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联想与三星的对比研究——战略与商业模式系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联想与三星的对比研究——战略与商业模式系列

如果联想真想做技术型企业,认真研究三星电子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李方

三星电子是联想电脑的标杆

三星电子是联想学习的目标之一,公司总裁杨元庆曾在内部网上多次推荐介绍三星电子的文章,号召大家研究学习三星。但是很遗憾的是似乎从未有人彻底研究过三星,特别是它的发展理念的精髓部分。

三星的确值得联想研究,一个重要原因是三星也是做贸易起家,后来成功转型为技术驱动型公司的。它与许多日本公司从起步就是技术公司还不一样。所以如果联想真想做技术型企业,认真研究三星电子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三星这样的案例在世界企业发展史上也是比较罕见的。

三星集团是20世纪20年代成立的,它在长达50多年的发展中,一直在做贸易,而且是纯粹的贸易。即买东西卖东西,就是一个大销售公司。直到现在三星集团下面的三星物产还是继续做着贸易业务。当然除了贸易外,它还做房地产、纺织等传统业务。

三星电子是在1969年年底成立的,迄今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早期的三星电子主要靠技术引进来发展的。比如起步时,就与日本NEC、三洋电机分别签署了资本及技术合作协议,以销售黑白电视机开始。72年开始生产20寸黑白电视机,随后又生产录音机、冰箱、空调、洗衣机、彩电。这段基本上是引进技术、生产线,大规模生产制造。类似于联想所说的“工”的阶段。三星与联想的历史演进

真正使三星脱胎换骨的是它后来进入了半导体产业,那是80年代中期的事。那时候,中国有个联想公司(初期叫计算所公司)诞生了。此时的三星已经开始进入了“技”的阶段,当然真正突破式发展是到了世纪之交时期。研究三星这段发展历史是很有意思的。

1974年底,中国还是文革后期,美国INTEL等公司已经从存贮芯片转型到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领域。在韩国则发生了一件对三星后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李健熙(现三星电子会长)敏感地认识到进军半导体领域的必要性,向他父亲李秉哲建议收购美国CAMCO公司在韩国的富川工厂,该工厂在做的是基于晶体管技术的小规模集成电路(IC)。这不仅是三星从未涉猎的领域,也是其他韩国大企业都不敢问津的领域。老会长李秉哲非常犹豫,不太愿意投入。李健熙对他父亲说:父亲大人,这件事就算以我个人的名义去做,我也一定要试试。后来,他果然是以他个人名下的股份收购了富川工厂。再后来这个工厂成为三星半导体工厂,至少可以生产腕式电子表的IC。它也被誉为三星半导体的“精神摇篮”。就是说,这个举动虽然还没有真正使三星走上半导体之路,但是它的象征性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所以,三星走进半导体领域的第一功臣是李健熙,而非其父李秉哲。也正是为此,李健熙后来被韩国人冠以“半导体之父”的桂冠。

1974年的中国,还是在“文革”期间,在中科院天津“五七干校”,两个30多岁的中科院研究人员相识了。一个叫柳传志,一个叫倪光南。两人分在同一个班组,同一个宿舍。在一起劳动的痛苦磨难中,两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三星真正进入现代半导体领域是在80年代初中期,1982年,全球性的石油危机使世界经济受到强烈冲击。李秉哲会长在访问美日后,有一点认识对他产生强烈刺激。他看到,日本虽然不产石油,可是并没有遭到经济危机的重创,其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国内尖端技术发达的缘故。至此老会长强烈意识到:三星未来要大发展,必须开发出自己的尖端技术。具体来说,就是半导体技术。

1983年2月8日,李秉哲会长发表了“东京宣言”,宣布三星即将进入半导体领域,即要开始DRAM(存储芯片)的生产。韩国政府对此很不满,经济企划院的一位高官在一个公开会议上暴跳如雷地说:三星竟然要进入半导体领域,简直太不象话了!半导体产业前景一片渺茫,能不能赚钱还不知道呢,干吗还要去沾它?还不如把眼前的事情搞得更好些!尽管政府不支持,三星还是咬牙进入的半导体领域,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行业确实给三星带来多次危机,但是在它一次次克服困境后,最终把三星带到了一片光明前景。

要进入现代半导体产业,三星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为了掌握半导体生产技术,1983年年中,三星派出了一个7人小组,赴美向Micron Technology公司学习。但是该公司并没有诚心要传授技术的意思,只是想拉他们入伙抵御日本人。7人小组仍然坚持低姿态虚心请教,至少把半导体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大概搞明白了。与此同时,三星在美国大举物色半导体专业人才,像加州大学的李任星博士、ZILOG公司技术中心总部部长李尚俊博士,都纷纷加盟三星,成为了三星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栋梁之材。

1983年9月,三星准备建第一个半导体工厂。开工仪式上,李秉哲会长下了一道死命令:必须半年内完工。这在当时最发达国家也要一年时间,对三星这个初生牛犊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三星人在拼命朝着目标努力,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1983年12月1日,三星召集国内外媒体,对外宣称:三星已开发出64K DRAM。使得国内外媒体大为震惊,因为从李会长宣布要搞半导体,到真正做出产品,只用了10个月时间。而此前日本同行曾经断言:到86年底,三星能做出64K DRAM就很不错了。1985年1月,三星再次对外宣布:开发出256K DRAM,使整个世界又一次惊叹!

三星的半导体产业也非一帆风顺。85年后半导体供给过剩,价格狂跌。几乎葬送了三星的半导体产业。但是它不但咬牙撑住,还加大了设备投资的力度。87年后,半导体价格回升,使三星缓过气来。但是紧接着TI公司起诉日韩公司的专利侵权案,又使三星卷入官司,最后是付了大笔专利费了事。92年,又有美国反倾销案又一次让三星半导体经历了生死劫。不管怎样,三星半导体还是挺过来了,现今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存储芯片供应商,而且在非存储芯片领域(SOC芯片等)也成为世界顶级厂商之一。

与此对应,1994年,联想公司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关于要不要做芯片设计的大争论。争论的双方是联想两个重量级人物,一方是公司掌门人柳传志,另一方是公司的技术权威倪光南。争论的结果自然是柳传志胜利了,但应该不是说服另一方得到的胜利。那次事件使柳倪这对曾经的亲密战友彻底翻脸了,后面的事情越闹越大,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现在来看,柳传志的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联想还没有足够的积累,还不足以具备进入核心技术领域所需要的条件。这点对照三星来看,至少缺了60年做贸工的积累。但是历史不一定简单重复,这里面还有一个历史机遇问题。当时,中国的“巨大中华”几乎同时在那时开始进入通信领域。联想也是想进入此领域的厂商之一。那几家在前面都没有几十年的贸工积累,也是凭着拼命精神和政府的支持,最后也闯出了1家中国通信业巨头——华为(现在已同时成为中国新科IT巨头)。这就引出一个颇具挑战的问题——联想当时进入芯片领域就一定不成吗?当然历史无法倒回去重演,联想就是联想,从此改“技工贸”为“贸工技”,走上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三星电子成功经验与联想电脑受挫教训

截止到2002年,三星电子在全球业界已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使得任何国际一流企业都不能小视。包括它的最大竞争对手索尼,也非常尊敬三星电子。索尼的总裁曾说过:“我每周都会看关于三星动向的报告”,可见其重视的程度。这一年三星电子的营业额338亿美元,盈利59亿美元。它的DRAM产量位居全球第一,闪存全球第二,手机全球第三,LCD显示器全球第一。也是这一年联想与三星电子对比,全部营业额加起来还不到三星电子利润的一半。它的市场业绩排名在全球领域是微不足道的,最好的台式PC在全球排在第10位。2003年,三星电子在两大业务方向上继续发力,手机已超过老牌对手摩托罗拉,上升到第二位;在液晶显示技术领域继续保持其领跑势头,已决定斥180亿美元巨资投产第七代LCD生产线,如果此举成功,三星电子将以无可争议的优势执世界LCD市场的牛耳。在这方面,三星的老对头索尼都不得不低下头来与它合作,合资打造LCD世界巨头。此时,联想集团开始正式研究是否要进入电视领域。这项工作由企划部、策略投资部、消费IT群组共同推进,历时近一年,经过了至少4轮论证,中间还包括了与麦肯锡一起论证。最终的结论是想做,但是在怎么做的方面仍然没有跳出老套路,还是OEM。其实想都不用想,联想的高层只能做出这种决策,他们最关心的是用最小代价把这个业务做起来,最好能支撑一块公司的营业额。至于这块业务能否培养出核心能力,能否具有竞争力,甚至能否赢利就无法顾及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联想这种拓展新业务的套路已不是新鲜事了,其结果也是有目共睹了。其他不说,手机业务的经营结果已经说明了问题。在此我也不妨再次大胆假设:联想的电视业务如果按照既定模式走下去,其结果不会比手机业务更好。经过对比,我们看到两家公司在拓展新业务方面的巨大差距,一方的做法是不做则已,要做就从根上做;另一方的做法是不管什么业务,只考虑从贴牌做起,表面上看似乎是很稳妥的做法,实际上业务不成功是最大的风险。

研究三星电子,有一个问题非常关键:到底三星的核心技术给它的发展带来了什么?三星电子在成功掌握存储、非存储芯片技术后,又陆续掌握了TFT-LCD、PDP、有机发光显示(OLED)、移动芯片、闪存芯片等核心技术。这里面可以看到一个规律:这些技术其实从根上都是半导体技术,这些半导体芯片技术其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前面对存储芯片技术的深度掌握,再拓展到其他芯片技术应该是容易多了。这点对于技术导向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些核心技术的支撑下,三星电子的四大支柱业务——移动网络(mobile network)、家庭网络(home network)、企业网络(office network)、核心部件开展得蓬蓬勃勃。它自主开发的移动CPU,通信专用芯片、小屏LCD直接支持它的移动通信业务;它的TFT-LCD、PDP、SOC等技术支持着高端电视,数字电视等业务;它的SOC、闪存等技术支持着数码相机、MP3等数码产品;甚至它利用技术组合开发出一款移动电脑,同时具备移动电话和MP3功能;另一款Smartphone(智能手机)融合了PDA功能。我们注意到,当三星掌握了各种相关核心技术以后,不光是有效降低了它的产品成本,使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一点似乎更重要,就是在对技术深入掌控之上的深度产品创新。这种创新完全属于一种游刃有余的创新,它是那些不掌握技术的企业所远远达不到的一种境界。这种创新境界我们可以在美国CES(世界消费电子展)上面明显感觉到。在2003年CES展会上,三星的展台从位置、展台布置、产品线齐全的、令人眼花缭乱的产品等各个方面占据了明显优势。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它的每一件产品都是精品,折射出对技术和用户需求的深入理解,也反映出它的技术实力,这种实力显然是模仿不出来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三星

5.3k
  • 三星将以15亿欧元收购欧洲通风装置公司FläktGroup
  • 三星电子旗下哈曼国际斥资3.5亿美元收购Masimo音频业务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联想与三星的对比研究——战略与商业模式系列

如果联想真想做技术型企业,认真研究三星电子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李方

三星电子是联想电脑的标杆

三星电子是联想学习的目标之一,公司总裁杨元庆曾在内部网上多次推荐介绍三星电子的文章,号召大家研究学习三星。但是很遗憾的是似乎从未有人彻底研究过三星,特别是它的发展理念的精髓部分。

三星的确值得联想研究,一个重要原因是三星也是做贸易起家,后来成功转型为技术驱动型公司的。它与许多日本公司从起步就是技术公司还不一样。所以如果联想真想做技术型企业,认真研究三星电子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三星这样的案例在世界企业发展史上也是比较罕见的。

三星集团是20世纪20年代成立的,它在长达50多年的发展中,一直在做贸易,而且是纯粹的贸易。即买东西卖东西,就是一个大销售公司。直到现在三星集团下面的三星物产还是继续做着贸易业务。当然除了贸易外,它还做房地产、纺织等传统业务。

三星电子是在1969年年底成立的,迄今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早期的三星电子主要靠技术引进来发展的。比如起步时,就与日本NEC、三洋电机分别签署了资本及技术合作协议,以销售黑白电视机开始。72年开始生产20寸黑白电视机,随后又生产录音机、冰箱、空调、洗衣机、彩电。这段基本上是引进技术、生产线,大规模生产制造。类似于联想所说的“工”的阶段。三星与联想的历史演进

真正使三星脱胎换骨的是它后来进入了半导体产业,那是80年代中期的事。那时候,中国有个联想公司(初期叫计算所公司)诞生了。此时的三星已经开始进入了“技”的阶段,当然真正突破式发展是到了世纪之交时期。研究三星这段发展历史是很有意思的。

1974年底,中国还是文革后期,美国INTEL等公司已经从存贮芯片转型到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领域。在韩国则发生了一件对三星后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李健熙(现三星电子会长)敏感地认识到进军半导体领域的必要性,向他父亲李秉哲建议收购美国CAMCO公司在韩国的富川工厂,该工厂在做的是基于晶体管技术的小规模集成电路(IC)。这不仅是三星从未涉猎的领域,也是其他韩国大企业都不敢问津的领域。老会长李秉哲非常犹豫,不太愿意投入。李健熙对他父亲说:父亲大人,这件事就算以我个人的名义去做,我也一定要试试。后来,他果然是以他个人名下的股份收购了富川工厂。再后来这个工厂成为三星半导体工厂,至少可以生产腕式电子表的IC。它也被誉为三星半导体的“精神摇篮”。就是说,这个举动虽然还没有真正使三星走上半导体之路,但是它的象征性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所以,三星走进半导体领域的第一功臣是李健熙,而非其父李秉哲。也正是为此,李健熙后来被韩国人冠以“半导体之父”的桂冠。

1974年的中国,还是在“文革”期间,在中科院天津“五七干校”,两个30多岁的中科院研究人员相识了。一个叫柳传志,一个叫倪光南。两人分在同一个班组,同一个宿舍。在一起劳动的痛苦磨难中,两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三星真正进入现代半导体领域是在80年代初中期,1982年,全球性的石油危机使世界经济受到强烈冲击。李秉哲会长在访问美日后,有一点认识对他产生强烈刺激。他看到,日本虽然不产石油,可是并没有遭到经济危机的重创,其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国内尖端技术发达的缘故。至此老会长强烈意识到:三星未来要大发展,必须开发出自己的尖端技术。具体来说,就是半导体技术。

1983年2月8日,李秉哲会长发表了“东京宣言”,宣布三星即将进入半导体领域,即要开始DRAM(存储芯片)的生产。韩国政府对此很不满,经济企划院的一位高官在一个公开会议上暴跳如雷地说:三星竟然要进入半导体领域,简直太不象话了!半导体产业前景一片渺茫,能不能赚钱还不知道呢,干吗还要去沾它?还不如把眼前的事情搞得更好些!尽管政府不支持,三星还是咬牙进入的半导体领域,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行业确实给三星带来多次危机,但是在它一次次克服困境后,最终把三星带到了一片光明前景。

要进入现代半导体产业,三星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为了掌握半导体生产技术,1983年年中,三星派出了一个7人小组,赴美向Micron Technology公司学习。但是该公司并没有诚心要传授技术的意思,只是想拉他们入伙抵御日本人。7人小组仍然坚持低姿态虚心请教,至少把半导体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大概搞明白了。与此同时,三星在美国大举物色半导体专业人才,像加州大学的李任星博士、ZILOG公司技术中心总部部长李尚俊博士,都纷纷加盟三星,成为了三星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栋梁之材。

1983年9月,三星准备建第一个半导体工厂。开工仪式上,李秉哲会长下了一道死命令:必须半年内完工。这在当时最发达国家也要一年时间,对三星这个初生牛犊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三星人在拼命朝着目标努力,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1983年12月1日,三星召集国内外媒体,对外宣称:三星已开发出64K DRAM。使得国内外媒体大为震惊,因为从李会长宣布要搞半导体,到真正做出产品,只用了10个月时间。而此前日本同行曾经断言:到86年底,三星能做出64K DRAM就很不错了。1985年1月,三星再次对外宣布:开发出256K DRAM,使整个世界又一次惊叹!

三星的半导体产业也非一帆风顺。85年后半导体供给过剩,价格狂跌。几乎葬送了三星的半导体产业。但是它不但咬牙撑住,还加大了设备投资的力度。87年后,半导体价格回升,使三星缓过气来。但是紧接着TI公司起诉日韩公司的专利侵权案,又使三星卷入官司,最后是付了大笔专利费了事。92年,又有美国反倾销案又一次让三星半导体经历了生死劫。不管怎样,三星半导体还是挺过来了,现今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存储芯片供应商,而且在非存储芯片领域(SOC芯片等)也成为世界顶级厂商之一。

与此对应,1994年,联想公司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关于要不要做芯片设计的大争论。争论的双方是联想两个重量级人物,一方是公司掌门人柳传志,另一方是公司的技术权威倪光南。争论的结果自然是柳传志胜利了,但应该不是说服另一方得到的胜利。那次事件使柳倪这对曾经的亲密战友彻底翻脸了,后面的事情越闹越大,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现在来看,柳传志的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联想还没有足够的积累,还不足以具备进入核心技术领域所需要的条件。这点对照三星来看,至少缺了60年做贸工的积累。但是历史不一定简单重复,这里面还有一个历史机遇问题。当时,中国的“巨大中华”几乎同时在那时开始进入通信领域。联想也是想进入此领域的厂商之一。那几家在前面都没有几十年的贸工积累,也是凭着拼命精神和政府的支持,最后也闯出了1家中国通信业巨头——华为(现在已同时成为中国新科IT巨头)。这就引出一个颇具挑战的问题——联想当时进入芯片领域就一定不成吗?当然历史无法倒回去重演,联想就是联想,从此改“技工贸”为“贸工技”,走上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三星电子成功经验与联想电脑受挫教训

截止到2002年,三星电子在全球业界已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使得任何国际一流企业都不能小视。包括它的最大竞争对手索尼,也非常尊敬三星电子。索尼的总裁曾说过:“我每周都会看关于三星动向的报告”,可见其重视的程度。这一年三星电子的营业额338亿美元,盈利59亿美元。它的DRAM产量位居全球第一,闪存全球第二,手机全球第三,LCD显示器全球第一。也是这一年联想与三星电子对比,全部营业额加起来还不到三星电子利润的一半。它的市场业绩排名在全球领域是微不足道的,最好的台式PC在全球排在第10位。2003年,三星电子在两大业务方向上继续发力,手机已超过老牌对手摩托罗拉,上升到第二位;在液晶显示技术领域继续保持其领跑势头,已决定斥180亿美元巨资投产第七代LCD生产线,如果此举成功,三星电子将以无可争议的优势执世界LCD市场的牛耳。在这方面,三星的老对头索尼都不得不低下头来与它合作,合资打造LCD世界巨头。此时,联想集团开始正式研究是否要进入电视领域。这项工作由企划部、策略投资部、消费IT群组共同推进,历时近一年,经过了至少4轮论证,中间还包括了与麦肯锡一起论证。最终的结论是想做,但是在怎么做的方面仍然没有跳出老套路,还是OEM。其实想都不用想,联想的高层只能做出这种决策,他们最关心的是用最小代价把这个业务做起来,最好能支撑一块公司的营业额。至于这块业务能否培养出核心能力,能否具有竞争力,甚至能否赢利就无法顾及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联想这种拓展新业务的套路已不是新鲜事了,其结果也是有目共睹了。其他不说,手机业务的经营结果已经说明了问题。在此我也不妨再次大胆假设:联想的电视业务如果按照既定模式走下去,其结果不会比手机业务更好。经过对比,我们看到两家公司在拓展新业务方面的巨大差距,一方的做法是不做则已,要做就从根上做;另一方的做法是不管什么业务,只考虑从贴牌做起,表面上看似乎是很稳妥的做法,实际上业务不成功是最大的风险。

研究三星电子,有一个问题非常关键:到底三星的核心技术给它的发展带来了什么?三星电子在成功掌握存储、非存储芯片技术后,又陆续掌握了TFT-LCD、PDP、有机发光显示(OLED)、移动芯片、闪存芯片等核心技术。这里面可以看到一个规律:这些技术其实从根上都是半导体技术,这些半导体芯片技术其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前面对存储芯片技术的深度掌握,再拓展到其他芯片技术应该是容易多了。这点对于技术导向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些核心技术的支撑下,三星电子的四大支柱业务——移动网络(mobile network)、家庭网络(home network)、企业网络(office network)、核心部件开展得蓬蓬勃勃。它自主开发的移动CPU,通信专用芯片、小屏LCD直接支持它的移动通信业务;它的TFT-LCD、PDP、SOC等技术支持着高端电视,数字电视等业务;它的SOC、闪存等技术支持着数码相机、MP3等数码产品;甚至它利用技术组合开发出一款移动电脑,同时具备移动电话和MP3功能;另一款Smartphone(智能手机)融合了PDA功能。我们注意到,当三星掌握了各种相关核心技术以后,不光是有效降低了它的产品成本,使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一点似乎更重要,就是在对技术深入掌控之上的深度产品创新。这种创新完全属于一种游刃有余的创新,它是那些不掌握技术的企业所远远达不到的一种境界。这种创新境界我们可以在美国CES(世界消费电子展)上面明显感觉到。在2003年CES展会上,三星的展台从位置、展台布置、产品线齐全的、令人眼花缭乱的产品等各个方面占据了明显优势。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它的每一件产品都是精品,折射出对技术和用户需求的深入理解,也反映出它的技术实力,这种实力显然是模仿不出来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