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古人上班打卡真是斗智斗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古人上班打卡真是斗智斗勇

历朝历代对迟到、早退以及缺勤等懒散行为都有严苛的惩罚措施,轻者扣工资、重则坐牢。

作者:将夜

日出三光,起不来床。

上班打卡,去他的娘。

但看看古人上班的遭遇,

你就会明白:

困成狗,

也是一种幸福!

▌ 交通工具:文官坐轿,武官骑马

现在上班一般坐公交、挤地铁,古代上班族也多乘车上班,而且还有档次之分,要与身份相称。

上班族所乘车辆的档次高低,主要表现在装饰材料、车轮多少、拉车马匹数量上。

在汉代,六百石以上官员可以将供遮蔽用的左轓漆成红色,两千石以上的可以将左右两轓均漆成红色。

车顶盖也有区别,普通有钱人只能用青布盖,只有千石以上的高官才能用绸缎作车盖。

乘车上班,在唐宋以后就限行限号了,提倡骑马上班,特殊情况下才允许乘车。

当时骑马上班和今骑自行车、电瓶车上班一样,在唐宋的街头很常见,一直到明清都这样。

明清时期更为流行的是坐轿子上班。但坐轿子上班,一般以文职官员和年长者为主,武官一般骑马,以保持尚武精神。

这也是“文官坐轿,武官骑马”的由来。

但文官也不是谁都可以坐轿子的,得三品以上,一般小官还是要骑马上班,即所谓“三品乘轿,四品骑马”。

与现代一样,古代官员上班所乘交通工具,多是“公车”、“公轿”,由朝廷配给。

有些地方领导仗着山高皇帝远,嫌弃公车档次低,悄悄“逾制”,上班所乘交通工具往往比“中央领导”还高级、威风。

▌ 上班打卡:卯时上班,迟到坐牢

古代上班族就有些清苦。

《诗经·齐风·鸡鸣》这么说:“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就是公鸡已经开始打鸣,太阳升起来,上朝的官员就到齐了。

公鸡一般五点打鸣,所以从春秋开始,古人就五点起床,卯时上班,到了单位清点人数,所以古代上班打卡就叫“点卯”。

按时起床在古代也属于一门必修课,尤其是清朝的皇帝都比较勤奋,雍正常常夜里加班到十二点多,早上四点就要爬起来上朝。

像皇帝这样离单位近,坐车拐个弯就到了的,起个早还不算什么。遇到家离单位太远的大臣,上班那就遭罪了。

很不幸,唐朝的白居易白大人,就是这么一位苦逼的公务员。

白居易29岁考上公务员,就开始了漫漫“西漂”。一开始买不起房子,在长安郊区租了个标间。

因为离单位太远,所以下班走路回来已经深夜,第二天还要一大早起来上班,每天都很辛苦。白居易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就叫《晚归早出》:

筋力年年减,风光日日新。

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

何处台无月,谁家池不春。

莫言无胜地,自是少闲人。

坐厌推囚案,行嫌引马尘。

几时辞府印,却作自由身?

没车没房,白居易当时跟如今住燕郊的“北漂”差不多。就这样苦苦挣扎到50岁,白大人靠着自己的薪水在首都二环买了套房子,也没有白白浪费披星戴月几十年如一日的辛苦。

后来白居易当上财政局长了,还是起早贪黑地上班,不敢迟到。

因为迟到这事,搁古代非同小可。

《唐律疏议》有一条法令是这么规定的:内外官员应上班而不到的,缺勤一天处笞二十小板,每再满三天加一等,满二十五天处杖打一百大板,满三十五天判处徒刑一年。

而且那时迟到也算缺勤啊,就白居易这身板,迟到一次估计要在家躺个把月。

不光是唐朝,历朝历代对迟到、早退以及缺勤等懒散行为都有严苛的惩罚措施,轻者扣工资、重则坐牢。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虽然考核很严厉,但考勤制度的废弛也是常有的事。捏造事由谎称生病不参加朝会,也屡见不鲜。

对于那些动辄称病缺席旷职者,朝廷偶尔也会派御医检验核实。医官上门时,少不得要奉上茶水钱,碰上铁面无私的,这欺君之罪可了不得。古代上班打卡真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

▌ 双休放假:坐五休一,丁忧三年

古人整天上班点卯这么辛苦,有没有双休、节假日什么的呢?

当然,休假制度,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了。

刘邦在当泗水亭长时,就“常告归之田”。

“告”就是休假。

不喜欢上班,所以他当上皇帝以后,就专门制定了休假制度。汉代官吏一般住单位宿舍,不和家人同住。因此《汉律》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

妥妥的坐五休一。

除了类似周末的休假外,汉代还规定了节庆的假日。

《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也就是说从冬至起,大家都要放长假休息,假期休完另选吉日开衙办公。

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官吏间“轮休”。这个好,因为大家都喜欢,开始被各个朝代采用。

汉代以后,由于单位不提供宿舍了,大部分官员都在家住,所以休假制度从坐五休一改为坐十休一,叫“旬假”。

除了“例假”以外,还有节假。在唐代,有大大小小53个节假日,宋代有54个。但只有18个节假日官员可以放假,其余的,还得出席相应节假日的庆典活动。

另外,古代重要人物的生日也要放假。

唐朝时,老子诞辰、佛诞放假1天,皇帝诞辰放假3天。到了宋代,老子诞辰、佛诞的假日取消了,只剩下皇帝一人。除了以上这样的假日外,如果皇帝哪天心情好或者遇上喜得贵子等高兴的事情,也会放假。

可能就是因为假期太多,才导致吏政涣散。元朝为了防止重蹈覆辙,取消了“例假”,全年的节假也减少到16天。

到了明清,除了父母去世的三年“丁忧假”外,全年只有三个节庆,春节、冬至与皇帝的诞辰。有的官员嫌三年丁忧时间太长,就想隐匿不报。朝廷对此的态度是绝不姑息,“匿丧不报者,革职”。

该放假,绝不许加班。

▌ 薪水工资:现金土地,柴米油盐

与现在直接发钱不同,古代工资有现金、土地、房子甚至柴米油盐。

以西汉为例,单位半年发一次工资,分为春赐和腊赐。腊赐要多一些:除了钱、粮,还有肉菜。如“大将军、三公钱各二十万,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

魏晋时代,单位实行“九品官人法”,对各级“公务员”的评议划分出九等考核标准。

高等的工资自然高,那低等的工资太少,一家老小怎么生活?没关系,有补贴和外快,在编制内的一至九品官员,可以合法占有10顷到50顷的土地,这笔外快足够养活一家老小了。

唐代“公务员”的收入相对稳定,除了基本工资(粮食)、土地之外,还有以现金形式发放的“俸料钱”:月俸钱、食料、杂用等。

这时候又要祭出白居易白大人了。他在当校书郎时,对工资颇为满意,写了首诗:“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馀……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

皇帝看了很高兴,不久,白居易便升左拾遗,工资也跟着增加了一倍。

到了宋代,工资是最高的,各种补贴,名目多多,福利令人羡慕。所以岳飞才有那么多钱买地。

明清,政府奉行“薄俸”制度,比较起来,工资历代最低,公务员靠死工资连饭都吃不饱,所以贪官横出,又容易把持不住。国就亡了。

以史为鉴,我们要汲取精华,放弃糟粕。

比如上班打卡制,一定要丢掉。

分田分地,还是要多多发扬的。

这样,方可长治久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古人上班打卡真是斗智斗勇

历朝历代对迟到、早退以及缺勤等懒散行为都有严苛的惩罚措施,轻者扣工资、重则坐牢。

作者:将夜

日出三光,起不来床。

上班打卡,去他的娘。

但看看古人上班的遭遇,

你就会明白:

困成狗,

也是一种幸福!

▌ 交通工具:文官坐轿,武官骑马

现在上班一般坐公交、挤地铁,古代上班族也多乘车上班,而且还有档次之分,要与身份相称。

上班族所乘车辆的档次高低,主要表现在装饰材料、车轮多少、拉车马匹数量上。

在汉代,六百石以上官员可以将供遮蔽用的左轓漆成红色,两千石以上的可以将左右两轓均漆成红色。

车顶盖也有区别,普通有钱人只能用青布盖,只有千石以上的高官才能用绸缎作车盖。

乘车上班,在唐宋以后就限行限号了,提倡骑马上班,特殊情况下才允许乘车。

当时骑马上班和今骑自行车、电瓶车上班一样,在唐宋的街头很常见,一直到明清都这样。

明清时期更为流行的是坐轿子上班。但坐轿子上班,一般以文职官员和年长者为主,武官一般骑马,以保持尚武精神。

这也是“文官坐轿,武官骑马”的由来。

但文官也不是谁都可以坐轿子的,得三品以上,一般小官还是要骑马上班,即所谓“三品乘轿,四品骑马”。

与现代一样,古代官员上班所乘交通工具,多是“公车”、“公轿”,由朝廷配给。

有些地方领导仗着山高皇帝远,嫌弃公车档次低,悄悄“逾制”,上班所乘交通工具往往比“中央领导”还高级、威风。

▌ 上班打卡:卯时上班,迟到坐牢

古代上班族就有些清苦。

《诗经·齐风·鸡鸣》这么说:“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就是公鸡已经开始打鸣,太阳升起来,上朝的官员就到齐了。

公鸡一般五点打鸣,所以从春秋开始,古人就五点起床,卯时上班,到了单位清点人数,所以古代上班打卡就叫“点卯”。

按时起床在古代也属于一门必修课,尤其是清朝的皇帝都比较勤奋,雍正常常夜里加班到十二点多,早上四点就要爬起来上朝。

像皇帝这样离单位近,坐车拐个弯就到了的,起个早还不算什么。遇到家离单位太远的大臣,上班那就遭罪了。

很不幸,唐朝的白居易白大人,就是这么一位苦逼的公务员。

白居易29岁考上公务员,就开始了漫漫“西漂”。一开始买不起房子,在长安郊区租了个标间。

因为离单位太远,所以下班走路回来已经深夜,第二天还要一大早起来上班,每天都很辛苦。白居易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就叫《晚归早出》:

筋力年年减,风光日日新。

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

何处台无月,谁家池不春。

莫言无胜地,自是少闲人。

坐厌推囚案,行嫌引马尘。

几时辞府印,却作自由身?

没车没房,白居易当时跟如今住燕郊的“北漂”差不多。就这样苦苦挣扎到50岁,白大人靠着自己的薪水在首都二环买了套房子,也没有白白浪费披星戴月几十年如一日的辛苦。

后来白居易当上财政局长了,还是起早贪黑地上班,不敢迟到。

因为迟到这事,搁古代非同小可。

《唐律疏议》有一条法令是这么规定的:内外官员应上班而不到的,缺勤一天处笞二十小板,每再满三天加一等,满二十五天处杖打一百大板,满三十五天判处徒刑一年。

而且那时迟到也算缺勤啊,就白居易这身板,迟到一次估计要在家躺个把月。

不光是唐朝,历朝历代对迟到、早退以及缺勤等懒散行为都有严苛的惩罚措施,轻者扣工资、重则坐牢。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虽然考核很严厉,但考勤制度的废弛也是常有的事。捏造事由谎称生病不参加朝会,也屡见不鲜。

对于那些动辄称病缺席旷职者,朝廷偶尔也会派御医检验核实。医官上门时,少不得要奉上茶水钱,碰上铁面无私的,这欺君之罪可了不得。古代上班打卡真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

▌ 双休放假:坐五休一,丁忧三年

古人整天上班点卯这么辛苦,有没有双休、节假日什么的呢?

当然,休假制度,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了。

刘邦在当泗水亭长时,就“常告归之田”。

“告”就是休假。

不喜欢上班,所以他当上皇帝以后,就专门制定了休假制度。汉代官吏一般住单位宿舍,不和家人同住。因此《汉律》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

妥妥的坐五休一。

除了类似周末的休假外,汉代还规定了节庆的假日。

《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也就是说从冬至起,大家都要放长假休息,假期休完另选吉日开衙办公。

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官吏间“轮休”。这个好,因为大家都喜欢,开始被各个朝代采用。

汉代以后,由于单位不提供宿舍了,大部分官员都在家住,所以休假制度从坐五休一改为坐十休一,叫“旬假”。

除了“例假”以外,还有节假。在唐代,有大大小小53个节假日,宋代有54个。但只有18个节假日官员可以放假,其余的,还得出席相应节假日的庆典活动。

另外,古代重要人物的生日也要放假。

唐朝时,老子诞辰、佛诞放假1天,皇帝诞辰放假3天。到了宋代,老子诞辰、佛诞的假日取消了,只剩下皇帝一人。除了以上这样的假日外,如果皇帝哪天心情好或者遇上喜得贵子等高兴的事情,也会放假。

可能就是因为假期太多,才导致吏政涣散。元朝为了防止重蹈覆辙,取消了“例假”,全年的节假也减少到16天。

到了明清,除了父母去世的三年“丁忧假”外,全年只有三个节庆,春节、冬至与皇帝的诞辰。有的官员嫌三年丁忧时间太长,就想隐匿不报。朝廷对此的态度是绝不姑息,“匿丧不报者,革职”。

该放假,绝不许加班。

▌ 薪水工资:现金土地,柴米油盐

与现在直接发钱不同,古代工资有现金、土地、房子甚至柴米油盐。

以西汉为例,单位半年发一次工资,分为春赐和腊赐。腊赐要多一些:除了钱、粮,还有肉菜。如“大将军、三公钱各二十万,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

魏晋时代,单位实行“九品官人法”,对各级“公务员”的评议划分出九等考核标准。

高等的工资自然高,那低等的工资太少,一家老小怎么生活?没关系,有补贴和外快,在编制内的一至九品官员,可以合法占有10顷到50顷的土地,这笔外快足够养活一家老小了。

唐代“公务员”的收入相对稳定,除了基本工资(粮食)、土地之外,还有以现金形式发放的“俸料钱”:月俸钱、食料、杂用等。

这时候又要祭出白居易白大人了。他在当校书郎时,对工资颇为满意,写了首诗:“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馀……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

皇帝看了很高兴,不久,白居易便升左拾遗,工资也跟着增加了一倍。

到了宋代,工资是最高的,各种补贴,名目多多,福利令人羡慕。所以岳飞才有那么多钱买地。

明清,政府奉行“薄俸”制度,比较起来,工资历代最低,公务员靠死工资连饭都吃不饱,所以贪官横出,又容易把持不住。国就亡了。

以史为鉴,我们要汲取精华,放弃糟粕。

比如上班打卡制,一定要丢掉。

分田分地,还是要多多发扬的。

这样,方可长治久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