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脱口秀演员童漠男:寻找冒犯与迎合的中间地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脱口秀演员童漠男:寻找冒犯与迎合的中间地带

讲脱口秀的几年里,童漠男似乎总是在反向操作。

文|人间像素 

这一季的《脱口秀大会》,童漠男很“稳”。

有人评价他,“上台比赛就像是在演专场,那么猛又那么放松。”

在过去的一年里,童漠男花了八个月写出专场《北下关》,整个过程悄无声息,没什么人知道他花了多少功夫。

讲脱口秀的几年里,童漠男似乎总是在反向操作。

年轻一代“恐婚恐育”,他在段子里想象如果“孩子生下来就能养你”,大家还会不敢生小孩吗?当人们常说“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他偏偏提出,“脱口秀更像迎合的艺术”。

就在这个全社会都忙着追捧“强者”的时代,他公然提出“怯懦的力量”,且毫不避讳地表明,自己是一个“懦弱的人”。

在脱口秀舞台上,童漠男总能带着大家快速地从事物的正面抵达反面,但又不被反面所框定。看他的段子,你常会有一种大笑之后豁然开朗的感觉,猛地看到自己曾经被遮蔽的视点。

去年参加《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童漠男被观众称为“爆梗王”,而此前,他曾蝉联笑果文化举办的tight 5比赛的冠军。在业内,有人评价他是“脱口秀天才”,并毫不吝惜地赞美——叙事节奏有着马三立的影子。

有观众评价他,“不是讨好人的贱笑,而是旗帜鲜明的幽默”。这也正是童漠男所追求的,笑是一种即兴的情绪,但能留在记忆里的,才是有价值的东西。

童漠男像是一个走平衡木的人,冷静、谨慎,不被事物的任何一边拉入地心。不仅在不同维度的话题领域里游走,也在尝试挣脱单一的风格。

即使此前,大众将他的风格总结为“叙事型脱口秀”,但很快,他就在自己的个人专场里加入了“议论”的部分——“风格就是一种枷锁,如果叙事是你的风格,叙事就是你的枷锁;如果冷面笑匠是你的风格,那冷面笑匠就是你的枷锁。”

在风云变幻的脱口秀行业里,确定的是,童漠男仍在探索变化。

没按时完成 KPI,却突然开了专场

“童漠男不是你给他定好一个 KPI(关键绩效指标),给他压力,他就能努力朝前走的人。”去年《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刚结束,笑果开始鼓励演员写自己的主打秀,尝试给每个人定 KPI。别人的主打秀如火如荼演的时候,童漠男的主打秀还没写出来。

但是疫情期间,演出几乎停滞,童漠男一个人在北京,就开始写新东西。那段时间北京有一些练习的机会,写完了他就一个人去练。

测试场不声不响地开票,卖完了,演完了,演了整整 54 分钟,超过了主打秀 35 分钟的时长要求。那晚给他主持的演员,看完觉得太好了,回去以后反复咀嚼,整夜没睡。

这个夏日限定专场,最终在深圳、长沙、南京三个城市落地,场场售罄,就连千人剧场都座无虚席。

能“磨”出一套能撑下千人专场的段子,童漠男的 KPI,算是超额完成了。

童漠男是一个极易紧张的人,但这次专场却极其松弛。这种松弛感,也被他带到了脱口秀大会的舞台。

消失的“北下关”,一个“观察者”的从容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男孩”,童漠男一直没在精英的赛道上待过。

童漠男出生在北京三里屯,家就在大使馆旁边,特别繁华,特别时尚的一个地方。

三年级的时候,家搬到了北下关。北下关那地儿,尘土飞扬,没什么高大的建筑物,学校也都特别小。

他一下子有了胡思乱想的自由,课堂上,他想象自己是一个超级赛亚人,或是在水底、沙漠、宇宙里执行任务的战士,脑子根本不在课本里。

童漠男身边的同学,有的是水果摊家的孩子,有的是小卖铺家的孩子,家里都是做一些小生意的。他们身上充满烟火气,和从小接受精英教育的孩子相比,得以保留了一些天然的东西,也因此活得更松弛。

周围没有头破血流的竞争,童漠男成了暗暗发力的那一个,于是,就有了看似“从容”的人格设定。

在很长的时间里,童漠男看上去有点蔫。中学的时候话不多,不喜欢出风头,但他是一个十分敏锐的观察者,总能低调地接住别人的话茬、给出精准的洞察,这个时候,同学们就会觉得很“哇塞”——童漠男这人,挺好玩。

童漠男归结自己对语言有一种“天然的感觉”。

上大学的时候,童漠男选择了英语专业,在与英语缠斗的过程中,他却充分感受到了汉语给他带来的“满足”。

在美国留学期间,童漠男进入了第二语言所构建的世界里,但他发现,英文再怎么琢磨,都没有说母语时的“得劲”,脑子里搜罗出来的高级表达,说出来也只是对感受的隔靴搔痒,嘴巴不可能与脑子吻合。

那时候,他终于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语言好”,“你对词语微妙的感应,对语句顺序调换所带来的情绪变化,那种东西我在英文当中我感受不到”。当沟通水平卡在 95%,剩下的 5%无法弥补的时候,童漠男被圈在了表达的局限里。

对于汉语,他有着足够的甄别能力,层出不穷的谐音梗、缩写词、网络用语,是一个对语言有所追求的人会鄙夷的东西;但对于英语,能快速习得最新的流行热词,就会获得一种漂浮的骄傲。

“英文没戏了,所以我想回国。”在母语里,童漠男才能找到那种“极致的感觉”。

回国之后,童漠男成了教培行业的英语老师。但在工作之余,他还是想讲脱口秀,这是完全属于自己的 5 分钟,没有教学、育人的实用性目的,麦克风握在手里,表达欲喷涌到嘴边。

“这个专场,更多是输出内心观点与价值观”

童漠男喜欢琢磨语言的妙处,从小就喜欢《我爱我家》,直到现在,童漠男的“下饭剧”还是《我爱我家》。看过几十遍,剧情早已熟稔于心,但他仍旧从中感受到“说话”的魅力。

“一个语言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就会有很好的喜剧效果。”比如,他讲到母亲形容自己的外貌“囫囵吞枣”,一个熟悉的词被置入一个新的语境,喜感一下来了。

如果说语言是基于现实的捕捉,那么童漠男说脱口秀的另一个优势在于,他是一个不抗拒现实的人。

因为“与人为善”的个性,可以让他安全地潜入各种环境里做一个观察者。他尽可能让更多群体、立场的观点进入自己的视野。

他对自己说,“要知道自己活着不是一个乌托邦,不是所有人都和你想的是一样的”。

如果把北下关作为童漠男的人生起点,这和他后来的诸多选择相似,多少都有点“游离”的意味——在体育大学读英语,在教培行业给精英人士上“反焦虑”课程,这些经历,都带着一丝无可奈何的荒诞。而他本人,从来没有踏上过一条所谓前途明朗的“专业赛道”。

用北下关命名的这个个人专场,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都与一年之前的童漠男有了巨大的变化。

“我之前的内容更偏个人叙事向,比如我做英语老师时的故事,在北体时的故事,带孩子们出国考试被劫的故事等等,都是趣事偏多。”他说,“而这个专场更多的是我内心观点和价值观的输出。”

“怂”:一场“人性实验”

童漠男身上的标签总是围绕着一个“怂”字。

《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童漠男在段子里为自己设立了一个“体校男书生”的文弱形象,讨论怯懦的力量。

他屡次讲到自己“以弱克强”的经历,例如提前为劫匪预留好现金,致使抢劫现场“井然有序”、让劫匪措手不及;再比如走路被大娘训斥“挡道”,他会第一时间内向大娘鞠躬道歉,导致对方目瞪口呆,怀疑人生。

听他的段子,你一定会惊讶于这个身高 1 米 8 的小伙,竟然散发了一种与高大形象反差鲜明的“老干部”气质——隐忍、退让、不争不抢,“自我”被打磨得圆润光滑。

在过往的媒体采访里,童漠男数次说到自己“怂”“胆小”,从小对违背权威就有恐惧,缺乏安全感,总想迎合别人,很少与人起冲突。

单从这些叙事中,你很容易认为童漠男是一个没有原则的“老好人”,人群中的“软骨头”;如果按照李诞的标准,“性格叛逆是脱口秀演员的优势性格特征”,那么,你会以为童漠男和“叛逆”这个优势不太搭边。

但很快,你又会发现这个形象背后的欺骗性。

童漠男的思考要深刻得多。他喜欢严肃文学,在排练间隙看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但他觉得不值一提;如果随便抛一个问题给他,他一定会给你辩证的观点、独特的观察;他很少在同龄人的圈子里扎堆,周围的朋友大多是年长于他、且在不同领域颇有建树的“过来人”。

他的偶像都是敢于冒犯的脱口秀演员,针砭时弊、一针见血。

他展现出来的“怯懦”,准确地说,是一场基于“人性实验”的观察游戏,用他的原话来说,始于“恶趣味的驱动”。所以,“怂”的背后可能恰恰是不为人知的“聪明”。

他只是想看看,人到底是怎么样的?当大刀抽向流水,前者会有怎样的反应?

古语说“伸手不打笑脸人”,他从这句话里看到了人性微妙的面相,“对抗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对抗,让步有时也会带来更大的让步。”

用鸡蛋对石头,不是自不量力,而恰恰可能是一种策略——现代人动辄怒气冲天、自我膨胀,但在一个让步面前,一下子,可能就撒气了。

只是,当下的一代对表面的“强”趋之若鹜,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弱”的威力。而童漠男,正是率先发掘“弱”的那个人。

这种“反向思维”,几乎贯穿于童漠男的各种段子,也是他解构社会表象的手段。比如,在《脱口秀大会》第四季上他讲,年轻人都想要不婚,那么“拜天地才是最酷最先锋的事”。

在他看来,当叛逆成为拥有特定所指的符号,它就有了从众效应——“年轻人都想组一支乐队,男孩都想去 NBA 打篮球”,那么,想要老老实实当个财会的人反而很叛逆。

对于人性,童漠男有一种执着的好奇,像是解谜一样,他会在那儿反复琢磨。

人为什么会在生理上无意识叛逆?“如果你只剩 5 个小时,必须得睡一会儿,那么十有八九睡不着;但是你在课上,告诉自己可要好好听讲,你可能立马就睡着了。”

人的矛盾、虚伪、自我掩饰,都是他想要创作的题材。比如,人们看上去愿意自曝弱点,一会儿是“讨好型人格”,一会儿是“社恐”与“完美主义倾向”——“但实际上,我们真的处在一个讨好型社会吗?”

“人性就是觉得大家愿意承认的问题,往往是无足轻重的,这些问题本身带了一些审美倾向。”相反,对于真正的人性弱点,我们很少有人愿意面对它、承认它。“人性是挺微妙的一件事情。对抗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对抗,让步有时候也会带来更大的让步”

但他不会以尖锐的方式直接揭穿“伪善”,而是搭建一个“情景剧”,带着观众走进这个剧场,然后自然而然地从段子里照见自己。

“好笑是脱口秀的最低要求”

童漠男不喜欢长久以来被大众奉为圭臬的一句话“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他曾经在采访中表示,“脱口秀更像是迎合的艺术”。

到底要冒犯还是要迎合?或许,这个问题本就不应该成为问题。因为没有人愿意花钱去买一次劈头盖脸的咒骂批评,也没有人想要花时间去聆听一场毫无营养的“彩虹屁”。

说到底,脱口秀是平衡二者的艺术。

童漠男把这种技能比作是领导最擅长的沟通学问,“光骂人体现不出一个人的沟通能力,领导的强项是,啪一嘴巴,给一颗甜枣,再一嘴巴,再给一颗甜枣”。

而童漠男所要寻找的,就是冒犯与迎合的中间地带,也是共鸣最多的地带——“就是你既冒犯了他,又让他觉得开心”。

想要冒犯一个人太简单,在对方的痛点上反复摩擦,不需要什么技术。“但如果是让人内心认同的冒犯,且愿意给予反馈,这才是好的脱口秀。”

他的偶像之一、脱口秀界的“泰斗”乔治·卡林,就是一个尖锐的“反文化”偶像,他讽刺的对象,囊括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英雄情结、消费主义、自恋文化、宗教信仰等等,一开口,就像机关枪一样,扫射到日常编织出的种种谎言,观众时而哄堂大笑,时而沉默不语,但无疑,都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冒犯”。

如果冒犯无法有效传递信息,在情感层面上的一定“迎合”,反而让观众更容易接受。

比如,放低身段,拉近与观众的距离,避免高高在上的说教色彩。

“好笑只是脱口秀的最低要求”,如何把对生活的反思融入段子里,又不至于变成干巴巴的演讲,才是一个脱口秀演员需要反复琢磨的技艺。

“因为笑声的分贝量就那么大,拉开差异的往往是其他地方”,童漠男强调,如果一个段子,观众走出剧场就忘了,那绝对不是一个好段子。

童漠男喜欢剧场里观众复杂的情绪,笑只是最直观的情绪,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情绪点,“可能夹杂了欣赏,或是对你的认同,这是其他的艺术形式很难给予的”。

写段子的时候,童漠男尽量做到心无旁骛,他拒绝那种隔三差五打探同行进度的工作环境,一群人聚在一起,像是一场考试,焦虑感浓重。

“最好的状态就是让自己忙碌起来,装忙,成天跟做科学实验似的。我不知道任何人是什么状态,我就关注我自己。”

他也幻想过拿脱口秀大会冠军之后的样子,但又觉得那之后,前方可能是一片虚无,“明年的动力在哪里?下一届还是冠军吗?”

比起奖杯,让童漠男着迷的,是脱口秀作为一个可以伴随终生的行业,给予一个人无限的可能。

“别看现在不行,5 年不行,10 年不行,但是可能在 10 年以后突然就行了。它是一个长跑,但和运动员不一样,NBA 运动员 25 岁不行就‘不行’了,你 22 岁进 NBA 都晚了,到了那个年龄阶段就不可能行了。”

脱口秀则像一条河流,可以随生命永远地流淌下去,而且可以改道、变向。“乔治·卡林在 25 岁讲的脱口秀和他在 65 岁讲的脱口秀,完全是两个人”。

如果脱口秀和演员的人生一起跌宕、变化,这本身,还不够迷人吗?

在过去的一年里,童漠男对生活有了不同感受,那是一种穿越了紧张与焦虑的松弛感,很难得。

我们决定将这一段单独从采访速记中摘出来,与诸君共飨:

“当我们在比赛的时候,我们感受到忐忑、焦虑,渴望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又害怕得不到,这些感受交织在一起,就已经是幸福的,你的人生就很快乐。

这证明你有欲求,你有野心,你有生命力。哪怕没有得到,你也是幸福的,你仔细去想这个过程很迷人。

尤其是30多岁,我到了中年,越来越感觉到这个东西的迷人。多少中年人连爱好都没有,就是挣钱。你有爱好,没有沉浸在日复一日挣钱。

你渴望这些东西吗?我觉得就是幸福,它让你牵肠挂肚,它就让你幸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脱口秀演员童漠男:寻找冒犯与迎合的中间地带

讲脱口秀的几年里,童漠男似乎总是在反向操作。

文|人间像素 

这一季的《脱口秀大会》,童漠男很“稳”。

有人评价他,“上台比赛就像是在演专场,那么猛又那么放松。”

在过去的一年里,童漠男花了八个月写出专场《北下关》,整个过程悄无声息,没什么人知道他花了多少功夫。

讲脱口秀的几年里,童漠男似乎总是在反向操作。

年轻一代“恐婚恐育”,他在段子里想象如果“孩子生下来就能养你”,大家还会不敢生小孩吗?当人们常说“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他偏偏提出,“脱口秀更像迎合的艺术”。

就在这个全社会都忙着追捧“强者”的时代,他公然提出“怯懦的力量”,且毫不避讳地表明,自己是一个“懦弱的人”。

在脱口秀舞台上,童漠男总能带着大家快速地从事物的正面抵达反面,但又不被反面所框定。看他的段子,你常会有一种大笑之后豁然开朗的感觉,猛地看到自己曾经被遮蔽的视点。

去年参加《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童漠男被观众称为“爆梗王”,而此前,他曾蝉联笑果文化举办的tight 5比赛的冠军。在业内,有人评价他是“脱口秀天才”,并毫不吝惜地赞美——叙事节奏有着马三立的影子。

有观众评价他,“不是讨好人的贱笑,而是旗帜鲜明的幽默”。这也正是童漠男所追求的,笑是一种即兴的情绪,但能留在记忆里的,才是有价值的东西。

童漠男像是一个走平衡木的人,冷静、谨慎,不被事物的任何一边拉入地心。不仅在不同维度的话题领域里游走,也在尝试挣脱单一的风格。

即使此前,大众将他的风格总结为“叙事型脱口秀”,但很快,他就在自己的个人专场里加入了“议论”的部分——“风格就是一种枷锁,如果叙事是你的风格,叙事就是你的枷锁;如果冷面笑匠是你的风格,那冷面笑匠就是你的枷锁。”

在风云变幻的脱口秀行业里,确定的是,童漠男仍在探索变化。

没按时完成 KPI,却突然开了专场

“童漠男不是你给他定好一个 KPI(关键绩效指标),给他压力,他就能努力朝前走的人。”去年《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刚结束,笑果开始鼓励演员写自己的主打秀,尝试给每个人定 KPI。别人的主打秀如火如荼演的时候,童漠男的主打秀还没写出来。

但是疫情期间,演出几乎停滞,童漠男一个人在北京,就开始写新东西。那段时间北京有一些练习的机会,写完了他就一个人去练。

测试场不声不响地开票,卖完了,演完了,演了整整 54 分钟,超过了主打秀 35 分钟的时长要求。那晚给他主持的演员,看完觉得太好了,回去以后反复咀嚼,整夜没睡。

这个夏日限定专场,最终在深圳、长沙、南京三个城市落地,场场售罄,就连千人剧场都座无虚席。

能“磨”出一套能撑下千人专场的段子,童漠男的 KPI,算是超额完成了。

童漠男是一个极易紧张的人,但这次专场却极其松弛。这种松弛感,也被他带到了脱口秀大会的舞台。

消失的“北下关”,一个“观察者”的从容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男孩”,童漠男一直没在精英的赛道上待过。

童漠男出生在北京三里屯,家就在大使馆旁边,特别繁华,特别时尚的一个地方。

三年级的时候,家搬到了北下关。北下关那地儿,尘土飞扬,没什么高大的建筑物,学校也都特别小。

他一下子有了胡思乱想的自由,课堂上,他想象自己是一个超级赛亚人,或是在水底、沙漠、宇宙里执行任务的战士,脑子根本不在课本里。

童漠男身边的同学,有的是水果摊家的孩子,有的是小卖铺家的孩子,家里都是做一些小生意的。他们身上充满烟火气,和从小接受精英教育的孩子相比,得以保留了一些天然的东西,也因此活得更松弛。

周围没有头破血流的竞争,童漠男成了暗暗发力的那一个,于是,就有了看似“从容”的人格设定。

在很长的时间里,童漠男看上去有点蔫。中学的时候话不多,不喜欢出风头,但他是一个十分敏锐的观察者,总能低调地接住别人的话茬、给出精准的洞察,这个时候,同学们就会觉得很“哇塞”——童漠男这人,挺好玩。

童漠男归结自己对语言有一种“天然的感觉”。

上大学的时候,童漠男选择了英语专业,在与英语缠斗的过程中,他却充分感受到了汉语给他带来的“满足”。

在美国留学期间,童漠男进入了第二语言所构建的世界里,但他发现,英文再怎么琢磨,都没有说母语时的“得劲”,脑子里搜罗出来的高级表达,说出来也只是对感受的隔靴搔痒,嘴巴不可能与脑子吻合。

那时候,他终于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语言好”,“你对词语微妙的感应,对语句顺序调换所带来的情绪变化,那种东西我在英文当中我感受不到”。当沟通水平卡在 95%,剩下的 5%无法弥补的时候,童漠男被圈在了表达的局限里。

对于汉语,他有着足够的甄别能力,层出不穷的谐音梗、缩写词、网络用语,是一个对语言有所追求的人会鄙夷的东西;但对于英语,能快速习得最新的流行热词,就会获得一种漂浮的骄傲。

“英文没戏了,所以我想回国。”在母语里,童漠男才能找到那种“极致的感觉”。

回国之后,童漠男成了教培行业的英语老师。但在工作之余,他还是想讲脱口秀,这是完全属于自己的 5 分钟,没有教学、育人的实用性目的,麦克风握在手里,表达欲喷涌到嘴边。

“这个专场,更多是输出内心观点与价值观”

童漠男喜欢琢磨语言的妙处,从小就喜欢《我爱我家》,直到现在,童漠男的“下饭剧”还是《我爱我家》。看过几十遍,剧情早已熟稔于心,但他仍旧从中感受到“说话”的魅力。

“一个语言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就会有很好的喜剧效果。”比如,他讲到母亲形容自己的外貌“囫囵吞枣”,一个熟悉的词被置入一个新的语境,喜感一下来了。

如果说语言是基于现实的捕捉,那么童漠男说脱口秀的另一个优势在于,他是一个不抗拒现实的人。

因为“与人为善”的个性,可以让他安全地潜入各种环境里做一个观察者。他尽可能让更多群体、立场的观点进入自己的视野。

他对自己说,“要知道自己活着不是一个乌托邦,不是所有人都和你想的是一样的”。

如果把北下关作为童漠男的人生起点,这和他后来的诸多选择相似,多少都有点“游离”的意味——在体育大学读英语,在教培行业给精英人士上“反焦虑”课程,这些经历,都带着一丝无可奈何的荒诞。而他本人,从来没有踏上过一条所谓前途明朗的“专业赛道”。

用北下关命名的这个个人专场,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都与一年之前的童漠男有了巨大的变化。

“我之前的内容更偏个人叙事向,比如我做英语老师时的故事,在北体时的故事,带孩子们出国考试被劫的故事等等,都是趣事偏多。”他说,“而这个专场更多的是我内心观点和价值观的输出。”

“怂”:一场“人性实验”

童漠男身上的标签总是围绕着一个“怂”字。

《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童漠男在段子里为自己设立了一个“体校男书生”的文弱形象,讨论怯懦的力量。

他屡次讲到自己“以弱克强”的经历,例如提前为劫匪预留好现金,致使抢劫现场“井然有序”、让劫匪措手不及;再比如走路被大娘训斥“挡道”,他会第一时间内向大娘鞠躬道歉,导致对方目瞪口呆,怀疑人生。

听他的段子,你一定会惊讶于这个身高 1 米 8 的小伙,竟然散发了一种与高大形象反差鲜明的“老干部”气质——隐忍、退让、不争不抢,“自我”被打磨得圆润光滑。

在过往的媒体采访里,童漠男数次说到自己“怂”“胆小”,从小对违背权威就有恐惧,缺乏安全感,总想迎合别人,很少与人起冲突。

单从这些叙事中,你很容易认为童漠男是一个没有原则的“老好人”,人群中的“软骨头”;如果按照李诞的标准,“性格叛逆是脱口秀演员的优势性格特征”,那么,你会以为童漠男和“叛逆”这个优势不太搭边。

但很快,你又会发现这个形象背后的欺骗性。

童漠男的思考要深刻得多。他喜欢严肃文学,在排练间隙看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但他觉得不值一提;如果随便抛一个问题给他,他一定会给你辩证的观点、独特的观察;他很少在同龄人的圈子里扎堆,周围的朋友大多是年长于他、且在不同领域颇有建树的“过来人”。

他的偶像都是敢于冒犯的脱口秀演员,针砭时弊、一针见血。

他展现出来的“怯懦”,准确地说,是一场基于“人性实验”的观察游戏,用他的原话来说,始于“恶趣味的驱动”。所以,“怂”的背后可能恰恰是不为人知的“聪明”。

他只是想看看,人到底是怎么样的?当大刀抽向流水,前者会有怎样的反应?

古语说“伸手不打笑脸人”,他从这句话里看到了人性微妙的面相,“对抗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对抗,让步有时也会带来更大的让步。”

用鸡蛋对石头,不是自不量力,而恰恰可能是一种策略——现代人动辄怒气冲天、自我膨胀,但在一个让步面前,一下子,可能就撒气了。

只是,当下的一代对表面的“强”趋之若鹜,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弱”的威力。而童漠男,正是率先发掘“弱”的那个人。

这种“反向思维”,几乎贯穿于童漠男的各种段子,也是他解构社会表象的手段。比如,在《脱口秀大会》第四季上他讲,年轻人都想要不婚,那么“拜天地才是最酷最先锋的事”。

在他看来,当叛逆成为拥有特定所指的符号,它就有了从众效应——“年轻人都想组一支乐队,男孩都想去 NBA 打篮球”,那么,想要老老实实当个财会的人反而很叛逆。

对于人性,童漠男有一种执着的好奇,像是解谜一样,他会在那儿反复琢磨。

人为什么会在生理上无意识叛逆?“如果你只剩 5 个小时,必须得睡一会儿,那么十有八九睡不着;但是你在课上,告诉自己可要好好听讲,你可能立马就睡着了。”

人的矛盾、虚伪、自我掩饰,都是他想要创作的题材。比如,人们看上去愿意自曝弱点,一会儿是“讨好型人格”,一会儿是“社恐”与“完美主义倾向”——“但实际上,我们真的处在一个讨好型社会吗?”

“人性就是觉得大家愿意承认的问题,往往是无足轻重的,这些问题本身带了一些审美倾向。”相反,对于真正的人性弱点,我们很少有人愿意面对它、承认它。“人性是挺微妙的一件事情。对抗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对抗,让步有时候也会带来更大的让步”

但他不会以尖锐的方式直接揭穿“伪善”,而是搭建一个“情景剧”,带着观众走进这个剧场,然后自然而然地从段子里照见自己。

“好笑是脱口秀的最低要求”

童漠男不喜欢长久以来被大众奉为圭臬的一句话“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他曾经在采访中表示,“脱口秀更像是迎合的艺术”。

到底要冒犯还是要迎合?或许,这个问题本就不应该成为问题。因为没有人愿意花钱去买一次劈头盖脸的咒骂批评,也没有人想要花时间去聆听一场毫无营养的“彩虹屁”。

说到底,脱口秀是平衡二者的艺术。

童漠男把这种技能比作是领导最擅长的沟通学问,“光骂人体现不出一个人的沟通能力,领导的强项是,啪一嘴巴,给一颗甜枣,再一嘴巴,再给一颗甜枣”。

而童漠男所要寻找的,就是冒犯与迎合的中间地带,也是共鸣最多的地带——“就是你既冒犯了他,又让他觉得开心”。

想要冒犯一个人太简单,在对方的痛点上反复摩擦,不需要什么技术。“但如果是让人内心认同的冒犯,且愿意给予反馈,这才是好的脱口秀。”

他的偶像之一、脱口秀界的“泰斗”乔治·卡林,就是一个尖锐的“反文化”偶像,他讽刺的对象,囊括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英雄情结、消费主义、自恋文化、宗教信仰等等,一开口,就像机关枪一样,扫射到日常编织出的种种谎言,观众时而哄堂大笑,时而沉默不语,但无疑,都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冒犯”。

如果冒犯无法有效传递信息,在情感层面上的一定“迎合”,反而让观众更容易接受。

比如,放低身段,拉近与观众的距离,避免高高在上的说教色彩。

“好笑只是脱口秀的最低要求”,如何把对生活的反思融入段子里,又不至于变成干巴巴的演讲,才是一个脱口秀演员需要反复琢磨的技艺。

“因为笑声的分贝量就那么大,拉开差异的往往是其他地方”,童漠男强调,如果一个段子,观众走出剧场就忘了,那绝对不是一个好段子。

童漠男喜欢剧场里观众复杂的情绪,笑只是最直观的情绪,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情绪点,“可能夹杂了欣赏,或是对你的认同,这是其他的艺术形式很难给予的”。

写段子的时候,童漠男尽量做到心无旁骛,他拒绝那种隔三差五打探同行进度的工作环境,一群人聚在一起,像是一场考试,焦虑感浓重。

“最好的状态就是让自己忙碌起来,装忙,成天跟做科学实验似的。我不知道任何人是什么状态,我就关注我自己。”

他也幻想过拿脱口秀大会冠军之后的样子,但又觉得那之后,前方可能是一片虚无,“明年的动力在哪里?下一届还是冠军吗?”

比起奖杯,让童漠男着迷的,是脱口秀作为一个可以伴随终生的行业,给予一个人无限的可能。

“别看现在不行,5 年不行,10 年不行,但是可能在 10 年以后突然就行了。它是一个长跑,但和运动员不一样,NBA 运动员 25 岁不行就‘不行’了,你 22 岁进 NBA 都晚了,到了那个年龄阶段就不可能行了。”

脱口秀则像一条河流,可以随生命永远地流淌下去,而且可以改道、变向。“乔治·卡林在 25 岁讲的脱口秀和他在 65 岁讲的脱口秀,完全是两个人”。

如果脱口秀和演员的人生一起跌宕、变化,这本身,还不够迷人吗?

在过去的一年里,童漠男对生活有了不同感受,那是一种穿越了紧张与焦虑的松弛感,很难得。

我们决定将这一段单独从采访速记中摘出来,与诸君共飨:

“当我们在比赛的时候,我们感受到忐忑、焦虑,渴望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又害怕得不到,这些感受交织在一起,就已经是幸福的,你的人生就很快乐。

这证明你有欲求,你有野心,你有生命力。哪怕没有得到,你也是幸福的,你仔细去想这个过程很迷人。

尤其是30多岁,我到了中年,越来越感觉到这个东西的迷人。多少中年人连爱好都没有,就是挣钱。你有爱好,没有沉浸在日复一日挣钱。

你渴望这些东西吗?我觉得就是幸福,它让你牵肠挂肚,它就让你幸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