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杏酒家是成都餐饮界一块重要且神奇的金字“招牌”:
排队候餐奇观延续20年,每家店无一不是开业当天就爆满,从未间断,当地人甚至将它的排队场景称之为“红杏现象”;
扎根一座城市,就建立起不可撼动的“餐饮帝国”,年收入达到3.5亿元;
几道招牌菜传承20年,任时代如何变迁,口味和价格却坚持多年不变。
餐饮市场向来很少有品牌能称霸行业多年,尤其是在成都这样的美食之城。红杏是怎么做到的?
作者:蒋溪
红杏酒家是最早一批崛起的“新派川菜”代表。
1996年,老板黄信陵(现红杏董事长)在成都城郊开了第一家餐馆。尽管位置偏僻、环境也很简陋,红杏却凭借“味道好、性价比高”,赢得了挑剔的成都市民的喜欢。
之后红杏每开一家店,无一不是开业当天就爆满,从未间断。排队候餐的奇观延续了20年,当地人甚至将红杏的排队场景称之为“红杏现象”。现在红杏在成都已有6家分店,职工近2千人,年营业额约3.5亿元。
▲ 红杏酒家的招牌菜:红杏鸡、鳝段粉丝、红杏樟茶鸭。
从街边小店到“餐饮帝国”,红杏的秘诀是什么?“好吃、划算、有面子。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川菜上确实花了很多功夫。”在回答餐饮公会的提问时,红杏的品牌发展战略部总经理王永梅如此回答。
第一件事:对川菜的传承和坚守
黄信陵曾一度为川菜的失守痛心疾首,“许多酒楼的川菜已经被做得面目全非”。他提出要将“川菜传承”提升至企业战略高度,并作为经营重点,通过制度去强化执行。
正是这一坚守,“正宗川菜”成为了红杏的金字招牌,支撑红杏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餐饮市场中免受冲击,甚至“傲居群雄”。
▲ “红杏鳝段粉丝”等特色菜,连续多年单道菜年销售额超过百万元。
为了保证川菜的正宗,红杏每年都会投入大量人力与研发成本。
原材料:有专门的原辅材料生产基地,配料全由基地生产;各种时令菜从专业市场自行采购,品质与新鲜度都有保障。
菜品研发:建菜品开发室,设立菜品开发专项奖,鼓励厨师和研发人员对每道菜精雕细琢。
菜品设计:川菜讲究“百菜百味,一菜一格”,红杏便以此为基础探索研发菜品体系,传统老川菜与创新菜是菜单上的两大主角。
制作出品:厨房实行“定人定灶”,每个厨师最多负责四五个菜,少的只有一两个,以确保菜品的稳定性;后厨有完整的菜评档案,每道菜注明配料、火候、烹饪方法等信息,严格标准化。
厨师培训:大部分师傅为内配,外招师傅需经培训和考试、合格之后才能上岗。每筹备一家新店时,都需提前一年半开始厨师培训。
品控考核:每道菜都要经过餐前准备工作、餐中成品检查和餐后市场反馈三个程序;每个月各个店会进行考评和奖罚,从考核制度上确保对品质的完全把控。
而在传统老川菜制作上,红杏要求厨师严格按照川菜应有的的程序认真、反复地去做,以确保对老川菜“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返璞归真”。
第二件事:定位构筑竞争壁垒大众化不等于简单化
将大众餐饮引进高端“殿堂”,在规模化和高品质上做文章,提供优质服务,是红杏打造竞争壁垒的重要手段。
红杏的市场经营宗旨是:大众化、规模化、高品质。“大众化”意味着品牌定位面向普通消费者,市场扩大了,但竞争更为激烈,如果品牌没有独特的吸引力,很难形成壁垒。在红杏看来,大众化不是简单化。规模化的大众消费追求的是薄利多销,而想要多销,除了菜好吃、正宗,还需要在就餐环境、服务体验上同步跟进,才有可能长期抓住消费者的心。
从第二家分店开始,红杏就在营业面积、装修环境上以中高端标准要求自己。目前每家店的面积都在4千平米以上,风格设计都很考究,或古典或现代,气派十足。有的店仅仅装修投入就达到3000多万元。
在菜品和服务品质上的把控,红杏则是通过一系列的培训、考核和细节管理来进行层层把关,对于经常光顾的老客户,红杏甚至会建立资料档案,如口味、喜好和就餐习惯等记录在案,以便顾客下次再来时即可根据其喜好提前准备。
▲ 2008年开业的成都红杏锦华店,营业面积近万平米,50个特色餐饮包间,店内还有个240平方米的跌级式中庭空中花园。
第三件事:成本把控得当,严抓毛利率
无论规模、装修、服务档次怎样“高大上”,红杏的菜品始终保持较低价位。这就意味着红杏需要在成本把控上更为精细化,才有可能获得与同行相当甚至更高的盈利空间。为此,红杏研究出了一套自成体系的成本把控模式,通过对店上主要管理人员、公司采供部、财务部实行菜品毛利率考核,来完成成本控制。
以采购为例,红杏采取的是自行采购模式,无中间商加价环节;每家店每天进行原材料采购价格对比,实施严格的验货制度。
红杏每家店都配备专门的验货员,叶晓英就是其中一员。她每天的工作是将供货商送过来的大肠在称重之前将两端剪掉、去掉水分。仅这一环节,叶晓英一年就能为单店节约10多万元,央视在2008年还曾就叶晓英的事迹进行过专题报道。
第四件事:精细化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红杏素以细节管理见长,“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是红杏细节管理的精髓,细节管理被落实成了一个个可以量化执行的具体指标。
以考核为例,员工的绩效按照不同岗位设置量化标准,每个月对不同岗位员工抽查数次,考核成绩跟收益挂钩。如包间的服务人员考核是两大板块:1、销售额, 2、服务质量。而大厅的服务人员则是:1、大厅接待人数,2、服务质量。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在红杏看来,包间的销售额是硬指标,而大厅则是翻台率为根本,因此考核方式就应有所区别。
▲ 红杏的组织架构图。在组织架构上,红杏已演变成了管理部门与门店并行的模式,管理制度及岗位设置不断细化,让“专业人干专业事”。
▲黄信陵 :“餐饮业是竹子编成的篱笆,稍微不注意就有很多漏洞,要通过细节管理堵住漏洞,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件事:不盲目扩张先做强、后做大
与诸多靠以快速扩张博取名气的餐厅不同,红杏推崇的是“先做强、后做大”。到目前为止,旗下6家直营店,都扎根于成都本地, 有两家加盟店在南京。
“很多企业觉得店开得大一点会更有面子,我们反而认为生意状态好才是真正的品牌面子。如果前面不做踏实一点,后面的发展很难维继。”红杏认为,“做餐饮就要做铁蛋子型的企业,而不是气球型的企业,因为气球会爆。”
餐饮是门极为厚重的行业,需要注重细节,最核心的还是产品和文化,文化是所有基因的支撑。红杏精准地抓住了“川菜文化”这个基因,这是其发展壮大的厚重基石;再围绕这个基因沉淀和积累,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从而一步步成就餐饮界的“现象级”企业。
转载请发邮件至canyingonghui@163.com获取授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