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将夜
韩国总统朴槿惠,
一夜之间面临下台危机。
至于原因,
简直魔幻又狗血。
有说:
“八神女”干政,
总统成傀儡。
这难道是“红颜祸国”的节奏!
周武王伐纣时说:“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母鸡是不可以在早晨打鸣的。倘若母鸡在早晨打鸣,这一家子就完了。
引申指后宫不得干政。
那么,“女人干政”又会如何呢?
▌ 妲己
妲己,姓苏,不姓妲。女,汉族,公元前1084年生,人称“一代妖姬”。
纣王宠妲己,一连两个月没有上朝理政。为了满足妲己无休止的物质欲望,开始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
妲己干政,残害忠良,进言杀比干。商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周武王出兵伐纣,亲率兵车300辆、虎贲武士3000人、甲士45000人,以及与周同盟国的军旅东征。
在牧野战场上,武王针对商纣军中对商纣的怨恨和不满情绪,鼓动他们倒戈起义,终于成功地将多达17万之巨的纣军策反,引导周军攻打纣王。
妲己客观上帮助了周武王姬发打败了纣王,实现了霸业。但是周武王并没有感谢她。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将已经成为俘虏的妲己反绑,游街示众,砍了头不算,还把她的尸体挂在小白旗上,给天下人看,说要让天下的女子都引以为戒。
而后纣王的“惟妇言是用”被宣布为罪状。
▌ 芈月
赢荡举鼎而死,倒成全了芈八子,她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正宗有记载的“太后”。其实也开创了历史上“后宫干政”、“垂帘听政”的先河。
当然,那时的秦国还是要另选出新国君的,那就是芈月的儿子秦昭襄王,秦始皇的爷爷。如果说,自古以来后宫女人命运大都取决于“母以子贵”的话,那么,芈月倒是一个相反的例外了,在她这里,反而是“子以母贵”。
宣太后一掌权,本家亲戚们少不得沾点儿光。所以在她当政40多年中,形成了秦国上下只知“有太后、穰侯、高陵、华阳、泾阳,不闻其有王”的局面。
好在芈八子非同一般女子,擅长国事、政绩非凡,秦国之所以后来能统一六国,宣太后的功绩是不可抹杀的。
▌ 褚太后
都说“垂帘听政”,但是秦汉时期,女主上朝是没有帘子的,和皇帝一样,直接面对群臣。
到了东晋,崇德太后褚蒜子在位40年,先后4次临朝,开始使用帷帘。
“永和元年春正月甲戌朔,皇太后设白纱帷于太极殿,抱帝临轩”。
晋康帝死后,继位的穆帝只有2岁,太后褚蒜子便在太极殿设白纱帷帐,与群臣隔开,抱着穆帝上朝听政。
公元376年,褚太后主动下诏,归政孝武帝。她仁行天下,将国家治理得头头是道,功勋不可磨灭。
“垂帘”,这反映了在当时儒家思想已深入人心。女主临朝不是常制,所以必须隔上一道遮羞的帘子。
▌ 吕后
刘邦死后,吕雉违背刘邦“非刘姓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盟约,开始剪除刘姓王,大封吕氏为王侯,毒害戚夫人和赵王如意。
她虽然重用吕氏外戚,但是朝廷重臣还是遵守刘邦临终前所作的人事安排,继续重用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
吕后掌握汉朝政权长达16年,但是她推崇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修生养息,不论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都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吕雉不失为一位出色的女政治家。
吕雉算是正式开启了外戚干政的帷幕。
她的一生其实充满艰辛苦楚,然而后人对她多以诟病为主,一是因为诸吕乱权差点断送了刘汉江山;二是因为她性格残暴,诛杀功臣和刘氏子孙毫不留情,更因为残忍地对待戚夫人的“人彘”事件使其臭名远扬。
宋人曾经这样评价吕雉,“父识英雄婿沛公,家因骄横血兵锋。始知善相元非善,不是兴宗是覆宗。”
这种评价是不公正的,吕雉没有覆宗,而是兴宗。
▌ 武则天
史书中第一次使用“垂帘”两字及正式宣称临朝皇后权力与皇帝相等,是在武则天时期。
《旧唐书》记载:
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帝欲下诏令天后摄国政。
武则天真正把“垂帘”发扬光大,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武则天已然不算是“干政”,因为她干脆自己当了皇帝。
不用多说了,功过自留无字碑。
▌ 宋朝太后
宋代不断出现幼主,所以母后垂帘听政的情况相当普遍。
但是宋代有一套约束后妃的机制,严密防范后妃专权,否则就是违反纲常伦理,势必遭致大臣反对。
明道二年,刘太后谒拜太庙时,想穿上皇帝服装,以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她下诏服皇帝所用的衮冕。
参知政事薛奎用不无嘲弄的口气奏道:“若太后穿天子服饰,不知是像男子一样跪拜,还是使用女子的礼仪?”
刘太后听了,气得半死,也不敢穿和皇帝完全一样的衮服。
两宋先后有9位太后垂帘听政,她们执政的时间和拥有的权力并不完全相同。
有的太后垂帘时间极短,仅具象征意义。
孝宗驾崩,太皇太后吴氏以80高龄,“于梓宫前垂帘”,前后听政只有4天。
时间较长的是仁宗朝的刘太后和哲宗朝的太皇太后高氏。
刘太后垂帘达11年之久,且实权在握,“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高太后听政时,皇帝“恭默不言者九年”,高太后左右着当时的朝政。
历朝历代,像宋朝这样临朝的女人们不少,但是都有大臣们看着,象征性的,倒也没出过什么岔子。
▌ 慈禧太后
她代表着中国垂帘史顶峰——慈禧太后。
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太后病势沉重,进入弥留状态。临终前,她郑重地说:“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一语成谶,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垂帘听政制度也就寿终正寝了。
从整体上说,慈禧太后是一位心胸博大的女人,智慧,豁达。但是即使是她这样对这个庞大的王朝驾轻就熟、让天下所有叱咤风云的男人俯首帖耳的女皇,也免不了女人天生的缺陷,这种缺陷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心眼窄,见识短,感情用事,不计后果。
不管怎样,慈禧太后是历史上唯一向全世界宣战的人,读着“宣战诏书”的时候,心里还是蛮热血沸腾的。
在中国古代,干政绝对是个带贬义的大词。
如果前面再加上“后宫”二字,那么在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封建社会里,就是大逆不道。
像妲己那样的祸乱国家的“干政”自然不用说。
但是也有孟皇后平定叛乱建南宋的“干政”。
“红颜”究竟是不是“祸水”,仁者见仁。
总之,历史发展到今天,民主大选也给女性赋予了参与政治的权利。
虽然政坛上的女强人还不算多,但是她们却与男人一样,能够一展自己的非凡才华。
“女人干政”这个词,再也不复存在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