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 阿来:为什么我们全民追捧口感和欲望?我们是一个吃货国家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 阿来:为什么我们全民追捧口感和欲望?我们是一个吃货国家吗?

我们为何会是一个吃货的国度,在畸形的消费社会里沉溺于感官欲望?挖掘虫草,草皮上的伤疤会慢慢溃烂;蘑菇完全都采光,就再也没有了;制作佛珠手串,柏树因为信佛的欲望被砍光。

 

“要么得抑郁症,要么对世界感到绝望”,写完了讲述政治角力、尔虞我诈的历史非虚构作品《瞻对》,阿来决定调整一下,他开车进高山雪原,想要受到自然的洗濯。在湖边,他碰到当地卖虫草的小孩,他们单纯、孩子气的形象给予他写作灵感。晚上他躺在山上树林的帐篷里,回想过去写的各种血淋淋的资源掳掠、权力攫取、异性争夺,还有人性黑暗、政治复杂,决定这次,写一个简单、清透而好玩的故事——“这些还没有充分参与到竞争社会的自然之子”。于是,就有了阿来的“自然文学三部曲”《三只虫草》《蘑菇圈》和《河边柏影》。

“三部曲”里涉及的内亚边疆上的高山物产——虫草、蘑菇(松茸)和岷江柏,它们稀有、昂贵,受人追捧,但是阿来并不要将物产写成“舌尖上的系列”,他没有书写虫草如何营养,蘑菇如何美味。他反而关注的是,“我们为何会是一个吃货的国度,在畸形的消费社会里沉溺于感官欲望?挖掘虫草,草皮上的伤疤会慢慢溃烂;蘑菇完全都采光,就再也没有了;制作佛珠手串,柏树因为信佛的欲望被砍光。”

他希望通过这三本书,让人们重新认识自然中的万物,念出它们的名字,了解它们的习性并珍惜它们的存在,而不是满足欲望角度的揣度打量它们。“人们不会莫名其妙地爱上一个陌生人,我们没有释迦牟尼那么多爱,我们的爱是有限的,如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所说,我们所以应该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恐惧。” 

界面文化:从《三根虫草》《蘑菇圈》写到《河边柏影》,这三个短篇故事都非常清透,符合设想吗? 

阿来:写的时候,是想控制自己写得简单一点。当时刚写完一个长篇,有几十万字,内容复杂、基调沉重,本来想调整休息一下,后来想到写一个单纯、简单、好玩的故事。第一个故事《虫草》是现代意义上的探险小说——过去探险是去野外、山崖,现在的探险,这是写一个单纯的小孩子前往商业社会探险,仍然保持着单纯和纯真;写完第一篇,沿着这个思路,写第二篇,主角不再是小孩子,是阿妈斯炯,她的生活经验更沉重,前史更加丰富;第三个故事讲生态与社会的关系,我也想过要写得非常轻松,但是要理性、客观地叙述社会现实,就很难轻松。

故事写得清透或者繁复,这是由不同的内容决定的,单纯的东西就要用单纯的语言写,像《繁花》是要造成唠唠叨叨的效果,从头到尾不断交谈的感觉,所以文笔就非常繁复。

界面文化:为什么要写物呢? 

阿来:中国文学的传统是对物的描绘比较少,很多人都想要讲故事,人们也都想看故事,关心情节如何发展;现在小说的套路就好像是过去听说书的。但是西方传统就会围绕物来写作,比如梭罗《种子的欲望》、约翰·缪尔《夏日走过山间》,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像艾柯那样写就是炫技式的极致了,也是更高档幽默感的体现。我们对外国文学的研究大部分还是在学西方的新的流派,虽然知道潮头上的事情也是应该的,但应该认识到更完整的,像欧洲、英国文学古老的随笔模式,主要以观察记录自然界的情形。

我愿意把这世界写得更宽广,更完整。人只是自然界的一个事物,这是世界性的观念;这也和我小时的乡村生活经验有关,我出生的村子有几百平方公里,最多的时候不到三百人,还不像内地的村子紧紧聚集在一起,我们走到最近的人家要10分钟,所以天天接触的是物而不是人。小时候我们没人说话,同龄的就五六个人,各自在各自家里,除了家里人,外面人每天不会见到五个人。

界面文化:所以你从熟悉的生活出发,把虫草写得像一个故事角色,把蘑菇写得非常有生命力?

阿来:我写物是自然呈现出来的样子,虫草和蘑菇都是故事里重要的介质,在故事里扮演着角色,所以要给它更多的书写。

虫草原来是虫子,高原上蛾子的一种,被寄生虫寄生,捉虫草就要刚它开始萌动的时候,再大虫子就吸收空了。虫草是什么用呢?大家半信半疑吧,也没人一直吃,没有人专门去摘,只是很自然地上山放牛碰到一只两只。而且小孩子眼睛好,是找虫草的主力,一个小指头翘出来就行,所以这时候学校必须要放虫草假,不然学生就逃掉,因为一年几万块的家庭收入就靠这半个月小孩抓虫草。

蘑菇,是一种真菌,蘑菇圈长在山里,不在大路旁,年纪大的有经验的人,几十年都生活在一个地方,就知道在哪儿。我们有个谚语叫“蘑菇圈是老太婆们的秘密”。我母亲悄悄出门出去一小会,就能拿一大堆蘑菇回来——采到一个蘑菇圈就有几十斤,算起来大概有七千块。摘蘑菇圈的人会注意留下一点,不要全采完,这样来年还有。我们不熟悉山里的,要靠运气,东奔西跑,这里一朵,那里一朵,总共也没多少。我原来也碰到过蘑菇圈,还记得那是远远就能看见,圆圆的,白色的圈子。后来就找不到了。

界面文化:你不希望把自己把物写成“舌尖上的系列”?

阿来:我没有写虫草营养、蘑菇美味,为什么我们会全民追捧口感和欲望?我们是一个吃货国家吗?为什么不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我希望读到这三本书的人也会反思这种畸形消费观念,虫草的疗效也没有被证明,添加水银甚至会造成精神损害,松茸和蘑菇,生物性并没有区别,手串佛珠也要从柏树上砍木头来做,为什么要获取它们?只是因为它们少、又远,所以产生种种荒谬现象。中国现在经济增长减缓下来,每个人应该都体会到这种环境破坏的危害,遥远的地方有棵树被砍了,这不关你的事,但是空气变坏了你总能知道吧。这就是简单的消费行为,造成巨大的灾害。

界面文化:你把自然世界写得特别熟悉,而外面的世界却很陌生?

阿来:现在城乡之间都在互相观察,外地人到当地人旅游,也都怀着优越感,这证明陌生感总是存在的;同时这也是小说手法,就像布莱希特说的戏剧间离效果,在半陌生半熟悉之间,会引起人的好奇,只有间离感,才能让人们带入,才能在审美中,调动新鲜感和好奇心。

界面文化:你在前言中说这些物生长于内陆的边疆,内陆的边疆是什么意思?

阿来:内亚边疆,这是民国时代美国作者观察拉铁摩尔观察中国提出的概念,意思是即使是在内陆也有不同的文化,有交界迭代的现象;即便是汉民族本身,广东汉族和山西也不一样,还形成了不同的边疆互相交叉的区域;在这本书里,具体的边疆就是青藏高原,开头就说这里海拔三千三百米,对于内地人来说是文化边疆。

界面文化:上次写非虚构,这次写三篇中篇小说,你觉得有什么不同吗?

阿来:非虚构或者小说,这是因为材料的不同,送你一块衣料,是锦缎就做旗袍,薄纱就不适合。《瞻对》本来想写小说,但这个材料不再需要虚构,让我虚构我也想不到历史上会有这样精彩的事,所以我记录整理下来就可以了。

这次就是小一点的故事,是反思病态的消费主义对边疆的人发生的影响,也是一种文明的映射,我写下来确实不需要特别庞大的篇幅,而且还穿插了小时候乡村生活经验,像散文一样,一点不着急地写,语言要干净,把握好节奏。

非虚构这个种类里的口述记录写法,最早是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历史学家发明的,把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采访参与历史重大事件的人,请来录音。我读到最早的口述实录,是八十年代一个美国记者特克尔的《美国梦寻》,采访美国各个社会阶层一百个人的美国梦,有小职员、修理工还有政客,有的人实现了美国梦,有的人没有,这个写得很好,能看出作者有很高的采访技巧,后来他又写了一百个经历了二战的,从胆小鬼逃兵到英雄军人,什么人都都有。这影响了后面的冯骥才还有张辛欣各自的“一百个人的十年”口述历史。美国唐德刚也有《胡适传》,就是胡适亲自口述的。哈佛大学还有《张学良传》口述史,不过他们都是要跟讲述的人签订一个协议,在死后多少年过解密期。去年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我觉得写得最好的是《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其他的都觉得有点一般,主题太重复,采访五十个人,读十个人就行了,而且采访技巧也不如特克尔,读着就不耐烦了。

界面文化:采访技巧在非虚构口述记录里是重要的?

阿来:当然重要,我就曾经跟一个央视的编导人去一个村里,我想要问人家村长问题,坐在那里,问了三个问题就没有了,那个编导说,你到旁边坐着,我来,然后整整聊了两个小时还没完,几个问题就单刀直入,人家把掏心窝子、成功、失败的话都告诉他了。如何让人家做到这点,要采访技巧。

界面文化:你也多次提到了民间故事的资源对写作的影响?

阿来:我有的小说有直接取材民间资源,《尘埃落定》里就有很多民间故事。我们现在梳理文学资源都是作家互相流变和影响,而忽略了民间传说,其实民间传说的题材还有风格都值得注意。阿拉伯《一千零一夜》很难想象没有民间传统的贡献,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也是大量向土著神话学习的结果。过去殖民地总是模仿殖民主国的文学传统,摆脱殖民统治之后,不同的国家要发出自己的声音,魔幻现实主义就是从拉丁美洲最早的是土著文化基因中获取的,最早民间传说都是历史学家在研究,文学也来研究神话就会发现,这里面天上地下,魔鬼妖怪,人跟神的世界沟通没有界限,太稀奇古怪了。

界面文化:你曾经是《科幻世界》的主编,觉得现在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如何?

阿来:郝景芳也得了雨果奖,但是我觉得总体状况不太好,队伍太小,现在活跃在科幻界的作者还是我十年前离开科幻界时的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没什么新人,很多人都转向奇幻、玄幻写作了,一方面玄幻奇幻作品在网上连载更赚钱,网络上蔚为大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科幻写作要求很高,科幻写的是基于没有实现的想法建立起来的未来世界,不管好世界还是坏世界,所以既要有科学知识,不能纯幻想fantasy;又是小说,要有文学性,对文字和结构都有要求,所以科幻很难写,写科幻的人也不多。大家也就看那几个人。

界面文化:你也关注玄幻小说还有电影?

阿来:看过一点,是要了解这些现象,比如票房创纪录了,我就去看看,看过《九层妖塔》还有《盗墓笔记》,想看看幻想类的电影能不能像外国制作得那么好,但是这个制作效果太差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 阿来:为什么我们全民追捧口感和欲望?我们是一个吃货国家吗?

我们为何会是一个吃货的国度,在畸形的消费社会里沉溺于感官欲望?挖掘虫草,草皮上的伤疤会慢慢溃烂;蘑菇完全都采光,就再也没有了;制作佛珠手串,柏树因为信佛的欲望被砍光。

 

“要么得抑郁症,要么对世界感到绝望”,写完了讲述政治角力、尔虞我诈的历史非虚构作品《瞻对》,阿来决定调整一下,他开车进高山雪原,想要受到自然的洗濯。在湖边,他碰到当地卖虫草的小孩,他们单纯、孩子气的形象给予他写作灵感。晚上他躺在山上树林的帐篷里,回想过去写的各种血淋淋的资源掳掠、权力攫取、异性争夺,还有人性黑暗、政治复杂,决定这次,写一个简单、清透而好玩的故事——“这些还没有充分参与到竞争社会的自然之子”。于是,就有了阿来的“自然文学三部曲”《三只虫草》《蘑菇圈》和《河边柏影》。

“三部曲”里涉及的内亚边疆上的高山物产——虫草、蘑菇(松茸)和岷江柏,它们稀有、昂贵,受人追捧,但是阿来并不要将物产写成“舌尖上的系列”,他没有书写虫草如何营养,蘑菇如何美味。他反而关注的是,“我们为何会是一个吃货的国度,在畸形的消费社会里沉溺于感官欲望?挖掘虫草,草皮上的伤疤会慢慢溃烂;蘑菇完全都采光,就再也没有了;制作佛珠手串,柏树因为信佛的欲望被砍光。”

他希望通过这三本书,让人们重新认识自然中的万物,念出它们的名字,了解它们的习性并珍惜它们的存在,而不是满足欲望角度的揣度打量它们。“人们不会莫名其妙地爱上一个陌生人,我们没有释迦牟尼那么多爱,我们的爱是有限的,如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所说,我们所以应该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恐惧。” 

界面文化:从《三根虫草》《蘑菇圈》写到《河边柏影》,这三个短篇故事都非常清透,符合设想吗? 

阿来:写的时候,是想控制自己写得简单一点。当时刚写完一个长篇,有几十万字,内容复杂、基调沉重,本来想调整休息一下,后来想到写一个单纯、简单、好玩的故事。第一个故事《虫草》是现代意义上的探险小说——过去探险是去野外、山崖,现在的探险,这是写一个单纯的小孩子前往商业社会探险,仍然保持着单纯和纯真;写完第一篇,沿着这个思路,写第二篇,主角不再是小孩子,是阿妈斯炯,她的生活经验更沉重,前史更加丰富;第三个故事讲生态与社会的关系,我也想过要写得非常轻松,但是要理性、客观地叙述社会现实,就很难轻松。

故事写得清透或者繁复,这是由不同的内容决定的,单纯的东西就要用单纯的语言写,像《繁花》是要造成唠唠叨叨的效果,从头到尾不断交谈的感觉,所以文笔就非常繁复。

界面文化:为什么要写物呢? 

阿来:中国文学的传统是对物的描绘比较少,很多人都想要讲故事,人们也都想看故事,关心情节如何发展;现在小说的套路就好像是过去听说书的。但是西方传统就会围绕物来写作,比如梭罗《种子的欲望》、约翰·缪尔《夏日走过山间》,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像艾柯那样写就是炫技式的极致了,也是更高档幽默感的体现。我们对外国文学的研究大部分还是在学西方的新的流派,虽然知道潮头上的事情也是应该的,但应该认识到更完整的,像欧洲、英国文学古老的随笔模式,主要以观察记录自然界的情形。

我愿意把这世界写得更宽广,更完整。人只是自然界的一个事物,这是世界性的观念;这也和我小时的乡村生活经验有关,我出生的村子有几百平方公里,最多的时候不到三百人,还不像内地的村子紧紧聚集在一起,我们走到最近的人家要10分钟,所以天天接触的是物而不是人。小时候我们没人说话,同龄的就五六个人,各自在各自家里,除了家里人,外面人每天不会见到五个人。

界面文化:所以你从熟悉的生活出发,把虫草写得像一个故事角色,把蘑菇写得非常有生命力?

阿来:我写物是自然呈现出来的样子,虫草和蘑菇都是故事里重要的介质,在故事里扮演着角色,所以要给它更多的书写。

虫草原来是虫子,高原上蛾子的一种,被寄生虫寄生,捉虫草就要刚它开始萌动的时候,再大虫子就吸收空了。虫草是什么用呢?大家半信半疑吧,也没人一直吃,没有人专门去摘,只是很自然地上山放牛碰到一只两只。而且小孩子眼睛好,是找虫草的主力,一个小指头翘出来就行,所以这时候学校必须要放虫草假,不然学生就逃掉,因为一年几万块的家庭收入就靠这半个月小孩抓虫草。

蘑菇,是一种真菌,蘑菇圈长在山里,不在大路旁,年纪大的有经验的人,几十年都生活在一个地方,就知道在哪儿。我们有个谚语叫“蘑菇圈是老太婆们的秘密”。我母亲悄悄出门出去一小会,就能拿一大堆蘑菇回来——采到一个蘑菇圈就有几十斤,算起来大概有七千块。摘蘑菇圈的人会注意留下一点,不要全采完,这样来年还有。我们不熟悉山里的,要靠运气,东奔西跑,这里一朵,那里一朵,总共也没多少。我原来也碰到过蘑菇圈,还记得那是远远就能看见,圆圆的,白色的圈子。后来就找不到了。

界面文化:你不希望把自己把物写成“舌尖上的系列”?

阿来:我没有写虫草营养、蘑菇美味,为什么我们会全民追捧口感和欲望?我们是一个吃货国家吗?为什么不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我希望读到这三本书的人也会反思这种畸形消费观念,虫草的疗效也没有被证明,添加水银甚至会造成精神损害,松茸和蘑菇,生物性并没有区别,手串佛珠也要从柏树上砍木头来做,为什么要获取它们?只是因为它们少、又远,所以产生种种荒谬现象。中国现在经济增长减缓下来,每个人应该都体会到这种环境破坏的危害,遥远的地方有棵树被砍了,这不关你的事,但是空气变坏了你总能知道吧。这就是简单的消费行为,造成巨大的灾害。

界面文化:你把自然世界写得特别熟悉,而外面的世界却很陌生?

阿来:现在城乡之间都在互相观察,外地人到当地人旅游,也都怀着优越感,这证明陌生感总是存在的;同时这也是小说手法,就像布莱希特说的戏剧间离效果,在半陌生半熟悉之间,会引起人的好奇,只有间离感,才能让人们带入,才能在审美中,调动新鲜感和好奇心。

界面文化:你在前言中说这些物生长于内陆的边疆,内陆的边疆是什么意思?

阿来:内亚边疆,这是民国时代美国作者观察拉铁摩尔观察中国提出的概念,意思是即使是在内陆也有不同的文化,有交界迭代的现象;即便是汉民族本身,广东汉族和山西也不一样,还形成了不同的边疆互相交叉的区域;在这本书里,具体的边疆就是青藏高原,开头就说这里海拔三千三百米,对于内地人来说是文化边疆。

界面文化:上次写非虚构,这次写三篇中篇小说,你觉得有什么不同吗?

阿来:非虚构或者小说,这是因为材料的不同,送你一块衣料,是锦缎就做旗袍,薄纱就不适合。《瞻对》本来想写小说,但这个材料不再需要虚构,让我虚构我也想不到历史上会有这样精彩的事,所以我记录整理下来就可以了。

这次就是小一点的故事,是反思病态的消费主义对边疆的人发生的影响,也是一种文明的映射,我写下来确实不需要特别庞大的篇幅,而且还穿插了小时候乡村生活经验,像散文一样,一点不着急地写,语言要干净,把握好节奏。

非虚构这个种类里的口述记录写法,最早是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历史学家发明的,把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采访参与历史重大事件的人,请来录音。我读到最早的口述实录,是八十年代一个美国记者特克尔的《美国梦寻》,采访美国各个社会阶层一百个人的美国梦,有小职员、修理工还有政客,有的人实现了美国梦,有的人没有,这个写得很好,能看出作者有很高的采访技巧,后来他又写了一百个经历了二战的,从胆小鬼逃兵到英雄军人,什么人都都有。这影响了后面的冯骥才还有张辛欣各自的“一百个人的十年”口述历史。美国唐德刚也有《胡适传》,就是胡适亲自口述的。哈佛大学还有《张学良传》口述史,不过他们都是要跟讲述的人签订一个协议,在死后多少年过解密期。去年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我觉得写得最好的是《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其他的都觉得有点一般,主题太重复,采访五十个人,读十个人就行了,而且采访技巧也不如特克尔,读着就不耐烦了。

界面文化:采访技巧在非虚构口述记录里是重要的?

阿来:当然重要,我就曾经跟一个央视的编导人去一个村里,我想要问人家村长问题,坐在那里,问了三个问题就没有了,那个编导说,你到旁边坐着,我来,然后整整聊了两个小时还没完,几个问题就单刀直入,人家把掏心窝子、成功、失败的话都告诉他了。如何让人家做到这点,要采访技巧。

界面文化:你也多次提到了民间故事的资源对写作的影响?

阿来:我有的小说有直接取材民间资源,《尘埃落定》里就有很多民间故事。我们现在梳理文学资源都是作家互相流变和影响,而忽略了民间传说,其实民间传说的题材还有风格都值得注意。阿拉伯《一千零一夜》很难想象没有民间传统的贡献,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也是大量向土著神话学习的结果。过去殖民地总是模仿殖民主国的文学传统,摆脱殖民统治之后,不同的国家要发出自己的声音,魔幻现实主义就是从拉丁美洲最早的是土著文化基因中获取的,最早民间传说都是历史学家在研究,文学也来研究神话就会发现,这里面天上地下,魔鬼妖怪,人跟神的世界沟通没有界限,太稀奇古怪了。

界面文化:你曾经是《科幻世界》的主编,觉得现在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如何?

阿来:郝景芳也得了雨果奖,但是我觉得总体状况不太好,队伍太小,现在活跃在科幻界的作者还是我十年前离开科幻界时的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没什么新人,很多人都转向奇幻、玄幻写作了,一方面玄幻奇幻作品在网上连载更赚钱,网络上蔚为大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科幻写作要求很高,科幻写的是基于没有实现的想法建立起来的未来世界,不管好世界还是坏世界,所以既要有科学知识,不能纯幻想fantasy;又是小说,要有文学性,对文字和结构都有要求,所以科幻很难写,写科幻的人也不多。大家也就看那几个人。

界面文化:你也关注玄幻小说还有电影?

阿来:看过一点,是要了解这些现象,比如票房创纪录了,我就去看看,看过《九层妖塔》还有《盗墓笔记》,想看看幻想类的电影能不能像外国制作得那么好,但是这个制作效果太差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