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7月,中国民间投资增速大幅下降,国有控股投资反而上扬,让不少投资者感到意外。但有三位分析师表示,不必为此过分担忧。他们认为数据方面的问题导致这个趋势被夸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8.1%。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1%,增速创下纪录低点;而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1.8%,二者差距明显,引发投资者担忧。
不过,据彭博社报道,位于华盛顿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Nicholas Lardy表示,民间投资减速程度“没有官方数据显示的那么大”。
Lardy称,政府一年前对股市的干预似乎是导致今年上半年国有控股投资跃升的一个原因,当时政府为首的国有机构拿出一万多亿元人民币救市,从而进入不少尚未被国有资本所掌控的企业并成为重要或控股股东。他说,1月份之前的数据没有反映这类所有权变动。
“因此,国有控股投资在今年的大幅增长是真切的,但这个数据无法完全与之前的数据相比,因为今年数据包含了近来被划入国有范畴的企业的投资。” Lardy指出。
研究机构Rhodium Group与牛津经济研究院的经济学家Louis Kuijs也持有相同观点:“报告中暗含的2016年民间投资与国有控股投资之间突然出现令人感到害怕的差异属于误导性数据,决策者与市场不应产生不必要的担心。”
与此同时,Rhodium Research分析师Andrew Coflan也提到,民间和国有控股的变化只是于今年1月份才在统计上做出调整。“民间投资与整体固定资产投资无疑正在减速,但实际放缓可能没有官方数据显示的那么严重”
据路透社报道,对于民间投资减速这一现象,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韩志峰表示,鉴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出口疲软,以及结构性调整和成本上升,民间投资出现波动是正常的。但随着政府支持性措施开始产生影响,距离中国民间投资反弹不会太远。
韩志峰在接受路透采访时称,具体的反弹时间很难预测,因为取决于许多因素,但相信不会太久。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1-7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1.4%,比去年同期降低3.6个百分点。
此前政府采取多项措施促进民间投资,包括通过公私合作模式(又被称作“PPP模式”)引导民营企业进入基础建设项目,以及确保私人投资者与国企公平竞争的各项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7月4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表示将继续在简政放权、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降低企业成本负担等方面深入发力,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
今年1-7月的民间投资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35.4%;教育同比增长16.7%;卫生和社会工作同比增长17.2%;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则大幅下降30.5%。
这意味着,随着结构性调整的展开,民间投资中的传统行业陷入困境,但新兴行业依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