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民谣音乐人石小飞的“职业成长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民谣音乐人石小飞的“职业成长记”

他们来北京多久,音乐就做了多久,而究竟什么才是成功,似乎也没那么容易被定义。

这期《职业成长记》的人物和2008年那张好玩的《你在红楼 我在西游》有点儿关系。我们找到了当时还以“简约情人”名义出现在专辑里的石小飞,听她讲了讲这些年来从成立“简约情人”到改变风格的过程,以及她在音乐这条路上遇到的、看起来可能美或不美的一些事。

随着对石小飞了解的增多,我们发现她的故事其实也代表了很多来北京追求音乐理想的人:他们来北京多久,音乐就做了多久,而究竟什么才是成功,似乎也没那么容易被定义。

作者丨李禾子

校对丨于墨林

编辑丨于墨林

实话说,石小飞比我们预想得要瘦小得多,不过这也蛮符合她声音传达出来的气质。如果说哪首歌最能代表她的气质,听听她演唱的《永隔一江水》你也许就会明白。

民谣圈的人对这首歌似乎都格外钟情。石小飞也形容自己是一个“有民谣情结”的人,她觉得安静的低吟比疯狂的嘶吼更有力量,这大概也成为她在“简约情人”之后转变方向的原因。

2003年,石小飞和另外两名成员小伟和张希共同组建了简约情人乐队;乐队又在2008年进行了重组,只剩小飞和小伟两人,音乐风格也由Brit-pop转变为Indie-pop和电子。后来由于发展的偶然,乐队成员都各自有了新的音乐方向,所以在2014年,“简约情人”在微博宣布结束了工作——陆陆续续算起来,这个乐队也有了近10年的存在历史。

在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得知石小飞将乘坐凌晨4点的火车和几个朋友前往湖南采风。当在第二天的朋友圈里看到她色彩并不那么浓重的照片时,我们好像也突然明白了她真正追求和向往的东西。

以下是我们与石小飞的对话。

听说你最近参加了即墨的古城音乐节,感觉怎么样?

当我在台上开始唱歌的时候,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自己的音乐还是小众,之前其实没觉得特别小,人家在忙自己的生活琐事那些东西,来听歌只是要高兴和娱乐,你跟人家谈孤独什么的,实在太扯了。不过演出场地的设施和音响效果都还不错。

你怎么看待自己的音乐属于小众?

其实我觉得小众和大众的界限没有必要划分得那么清楚,而且我更愿意把小众或者大众看作是一种结果,一首原本在小范围流行的歌,可能有一天突然听的人多了,变成大众也说不定。

你怎么跟音乐结缘的呢?

我母亲是音乐老师,她会让家里充满音乐氛围。从特别小的时候,我就记得她在操场上带着学生排练什么的,画面至今想起来也特别美。所以从那会起生活里就没离开过音乐,对音乐的记忆也特别深。

后来到中学就开始有自主意识地大量听歌,还会抄各种歌词。而且因为姐姐当时在书店工作,也会有很多听新专辑的一些机会。我上中学那会,基本都是走哪唱哪,走在校园里唱,上课也唱,老师也不看我,同学也都不看我,但是大家都知道其实是我在唱。当时班主任也很喜欢我唱歌,经常会带我参加学校的演出,还挺好玩。

那个时候的华语乐坛你都喜欢听谁的歌?

对我影响比较大的还是王菲吧,不管是在整个华语乐坛,还是音乐的品质或个性方面,她都做到了一定高度,后来主流这块其实也没有人再做到像她这样。现在流行音乐分支特别多,大家可选的方向也特别多,但是个性、品质和影响力加在一起的话,她那个时代还是挺难复制的。所以王菲之后我就没太听别的,可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歌手没那么多了。

之前台湾音乐也会听一些,我其实特别怀念台湾民歌运动的那个时代,我也特别喜欢和尊重李泰祥,对我来说他词曲的和谐度非常好,包括后来我听罗大佑,他的词深刻美好又引人思考,作曲简单流畅好听易记很像Beatles,我也极喜欢。

选择来北京是为什么?

还是因为想要做音乐吧。当时也酝酿了很久,身边的朋友也都说好,但当我真的选择了这个之后,他们其实还觉得挺诧异的,都说“你真去啊”,不过大部分人觉得我挺勇敢。音乐人这个职业毕竟在一些别的城市看起来不像那些稳定的工作,人们觉得可能还是太动荡,太不靠谱了。

刚来北京状态怎么样?

来之前我对北京的想象就是,租一个小房子,小房子特别舒服漂亮,然后弄一个自行车每天骑。当时我挺喜欢许巍,朋友还说到北京能去找许巍呀,而且那时对摇滚音乐圈很有兴趣,总之就觉得自己会过跟音乐很接近的生活。

但是刚来北京的时候,发现和自己想象中完全不一样,所以还挺迷茫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想做音乐,但是不知道从哪开始,也不太了解北京音乐圈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况,不像很多人知道迷笛学校,还能去学校学习……所以刚开始一年左右,就觉得特别孤独,那个时候也是我对“孤独”这个词体会最深刻的一个阶段。想来追求理想,但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追求,完全不知道。

我想过去应聘别的工作,就在别人跟我说“明天来上班”的时候,我回家一想,还是特别害怕,不太想去做这件事情,“我不是来追求音乐的么”,这算怎么回事,所以都没有去。

中间觉得很艰难主要是迷茫吧,就不准备继续了,回家待了一个月,当时感觉极差,不能和任何人讲话,遇到个买菜的一开口都能哭出来,觉得和音乐诀别了。但最后还是做好了继续的准备,基本再没变过,音乐就这么吸引你没办法。

简约情人乐队时期的大致状况?

乐队是在2003年成立的,2004年的时候我们做完了一个包括10首歌类似专辑的demo,开始演出。大概参加了2005年的迷笛音乐节,之后又演了三四场,最多五场不到吧,后来别人再找我们演出,就不爱演了。

因为其实我们都有点抵触当时那个所谓的地下圈子,感觉都是乐手在自嗨,因为生存状况大多数并不好。演出的时候有一种好像自己演给自己看的感觉,观众很多也是圈内的乐手。

“简约情人”最初三人

后来乐队解散是为什么?

当时“简约情人”还是偏英伦摇滚一点,有些歌比较有力,但我个人其实还是喜欢内敛一点的。用力唱其实让我感觉特别无力,有种虚张声势的感觉。所以我现在宁愿选择那种所谓浅唱的感觉,反而我的内心会比喊出来更加澎湃。

其次是有一些音乐理念的不同,刚好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其他方面的发展机会。比如我们的贝斯手小伟就非常喜欢日本的独立电子音乐。2014年乐队在树音乐发表了那张《其实没什么特别》,目前基本结束了简约情人的工作。

这些年来你合作的乐手一直在变,可能还挺影响演出的,有没有想过和某些乐手做长期合作?

肯定想,其实我之所以和不同的乐手合作,就是想再找一个跟自己比较合拍的。希望能在玩的时候有享受的感觉,也能互相激励,激发一些新的创作灵感,然后大家觉得有希望共同往前走。但是组乐队这个事其实非常难的,比找对象还要难,要各种磨合,也很复杂。

你怎么评价自己《愚者的信仰》这张专辑?

这张专辑是去年在台湾录制和发行的,去年年底又由星外星在大陆发行。专辑还是得到一些好的评价,但我个人还是有些遗憾的部分,比如形象设计和音乐部分。当时有一些意见没能充分沟通吧,录音也是遗憾的艺术,增加了经验值还是很好的。

所以下一张专辑希望自己做制作人,来主宰方向,现在已经在筹划,马上要进入制作阶段了。

“简约情人”重组后专辑《其实没什么特别》

今年上半年的巡演具体情况是?

巡演的名字是“六城记”,我比较懒惰吧,一直没巡演,说实话也不太懂巡演的意义。宣传的话其实也没有太多,无非微博微信和几个演出网站,以及几个电台通告。演出对我的吸引力除了享受演唱的乐趣,还有就是很像交朋友,用歌声交朋友其实挺美好的。

你现在典型的一天怎么度过?

前段时间排练和演出比较多,真的有点忙不过来。10月份开始准备少演一点,主要就是准备新专辑,学新的音乐软件,弹弹琴写写歌,看看书听听歌,有心情就运动一下,也以此治疗一下强迫症,每天尽量让自己保持几个小时的工作状态。图片由采访者提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民谣音乐人石小飞的“职业成长记”

他们来北京多久,音乐就做了多久,而究竟什么才是成功,似乎也没那么容易被定义。

这期《职业成长记》的人物和2008年那张好玩的《你在红楼 我在西游》有点儿关系。我们找到了当时还以“简约情人”名义出现在专辑里的石小飞,听她讲了讲这些年来从成立“简约情人”到改变风格的过程,以及她在音乐这条路上遇到的、看起来可能美或不美的一些事。

随着对石小飞了解的增多,我们发现她的故事其实也代表了很多来北京追求音乐理想的人:他们来北京多久,音乐就做了多久,而究竟什么才是成功,似乎也没那么容易被定义。

作者丨李禾子

校对丨于墨林

编辑丨于墨林

实话说,石小飞比我们预想得要瘦小得多,不过这也蛮符合她声音传达出来的气质。如果说哪首歌最能代表她的气质,听听她演唱的《永隔一江水》你也许就会明白。

民谣圈的人对这首歌似乎都格外钟情。石小飞也形容自己是一个“有民谣情结”的人,她觉得安静的低吟比疯狂的嘶吼更有力量,这大概也成为她在“简约情人”之后转变方向的原因。

2003年,石小飞和另外两名成员小伟和张希共同组建了简约情人乐队;乐队又在2008年进行了重组,只剩小飞和小伟两人,音乐风格也由Brit-pop转变为Indie-pop和电子。后来由于发展的偶然,乐队成员都各自有了新的音乐方向,所以在2014年,“简约情人”在微博宣布结束了工作——陆陆续续算起来,这个乐队也有了近10年的存在历史。

在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得知石小飞将乘坐凌晨4点的火车和几个朋友前往湖南采风。当在第二天的朋友圈里看到她色彩并不那么浓重的照片时,我们好像也突然明白了她真正追求和向往的东西。

以下是我们与石小飞的对话。

听说你最近参加了即墨的古城音乐节,感觉怎么样?

当我在台上开始唱歌的时候,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自己的音乐还是小众,之前其实没觉得特别小,人家在忙自己的生活琐事那些东西,来听歌只是要高兴和娱乐,你跟人家谈孤独什么的,实在太扯了。不过演出场地的设施和音响效果都还不错。

你怎么看待自己的音乐属于小众?

其实我觉得小众和大众的界限没有必要划分得那么清楚,而且我更愿意把小众或者大众看作是一种结果,一首原本在小范围流行的歌,可能有一天突然听的人多了,变成大众也说不定。

你怎么跟音乐结缘的呢?

我母亲是音乐老师,她会让家里充满音乐氛围。从特别小的时候,我就记得她在操场上带着学生排练什么的,画面至今想起来也特别美。所以从那会起生活里就没离开过音乐,对音乐的记忆也特别深。

后来到中学就开始有自主意识地大量听歌,还会抄各种歌词。而且因为姐姐当时在书店工作,也会有很多听新专辑的一些机会。我上中学那会,基本都是走哪唱哪,走在校园里唱,上课也唱,老师也不看我,同学也都不看我,但是大家都知道其实是我在唱。当时班主任也很喜欢我唱歌,经常会带我参加学校的演出,还挺好玩。

那个时候的华语乐坛你都喜欢听谁的歌?

对我影响比较大的还是王菲吧,不管是在整个华语乐坛,还是音乐的品质或个性方面,她都做到了一定高度,后来主流这块其实也没有人再做到像她这样。现在流行音乐分支特别多,大家可选的方向也特别多,但是个性、品质和影响力加在一起的话,她那个时代还是挺难复制的。所以王菲之后我就没太听别的,可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歌手没那么多了。

之前台湾音乐也会听一些,我其实特别怀念台湾民歌运动的那个时代,我也特别喜欢和尊重李泰祥,对我来说他词曲的和谐度非常好,包括后来我听罗大佑,他的词深刻美好又引人思考,作曲简单流畅好听易记很像Beatles,我也极喜欢。

选择来北京是为什么?

还是因为想要做音乐吧。当时也酝酿了很久,身边的朋友也都说好,但当我真的选择了这个之后,他们其实还觉得挺诧异的,都说“你真去啊”,不过大部分人觉得我挺勇敢。音乐人这个职业毕竟在一些别的城市看起来不像那些稳定的工作,人们觉得可能还是太动荡,太不靠谱了。

刚来北京状态怎么样?

来之前我对北京的想象就是,租一个小房子,小房子特别舒服漂亮,然后弄一个自行车每天骑。当时我挺喜欢许巍,朋友还说到北京能去找许巍呀,而且那时对摇滚音乐圈很有兴趣,总之就觉得自己会过跟音乐很接近的生活。

但是刚来北京的时候,发现和自己想象中完全不一样,所以还挺迷茫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想做音乐,但是不知道从哪开始,也不太了解北京音乐圈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况,不像很多人知道迷笛学校,还能去学校学习……所以刚开始一年左右,就觉得特别孤独,那个时候也是我对“孤独”这个词体会最深刻的一个阶段。想来追求理想,但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追求,完全不知道。

我想过去应聘别的工作,就在别人跟我说“明天来上班”的时候,我回家一想,还是特别害怕,不太想去做这件事情,“我不是来追求音乐的么”,这算怎么回事,所以都没有去。

中间觉得很艰难主要是迷茫吧,就不准备继续了,回家待了一个月,当时感觉极差,不能和任何人讲话,遇到个买菜的一开口都能哭出来,觉得和音乐诀别了。但最后还是做好了继续的准备,基本再没变过,音乐就这么吸引你没办法。

简约情人乐队时期的大致状况?

乐队是在2003年成立的,2004年的时候我们做完了一个包括10首歌类似专辑的demo,开始演出。大概参加了2005年的迷笛音乐节,之后又演了三四场,最多五场不到吧,后来别人再找我们演出,就不爱演了。

因为其实我们都有点抵触当时那个所谓的地下圈子,感觉都是乐手在自嗨,因为生存状况大多数并不好。演出的时候有一种好像自己演给自己看的感觉,观众很多也是圈内的乐手。

“简约情人”最初三人

后来乐队解散是为什么?

当时“简约情人”还是偏英伦摇滚一点,有些歌比较有力,但我个人其实还是喜欢内敛一点的。用力唱其实让我感觉特别无力,有种虚张声势的感觉。所以我现在宁愿选择那种所谓浅唱的感觉,反而我的内心会比喊出来更加澎湃。

其次是有一些音乐理念的不同,刚好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其他方面的发展机会。比如我们的贝斯手小伟就非常喜欢日本的独立电子音乐。2014年乐队在树音乐发表了那张《其实没什么特别》,目前基本结束了简约情人的工作。

这些年来你合作的乐手一直在变,可能还挺影响演出的,有没有想过和某些乐手做长期合作?

肯定想,其实我之所以和不同的乐手合作,就是想再找一个跟自己比较合拍的。希望能在玩的时候有享受的感觉,也能互相激励,激发一些新的创作灵感,然后大家觉得有希望共同往前走。但是组乐队这个事其实非常难的,比找对象还要难,要各种磨合,也很复杂。

你怎么评价自己《愚者的信仰》这张专辑?

这张专辑是去年在台湾录制和发行的,去年年底又由星外星在大陆发行。专辑还是得到一些好的评价,但我个人还是有些遗憾的部分,比如形象设计和音乐部分。当时有一些意见没能充分沟通吧,录音也是遗憾的艺术,增加了经验值还是很好的。

所以下一张专辑希望自己做制作人,来主宰方向,现在已经在筹划,马上要进入制作阶段了。

“简约情人”重组后专辑《其实没什么特别》

今年上半年的巡演具体情况是?

巡演的名字是“六城记”,我比较懒惰吧,一直没巡演,说实话也不太懂巡演的意义。宣传的话其实也没有太多,无非微博微信和几个演出网站,以及几个电台通告。演出对我的吸引力除了享受演唱的乐趣,还有就是很像交朋友,用歌声交朋友其实挺美好的。

你现在典型的一天怎么度过?

前段时间排练和演出比较多,真的有点忙不过来。10月份开始准备少演一点,主要就是准备新专辑,学新的音乐软件,弹弹琴写写歌,看看书听听歌,有心情就运动一下,也以此治疗一下强迫症,每天尽量让自己保持几个小时的工作状态。图片由采访者提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