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如何提升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形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如何提升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形象

中国企业的海外形象是企业行为在东道国民众中形成的印象,不仅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国整体形象的构建和提升。中国企业在东道国的行为,不可避免地贴上“中国”的标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今年是中非建交60周年,中国和非洲有着浓厚的传统友谊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堪称发展中国家间关系的典范,这些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对非洲的投资力度,中国对非投资从2000年的累计不足10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1000多亿美元,短短十几年中增长了100倍以上。

近年来,中非合作不断深化,双边关系已经从官方的政治合作扩展到了民间的经济和文化往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来到这块蕴含着无数机遇的大陆寻求发展,并取得成功。在这些企业中既有大型国企,也有新兴的民企,它们在非洲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行业种类不断拓展,也为非洲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帮助非洲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

8月22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如何提升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形象》研究报告发布会,多角度深层次分析了中国部分企业在非洲的形象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发生原因,并对如何提升中国企业的海外形象做了深入研讨。

发布会由CCG秘书长苗绿博士主持,CCG副主任柯银斌发布研究报告。作为国内领先的国际化智库,CCG一直致力于企业全球化的调查和研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进行相关的政策建言。

中国企业的海外形象是企业行为在东道国民众中形成的印象,不仅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国整体形象的构建和提升。中国企业在东道国的行为,不可避免地贴上“中国”的标签。中国企业的海外形象取决于中国企业的公共外交意识和行为方式,以及东道国公众的认知和媒体传播。中国企业走出去,首先要有公共外交意识,然后在其行为中遵循公共外交的原则和方法。

已有的调查表明,少部分在非洲的中国企业存在产品服务质量差,无社会责任感,工资不高,不尊重非洲员工,忽视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整体形象。

课题主持人、报告执笔人柯银斌表示,一个企业在海外的行为,可以归为国家形象、商业经营、社会责任三类,中国企业要在海外确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不能忽视后两者的作用。他介绍说,该报告采取案例研究方法,选择4家中国企业及其项目:中国路桥公司、达之路非洲投资高峰论坛、中国有色非洲矿业公司、中国石化加蓬勘探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动机—行为—效果”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多角度深层次分析了部分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形象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发生原因,并对如何提升中国企业的海外形象,做好加减乘法的“算术”问题做了详尽阐述,希望该报告能为中国企业提升自己在非洲的形象提供一个借鉴、方法和思路。

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北非研究所研究员贺文萍,上海达之路控股集团董事长、吉布提国家投资促进局中国总代表何烈辉,中国石油集团外事局高级工程师汪泽,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利军,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秘书长周鑫宇等与会嘉宾围绕报告中所提及的中国企业形象问题展开热烈研讨。

贺文萍对报告的研究方法及选取的案例表示充分肯定,她说,现在有部分在非洲的中国私企,主要是其中的中小企业或者小企业问题较多,对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形象造成比较大的负面影响。她指出,企业首先要做好产品,另外,对待工人的态度、工资遵守当地的《劳工法》等等这些都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要遵纪守法。

作为在非洲奋斗了十几年的中国成功企业家,何烈辉不无感慨地说,非洲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非洲人民很可爱,如果没有他们的信任与帮忙,自己的生意肯定做不起来。他指出,本土化是中国企业在国外的必由之路,中国企业到国外发展要凭良心做事,打开自己的观念和思路,最大限度的去用好当地的工人,给当地创造就业机会。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只要我们守住底线,互相尊重,把自己的产品做好,把自己的员工照顾好,无形之中企业就会获得更多的尊敬与帮助,在这个基础上再力所能及地为当地做一些事情,当地人没有理由不欢迎你。

汪泽指出,中国企业在海外要入乡随俗,包括一套不同方面的法律体系,有投资、政府、合作、金融方面的,这些是一个企业“走出去”必须要遵守的,但又远远不够,还应该和当地的非政府组织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王利军认为,中国在海外的企业有不同的分类,能力也有大有小,但都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就是至少要有底线,无论个体户还是私企,都要做好产品、遵守诚信,在这之上,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做不同的事情。中国企业在非洲要入乡随俗,首先要“入乡问俗”,先要知道人家的俗是什么,知道如何和他们沟通,怎样做能更好地符合他们的规矩。

周鑫宇说,中国在非洲的企业面临很具体的问题,最先面对的问题是在非洲这种和我们文化差异比较大、人种差异也很大的国家,怎么和雇员交往?有时候解决了雇员的问题,就解决了当地的家庭、社区的问题,企业的环境就会好一些。此外还存在如何和当地的社会打交道,尤其和项目存在的小区域打交道的问题,以及怎么和媒体、NGO打交道的问题。他希望未来高校可以和企业联合,培养更多优秀的企业人才。

在非洲的部分中国企业:形象复杂多面

报告指出,中国企业一方面在非洲进行各种投资、建设和经营,改善了非洲民众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被西方某些媒体描述成“新殖民主义者”、“流氓捐助者”。具体来说,中国企业在非洲是怎样的形象?

报告分析说,中国企业传递给非洲的主要还是一个经济形象。在非洲人眼中,当地少部分中国企业呈现出明显的负面形象:首先,它们不仅声誉不好、产品服务质量差,还毫无社会责任感,工资不高,也不尊重非洲员工。其次,少部分企业在非洲攫取资源、抢夺当地劳动力市场、商品量多质差、不遵守当地法规。

赞誉更多地体现在:对中国企业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发展的肯定;肯定中国企业通过投资、援助和商贸等对非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与西方国家相比,肯定中国是一个更为平等的合作伙伴。

因此,中国部分企业在非洲的形象复杂多面、褒贬共存,且存在忽视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如何提升:中国企业形象的“算术”

这些负面的形象对企业在非洲的竞争力乃至在全球的竞争力都会产生比较不好的影响。通过对案例企业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本报告认为,提升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必须做好“算术”,即加法——企业应当做却没做,或者需要继续发扬的行为;减法——企业必须杜绝的行为;乘法——企业与NGO、民众合作的行为。

1.加法:在商业经营中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得到公众的认可,从而对企业产生赞美和信任;注重提供就业岗位,做好员工培训,这不仅提高企业在非洲经营的效率,也能缓解当地社会问题,让民众意识到中国企业并非来到非洲“掠夺”,而是真正的为非洲人民的生活做出“贡献”;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且提高对社会责任的系统化认识,把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制度化,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种企业文化传承下来,从非洲百姓的利益出发,做实事,做好事,一点一滴地树立起友好、亲切的企业形象,得到非洲社会的赞赏;积极发挥企业的公共外交作用,多做“国家形象”类行为,并建立完善的机制,对公共外交的成果进行研究、改进。

2.减法:在商业经营中不能惯性思维,要了解并遵守东道国或国际法律,杜绝官商勾结,中国企业之间不要相互拆台,更不能欺诈,消除不良行为;杜绝利用国家形象谋取私利。

3.乘法:首先,企业要加强同政府、非政府组织之间的沟通,其次,企业要加强同员工、工会的沟通,并引导媒体,同社会进行沟通;企业和当地居民、员工之间应建立平等合作关系,双方平等地进行协商,采取合作的态度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以上为经过界面新闻编辑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提供的新闻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如何提升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形象

中国企业的海外形象是企业行为在东道国民众中形成的印象,不仅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国整体形象的构建和提升。中国企业在东道国的行为,不可避免地贴上“中国”的标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今年是中非建交60周年,中国和非洲有着浓厚的传统友谊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堪称发展中国家间关系的典范,这些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对非洲的投资力度,中国对非投资从2000年的累计不足10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1000多亿美元,短短十几年中增长了100倍以上。

近年来,中非合作不断深化,双边关系已经从官方的政治合作扩展到了民间的经济和文化往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来到这块蕴含着无数机遇的大陆寻求发展,并取得成功。在这些企业中既有大型国企,也有新兴的民企,它们在非洲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行业种类不断拓展,也为非洲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帮助非洲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

8月22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如何提升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形象》研究报告发布会,多角度深层次分析了中国部分企业在非洲的形象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发生原因,并对如何提升中国企业的海外形象做了深入研讨。

发布会由CCG秘书长苗绿博士主持,CCG副主任柯银斌发布研究报告。作为国内领先的国际化智库,CCG一直致力于企业全球化的调查和研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进行相关的政策建言。

中国企业的海外形象是企业行为在东道国民众中形成的印象,不仅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国整体形象的构建和提升。中国企业在东道国的行为,不可避免地贴上“中国”的标签。中国企业的海外形象取决于中国企业的公共外交意识和行为方式,以及东道国公众的认知和媒体传播。中国企业走出去,首先要有公共外交意识,然后在其行为中遵循公共外交的原则和方法。

已有的调查表明,少部分在非洲的中国企业存在产品服务质量差,无社会责任感,工资不高,不尊重非洲员工,忽视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整体形象。

课题主持人、报告执笔人柯银斌表示,一个企业在海外的行为,可以归为国家形象、商业经营、社会责任三类,中国企业要在海外确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不能忽视后两者的作用。他介绍说,该报告采取案例研究方法,选择4家中国企业及其项目:中国路桥公司、达之路非洲投资高峰论坛、中国有色非洲矿业公司、中国石化加蓬勘探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动机—行为—效果”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多角度深层次分析了部分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形象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发生原因,并对如何提升中国企业的海外形象,做好加减乘法的“算术”问题做了详尽阐述,希望该报告能为中国企业提升自己在非洲的形象提供一个借鉴、方法和思路。

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北非研究所研究员贺文萍,上海达之路控股集团董事长、吉布提国家投资促进局中国总代表何烈辉,中国石油集团外事局高级工程师汪泽,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利军,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秘书长周鑫宇等与会嘉宾围绕报告中所提及的中国企业形象问题展开热烈研讨。

贺文萍对报告的研究方法及选取的案例表示充分肯定,她说,现在有部分在非洲的中国私企,主要是其中的中小企业或者小企业问题较多,对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形象造成比较大的负面影响。她指出,企业首先要做好产品,另外,对待工人的态度、工资遵守当地的《劳工法》等等这些都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要遵纪守法。

作为在非洲奋斗了十几年的中国成功企业家,何烈辉不无感慨地说,非洲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非洲人民很可爱,如果没有他们的信任与帮忙,自己的生意肯定做不起来。他指出,本土化是中国企业在国外的必由之路,中国企业到国外发展要凭良心做事,打开自己的观念和思路,最大限度的去用好当地的工人,给当地创造就业机会。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只要我们守住底线,互相尊重,把自己的产品做好,把自己的员工照顾好,无形之中企业就会获得更多的尊敬与帮助,在这个基础上再力所能及地为当地做一些事情,当地人没有理由不欢迎你。

汪泽指出,中国企业在海外要入乡随俗,包括一套不同方面的法律体系,有投资、政府、合作、金融方面的,这些是一个企业“走出去”必须要遵守的,但又远远不够,还应该和当地的非政府组织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王利军认为,中国在海外的企业有不同的分类,能力也有大有小,但都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就是至少要有底线,无论个体户还是私企,都要做好产品、遵守诚信,在这之上,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做不同的事情。中国企业在非洲要入乡随俗,首先要“入乡问俗”,先要知道人家的俗是什么,知道如何和他们沟通,怎样做能更好地符合他们的规矩。

周鑫宇说,中国在非洲的企业面临很具体的问题,最先面对的问题是在非洲这种和我们文化差异比较大、人种差异也很大的国家,怎么和雇员交往?有时候解决了雇员的问题,就解决了当地的家庭、社区的问题,企业的环境就会好一些。此外还存在如何和当地的社会打交道,尤其和项目存在的小区域打交道的问题,以及怎么和媒体、NGO打交道的问题。他希望未来高校可以和企业联合,培养更多优秀的企业人才。

在非洲的部分中国企业:形象复杂多面

报告指出,中国企业一方面在非洲进行各种投资、建设和经营,改善了非洲民众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被西方某些媒体描述成“新殖民主义者”、“流氓捐助者”。具体来说,中国企业在非洲是怎样的形象?

报告分析说,中国企业传递给非洲的主要还是一个经济形象。在非洲人眼中,当地少部分中国企业呈现出明显的负面形象:首先,它们不仅声誉不好、产品服务质量差,还毫无社会责任感,工资不高,也不尊重非洲员工。其次,少部分企业在非洲攫取资源、抢夺当地劳动力市场、商品量多质差、不遵守当地法规。

赞誉更多地体现在:对中国企业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发展的肯定;肯定中国企业通过投资、援助和商贸等对非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与西方国家相比,肯定中国是一个更为平等的合作伙伴。

因此,中国部分企业在非洲的形象复杂多面、褒贬共存,且存在忽视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如何提升:中国企业形象的“算术”

这些负面的形象对企业在非洲的竞争力乃至在全球的竞争力都会产生比较不好的影响。通过对案例企业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本报告认为,提升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必须做好“算术”,即加法——企业应当做却没做,或者需要继续发扬的行为;减法——企业必须杜绝的行为;乘法——企业与NGO、民众合作的行为。

1.加法:在商业经营中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得到公众的认可,从而对企业产生赞美和信任;注重提供就业岗位,做好员工培训,这不仅提高企业在非洲经营的效率,也能缓解当地社会问题,让民众意识到中国企业并非来到非洲“掠夺”,而是真正的为非洲人民的生活做出“贡献”;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且提高对社会责任的系统化认识,把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制度化,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种企业文化传承下来,从非洲百姓的利益出发,做实事,做好事,一点一滴地树立起友好、亲切的企业形象,得到非洲社会的赞赏;积极发挥企业的公共外交作用,多做“国家形象”类行为,并建立完善的机制,对公共外交的成果进行研究、改进。

2.减法:在商业经营中不能惯性思维,要了解并遵守东道国或国际法律,杜绝官商勾结,中国企业之间不要相互拆台,更不能欺诈,消除不良行为;杜绝利用国家形象谋取私利。

3.乘法:首先,企业要加强同政府、非政府组织之间的沟通,其次,企业要加强同员工、工会的沟通,并引导媒体,同社会进行沟通;企业和当地居民、员工之间应建立平等合作关系,双方平等地进行协商,采取合作的态度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以上为经过界面新闻编辑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提供的新闻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