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众泰求生,募资60亿再战新能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众泰求生,募资60亿再战新能源

山寨还是真高端?

文 | 英才杂志 张延陶 

业绩至暗时刻,ST众泰股价却屡次演绎妖股走势。和特斯拉、比亚迪相继传出的“绯闻”推波助澜、功不可没。

然而金玉其外的蒙布被揭下,应建仁没有成为李书福,ST众泰更无法企及吉利。“名与利”最终成为江湖往事,地方政府成为ST众泰求生的港湾。

募资60亿、再战新能源。尘埃落定后,ST众泰究竟是涅槃还是还魂?

高开低走

应建仁登临高光、ST众泰走向没落。

没人知道在2017年成为金华首富的应建仁是否已经开始谋划退路。凭借2016年“复刻”保时捷Macan,ST众泰彻底走红。极致的低价策略,收割了一众拥有“豪车梦”,却没有与之相衬财富的车主。当年,ST众泰销量突破 33 万辆,跻身国内自主品牌销量前十。随后的2017年,ST众泰的市值上涨到240亿,应建仁夫妇凭借140亿身家位列胡润百富榜第239位,成为了金华首富。

2017年的时间回转14年,应建仁通过引进生产线、收购汽车零部件厂商,搭建起了ST众泰的“温床”。给予他这份勇气的,很有可能就是同样出身“草莽”的同乡李书福。2001年,李书福“驾驶”吉利汽车正式进入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名录公告,这也打开了民营造车的先河。

因此,浸淫汽车产业多年的应建仁又怎会不知道,中国汽车产业已经悄然迈过合资时代,驶入技术自主之路。

在产业路径上,ST众泰的“模仿”之路越走越顺,这也促使ST众泰愈发背离发展自主技术;与此同时,在资本市场层面,应建仁也通过一系列腾挪之术完成了ST众泰的新能源概念镀金以及左手倒右手的借壳上市。

模仿和借鉴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早期是自主品牌很难绕过的阶段。吉利、长城都曾被贴上模仿的标签,但与ST众泰不同的是,通过模仿、借鉴,甚至是收购、整合。吉利一举成为自主品牌龙头,如今自主品牌汽车也实现了优秀的销售成绩。

2017年,同为铁牛集团实控的金马股份以116亿完成了对ST众泰汽车的收购。而刨除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才勉强盈利的ST众泰,如果扣除财政补贴,已经连亏两年。对比吉利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左手倒右手的操作可谓是司马昭之心。

山顶之后就是下坡。

金玉其外的ST众泰SR9虽然很像保时捷,但毕竟不是保时捷。2017年,ST众泰SR9质量问题在市场上集中爆发,顾客的投诉接踵而至,从发动机到变速箱、LED灯、方向盘、刹车,ST众泰SR9几乎把一辆车能坏的地方都坏了个遍。ST众泰的销量在经历了连续5年的增长后,首次在2017年出现了下滑,降至31.7万。

SR9的滑铁卢令ST众泰置身“孤岛”,2018年销量继续下滑26.23%至23.4万辆,而赔钱的经销商也无奈组织维权,曾被名与利包裹的ST众泰如今正在被愤怒的经销商和惨淡的经营业绩包围。

而与此同时,吉利却在2017年登上自主品牌汽车的宝座,两家诞生于早期的民营车企“同途殊归”。

背道而驰

2018年的车市寒冬令人印象深刻,这一年,潮水褪去,ST众泰首当其冲。全年销量下滑至23万辆,到了2019年,销量更是来到了6.3万辆。惨淡经营的业绩很快传导至资本市场,2017~2020年,ST众泰汽车的股价从18.18元下挫至1.14元,降幅令人咋舌。

当不可逆的潮流袭来,ST众泰的崩盘转瞬即至,2020年,这家曾经创造销售神话的自主民营车企被宣告破产清算。

随着ST众泰的快速陨落,上市公司ST众泰却演绎了“作妖”的走势。

时间拨回至2020年末,前三季度净亏损超过15亿,母公司和旗下多家子公司都已经进入破产清算阶段的ST众泰(000980,SZ)却一连三日收获涨停。究其原因,企业破产重组的进程出现了新的曙光。而这一含糊不清的“前景”却为ST众泰构筑了闪亮的“钱景”。

经过1年的时间,ST众泰的股价由3个涨停板拉开序幕,从1.14飞奔到9.94。虽然距离18.18这一高点仍然腰斩,但业绩摆烂、重组不明的ST众泰却在资本市场引来了大军抄底。

这段期间,围绕着ST众泰的重组,汽车圈的传闻不绝于耳。特斯拉、比亚迪、长城都曾被绯闻缠身。但尴尬的是,这些顶流车企纷纷迅速撇清关系,特斯拉方面更是直言此类传闻“涉嫌犯罪”。而实际情况确是ST众泰的“卖身契”迟迟无人驻足,不断流拍。

与这些绯闻相向而行的则是ST众泰的股价通途,此时的ST众泰已经成为资本市场中任由摆布的标的,对比曾经红极一时的车企,不禁令人叹息。

直到 2021 年 10 月 8 日,ST众泰公布了重整进展情况,江苏深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重整投资人,与众泰汽车签署了《众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整投资协议》,重整投资款为 20 亿元。

2022年6月,ST众泰公布了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不超过15.2亿股,募集资金不超过60亿元。募集资金中的47.3亿元,将用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开发及研发能力提升项目。

8月19日,ST众泰公告称,与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项目开发建设领域构建深度合作关系,ST众泰将在璧山建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改造并建成年产10万辆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

ST众泰经过几年的漂泊终于开始驶入正轨,但靠抄袭发家的ST众泰此次将高端新能源汽车设定为目标,难免不令人心生疑窦。

在如今新能源汽车红海竞争中,ST众泰究竟何以立身并不明晰。资本抄底获利都是短期行为,ST众泰如何支撑持续投入的真金白银?自主技术的突破几乎是当前各家车企激烈竞争的底气,ST众泰如何无中生有构筑技术护城河?

供应链重塑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新路径,ST众泰如何一夫当关打造整合优势?如果这些问题在ST众泰当前的规划中难觅答案,那么这次求生的挣扎难言涅槃,更像还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众泰求生,募资60亿再战新能源

山寨还是真高端?

文 | 英才杂志 张延陶 

业绩至暗时刻,ST众泰股价却屡次演绎妖股走势。和特斯拉、比亚迪相继传出的“绯闻”推波助澜、功不可没。

然而金玉其外的蒙布被揭下,应建仁没有成为李书福,ST众泰更无法企及吉利。“名与利”最终成为江湖往事,地方政府成为ST众泰求生的港湾。

募资60亿、再战新能源。尘埃落定后,ST众泰究竟是涅槃还是还魂?

高开低走

应建仁登临高光、ST众泰走向没落。

没人知道在2017年成为金华首富的应建仁是否已经开始谋划退路。凭借2016年“复刻”保时捷Macan,ST众泰彻底走红。极致的低价策略,收割了一众拥有“豪车梦”,却没有与之相衬财富的车主。当年,ST众泰销量突破 33 万辆,跻身国内自主品牌销量前十。随后的2017年,ST众泰的市值上涨到240亿,应建仁夫妇凭借140亿身家位列胡润百富榜第239位,成为了金华首富。

2017年的时间回转14年,应建仁通过引进生产线、收购汽车零部件厂商,搭建起了ST众泰的“温床”。给予他这份勇气的,很有可能就是同样出身“草莽”的同乡李书福。2001年,李书福“驾驶”吉利汽车正式进入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名录公告,这也打开了民营造车的先河。

因此,浸淫汽车产业多年的应建仁又怎会不知道,中国汽车产业已经悄然迈过合资时代,驶入技术自主之路。

在产业路径上,ST众泰的“模仿”之路越走越顺,这也促使ST众泰愈发背离发展自主技术;与此同时,在资本市场层面,应建仁也通过一系列腾挪之术完成了ST众泰的新能源概念镀金以及左手倒右手的借壳上市。

模仿和借鉴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早期是自主品牌很难绕过的阶段。吉利、长城都曾被贴上模仿的标签,但与ST众泰不同的是,通过模仿、借鉴,甚至是收购、整合。吉利一举成为自主品牌龙头,如今自主品牌汽车也实现了优秀的销售成绩。

2017年,同为铁牛集团实控的金马股份以116亿完成了对ST众泰汽车的收购。而刨除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才勉强盈利的ST众泰,如果扣除财政补贴,已经连亏两年。对比吉利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左手倒右手的操作可谓是司马昭之心。

山顶之后就是下坡。

金玉其外的ST众泰SR9虽然很像保时捷,但毕竟不是保时捷。2017年,ST众泰SR9质量问题在市场上集中爆发,顾客的投诉接踵而至,从发动机到变速箱、LED灯、方向盘、刹车,ST众泰SR9几乎把一辆车能坏的地方都坏了个遍。ST众泰的销量在经历了连续5年的增长后,首次在2017年出现了下滑,降至31.7万。

SR9的滑铁卢令ST众泰置身“孤岛”,2018年销量继续下滑26.23%至23.4万辆,而赔钱的经销商也无奈组织维权,曾被名与利包裹的ST众泰如今正在被愤怒的经销商和惨淡的经营业绩包围。

而与此同时,吉利却在2017年登上自主品牌汽车的宝座,两家诞生于早期的民营车企“同途殊归”。

背道而驰

2018年的车市寒冬令人印象深刻,这一年,潮水褪去,ST众泰首当其冲。全年销量下滑至23万辆,到了2019年,销量更是来到了6.3万辆。惨淡经营的业绩很快传导至资本市场,2017~2020年,ST众泰汽车的股价从18.18元下挫至1.14元,降幅令人咋舌。

当不可逆的潮流袭来,ST众泰的崩盘转瞬即至,2020年,这家曾经创造销售神话的自主民营车企被宣告破产清算。

随着ST众泰的快速陨落,上市公司ST众泰却演绎了“作妖”的走势。

时间拨回至2020年末,前三季度净亏损超过15亿,母公司和旗下多家子公司都已经进入破产清算阶段的ST众泰(000980,SZ)却一连三日收获涨停。究其原因,企业破产重组的进程出现了新的曙光。而这一含糊不清的“前景”却为ST众泰构筑了闪亮的“钱景”。

经过1年的时间,ST众泰的股价由3个涨停板拉开序幕,从1.14飞奔到9.94。虽然距离18.18这一高点仍然腰斩,但业绩摆烂、重组不明的ST众泰却在资本市场引来了大军抄底。

这段期间,围绕着ST众泰的重组,汽车圈的传闻不绝于耳。特斯拉、比亚迪、长城都曾被绯闻缠身。但尴尬的是,这些顶流车企纷纷迅速撇清关系,特斯拉方面更是直言此类传闻“涉嫌犯罪”。而实际情况确是ST众泰的“卖身契”迟迟无人驻足,不断流拍。

与这些绯闻相向而行的则是ST众泰的股价通途,此时的ST众泰已经成为资本市场中任由摆布的标的,对比曾经红极一时的车企,不禁令人叹息。

直到 2021 年 10 月 8 日,ST众泰公布了重整进展情况,江苏深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重整投资人,与众泰汽车签署了《众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整投资协议》,重整投资款为 20 亿元。

2022年6月,ST众泰公布了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不超过15.2亿股,募集资金不超过60亿元。募集资金中的47.3亿元,将用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开发及研发能力提升项目。

8月19日,ST众泰公告称,与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项目开发建设领域构建深度合作关系,ST众泰将在璧山建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改造并建成年产10万辆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

ST众泰经过几年的漂泊终于开始驶入正轨,但靠抄袭发家的ST众泰此次将高端新能源汽车设定为目标,难免不令人心生疑窦。

在如今新能源汽车红海竞争中,ST众泰究竟何以立身并不明晰。资本抄底获利都是短期行为,ST众泰如何支撑持续投入的真金白银?自主技术的突破几乎是当前各家车企激烈竞争的底气,ST众泰如何无中生有构筑技术护城河?

供应链重塑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新路径,ST众泰如何一夫当关打造整合优势?如果这些问题在ST众泰当前的规划中难觅答案,那么这次求生的挣扎难言涅槃,更像还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