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向印度学管理——与印度裔管理学大师的对话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向印度学管理——与印度裔管理学大师的对话

这是一场关于印度企业管理及企业家素质、印度企业国际化和企业创新等问题的探讨。

近邻印度的管理智慧一直被中国企业家和管理者所忽视。

为了更好地了解印度企业及企业家的优势,《清华管理评论》特邀剑桥大学嘉治商学院高级讲师尹一丁博士与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塔克商学院讲席教授、印度裔管理学大师维杰·戈文达拉扬(Vijay Govindarajan)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话,对印度企业管理及企业家素质、印度企业国际化和印度企业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印度管理哲学与思想

尹一丁:沃顿商学院的四人教授团队在2010年开展了一项关于印度高管的研究。他们一共采访了来自印度最大的98家企业的105位总裁,研究结果显示,这些高管在分析自身企业的成功原因时,没有一位将其归结为个人的领导才能或高管团队的能力,而是毫无例外地将成绩归功于企业的所有员工。

与此相反的是,欧美总裁往往会认为他们对金融市场和企业并购的运作技能及对企业的管理才能是自身企业成功的关键原因。

为什么印度高管和西方高管对自身企业成功的认知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这是否是印度式管理的一个鲜明特征?

维杰•戈文达:的确如此。和西方企业的总裁们相比,虽有个别例外,但总体而言,印度的企业领袖更为谦逊,这可以说是印度管理文化或模式的一个独特之处。

为什么印度企业领袖就算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也仍然如此谦逊?这和印度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印度文化背景下,所谓的领导力或领袖才能(leadership)不是自信,更非霸道和独断,而是谦卑(humility)。

尹一丁:为什么印度高管将领导才能理解为谦逊,而非强势和自信乃至于自高自大?

维杰•戈文达:这和印度文化中的宗教信仰息息相关。印度教是印度文化的基础,其核心的理念之一就是业力(karma)。这个概念其后成为源于印度教的佛教的基本教义。也就是说,我们前世今生的种种心念和行为会形成一种力量。在机缘成熟时,这股力量就会产生各种结果。

所以,印度的企业领袖们就算成功,也不会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因为他们至少会在潜意识中认为这一切的成功只是时机到时的业力使然,是一种远远超乎于自身能力甚至理解范畴的力量在作用,并非这个今生的所谓“我”一力而为之。

正因为此,他们在成功时很少有自我的膨胀,更谈不上傲慢自大。换句话说,他们的“我执”较少,自然也就更容易谦逊。从这个意义上说,谦逊不只是印度高管和商业领袖们的性格特征,而是印度国民性格中一个共有的特点。

而在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非常强调自我和竞争性。这种极端个人主义文化时刻将“我”字放在这个世界的中心。所以,在这些社会,成功人士更容易将一切成就归功于自己,而将失败推卸给他人。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西方企业中屡屡出现过度自信甚至自大的领导人则毫不出奇了。而对于印度企业领导人而言,他们也并非不自信,而是他们的自信来自于谦逊。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自信,更具有人格力量。

尹一丁:通过我对诸多印度企业家包括Wipro总裁的近距离观察,我很深切地感受到,除了没有骄横之气外,印度企业家也鲜有浮躁之气。他们比大多数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企业家显得更加淡定从容。

而当今中国企业家的一个通病就是浮躁和焦虑。这也是导致很多中国企业急功近利,难以潜心搞实业,缺乏长远的规划及打造高品质产品的工匠精神。为什么印度企业家会具有更为从容淡定的气质?

维杰•戈文达:印度企业家的这种特质也和印度的文化特征有直接关系。

在印度的文化背景下,人们认为人生诸事的结果是由两匹具有同样力道的马拉动的。一匹你可以驾驭和控制,代表个人的意愿、努力和行动。另一匹你无法控制,代表客观大环境和很多无法掌握甚至预料的因素和力量。

智慧的人生就是专注于那匹你可以控制的马,尽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职责,以使它带你驶向人生的目的地。同时,把不可控的因素从心中放下,不为其烦恼忧虑。这样就可以在人生的起伏中保持平和从容的心态。

很多人浮躁焦虑就是因为他们想去控制那匹根本无法驾驭的马。其结果必然是无助感和挫折感。他们自然会怨天尤人,无法从容淡定。印度文化的智慧就是一个人应该永远都只专注于那匹可以控制的马,而对于那匹不可控制的马就由它去吧。

印度企业的国际化

尹一丁:为什么印度企业和印裔总裁的国际化表现如此出色?

维杰•戈文达:印度企业及企业家的英语优势当然是一个原因,这让他们更容易和西方主流社会交流和合作,但更为核心的原因是印度企业家对多元文化环境的掌控能力。印度是一个文化相当多元化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印度就是一个联合国,有26种主要语言和7大宗教。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印度人天生就具有文化敏感性和应对多元文化造成的复杂环境的能力。

同时,由于印度具有广阔的海岸线,临近中亚、中东和非洲。长久以来印度人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旅行、经商和侨居。可以这么说,很早以前,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就已经有了印度人的身影。

另外,印度历史上曾多次遭遇外族入侵,近代,印度又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这些多元文化长期以来的互动使得印度人非常习惯于文化的相异性,也对外族文化相当包容。因此,印度人在心态上从不拒绝外国人,而是接受他们。英国的殖民统治也让印度人对西方文化有了自己的理解,加上语言的优势,他们也就很容易融入西方社会。

印度的企业创新

尹一丁:作为创新领域的专家,您认为,一般而言,企业应该如何有效创新?

维杰•戈文达:我在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刚刚出版的新书正好就回答这个问题。这本书的书名是“三个盒子方案:企业创新战略”(《The Three-Box Solution: A Strategy forLeading Innovation》)。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企业创新的关键是管理好过去、现在及将来的战略和创新需求。我用三个盒子来比喻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时间段。任何企业的时间和资源都很有限,一定要在管理过去的产品和流程,现今的运营需求,以及开创将来市场的新产品和模式三者之间找到战略均衡。

一个真正具有持久创新能力的企业具有不断放弃过去的勇气和能力,也就是敢于壮士断腕,不断变革并重塑自己。同时,也能够优化现今的产品和业务,以维持现金流。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强大的企业都有开创崭新产品和商业模式,并重新创造市场的能力。

优秀的创新企业就是那些能够成功管理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不同的战略重点的多面手。放弃和转型并不容易,需要强大的心力、文化和变革能力。打造将来更是充满了不确定性,需要企业领导者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能够把这“三个盒子”都管理好,并且将三者的负面冲突都降低到最小的企业并不多见。这需要企业和其领导人具备比较完整的管理能力和核心技能。

印度企业中成功管理好这三个盒子并取得出色的创新成就的则非Mahindra汽车集团莫属。

尹一丁:在今天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对一个企业而言,能够同时把握好这三个战略需求非常不容易。您认为印度文化中有哪些优势有助于企业实施这样的创新战略?

维杰•戈文达:印度教中有三个主要的神或上帝,即维什奴(Vishhu),世瓦(Shiva)和布拉玛(Brahma)。他们在宇宙中各自有自己的职责。维什奴是维护之神(preservation),世瓦是毁灭之神,而布拉玛是创造之神。

在企业管理的背景下,我们可以说企业首先要扮演维什奴的角色,维护和保留它现有的技能和业务。同时,它也要扮演世瓦的角色,摧毁不再具有生机的原有业务和模式。另外,它更要扮演布拉玛的角色,创造出一个新的将来,以代替被摧毁的过去。

根据印度教的哲学,创造、维护和摧毁是一个周而复始无穷无尽的循环,它既无始也无终。而且这三个神在维系宇宙和万物的过程中各司其职,发挥同样重要的作用。

印度教哲学还认为,虽然变革在发生时可能很剧烈而激进,但导致变革的过程往往是缓慢渐进的。所以,管理企业和创新是一个无穷无尽,渐进过程和激进结果交互的动态过程。这种哲学理念确实可以帮助印度企业更好地理解创造、维护和摧毁三种力量或状态的意义。

当然,对这三种战略需要的管理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问题,针对于其它的具体管理运用是跨文化的。印度也有很多企业无法管理好这三个盒子,西方也有不少企业能够管理好这三个盒子。但因为印度具有这个文化传统,印度企业更加容易理解三个盒子理论的精髓。

来源:清华管理评论

原标题:近邻的智慧:向印度学管理 ——与印度裔管理学大师维杰•戈文达拉扬对话

最新更新时间:09/06 11:43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向印度学管理——与印度裔管理学大师的对话

这是一场关于印度企业管理及企业家素质、印度企业国际化和企业创新等问题的探讨。

近邻印度的管理智慧一直被中国企业家和管理者所忽视。

为了更好地了解印度企业及企业家的优势,《清华管理评论》特邀剑桥大学嘉治商学院高级讲师尹一丁博士与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塔克商学院讲席教授、印度裔管理学大师维杰·戈文达拉扬(Vijay Govindarajan)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话,对印度企业管理及企业家素质、印度企业国际化和印度企业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印度管理哲学与思想

尹一丁:沃顿商学院的四人教授团队在2010年开展了一项关于印度高管的研究。他们一共采访了来自印度最大的98家企业的105位总裁,研究结果显示,这些高管在分析自身企业的成功原因时,没有一位将其归结为个人的领导才能或高管团队的能力,而是毫无例外地将成绩归功于企业的所有员工。

与此相反的是,欧美总裁往往会认为他们对金融市场和企业并购的运作技能及对企业的管理才能是自身企业成功的关键原因。

为什么印度高管和西方高管对自身企业成功的认知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这是否是印度式管理的一个鲜明特征?

维杰•戈文达:的确如此。和西方企业的总裁们相比,虽有个别例外,但总体而言,印度的企业领袖更为谦逊,这可以说是印度管理文化或模式的一个独特之处。

为什么印度企业领袖就算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也仍然如此谦逊?这和印度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印度文化背景下,所谓的领导力或领袖才能(leadership)不是自信,更非霸道和独断,而是谦卑(humility)。

尹一丁:为什么印度高管将领导才能理解为谦逊,而非强势和自信乃至于自高自大?

维杰•戈文达:这和印度文化中的宗教信仰息息相关。印度教是印度文化的基础,其核心的理念之一就是业力(karma)。这个概念其后成为源于印度教的佛教的基本教义。也就是说,我们前世今生的种种心念和行为会形成一种力量。在机缘成熟时,这股力量就会产生各种结果。

所以,印度的企业领袖们就算成功,也不会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因为他们至少会在潜意识中认为这一切的成功只是时机到时的业力使然,是一种远远超乎于自身能力甚至理解范畴的力量在作用,并非这个今生的所谓“我”一力而为之。

正因为此,他们在成功时很少有自我的膨胀,更谈不上傲慢自大。换句话说,他们的“我执”较少,自然也就更容易谦逊。从这个意义上说,谦逊不只是印度高管和商业领袖们的性格特征,而是印度国民性格中一个共有的特点。

而在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非常强调自我和竞争性。这种极端个人主义文化时刻将“我”字放在这个世界的中心。所以,在这些社会,成功人士更容易将一切成就归功于自己,而将失败推卸给他人。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西方企业中屡屡出现过度自信甚至自大的领导人则毫不出奇了。而对于印度企业领导人而言,他们也并非不自信,而是他们的自信来自于谦逊。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自信,更具有人格力量。

尹一丁:通过我对诸多印度企业家包括Wipro总裁的近距离观察,我很深切地感受到,除了没有骄横之气外,印度企业家也鲜有浮躁之气。他们比大多数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企业家显得更加淡定从容。

而当今中国企业家的一个通病就是浮躁和焦虑。这也是导致很多中国企业急功近利,难以潜心搞实业,缺乏长远的规划及打造高品质产品的工匠精神。为什么印度企业家会具有更为从容淡定的气质?

维杰•戈文达:印度企业家的这种特质也和印度的文化特征有直接关系。

在印度的文化背景下,人们认为人生诸事的结果是由两匹具有同样力道的马拉动的。一匹你可以驾驭和控制,代表个人的意愿、努力和行动。另一匹你无法控制,代表客观大环境和很多无法掌握甚至预料的因素和力量。

智慧的人生就是专注于那匹你可以控制的马,尽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职责,以使它带你驶向人生的目的地。同时,把不可控的因素从心中放下,不为其烦恼忧虑。这样就可以在人生的起伏中保持平和从容的心态。

很多人浮躁焦虑就是因为他们想去控制那匹根本无法驾驭的马。其结果必然是无助感和挫折感。他们自然会怨天尤人,无法从容淡定。印度文化的智慧就是一个人应该永远都只专注于那匹可以控制的马,而对于那匹不可控制的马就由它去吧。

印度企业的国际化

尹一丁:为什么印度企业和印裔总裁的国际化表现如此出色?

维杰•戈文达:印度企业及企业家的英语优势当然是一个原因,这让他们更容易和西方主流社会交流和合作,但更为核心的原因是印度企业家对多元文化环境的掌控能力。印度是一个文化相当多元化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印度就是一个联合国,有26种主要语言和7大宗教。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印度人天生就具有文化敏感性和应对多元文化造成的复杂环境的能力。

同时,由于印度具有广阔的海岸线,临近中亚、中东和非洲。长久以来印度人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旅行、经商和侨居。可以这么说,很早以前,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就已经有了印度人的身影。

另外,印度历史上曾多次遭遇外族入侵,近代,印度又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这些多元文化长期以来的互动使得印度人非常习惯于文化的相异性,也对外族文化相当包容。因此,印度人在心态上从不拒绝外国人,而是接受他们。英国的殖民统治也让印度人对西方文化有了自己的理解,加上语言的优势,他们也就很容易融入西方社会。

印度的企业创新

尹一丁:作为创新领域的专家,您认为,一般而言,企业应该如何有效创新?

维杰•戈文达:我在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刚刚出版的新书正好就回答这个问题。这本书的书名是“三个盒子方案:企业创新战略”(《The Three-Box Solution: A Strategy forLeading Innovation》)。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企业创新的关键是管理好过去、现在及将来的战略和创新需求。我用三个盒子来比喻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时间段。任何企业的时间和资源都很有限,一定要在管理过去的产品和流程,现今的运营需求,以及开创将来市场的新产品和模式三者之间找到战略均衡。

一个真正具有持久创新能力的企业具有不断放弃过去的勇气和能力,也就是敢于壮士断腕,不断变革并重塑自己。同时,也能够优化现今的产品和业务,以维持现金流。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强大的企业都有开创崭新产品和商业模式,并重新创造市场的能力。

优秀的创新企业就是那些能够成功管理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不同的战略重点的多面手。放弃和转型并不容易,需要强大的心力、文化和变革能力。打造将来更是充满了不确定性,需要企业领导者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能够把这“三个盒子”都管理好,并且将三者的负面冲突都降低到最小的企业并不多见。这需要企业和其领导人具备比较完整的管理能力和核心技能。

印度企业中成功管理好这三个盒子并取得出色的创新成就的则非Mahindra汽车集团莫属。

尹一丁:在今天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对一个企业而言,能够同时把握好这三个战略需求非常不容易。您认为印度文化中有哪些优势有助于企业实施这样的创新战略?

维杰•戈文达:印度教中有三个主要的神或上帝,即维什奴(Vishhu),世瓦(Shiva)和布拉玛(Brahma)。他们在宇宙中各自有自己的职责。维什奴是维护之神(preservation),世瓦是毁灭之神,而布拉玛是创造之神。

在企业管理的背景下,我们可以说企业首先要扮演维什奴的角色,维护和保留它现有的技能和业务。同时,它也要扮演世瓦的角色,摧毁不再具有生机的原有业务和模式。另外,它更要扮演布拉玛的角色,创造出一个新的将来,以代替被摧毁的过去。

根据印度教的哲学,创造、维护和摧毁是一个周而复始无穷无尽的循环,它既无始也无终。而且这三个神在维系宇宙和万物的过程中各司其职,发挥同样重要的作用。

印度教哲学还认为,虽然变革在发生时可能很剧烈而激进,但导致变革的过程往往是缓慢渐进的。所以,管理企业和创新是一个无穷无尽,渐进过程和激进结果交互的动态过程。这种哲学理念确实可以帮助印度企业更好地理解创造、维护和摧毁三种力量或状态的意义。

当然,对这三种战略需要的管理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问题,针对于其它的具体管理运用是跨文化的。印度也有很多企业无法管理好这三个盒子,西方也有不少企业能够管理好这三个盒子。但因为印度具有这个文化传统,印度企业更加容易理解三个盒子理论的精髓。

来源:清华管理评论

原标题:近邻的智慧:向印度学管理 ——与印度裔管理学大师维杰•戈文达拉扬对话

最新更新时间:09/06 11:43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