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做决策?
“看尽古今中外,要说决策的姿势 ,真是千奇百怪!
或算一卦
或装模作样拿着水晶球比划几下
还有最简单的方法
抛个硬币
to be or not to be
古人说得好,“卜以决疑”
遇到重大决策的时候总喜欢求神问卜
听凭天意
从现代博弈论来看,是“随机选择”
概率上是差不多的
决策不够算命来凑,大写的可笑
其实,古人也有高级的武器
雍正时期的血滴子
朱元璋发明的锦衣卫
都是用来监控告密
这些令人闻风丧胆的特务机构
是皇帝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甚至知道大臣吃了什么
一言不合就有杀头危险
然而
无论是滴血验亲
还是古代选妃婚检
手段都异常落后
即使神探狄仁杰
断案也会问,“元芳你怎么看?”
可见开脑洞的重要性
当然也有成功的神预测:草船借箭
但,究竟是东风重要,还是装备重要?
实际上,
是诸葛亮具备掌握信息的能力
《陶朱公商训 》揭示了经商决策之道:
夏则资皮、冬则资緆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审时度势,迅速洞悉事物本质
才能准确果断地做决策
战场如何做决策?
“决策是人类社会自古就有的活动,因其攸关生死,二战以后,便形成了一门专门研究和探索人们作出正确决策规律的科学——决策学。
二战期间要开辟第二战场,
制定登陆计划时却犯了愁,
有三个登陆点难抉择:
康坦丁半岛、加莱和诺曼底
重压之下
根据收集的数据权衡比较
艾森豪威尔最终决策
成就了诺曼底登陆
企业如何做决策?
“商场的残酷堪比战场,决策能力同样决定企业生死。
戴明是一位默默无闻的美国统计学家
从未有过开公司的实践经验
他却坚信
知道该如何解决日本战后的经济问题
核心便是:
质量工作贯穿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需要所有人的积极合作
在上世纪50年代,“日本制造”还是个笑话。但到了80年代,日本在经济领域开始抢夺所有人的饭碗。戴明曾给日本的14点建议,至今仍然是全世界通行的标准操作程序。创业者众
成功者寡
这是残酷的博弈
无论是IBM、微软、苹果
还是谷歌、Facebook
都无时不在增强自身决策能力
“如果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帮助企业在复杂的数字化环境中做决策,抓住未来生存法则,不是很好嘛?
这绝不能靠洪荒之力
而是它
数据决策力
简单说就是:一个模型、两个理论
“恒星-行星”模型:
行星的自转轨道即为3D理论;
行星的公转轨道为BASIC理论。
话说
这只比占卜的魔球多了一个球
却是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