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宫泽贤治:大家喊我傻瓜,我也愿成为这样的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宫泽贤治:大家喊我傻瓜,我也愿成为这样的人

东边有孩子生病/就去看护照顾/西边有母亲劳累/就去帮她扛起稻束

2000年,日本《朝日新闻》进行了一项调查,由读者投票选出“这一千年里你最喜欢的日本文学家”,宫泽贤治排名第四,远远超过了太宰治、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大江健三郎以及村上春树。

只活了短短37年的宫泽贤治,生前只有一篇童话《渡过雪原》获得过稿费,28岁时自费出版了童话集《要求繁多的餐馆》和诗集《春天和阿修罗》,摆在书店里无人问津。去世之后,他的手稿中数以百计的童话和诗歌才被发现。到今天,他已经成为了日本的“国民作家”。

在中国,最为人所熟知的宫泽贤治作品是频频被搬上银幕的童话《银河铁道之夜》,但作为诗人的宫泽贤治却很少有人了解,也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托尔斯泰式的投入乡村的乌托邦实验者。今年是宫泽贤治诞辰120周年,由后浪出版公司引进了宫泽贤治的诗歌绘本《不畏风雨》,民谣歌手程璧担任翻译。我们可以从他生平最重要的这首诗中,看到他整个人生的理想和祈愿。

探索世界的真正幸福

宫泽贤治1896年出生于日本东北地区岩手县花卷叮(现花卷市)的一个富商家庭,家中世代信奉净土真宗(佛教宗派之一),但他在18岁时接触《法华经》后深受触动,日后加入了法华宗的宗教组织“国柱会”,确立了自己终生的信仰,成为日莲宗的正式信徒。中学毕业后,父亲想让宫泽贤治继承家业,但因为目睹了农民的贫苦和商人的欺诈,他厌恶经商,一心想继续求学,最后父亲终于应允他继续读书,条件是只许上本地的学校,于是他来到据花卷坐火车只需一小时的盛冈高等农林学校读书。1921年,宫泽贤治因补缺接任了稗贯农业学校(现花卷农业高中)教师。

宫泽贤治的家乡岩手县是日本最穷的县之一,土地贫瘠,风灾、雨灾不断,在任农校教师期间,他切身体会了当地农民生活的困苦不堪,于是萌生了与农民共渡“苦汤、粗莱、淡饭”的生活,帮助农民摆脱贫困的想法。1926年,宫泽贤治辞去公职,离家独居于花卷市郊,垦荒种地,从事农业研究,指导农民种田。但重重的阻挠和长期的奔波使他的身体日渐衰弱,他患上了肋膜炎,不得不回到父母身边。1931年,病情刚一好转,他就到东北碎石工厂当了一名技师。1933年9月20日,宫泽贤治急性肺炎突发,次日告别人世,年仅37岁。

宫泽贤治

宫泽家一直信奉的净土真宗主张“厌离秽土,欣求净土”,追求另一个世界的幸福,而宫泽贤治信奉的《法华经》主张把现世变为净土。《银河铁道之夜》中乔万尼的话清楚地表明了他的这种观点:“天上什么的,不去也没什么。老师说过:我们必须在这里建造出比天上还好的地方。”他投身农业实践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种观点的影响。

在农郊,宫泽贤治创立了“罗须地人协会”。罗须地人协会的主要活动包括在协会本部面向青年农民举办农事讲座,为孩子们举行童话会,教他们欣赏音乐、学习器乐,设立农事咨询处为周边农村来的贫农提供关于土壤和品种的建议,此外,到周边农村的在学校、村办事处等地举办农事讲座并进行指导。在罗须地人协会的指导纲领《农民艺术概论纲要》中,他写道:“让我们探索世界的真正幸福”。

“只有一个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的问题,是希望所有生物都获得真正的幸福,相信‘宇宙意志’这种东西呢,还是相信世界是偶然的存在,一切都是盲目的呢? 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在宫泽贤治的《断片书简》中他这样写道。

宫泽贤治将自己写下的作品也称为“法华文学”,在记事本中有这样的语句:“法华文学的创作/不显名/不图报/远离贡高之心”。他的创作同样贡献于人的真正幸福,在童话集《要求繁多的餐馆》广告文中的文字是极好的证明:“这里有着正确意识的种子,等待着它发出美丽的幼芽……这里将提供构筑更美好世界的新材料……这绝不是虚假、空想和盗窃……这是田园的新鲜产物,我们将从田园的清风和光彩中,同光亮的果实、绿色的蔬菜一起,为世间提供这些心象小品。”

宫泽贤治为《要求繁多的餐馆》广告文中的注释还写道,这是写“两个青年绅士进山打猎迷路,误入一个要求繁多的餐馆而受骗上当险些丧命的故事。作品反映了贫寒山村的儿童对城市文明及奢华无度的上流社会的反感。”他还在童话《古斯柯布多力传记》中构筑了一个理想乡“伊哈托布”,他称自己的童话为“伊哈托布童话”,可见他的童话创作也是自己建立理想世界的一部分。

临死时,宫泽贤治将自己随身携带的《法华经》交给了父亲,拜托父亲能够印刷一千本《法华经》,以赠送给自己的亲友。他在最后的时刻对父亲说:“我这一生只求您可以把这部经文放在身边,去理解其中的佛意,您一定可以领悟到无上的佛道。”

宫泽贤治童话改编电影《银河铁道之夜》

我想成为,这样的人

1924年宫泽贤治自费出版了诗集《春天与阿修罗》,初版仅发行了一千册,当时只得到草野心平等少数诗人的重视。宫泽贤治生前只编了前两集,他去世后作品全集出版,收入了他其他被发现的作品。《春天与阿修罗》出版时,宫泽贤治拒绝以“诗集”称之,而是在书封显著位置标注了“心象素描 春天与阿修罗”的字样,他没有采用古典的短歌、文言诗的形式,而是用一种全新的现代形式,捕捉那些瞬间里映照于心的万象。

在前两集中,以大自然为中心的叙景诗居多,天光云风、草木鸟兽,这些自然景象与人不是相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交融成为一个生命中的一部分。诗集的第三、四集基本上是“罗须地人协会”时期所作,里面既有他对未来的希望和终于能走进农民生活中的喜悦,也有渐次明晰起来的屡屡受挫后的孤独和忧愁。《不畏风雨》就是他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不畏风雨》是宫泽贤治与1931年11月3日在病床上写下的一首诗,那年2月,他已经成为了东北碎石场的技师,9月为宣传销售石灰前去东京,但在上京途中突然发烧不退,不得已抱病回家休养,此次发病之后直到1933年9月21日去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病床。宫泽贤治去世后,他的弟弟在整理他遗物时在他病中的手帐上发现了这首诗并公诸于世。谷川彻三(诗人谷川俊太郎的父亲、日本当代著名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认为,在宫泽贤治留下的众多诗歌作品中,这首诗属于“不是诗的诗”,与其说是创作,更像是自然流露的心中祈愿,谷川认为此诗歌是明治以后所有诗歌中的最高杰作。

绘本《不畏风雨》内页

这首诗共31句,一气呵成,没有使用一个标点符号。“不畏雨/不畏风/也不畏冬雪/和酷暑”,一个理想的形象在诗中出现,他吃的是“一日食玄米半升/以及味噌和少许蔬菜”,住的是“原野松林荫下/小小的茅草屋”,“ 东边有孩子生病/就去看护照顾/西边有母亲劳累/就去帮她扛起稻束/南边有人垂危/就去告诉他莫要怕/北边有争吵或冲突/就去说这很无聊请停止”,在这样的生活之中,“大家喊我傻瓜/不被赞美/也不受苦”,他想要成为的就是这样的人。

在原诗中“傻瓜”使用的是“木偶の坊”一词,表示呆傻、迟钝之人,在《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也被称为“木偶の坊”,常不轻菩萨对所有修行之人都恭敬礼拜,经常被人呵斥辱骂,但从不瞋恚,始终坚持如此修行。宫泽贤治愿意做这样的愚钝之人,哪怕成为世人嘲弄的对象,也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的理想。不仅是父亲多次与他争吵,就连许多农民也不能理解他的做法。他免费为农民提供肥料和科学耕种方法,但因为天气等原因收成仍然令人大失所望,有部分农民对宫泽贤治提出要求赔偿。在带领农民欣赏音乐、组建农民乐队的时候,他受到了农民的嘲笑,只有为数不多的年轻农民愿意参与。

躺在病床上的宫泽贤治回顾过去, 自己希望建设的乌托邦虽然并没有成功,但他依然在祈愿:“我想成为/这样的人”。他去世后第二年,这首诗就传播开来。二战前它被收录在学校的“修身”教科书中;战时,军国政府把它作为军人规范,宣传诗中的牺牲精神;战后它又被刊载在国语教科书里,激励人们重建战后日本。日本311大地震后,日本演员渡边谦曾朗诵过这首诗,为受灾民众加油打气。在日本动画片《樱桃小丸子》、《灌篮高手》,电视剧《重版出来》中,这首诗也曾出现。这首诗几乎成为了现代所有的日本人都读过的一首诗歌。在宫泽贤治的故乡,这首诗被刻在了石碑上,每到其忌日,人们都会在碑前举行“贤治祭”。

宫泽贤治家乡举办灯展纪念宫泽贤治诞辰120周年

诗遇上歌

在中国,《不畏风雨》这首诗在1939年就以《北国农谣》为题译介到了中国,译者是著名的日本文学翻译家钱稻孙。“不畏风兮/不畏雨/耐得寒冬/耐得暑”,整首诗翻译得古雅、整饬。后来不同研究者和民间的翻译有无数个版本,2015年,由吴菲翻译的宫泽贤治诗集《春天与阿修罗》在中国首度出版,其中即以《不畏风雨》为题收录了这首诗。这次后浪出版公司引进了获得过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日本动画导演山村浩二的绘本《不畏风雨》,山村浩二用自己精微的笔触来描绘宫泽贤治的的“心象素描”,而汉语的译者,是毕业于北大外文系的民谣歌手程璧。

程璧

程璧的歌声被称为 “离诗歌最近的声音”,去年她推出了一张名为《诗遇上歌》的专辑,为许多诗谱曲演唱,包括北岛的《一切》、田原、西川、谷川俊太郎等众多诗人的诗作,她最近的新专辑《早生的铃虫》全部以日本童谣女诗人金子美铃的诗歌为创作素材。她翻译的宫泽贤治 ,翻译出了民谣的味道。

在程璧看来,日本的短诗、现代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口语化。“宫泽贤治的诗歌直白、简洁,翻译起来其实难度不大,他没有用很生涩的词汇,就好像和你聊天说话一样。”所以她在翻译时也尽量口语、朴素,“在选择汉语词汇的时候尽量不要选择色彩太浓重的词汇” 。

把这首诗做成绘本给小孩子们看,能参与这项工作程璧感到很开心。“在小孩子最初应该给他一个积极的引导,我希望小孩子在小的时候,十几岁之前读到这本书,等到他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再回顾,可能更深刻地懂这个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而且她觉得宫泽贤治的作品本身就具有童趣,“因为日本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其实在这种很沉重的前提下,人们更愿意选择一种轻松的方式去表达,所以可能就找到了童趣的方式,愿意保留自己内心孩子的那一面,然后去看这个世界。”

书中同时还配有旅日美籍诗人阿瑟·比纳德的英译本,他从更现代的西方的生态主义思潮来解读这首诗。在书的后记中他写道:“这首诗不会随着时代而褪色,即使《不畏风雨》和当今时代的表达会有距离感,也并不是这首诗的错。或许来自环境的恶化。换句话说,能让这首诗继承下去的,绝不是全球化的经济、便利店的生活,甚至是TPP……《不畏风雨》这首诗的生态系统,是我们必须要继承的。”

欢迎你来“界面文化”微信公众号找我们。

(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宫泽贤治:大家喊我傻瓜,我也愿成为这样的人

东边有孩子生病/就去看护照顾/西边有母亲劳累/就去帮她扛起稻束

2000年,日本《朝日新闻》进行了一项调查,由读者投票选出“这一千年里你最喜欢的日本文学家”,宫泽贤治排名第四,远远超过了太宰治、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大江健三郎以及村上春树。

只活了短短37年的宫泽贤治,生前只有一篇童话《渡过雪原》获得过稿费,28岁时自费出版了童话集《要求繁多的餐馆》和诗集《春天和阿修罗》,摆在书店里无人问津。去世之后,他的手稿中数以百计的童话和诗歌才被发现。到今天,他已经成为了日本的“国民作家”。

在中国,最为人所熟知的宫泽贤治作品是频频被搬上银幕的童话《银河铁道之夜》,但作为诗人的宫泽贤治却很少有人了解,也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托尔斯泰式的投入乡村的乌托邦实验者。今年是宫泽贤治诞辰120周年,由后浪出版公司引进了宫泽贤治的诗歌绘本《不畏风雨》,民谣歌手程璧担任翻译。我们可以从他生平最重要的这首诗中,看到他整个人生的理想和祈愿。

探索世界的真正幸福

宫泽贤治1896年出生于日本东北地区岩手县花卷叮(现花卷市)的一个富商家庭,家中世代信奉净土真宗(佛教宗派之一),但他在18岁时接触《法华经》后深受触动,日后加入了法华宗的宗教组织“国柱会”,确立了自己终生的信仰,成为日莲宗的正式信徒。中学毕业后,父亲想让宫泽贤治继承家业,但因为目睹了农民的贫苦和商人的欺诈,他厌恶经商,一心想继续求学,最后父亲终于应允他继续读书,条件是只许上本地的学校,于是他来到据花卷坐火车只需一小时的盛冈高等农林学校读书。1921年,宫泽贤治因补缺接任了稗贯农业学校(现花卷农业高中)教师。

宫泽贤治的家乡岩手县是日本最穷的县之一,土地贫瘠,风灾、雨灾不断,在任农校教师期间,他切身体会了当地农民生活的困苦不堪,于是萌生了与农民共渡“苦汤、粗莱、淡饭”的生活,帮助农民摆脱贫困的想法。1926年,宫泽贤治辞去公职,离家独居于花卷市郊,垦荒种地,从事农业研究,指导农民种田。但重重的阻挠和长期的奔波使他的身体日渐衰弱,他患上了肋膜炎,不得不回到父母身边。1931年,病情刚一好转,他就到东北碎石工厂当了一名技师。1933年9月20日,宫泽贤治急性肺炎突发,次日告别人世,年仅37岁。

宫泽贤治

宫泽家一直信奉的净土真宗主张“厌离秽土,欣求净土”,追求另一个世界的幸福,而宫泽贤治信奉的《法华经》主张把现世变为净土。《银河铁道之夜》中乔万尼的话清楚地表明了他的这种观点:“天上什么的,不去也没什么。老师说过:我们必须在这里建造出比天上还好的地方。”他投身农业实践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种观点的影响。

在农郊,宫泽贤治创立了“罗须地人协会”。罗须地人协会的主要活动包括在协会本部面向青年农民举办农事讲座,为孩子们举行童话会,教他们欣赏音乐、学习器乐,设立农事咨询处为周边农村来的贫农提供关于土壤和品种的建议,此外,到周边农村的在学校、村办事处等地举办农事讲座并进行指导。在罗须地人协会的指导纲领《农民艺术概论纲要》中,他写道:“让我们探索世界的真正幸福”。

“只有一个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的问题,是希望所有生物都获得真正的幸福,相信‘宇宙意志’这种东西呢,还是相信世界是偶然的存在,一切都是盲目的呢? 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在宫泽贤治的《断片书简》中他这样写道。

宫泽贤治将自己写下的作品也称为“法华文学”,在记事本中有这样的语句:“法华文学的创作/不显名/不图报/远离贡高之心”。他的创作同样贡献于人的真正幸福,在童话集《要求繁多的餐馆》广告文中的文字是极好的证明:“这里有着正确意识的种子,等待着它发出美丽的幼芽……这里将提供构筑更美好世界的新材料……这绝不是虚假、空想和盗窃……这是田园的新鲜产物,我们将从田园的清风和光彩中,同光亮的果实、绿色的蔬菜一起,为世间提供这些心象小品。”

宫泽贤治为《要求繁多的餐馆》广告文中的注释还写道,这是写“两个青年绅士进山打猎迷路,误入一个要求繁多的餐馆而受骗上当险些丧命的故事。作品反映了贫寒山村的儿童对城市文明及奢华无度的上流社会的反感。”他还在童话《古斯柯布多力传记》中构筑了一个理想乡“伊哈托布”,他称自己的童话为“伊哈托布童话”,可见他的童话创作也是自己建立理想世界的一部分。

临死时,宫泽贤治将自己随身携带的《法华经》交给了父亲,拜托父亲能够印刷一千本《法华经》,以赠送给自己的亲友。他在最后的时刻对父亲说:“我这一生只求您可以把这部经文放在身边,去理解其中的佛意,您一定可以领悟到无上的佛道。”

宫泽贤治童话改编电影《银河铁道之夜》

我想成为,这样的人

1924年宫泽贤治自费出版了诗集《春天与阿修罗》,初版仅发行了一千册,当时只得到草野心平等少数诗人的重视。宫泽贤治生前只编了前两集,他去世后作品全集出版,收入了他其他被发现的作品。《春天与阿修罗》出版时,宫泽贤治拒绝以“诗集”称之,而是在书封显著位置标注了“心象素描 春天与阿修罗”的字样,他没有采用古典的短歌、文言诗的形式,而是用一种全新的现代形式,捕捉那些瞬间里映照于心的万象。

在前两集中,以大自然为中心的叙景诗居多,天光云风、草木鸟兽,这些自然景象与人不是相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交融成为一个生命中的一部分。诗集的第三、四集基本上是“罗须地人协会”时期所作,里面既有他对未来的希望和终于能走进农民生活中的喜悦,也有渐次明晰起来的屡屡受挫后的孤独和忧愁。《不畏风雨》就是他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不畏风雨》是宫泽贤治与1931年11月3日在病床上写下的一首诗,那年2月,他已经成为了东北碎石场的技师,9月为宣传销售石灰前去东京,但在上京途中突然发烧不退,不得已抱病回家休养,此次发病之后直到1933年9月21日去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病床。宫泽贤治去世后,他的弟弟在整理他遗物时在他病中的手帐上发现了这首诗并公诸于世。谷川彻三(诗人谷川俊太郎的父亲、日本当代著名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认为,在宫泽贤治留下的众多诗歌作品中,这首诗属于“不是诗的诗”,与其说是创作,更像是自然流露的心中祈愿,谷川认为此诗歌是明治以后所有诗歌中的最高杰作。

绘本《不畏风雨》内页

这首诗共31句,一气呵成,没有使用一个标点符号。“不畏雨/不畏风/也不畏冬雪/和酷暑”,一个理想的形象在诗中出现,他吃的是“一日食玄米半升/以及味噌和少许蔬菜”,住的是“原野松林荫下/小小的茅草屋”,“ 东边有孩子生病/就去看护照顾/西边有母亲劳累/就去帮她扛起稻束/南边有人垂危/就去告诉他莫要怕/北边有争吵或冲突/就去说这很无聊请停止”,在这样的生活之中,“大家喊我傻瓜/不被赞美/也不受苦”,他想要成为的就是这样的人。

在原诗中“傻瓜”使用的是“木偶の坊”一词,表示呆傻、迟钝之人,在《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也被称为“木偶の坊”,常不轻菩萨对所有修行之人都恭敬礼拜,经常被人呵斥辱骂,但从不瞋恚,始终坚持如此修行。宫泽贤治愿意做这样的愚钝之人,哪怕成为世人嘲弄的对象,也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的理想。不仅是父亲多次与他争吵,就连许多农民也不能理解他的做法。他免费为农民提供肥料和科学耕种方法,但因为天气等原因收成仍然令人大失所望,有部分农民对宫泽贤治提出要求赔偿。在带领农民欣赏音乐、组建农民乐队的时候,他受到了农民的嘲笑,只有为数不多的年轻农民愿意参与。

躺在病床上的宫泽贤治回顾过去, 自己希望建设的乌托邦虽然并没有成功,但他依然在祈愿:“我想成为/这样的人”。他去世后第二年,这首诗就传播开来。二战前它被收录在学校的“修身”教科书中;战时,军国政府把它作为军人规范,宣传诗中的牺牲精神;战后它又被刊载在国语教科书里,激励人们重建战后日本。日本311大地震后,日本演员渡边谦曾朗诵过这首诗,为受灾民众加油打气。在日本动画片《樱桃小丸子》、《灌篮高手》,电视剧《重版出来》中,这首诗也曾出现。这首诗几乎成为了现代所有的日本人都读过的一首诗歌。在宫泽贤治的故乡,这首诗被刻在了石碑上,每到其忌日,人们都会在碑前举行“贤治祭”。

宫泽贤治家乡举办灯展纪念宫泽贤治诞辰120周年

诗遇上歌

在中国,《不畏风雨》这首诗在1939年就以《北国农谣》为题译介到了中国,译者是著名的日本文学翻译家钱稻孙。“不畏风兮/不畏雨/耐得寒冬/耐得暑”,整首诗翻译得古雅、整饬。后来不同研究者和民间的翻译有无数个版本,2015年,由吴菲翻译的宫泽贤治诗集《春天与阿修罗》在中国首度出版,其中即以《不畏风雨》为题收录了这首诗。这次后浪出版公司引进了获得过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日本动画导演山村浩二的绘本《不畏风雨》,山村浩二用自己精微的笔触来描绘宫泽贤治的的“心象素描”,而汉语的译者,是毕业于北大外文系的民谣歌手程璧。

程璧

程璧的歌声被称为 “离诗歌最近的声音”,去年她推出了一张名为《诗遇上歌》的专辑,为许多诗谱曲演唱,包括北岛的《一切》、田原、西川、谷川俊太郎等众多诗人的诗作,她最近的新专辑《早生的铃虫》全部以日本童谣女诗人金子美铃的诗歌为创作素材。她翻译的宫泽贤治 ,翻译出了民谣的味道。

在程璧看来,日本的短诗、现代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口语化。“宫泽贤治的诗歌直白、简洁,翻译起来其实难度不大,他没有用很生涩的词汇,就好像和你聊天说话一样。”所以她在翻译时也尽量口语、朴素,“在选择汉语词汇的时候尽量不要选择色彩太浓重的词汇” 。

把这首诗做成绘本给小孩子们看,能参与这项工作程璧感到很开心。“在小孩子最初应该给他一个积极的引导,我希望小孩子在小的时候,十几岁之前读到这本书,等到他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再回顾,可能更深刻地懂这个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而且她觉得宫泽贤治的作品本身就具有童趣,“因为日本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其实在这种很沉重的前提下,人们更愿意选择一种轻松的方式去表达,所以可能就找到了童趣的方式,愿意保留自己内心孩子的那一面,然后去看这个世界。”

书中同时还配有旅日美籍诗人阿瑟·比纳德的英译本,他从更现代的西方的生态主义思潮来解读这首诗。在书的后记中他写道:“这首诗不会随着时代而褪色,即使《不畏风雨》和当今时代的表达会有距离感,也并不是这首诗的错。或许来自环境的恶化。换句话说,能让这首诗继承下去的,绝不是全球化的经济、便利店的生活,甚至是TPP……《不畏风雨》这首诗的生态系统,是我们必须要继承的。”

欢迎你来“界面文化”微信公众号找我们。

(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