的、现在看来更偏男频类型小说最早更能代表网文。例如,《诛仙》的时代,没有人认为《诛仙》是男频,但电视剧越来越多之后,它被划到了男频。

反过来,当2017年左右“大女主剧”成为一种绝对热门的类型,与其相对应的“男频剧”,即“大男主”剧集,才正式成为观众心中的标签。

此后,一系列男频改编剧相继播出,包括《择天记》《九州缥缈录》《斗破苍穹》《武动乾坤》等,除了上述“大男主剧”外,还有《极品家丁》《回到明朝当王爷之杨凌传》等架空历史穿越剧。但与风头正盛的“大女主剧”相比,这些男频改编剧大多没有掀起风浪。

这也是为什么,当《庆余年》获得空前成功,人们会对背后的制作公司新丽和编剧王倦打上“擅长男频”改编标签,因为它难。在网文领域占据半数以上的男频小说,至今都没能在剧集行业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力。

除了常说的观众群像,一个不能忽视的客观原因是男频网文改编的困境。从叙事结构的角度看,女频网文更接近线性叙事,这与影视作品相似,而男频网文则偏向使用“空间化叙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游戏的影响,故事主线围绕“地图扩张”展开,在影视化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

此外,玄幻、修仙等男频网文的热门类型,都需要依托先进的制作工艺,剧情上获得亲睐的《武动乾坤》,在这方面成了反面教材。

至于女性视角的偏移,一方面是上述男频文改编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另一方面也与当下观众的整体画像和偏好有关。

“大女主剧”虽然式微,但已经是女性主义视角下叙述故事的雏形。首先是女性角色的变化,相比于此前较为单一、扁平化的人设,从女性视角出发塑造的角色大多处在故事中心,性格较为丰满,而且对情节发展起到主导作用。

此外,女性意识的崛起也改变了剧集对亲密关系的塑造。在网文领域,“女性应当从一而终”的男权思想已经被完全冲散,女性网文作者在构建故事时,会更关注女性的个人发展和内心选择,也不避讳多个亲密关系的出现。一个例子是最近正在播出的《星汉灿烂》,整个故事都是以女主角“程少商”为第一视角展开,剧中的“三个未婚夫”也是较为典型的女频网文叙事。

网剧的发展给予了网络文学充分的改造空间,伴随着“IP时代”的来临,剧集行业开始确立以性别划分内容的标尺,网文改编剧的数量也在这一时期完成了跃迁增长。

2018年,艺恩播映指数TOP50剧集中,有17部由网络文学改编而成的作品, 总播放量近1054 亿。数量的大幅增长,也为网文的持续改造埋下了伏笔。

从改造内容到改造观念

2018年之后,“大IP+流量”终于退潮。“德扑式ALL IN”换不来胜利,能成为牌桌上的赢家,仍然要看手牌质量。

对剧集行业来讲,从追逐大IP到转而寻找更适合改编的、更创新的IP,是一种良性的转向。和借助网文的名气相比,更值得借鉴的是网文在经过多年发展后所形成的、已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可的逻辑和语系。

因此,网文带给剧集市场的影响力仍然在持续显现,且在质量上也有所提升,出现了《庆余年》《长安十二时辰》《司藤》等一系列口碑和热度兼具的优质作品。根据云合数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共有48部IP作品豆瓣评分越过及格线,及格率达到59%,比去年同期高出1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在特定领域有突出表现或是设定突出的网文IP,拥有了被看见的机会。一些明显来源于网文的类型剧数量开始爆发,甚至成为“流量密码”。

2018年《陈情令》播出后,一大批耽美网文改编的双男主剧都出现在待播序列中;从《琉璃》到《千古玦尘》再到今年的《且试天下》,玄幻仙侠剧也成为热门赛道;《双世宠妃》成为“黑马”后,言情剧的分支甜宠开始广受市场追捧;《坏小孩》改编的悬疑剧《隐秘的角落》掀起了一阵悬疑剧的风潮。

由于样本逐渐增多,在大的类型之下,还出现了一些小标签,比如《全职高手》《你是我的荣耀》所代表的电竞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锦心似玉》所代表的宅斗剧等等。这些标签甚至开始渗透到其他原创剧集当中,2019年扶贫剧《山海情》热播时,就有不少观众将其戏称为“种田文”,这正是源自网文的类型。

标签不仅贴在剧集内容上,也同时贴在了对角色的理解上。如《你是我的城池营垒》中男女主角势均力敌的人物关系被称为“双强”,尾鱼的作品《司藤》改编的影视剧作品带起了“女A男O”的风潮,前日的热播剧《梦华录》还引发了有关“双洁”的争议。

虽然有些人设是剧集在宣传时刻意打出的标签,但也侧面反应了这些标签的覆盖面已经广泛到能够被应用于宣传当中。甚至有些人设已经成为固有词组,拥有了独特的性格标签,比如专一、独占欲、温柔的晋江男主,“莫欺少年穷”的起点男主等等,《流光之城》的男二号就被称为“从晋江走出来的反派男二”。

不可否认的是,网文改编剧相比于原创剧本,具备一定的优势。其中最突出的体现便是职场剧。曾有编剧告诉毒眸,网文作者由于自身的背景,在特定职业类型和职场描述上都比职业编剧有优势,为职场剧提供了一重专业上的保障,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从事法医工作的网文作者秦明的《法医秦明》系列。

网文对剧集行业最深层次的改造,还不是上述这些,而是将剧集内容格局彻底全部重排,把“类型化”带进了剧集领域。中国电视剧长期以来采用传统的题材划分,直到网剧时代,才开始具备了如今的类型意识。

剧集行业进入圈层化时代,这已经成为共识。而在网文领域,这是一个从诞生初期就延续至今的时代,知名网文评论家Weid(陈伟)曾在《一部标签的丰富史,一则原创小说类型谈》中提到,类型小说因为其潜在读者所独有的、带着明确预期而来的现象,具备了巨大的先天优势。这种明确预期是类型小说易于传播扩散,易于获得商业上的回报的基础。

网文的标签和如今剧集的标签的作用基本相同,都是为了和爱好某种类型的用户完成第一眼的精准匹配。而和剧集相比,更早和互联网结合的网文显然在这方面更有经验。

在搭建文学站时就以类型来区分内容的网文,发展至今已经拥有了庞杂而自成体系的类型划分模式,除了常规的言情、武侠、玄幻、历史军事等之外,还有像神话修真、都市生活、古代言情、豪门情仇等等非常细致的次目录。

不难看出,现在我们几乎已经来到了网文改造剧集生态的最终章,二者的用户基本完成重叠,从内容、类型到设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对观念的改造,现在大家已经习惯于用网文思维来理解剧集内容,这种习惯有时候甚至是无意识的。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过程不止是网文改造网剧的过程,也是网文借助网剧完成主流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剧集行业成为了网文扩大影响力、面向更多用户的“跳板”,如将架空历史改为真实朝代的《甄嬛传》,加入小人物群像以体现现实主义观照的《开端》等等,都借助了剧集的影响力和主流化改编。

早在2011年,weid就在文章中直言:“对类型小说作者来说,日本漫画是非常好的研究对象,游戏是很好的世界构成的模板,日剧港剧会提供精彩的情感桥段。至于国产剧集,那只能是作者们在未来输出创意的对象。”

预言成真,今年以来,市场上仍然有不少网文改编剧源源不断地和大家见面,它们之中,有些如《开端》这样成为爆款,为市场带来全新“创意设定”,而不能提供此类新鲜血液的,就只能像《镜·双城》一样潦草收场,再激不起一丝水花。

网文改造剧集,也不全是好事。在如今的网文领域,已经沿用多年的类型化创作,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同质化倾向。在知乎一个浏览量超113万的话题“怎样看待晋江上榜文质量越来越差,剧情尴尬?”下方,不少人都直指同质化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套路相同的太多了,有时候甚至同一个类型的文连简介都差不多。”

当改造已经深度完成,这样的问题就自然同样出现在了剧集当中,圈层化改造过于纯粹之后,难免会带来内容的同质化,以及对全民剧空间的挤压,甚至某些“刻板印象”。当剧集内容成为“三集牵手,八集接吻”的流水线工业品时,它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会大幅缩水。这对创作者和观众而言都不是好事,毕竟内容创作这回事,向来没有“必胜法则”。

这些问题直观而赤裸地摆在如今的剧集市场面前,至于答案,恐怕网文市场也还有没找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网文改造剧集18年:从内容到观念

潜移默化,但深入骨髓。

文|毒眸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习惯用“男频”“甜宠”“大女主”这些标签来为一部剧下定义?HE和BE成为一眼直通大结局的关键表述,“晋江男二”和“起点男主”成了某种类型角色的代名词……

改变显然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然而,即便不知不觉,亦可深入骨髓,并已然没有回头路——这种改造,已经不是简单的带来某些新鲜的内容,或是带来像“平行时空”“三生三世”这些已经被用到烂俗的设定,而是一种观念的改造——包括观众和创作者在内。

网文的起步比网剧早上许多,如果简单地将这两种形态看作“被搬上互联网的”文学和剧集,在相同的大背景下,先发者影响后来者,似乎顺理成章。

没有网剧的网文时代,网文尝试改造的还是“电视剧”。但受限于播出渠道和整体环境,电视台时代的改造是缓慢而微弱的。直到长视频平台时代,乃至后来“剧集”不再严格区分渠道,合流之势便不可阻挡,从内容创作,到所面对的用户。

如今,包括平台和剧集公司在内的内容生产者们,已经非常习惯从网文世界中寻找素材,观众也习惯于用网文思维去理解和传播剧集,即便是对网文完全不了解和不关心的人,也在这几年间“被植入”了一套观念,而这些逻辑,最初大都属于网文。

作为国内所有文娱形态中最通俗、最接近商品属性的两种类型,网文和剧集的合流和互通,代表了一种文化形式的交融,在这种情况下,更好的状态是互相汲取养分,完成螺旋上升,而不是各取糟粕,共同沉沦。

从改造内容开始

上个世纪末,网络文学悄悄破土。美籍华人朱威廉于1997年底创建“榕树下”个人主页,痞子蔡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被转载到各大论坛上,天涯、红袖添香、露西弗俱乐部、龙空等文学站相继建成。

21世纪初,网络文学市场已经初具规模,“起点六君子”首创的VIP会员计划和2分/千字的稿费标准,让网络写作职业化成为可能,也让更多人愿意投入网络文学的创作中。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一个堪称伟大的商业创举。

在这个阶段,剧集对网络文学并非没有关注。不过,网文读者和电视剧受众在当时的重合度远不如现在高,电视剧受众覆盖面相对广泛,而网文读者最早则以爱好文学、有条件最先接触互联网的大学生和文艺青年居多。另外,受限于播出渠道、审查机制和制播水平等等原因,这个时期的网文改编剧相对比较保守,圈层效应并不明显。

2004年,第一部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电视剧问世,由崔钟导演的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的电视剧《第一次亲密接触》。这一时期,类型化的网文模板还未能全面进入剧集市场,剧集仍然是按照传统的题材进行分类,网文则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主要集中在家庭伦理题材、军事题材和青春爱情题材上。

在家庭伦理题材中,网文初步体现了其优势,即“更贴近民众生活”。2007年起,滕华涛联手六六,接连推出《双面胶》《王贵与安娜》《蜗居》和《裸婚时代》,触碰到了“房奴”“裸婚”“婆媳关系”等彼时最尖锐的现实话题。

网文也将其风格带到了早期的军旅剧当中,除了《亮剑》《雪豹》这些广为人知的经典作品之外,还埋下了一颗延续至今的种子,那便是军旅剧中“特种兵”的分支。特种兵是军事类型网文最爱描写的对象之一,因为这一群体天然具备人设上的优势,即武力值高、社会地位高,能充分满足读者对“强者”的想象。

在剧集领域,最广为人知的刘猛执导的特种兵系列,便是由他自己的网络小说改编而成。直到现在,“特种兵”仍然是国产军旅剧乐于书写的对象之一。《爱上特种兵》的导演天毅曾告诉毒眸(ID:DomoreDumou),特种兵所经历的特殊的训练模式,所拥有的特殊技能、装备和接触的特殊任务,都是非常稀缺的审美资源。

在初期改造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转折点是2011年的《步步惊心》。

《步步惊心》的原著是由桐华于2005年发布在晋江的同名小说,它的价值不是“穿越”本身,而是穿越和言情的结合。

在对“穿越”的使用上,男性作者和女性作者呈现出很明显的分野,在21世纪以前,受《寻秦记》影响,大部分架空穿越的概念都出现在武侠小说和历史小说领域。直到2004年在晋江开始连载的《梦回大清》,才正式将“穿越”应用到言情故事中,也开启了“清穿文”的先河。

从这里也能较为明显地感受到网文领域性别参与的影响,这为如今将剧集划分“男频/女频”提供了一种理解的视角。在男频文里,穿越的设定多是为了“改变历史”,或是通过时空差开“金手指”,从而加速提升武力值和名望;而在以言情为代表的女频文中,穿越大多以爱情为母题而展开。

《步步惊心》不仅是穿越与言情结合的范式在剧集中的呈现,还让电视剧市场初步感受到了类型化宣传的重要性。该剧在播出前后都打上了“穿越”“清宫”的标签,彼时,原著作者桐华还未像如今一样具备号召力,因此需要一些更具吸引力的标签。后来播出的《宫》《甄嬛传》也都沿用了这些标签,甚至掀起一阵“清穿”潮。

另外,这个时期也是一大批言情小说写手崭露头角的时期。

最初成功被搬上屏幕的是以明晓溪为代表的“校园纯爱派”,《会有天使替我爱你》《泡沫之夏》等剧从剧情到人设都与台湾偶像剧相似,是在当时已经被证明的成功范式。以匪我思存为代表的“苦情虐恋派”也开始“触电”,最有代表性的是《佳期如梦》《来不及说我爱你》和《千山暮雪》。在后来的网文改编剧集中,也能看到这两个派别的影子,只不过它们缩小为一个标签,和玄幻、仙侠等更具竞争力的类别重叠。

总之,在这一时期,网文在缓慢地对剧集内容进行改造的同时,自身正在经历超高速的发展。

一方面,这一时期涌现的桐华、明晓溪、匪我思存、顾漫等作者,几乎奠定了如今言情剧的基本范式,甚至直到现在仍然持续有改编作品问世,“清穿文”鼻祖《梦回大清》在2019年才完成影视化,匪我思存也成功转型为编剧。

另一方面,很多如今才被成功影视化的经典作品,也产于这个时期,比如《诛仙》《庆余年》《斗罗大陆》等等。女性武侠领军人物沧月在2005年出版发行的《镜·双城》也在今年才播出,还有《玉骨遥》处在待播序列。

以“超级IP”为交汇点

网文与剧集最声势浩大的合流,从2015年开始。

这一年,《盗墓笔记》开启了网剧付费模式的先河;《花千骨》以突破200亿的惊人播放量,开启了国产剧的“百亿时代”;顾漫和她的《何以笙箫默》,为言情剧带来“甜宠”的雏形;《琅琊榜》展现了网络文学强劲的“讲故事”水平;另辟蹊径的《太子妃升职记》,则向市场展现了网文超群的想象力。

从网文改造剧集生态的角度,或许可以重新理解2015年为何是“IP元年”。

随着针对电视台的“一剧两星”政策和“限娱令”的正式落地,网剧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也在经过草创期的探索后,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格局和生产模式。这一年,网络剧的产量出现了爆炸式增长,全年约有600部、7000集网络剧问世。

网剧需要充足的内容,支撑迅速扩张的规模。随着播出渠道的变化,观剧场景从客厅转移到任意地方,观剧群体也开始渐渐向年轻化偏移,更重要的是,观众的选择变多了,不同于以往电视台的线性播出模式,在网剧时代,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看的内容。这意味着网剧想要抓住观众的注意力,需要“精准打击”,即制造出大部分观众感兴趣的内容。

这是一个跳过中间媒介(即电视台),直接面向用户的逻辑——和网络文学跳过出版商,直接面向读者是一样的。显然,平台和剧集公司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面对一块尚未被完全理解的巨大宝库时,他们选择了最简单的打法:寻找那些已经被市场验证过的、热门的头部作品,再搭配时下最火的演员,同时投入巨额资金以保证制作。

剧集市场对IP的渴求,给了网文充分改造剧集内容甚至整体生态的空间。“IP+流量”的概念就此诞生。

提及逐渐被各大平台抛弃的这一理念,或许许多观众会皱起眉头:资本,圈钱,粗制滥造,种种关键词。但实际上,即便执行上有所偏差,这也是一个用户前所未有被重视的阶段,尽管投资者对“用户”的理解相当粗暴而偏激。

一些并不指向优劣的变化由此发生,例如,“大女主剧”,这种直接指向剧集主要用户团体的剧集,开始由此诞生。这一时期的“大女主剧”,很多都以古代背景为主,大多以女性视角讲述女性的成长故事,从而持续女性观众带来精神满足。尽管,它最终走向了庸俗的重复。

“大女主”兴起的背后,暗含着网文对剧集更深层次的改造,即以性别划分剧集类型的观念,以及逐渐向女性视角偏移的趋势。

在网文领域,“男频与女频”几乎同步出现,甚至以武侠、玄幻、历史为代表的、现在看来更偏男频类型小说最早更能代表网文。例如,《诛仙》的时代,没有人认为《诛仙》是男频,但电视剧越来越多之后,它被划到了男频。

反过来,当2017年左右“大女主剧”成为一种绝对热门的类型,与其相对应的“男频剧”,即“大男主”剧集,才正式成为观众心中的标签。

此后,一系列男频改编剧相继播出,包括《择天记》《九州缥缈录》《斗破苍穹》《武动乾坤》等,除了上述“大男主剧”外,还有《极品家丁》《回到明朝当王爷之杨凌传》等架空历史穿越剧。但与风头正盛的“大女主剧”相比,这些男频改编剧大多没有掀起风浪。

这也是为什么,当《庆余年》获得空前成功,人们会对背后的制作公司新丽和编剧王倦打上“擅长男频”改编标签,因为它难。在网文领域占据半数以上的男频小说,至今都没能在剧集行业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力。

除了常说的观众群像,一个不能忽视的客观原因是男频网文改编的困境。从叙事结构的角度看,女频网文更接近线性叙事,这与影视作品相似,而男频网文则偏向使用“空间化叙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游戏的影响,故事主线围绕“地图扩张”展开,在影视化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

此外,玄幻、修仙等男频网文的热门类型,都需要依托先进的制作工艺,剧情上获得亲睐的《武动乾坤》,在这方面成了反面教材。

至于女性视角的偏移,一方面是上述男频文改编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另一方面也与当下观众的整体画像和偏好有关。

“大女主剧”虽然式微,但已经是女性主义视角下叙述故事的雏形。首先是女性角色的变化,相比于此前较为单一、扁平化的人设,从女性视角出发塑造的角色大多处在故事中心,性格较为丰满,而且对情节发展起到主导作用。

此外,女性意识的崛起也改变了剧集对亲密关系的塑造。在网文领域,“女性应当从一而终”的男权思想已经被完全冲散,女性网文作者在构建故事时,会更关注女性的个人发展和内心选择,也不避讳多个亲密关系的出现。一个例子是最近正在播出的《星汉灿烂》,整个故事都是以女主角“程少商”为第一视角展开,剧中的“三个未婚夫”也是较为典型的女频网文叙事。

网剧的发展给予了网络文学充分的改造空间,伴随着“IP时代”的来临,剧集行业开始确立以性别划分内容的标尺,网文改编剧的数量也在这一时期完成了跃迁增长。

2018年,艺恩播映指数TOP50剧集中,有17部由网络文学改编而成的作品, 总播放量近1054 亿。数量的大幅增长,也为网文的持续改造埋下了伏笔。

从改造内容到改造观念

2018年之后,“大IP+流量”终于退潮。“德扑式ALL IN”换不来胜利,能成为牌桌上的赢家,仍然要看手牌质量。

对剧集行业来讲,从追逐大IP到转而寻找更适合改编的、更创新的IP,是一种良性的转向。和借助网文的名气相比,更值得借鉴的是网文在经过多年发展后所形成的、已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可的逻辑和语系。

因此,网文带给剧集市场的影响力仍然在持续显现,且在质量上也有所提升,出现了《庆余年》《长安十二时辰》《司藤》等一系列口碑和热度兼具的优质作品。根据云合数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共有48部IP作品豆瓣评分越过及格线,及格率达到59%,比去年同期高出1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在特定领域有突出表现或是设定突出的网文IP,拥有了被看见的机会。一些明显来源于网文的类型剧数量开始爆发,甚至成为“流量密码”。

2018年《陈情令》播出后,一大批耽美网文改编的双男主剧都出现在待播序列中;从《琉璃》到《千古玦尘》再到今年的《且试天下》,玄幻仙侠剧也成为热门赛道;《双世宠妃》成为“黑马”后,言情剧的分支甜宠开始广受市场追捧;《坏小孩》改编的悬疑剧《隐秘的角落》掀起了一阵悬疑剧的风潮。

由于样本逐渐增多,在大的类型之下,还出现了一些小标签,比如《全职高手》《你是我的荣耀》所代表的电竞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锦心似玉》所代表的宅斗剧等等。这些标签甚至开始渗透到其他原创剧集当中,2019年扶贫剧《山海情》热播时,就有不少观众将其戏称为“种田文”,这正是源自网文的类型。

标签不仅贴在剧集内容上,也同时贴在了对角色的理解上。如《你是我的城池营垒》中男女主角势均力敌的人物关系被称为“双强”,尾鱼的作品《司藤》改编的影视剧作品带起了“女A男O”的风潮,前日的热播剧《梦华录》还引发了有关“双洁”的争议。

虽然有些人设是剧集在宣传时刻意打出的标签,但也侧面反应了这些标签的覆盖面已经广泛到能够被应用于宣传当中。甚至有些人设已经成为固有词组,拥有了独特的性格标签,比如专一、独占欲、温柔的晋江男主,“莫欺少年穷”的起点男主等等,《流光之城》的男二号就被称为“从晋江走出来的反派男二”。

不可否认的是,网文改编剧相比于原创剧本,具备一定的优势。其中最突出的体现便是职场剧。曾有编剧告诉毒眸,网文作者由于自身的背景,在特定职业类型和职场描述上都比职业编剧有优势,为职场剧提供了一重专业上的保障,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从事法医工作的网文作者秦明的《法医秦明》系列。

网文对剧集行业最深层次的改造,还不是上述这些,而是将剧集内容格局彻底全部重排,把“类型化”带进了剧集领域。中国电视剧长期以来采用传统的题材划分,直到网剧时代,才开始具备了如今的类型意识。

剧集行业进入圈层化时代,这已经成为共识。而在网文领域,这是一个从诞生初期就延续至今的时代,知名网文评论家Weid(陈伟)曾在《一部标签的丰富史,一则原创小说类型谈》中提到,类型小说因为其潜在读者所独有的、带着明确预期而来的现象,具备了巨大的先天优势。这种明确预期是类型小说易于传播扩散,易于获得商业上的回报的基础。

网文的标签和如今剧集的标签的作用基本相同,都是为了和爱好某种类型的用户完成第一眼的精准匹配。而和剧集相比,更早和互联网结合的网文显然在这方面更有经验。

在搭建文学站时就以类型来区分内容的网文,发展至今已经拥有了庞杂而自成体系的类型划分模式,除了常规的言情、武侠、玄幻、历史军事等之外,还有像神话修真、都市生活、古代言情、豪门情仇等等非常细致的次目录。

不难看出,现在我们几乎已经来到了网文改造剧集生态的最终章,二者的用户基本完成重叠,从内容、类型到设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对观念的改造,现在大家已经习惯于用网文思维来理解剧集内容,这种习惯有时候甚至是无意识的。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过程不止是网文改造网剧的过程,也是网文借助网剧完成主流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剧集行业成为了网文扩大影响力、面向更多用户的“跳板”,如将架空历史改为真实朝代的《甄嬛传》,加入小人物群像以体现现实主义观照的《开端》等等,都借助了剧集的影响力和主流化改编。

早在2011年,weid就在文章中直言:“对类型小说作者来说,日本漫画是非常好的研究对象,游戏是很好的世界构成的模板,日剧港剧会提供精彩的情感桥段。至于国产剧集,那只能是作者们在未来输出创意的对象。”

预言成真,今年以来,市场上仍然有不少网文改编剧源源不断地和大家见面,它们之中,有些如《开端》这样成为爆款,为市场带来全新“创意设定”,而不能提供此类新鲜血液的,就只能像《镜·双城》一样潦草收场,再激不起一丝水花。

网文改造剧集,也不全是好事。在如今的网文领域,已经沿用多年的类型化创作,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同质化倾向。在知乎一个浏览量超113万的话题“怎样看待晋江上榜文质量越来越差,剧情尴尬?”下方,不少人都直指同质化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套路相同的太多了,有时候甚至同一个类型的文连简介都差不多。”

当改造已经深度完成,这样的问题就自然同样出现在了剧集当中,圈层化改造过于纯粹之后,难免会带来内容的同质化,以及对全民剧空间的挤压,甚至某些“刻板印象”。当剧集内容成为“三集牵手,八集接吻”的流水线工业品时,它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会大幅缩水。这对创作者和观众而言都不是好事,毕竟内容创作这回事,向来没有“必胜法则”。

这些问题直观而赤裸地摆在如今的剧集市场面前,至于答案,恐怕网文市场也还有没找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