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梅尔维尔逝世125周年:你不能只知道他的《白鲸》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梅尔维尔逝世125周年:你不能只知道他的《白鲸》

这位以《白鲸》扬名于世的文学大家,他的人生经历和创作世界远比我们想象得丰富和精彩。

“有些人死在退潮里、有些人死在浅水滩里、有些人却死在洪水里。”《白鲸》中,船长埃哈伯最后一次追击白鲸莫比·狄克时,对阻拦他的大副斯达巴克说的话,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

很多读者认识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都是从这本《白鲸》开始。小说讲述了一位被白鲨莫比·狄克咬掉一条腿的船长,为报仇而最终与它同归于尽的故事。起初,《白鲸》因篇幅太长等原因,并未引起大众注意,在出版70年后,即1920年,它才因惊险的情节、细致的刻画,加之以捕鲸业为基石展开的、糅合了政治、生态、宗教等多重元素的故事,在出版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使梅尔维尔本人坐上了神坛。《白鲸》被英国作家毛姆称赞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而梅尔维尔本人也被普遍认为是美国文学的巅峰人物之一。

赫尔曼·梅尔维尔

1819年,梅尔维尔出生在纽约市的一个名望之家。年幼时的他受到了良好教育,并养成了博览群书的习惯,但因家庭后遭破产以及父亲离世,而不得不辍学打工。家庭的不幸与环境的骤变,使梅尔维尔的性格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他开始变得深沉忧郁。1838年,19岁的梅尔维尔到一艘开往英国的货轮上工作,这使他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艰苦危险的海上生活、相互平等的船员,以及拥有至高权威的船长等,这一切都让梅尔维尔感到惊讶。在1841到1844年间,从英国返回后的梅尔维尔在捕鲸船“ 阿古希耐” 号上当水手,而这段航行经历也使他丰富了自身见闻,并使其思想趋于独立成熟。“这四年的航海生涯成为了我和同伴们的‘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梅尔维尔曾笑称。几经波折后,他回到了家乡纽约,并开始进行文学创作。

1846年,梅尔维尔的小说《泰比》出版,并于次年发表《奥姆》,这两部作品的题材都源于他在马克萨斯群岛上与食人族“泰皮人”长达一个月的共同生活。梅尔维尔笔下的土著风情和恰当的幽默曾使这两本书畅销一时,但下一部作品《玛迪》的销量却十分惨淡。究其原因,是因为作者本人将《玛迪》的重点放在了对深奥的哲学领域的探索上,并借波利尼亚人的寓言故事来讽刺西方文明,这一做法并未引起读者兴趣。好在5年后,他发表了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白鲸》。

《白鲸》插图

纵读梅尔维尔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真实详尽的、带有自传性质的描写”是其最明显的特点之一。《泰比》、《奥姆》以及《玛迪》等早期作品,都是由梅尔维尔依据某些史实和自身经历写成,但他笔下那细致的描写并不枯燥,反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事实上,《泰比》虽有梅尔维尔想像的部分内容,但他似乎并没有把这本书当作小说看待。在序文里,梅尔维尔强调自己"急着要把未加丝毫渲染的实际情况叙述出来",还在小说里插印了一幅地图,加了一些文件式的篇章。这凸显了梅尔维尔在写作中的纪实风格,而究其原因,除了作家本人的创作思想影响之外,他在航海过程中的自身经历也十分重要。

除此之外,梅尔维尔的写作还带有浓烈的象征与寓言意味。他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借笔下的人物说出自己的自然观及其他思想。《白鲸》道出了“人类应该探索自然,而非狂妄地反抗自然,不然就会导致毁灭”这一观念,而在《玛迪》中,梅尔维尔大谈特谈他在哲学领域的思考,并对西方文明进行了讽刺与批判。在故事里,有些海岛代表人类的愚昧(宗教上的教条主义等),有的海岛则暗指某些具体国家(多敏诺拉指英国,韦文札指美国),因此,作者对这些海岛及人民的批判也就多了一重意味。

在1891年的今天,梅尔维尔离开了人世,留下了15部小说集及诗集。这些作品不仅使他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更使读者在感受刺激的冒险故事之外,得以窥见梅尔维尔本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界面遴选了包括《白鲸》在内的5部作品,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位文学大师的创作魅力。

《白鲸》

内容简介:

捕鲸船“裴廊德”号船长埃哈伯,在一次捕鲸过程中,被白鲸莫比·狄克咬掉了一条腿,因此他决心复仇,想追捕这条白鲸。在几乎兜遍了全世界后,埃哈伯终于再次与莫比·狄克相遇。经过三天追踪,他用鱼叉击中白鲸,但船却被白鲸撞破,埃哈伯被鱼叉上的绳子缠住,带人海中。最后,全船人落海,只有水手以实玛利一人得救,来向人们讲述这个故事。

推荐理由:

这本被誉为“捕鲸业百科丛书”的作品向来被视为梅尔维尔的登峰造极之作,亦是美国经典文学作品之一。它讲述了一个惊险刺激的复仇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代表人类的船长埃哈伯勇敢、富有实干精神,俨然是英雄的化身,而代表自然的白鲸莫比·狄克天真无邪,却又令人感到恐惧,是善与恶的结合。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这部受《圣经》影响深刻的作品,与《圣经》一样,要求人类小心地控制自然,而不是肆无忌惮地去征服它。毛姆曾这样盛赞《白鲸》——“梅尔维尔的风格在《白鲸》中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壮观、宏亮、雄伟、雄辩。据我看,没有哪一位现代作家达到这种境地。”

一句话书摘:

埃哈伯大吼:“捕了连续不断的四十年的鲸!四十年的缺衣少食,出生入死,风里来雨里去!四十年在这没有半点怜惜之心的海上过!四十年来我埃哈伯抛弃了平平安安的乡土,四十年来一直在和深不可测的大洋上的凶险开战!”

《玛迪》

内容简介:

塔纪在一次捕鲸旅行中和几个伙伴出逃,在将要看到陆地时,却不料碰见当地的玛迪人正要将一个名叫伊拉的可爱的白种女郎拿来祭神。塔纪为了拯救这个女郎,杀死了老祭司。到达玛迪后,塔纪被当地人敬如神灵,却没想到伊拉失踪了。塔纪决定带着四个玛迪人,踏上了寻找伊拉的旅途。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读来令人有些混乱的书,但瑕不掩瑜,《玛迪》仍是梅尔维尔作品中值得阅读的一本。抛去作者在书中对于哲学的探讨,这本书的政治意味也颇值得玩味。小说中,梅尔维尔假托虚构的国家讽刺了美国的民主制和南部盛行的蓄奴制,并谴责了19世纪上半叶西方殖民扩张时期的自我膨胀和帝国冲动意识。在英雄救美的故事外表下,《玛迪》有着关怀殖民政治的主张。但是,从少女伊拉和主人公塔纪的塑造来看,这本书仍未摆脱欧洲中心论中的“白人优越”思想的阴影,大概也算是小说的缺憾之一罢。

一句话书摘:

我们出发了!下桁大横帆和中桅帆均已扬起;挂有珊瑚的锚在船头吊著晃来晃去;三支最高的桅帆给轻风吹动,轻风像猎犬的吠声一路跟著我们。船桅上下的帆均已张开,帆杠向两边伸出,加上许多副帆,使我们看起来像只张开两翼的鹰隼,将帆影撒在海面上,摇摇摆摆地劈开海水。

《皮埃尔》

内容简介:

皮埃尔是一个幸运的青年,命运给了他漂亮的仪表、良好的家世、才能,以及一个美丽的未婚妻。后来,一位自称是皮埃尔亡父的私生女,即他同父异母的妹妹的女性,进入了他的生活。他非常喜欢这个妹妹,并把她接到纽约。不可置信的是,皮埃尔由于突如其来的迷恋而娶了她,这使他母亲活活被气死,未婚妻一蹶不振。皮埃尔变得一文不名,开始以写作为生。但是,在绝望中写作的皮埃尔写出来的是一本疯狂的书,哪个出版商都不肯碰它。

推荐理由:

这是梅尔维尔第一次在写作中离开海洋和航行,转用第三人称写一个当时的美国故事。在这个阴暗沉闷的故事中,主人公皮埃尔多次经历命运的转折。他挣扎、迷茫,甚至绝望地怀疑或否定自己及一切。如同爱伦·坡笔下的许多主角一样,皮埃尔其实也是作者的一个投影,透露了梅尔维尔和美国疏远的程度。在过去,梅尔维尔是个狂热的民主主义者,然而随着对愚妄的公众逐渐失去信心,他的民主信念有了限度,乐观情绪也受到了打击。

一句话书摘:

当他这个来自城市的旅居者早早地走进田野,以惊奇的目光去看待碧绿金黄世界的那些令人入迷的方面时,他发现乡村里有一些奇怪的夏日早晨。没有一朵花在摇曳,树木忘记了摆动,小草本身好像已经停止了生长。

《水手比利·巴德》

内容简介:

青年水手比利·巴德为人和善,年轻漂亮,受到船员的爱戴。不幸的是,比利受到军械师克拉盖特的嫉妒,被陷害之后无法用言语辩解,一怒之下便一拳打死了克拉盖特,迫于军法,比利最终受到绞刑。临上绞刑架前,巴德喊着“上帝保佑维尔船长”,他的身影也将印在大家心里。

推荐理由:

这是一场关于法律和正义的交锋和较量。在《水手比利·巴德》中,善良、正义的比利是“美”的化身,也是正义的代表;奸诈、猥琐的军械师克拉盖特则代表了“丑”与“恶”。当比利杀死了克拉盖特后,他是否能免于法律的制裁?小说已经给出了答案。另外,在对正义和法律两者的探讨之外,相比早期的对于冒险的精细刻画,晚年的梅尔维尔在这部作品着墨最多的是冷峻犀利的分析。这在增加阅读的困难的同时,也能让沉浸其中的读者获得更多的阅读快感和艺术享受。

一句话书摘:

如果说那位好心的牧师这么做是徒劳的——他争取用类似于旧墓碑上的骷髅、面盘和十字骨所表达的死亡观来打动那位年轻的野蛮人,那么从一切迹象来看,他努力让他去了解拯救和救世主思想的重要性也同样是白费力气。

《骗子的化装表演》

内容简介:

愚人节当日,密西西比河上一艘名为“信仰号”的汽船由圣路易斯开往新奥尔良,船上的乘客鱼龙混杂,一场场接连不断的行骗活动便在这样的环境中展开。

推荐理由:

这是梅尔维尔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小说。在疾病交加、几近崩溃的的状态下,他写下了这个弥漫着讽刺与绝望情绪的故事。小说里处处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骗局,人性的丑恶和肮脏的拜金主义被刻画得入木三分。《骗子的化装表演》与《白鲸》这类冒险故事相比,多了一份阴暗,而梅尔维尔在书中的第一章“爱人类者与厌人类者”中的语句也引人深思——“人生就是一场化装的野餐会;每个人必须参与其中,扮演一个角色,时刻准备好以明智的方式来扮演一个傻瓜。便装加入、闷闷不乐、做一个自以为聪明的人,只会使你自己感到不适,并且大煞风景。”

一句话书摘:

草药医生对病人说:“当你虚弱、绝望之时,就是通过信仰获取力量的时候;点起信仰的火焰,尽管已是一片灰烬。希望就在信仰之中,你对我有多少信心,我就会赋予你多大希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梅尔维尔逝世125周年:你不能只知道他的《白鲸》

这位以《白鲸》扬名于世的文学大家,他的人生经历和创作世界远比我们想象得丰富和精彩。

“有些人死在退潮里、有些人死在浅水滩里、有些人却死在洪水里。”《白鲸》中,船长埃哈伯最后一次追击白鲸莫比·狄克时,对阻拦他的大副斯达巴克说的话,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

很多读者认识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都是从这本《白鲸》开始。小说讲述了一位被白鲨莫比·狄克咬掉一条腿的船长,为报仇而最终与它同归于尽的故事。起初,《白鲸》因篇幅太长等原因,并未引起大众注意,在出版70年后,即1920年,它才因惊险的情节、细致的刻画,加之以捕鲸业为基石展开的、糅合了政治、生态、宗教等多重元素的故事,在出版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使梅尔维尔本人坐上了神坛。《白鲸》被英国作家毛姆称赞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而梅尔维尔本人也被普遍认为是美国文学的巅峰人物之一。

赫尔曼·梅尔维尔

1819年,梅尔维尔出生在纽约市的一个名望之家。年幼时的他受到了良好教育,并养成了博览群书的习惯,但因家庭后遭破产以及父亲离世,而不得不辍学打工。家庭的不幸与环境的骤变,使梅尔维尔的性格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他开始变得深沉忧郁。1838年,19岁的梅尔维尔到一艘开往英国的货轮上工作,这使他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艰苦危险的海上生活、相互平等的船员,以及拥有至高权威的船长等,这一切都让梅尔维尔感到惊讶。在1841到1844年间,从英国返回后的梅尔维尔在捕鲸船“ 阿古希耐” 号上当水手,而这段航行经历也使他丰富了自身见闻,并使其思想趋于独立成熟。“这四年的航海生涯成为了我和同伴们的‘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梅尔维尔曾笑称。几经波折后,他回到了家乡纽约,并开始进行文学创作。

1846年,梅尔维尔的小说《泰比》出版,并于次年发表《奥姆》,这两部作品的题材都源于他在马克萨斯群岛上与食人族“泰皮人”长达一个月的共同生活。梅尔维尔笔下的土著风情和恰当的幽默曾使这两本书畅销一时,但下一部作品《玛迪》的销量却十分惨淡。究其原因,是因为作者本人将《玛迪》的重点放在了对深奥的哲学领域的探索上,并借波利尼亚人的寓言故事来讽刺西方文明,这一做法并未引起读者兴趣。好在5年后,他发表了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白鲸》。

《白鲸》插图

纵读梅尔维尔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真实详尽的、带有自传性质的描写”是其最明显的特点之一。《泰比》、《奥姆》以及《玛迪》等早期作品,都是由梅尔维尔依据某些史实和自身经历写成,但他笔下那细致的描写并不枯燥,反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事实上,《泰比》虽有梅尔维尔想像的部分内容,但他似乎并没有把这本书当作小说看待。在序文里,梅尔维尔强调自己"急着要把未加丝毫渲染的实际情况叙述出来",还在小说里插印了一幅地图,加了一些文件式的篇章。这凸显了梅尔维尔在写作中的纪实风格,而究其原因,除了作家本人的创作思想影响之外,他在航海过程中的自身经历也十分重要。

除此之外,梅尔维尔的写作还带有浓烈的象征与寓言意味。他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借笔下的人物说出自己的自然观及其他思想。《白鲸》道出了“人类应该探索自然,而非狂妄地反抗自然,不然就会导致毁灭”这一观念,而在《玛迪》中,梅尔维尔大谈特谈他在哲学领域的思考,并对西方文明进行了讽刺与批判。在故事里,有些海岛代表人类的愚昧(宗教上的教条主义等),有的海岛则暗指某些具体国家(多敏诺拉指英国,韦文札指美国),因此,作者对这些海岛及人民的批判也就多了一重意味。

在1891年的今天,梅尔维尔离开了人世,留下了15部小说集及诗集。这些作品不仅使他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更使读者在感受刺激的冒险故事之外,得以窥见梅尔维尔本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界面遴选了包括《白鲸》在内的5部作品,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位文学大师的创作魅力。

《白鲸》

内容简介:

捕鲸船“裴廊德”号船长埃哈伯,在一次捕鲸过程中,被白鲸莫比·狄克咬掉了一条腿,因此他决心复仇,想追捕这条白鲸。在几乎兜遍了全世界后,埃哈伯终于再次与莫比·狄克相遇。经过三天追踪,他用鱼叉击中白鲸,但船却被白鲸撞破,埃哈伯被鱼叉上的绳子缠住,带人海中。最后,全船人落海,只有水手以实玛利一人得救,来向人们讲述这个故事。

推荐理由:

这本被誉为“捕鲸业百科丛书”的作品向来被视为梅尔维尔的登峰造极之作,亦是美国经典文学作品之一。它讲述了一个惊险刺激的复仇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代表人类的船长埃哈伯勇敢、富有实干精神,俨然是英雄的化身,而代表自然的白鲸莫比·狄克天真无邪,却又令人感到恐惧,是善与恶的结合。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这部受《圣经》影响深刻的作品,与《圣经》一样,要求人类小心地控制自然,而不是肆无忌惮地去征服它。毛姆曾这样盛赞《白鲸》——“梅尔维尔的风格在《白鲸》中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壮观、宏亮、雄伟、雄辩。据我看,没有哪一位现代作家达到这种境地。”

一句话书摘:

埃哈伯大吼:“捕了连续不断的四十年的鲸!四十年的缺衣少食,出生入死,风里来雨里去!四十年在这没有半点怜惜之心的海上过!四十年来我埃哈伯抛弃了平平安安的乡土,四十年来一直在和深不可测的大洋上的凶险开战!”

《玛迪》

内容简介:

塔纪在一次捕鲸旅行中和几个伙伴出逃,在将要看到陆地时,却不料碰见当地的玛迪人正要将一个名叫伊拉的可爱的白种女郎拿来祭神。塔纪为了拯救这个女郎,杀死了老祭司。到达玛迪后,塔纪被当地人敬如神灵,却没想到伊拉失踪了。塔纪决定带着四个玛迪人,踏上了寻找伊拉的旅途。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读来令人有些混乱的书,但瑕不掩瑜,《玛迪》仍是梅尔维尔作品中值得阅读的一本。抛去作者在书中对于哲学的探讨,这本书的政治意味也颇值得玩味。小说中,梅尔维尔假托虚构的国家讽刺了美国的民主制和南部盛行的蓄奴制,并谴责了19世纪上半叶西方殖民扩张时期的自我膨胀和帝国冲动意识。在英雄救美的故事外表下,《玛迪》有着关怀殖民政治的主张。但是,从少女伊拉和主人公塔纪的塑造来看,这本书仍未摆脱欧洲中心论中的“白人优越”思想的阴影,大概也算是小说的缺憾之一罢。

一句话书摘:

我们出发了!下桁大横帆和中桅帆均已扬起;挂有珊瑚的锚在船头吊著晃来晃去;三支最高的桅帆给轻风吹动,轻风像猎犬的吠声一路跟著我们。船桅上下的帆均已张开,帆杠向两边伸出,加上许多副帆,使我们看起来像只张开两翼的鹰隼,将帆影撒在海面上,摇摇摆摆地劈开海水。

《皮埃尔》

内容简介:

皮埃尔是一个幸运的青年,命运给了他漂亮的仪表、良好的家世、才能,以及一个美丽的未婚妻。后来,一位自称是皮埃尔亡父的私生女,即他同父异母的妹妹的女性,进入了他的生活。他非常喜欢这个妹妹,并把她接到纽约。不可置信的是,皮埃尔由于突如其来的迷恋而娶了她,这使他母亲活活被气死,未婚妻一蹶不振。皮埃尔变得一文不名,开始以写作为生。但是,在绝望中写作的皮埃尔写出来的是一本疯狂的书,哪个出版商都不肯碰它。

推荐理由:

这是梅尔维尔第一次在写作中离开海洋和航行,转用第三人称写一个当时的美国故事。在这个阴暗沉闷的故事中,主人公皮埃尔多次经历命运的转折。他挣扎、迷茫,甚至绝望地怀疑或否定自己及一切。如同爱伦·坡笔下的许多主角一样,皮埃尔其实也是作者的一个投影,透露了梅尔维尔和美国疏远的程度。在过去,梅尔维尔是个狂热的民主主义者,然而随着对愚妄的公众逐渐失去信心,他的民主信念有了限度,乐观情绪也受到了打击。

一句话书摘:

当他这个来自城市的旅居者早早地走进田野,以惊奇的目光去看待碧绿金黄世界的那些令人入迷的方面时,他发现乡村里有一些奇怪的夏日早晨。没有一朵花在摇曳,树木忘记了摆动,小草本身好像已经停止了生长。

《水手比利·巴德》

内容简介:

青年水手比利·巴德为人和善,年轻漂亮,受到船员的爱戴。不幸的是,比利受到军械师克拉盖特的嫉妒,被陷害之后无法用言语辩解,一怒之下便一拳打死了克拉盖特,迫于军法,比利最终受到绞刑。临上绞刑架前,巴德喊着“上帝保佑维尔船长”,他的身影也将印在大家心里。

推荐理由:

这是一场关于法律和正义的交锋和较量。在《水手比利·巴德》中,善良、正义的比利是“美”的化身,也是正义的代表;奸诈、猥琐的军械师克拉盖特则代表了“丑”与“恶”。当比利杀死了克拉盖特后,他是否能免于法律的制裁?小说已经给出了答案。另外,在对正义和法律两者的探讨之外,相比早期的对于冒险的精细刻画,晚年的梅尔维尔在这部作品着墨最多的是冷峻犀利的分析。这在增加阅读的困难的同时,也能让沉浸其中的读者获得更多的阅读快感和艺术享受。

一句话书摘:

如果说那位好心的牧师这么做是徒劳的——他争取用类似于旧墓碑上的骷髅、面盘和十字骨所表达的死亡观来打动那位年轻的野蛮人,那么从一切迹象来看,他努力让他去了解拯救和救世主思想的重要性也同样是白费力气。

《骗子的化装表演》

内容简介:

愚人节当日,密西西比河上一艘名为“信仰号”的汽船由圣路易斯开往新奥尔良,船上的乘客鱼龙混杂,一场场接连不断的行骗活动便在这样的环境中展开。

推荐理由:

这是梅尔维尔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小说。在疾病交加、几近崩溃的的状态下,他写下了这个弥漫着讽刺与绝望情绪的故事。小说里处处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骗局,人性的丑恶和肮脏的拜金主义被刻画得入木三分。《骗子的化装表演》与《白鲸》这类冒险故事相比,多了一份阴暗,而梅尔维尔在书中的第一章“爱人类者与厌人类者”中的语句也引人深思——“人生就是一场化装的野餐会;每个人必须参与其中,扮演一个角色,时刻准备好以明智的方式来扮演一个傻瓜。便装加入、闷闷不乐、做一个自以为聪明的人,只会使你自己感到不适,并且大煞风景。”

一句话书摘:

草药医生对病人说:“当你虚弱、绝望之时,就是通过信仰获取力量的时候;点起信仰的火焰,尽管已是一片灰烬。希望就在信仰之中,你对我有多少信心,我就会赋予你多大希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