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曾任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现任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建筑设计与创作研究所所长;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兼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江苏省建筑师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人民政府首批“设计大师”。
在其几十载的建筑设计生涯中,经典之作比比皆是,最广为流传的当属:混凝土缝之宅、诗人住宅,此外,还有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扬州三间院、CIPEA 4#住宅、郑州郑东新区规划展览馆……
▲混凝土缝之宅,位于南京
“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学习”是张雷一直以来非常重要的想法。他说:“设计最终目的是‘为人’。我对大众所谓‘设计感’是比较反对的,因为真正关心生活,贴近生活的设计越来越少。那些“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如果到乡村聚落中去,它们中有的都已经存在四五百年了,现在还在被非常好的使用。不管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老百姓,都觉得这个很好。我觉得这个是我们建筑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这些“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这么有生命力?它们为什么能打动人?实际上,建筑和人是直接对应的,中间并不存在一个叫做“设计”的东西。也就是说“建筑”和“生活”是在一起的。建筑是完全从需求来的,它所有材料,建造方式的选择都是非常合理的,所以它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摘自《东南学人系列访谈》)
▲诗人住宅,位于南京
不过,这位才华横溢的建筑大师真正走进度假客的眼中,也许还是在2015年,由他担纲设计的云夕·戴家山,云夕·深澳里,先锋·云夕图书馆……全新的乡村业态接连在浙江桐庐亮相。
▲云夕·戴家山 上图摄影:王铠,下图摄影:姚力
▲云夕·深澳里 上图摄影:姚力
从开业至今,这些项目并没有做过度曝光,酒店部分也没有通过OTA或是电商平台做预订,项目负责人介绍说,都是靠官方微信和电话预定。这在业界实属少见,而事实却是,如今仍有很多人不顾路途遥远去那里度假放松。
作为度假项目,这样的成绩足以证明:它是成功的。但是张雷想做的并且在做的不止是乡村建筑,也不止是乡村度假。(点击这里,参考云夕·戴家山、云夕·深澳里的推文)
▲先锋·云夕图书馆 摄影:姚力
美宿:怎么定义云夕?
张雷:云夕不是一个项目,它是一个平台。它的意义在于能把最顶尖的人和技术引到乡下,只有这样它才是可持续性的。比如,我们在深澳里做米其林餐厅,那个厨师特别牛,他一天只睡4个小时,其他时间全在工作,一大早先到菜市场,研究各种蔬菜,找最新鲜最合适的,但不是最贵,他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吃到传说中的米其林美食。他还说:“一天五六十个人的摆盘,我一个人可以全部搞定。” 自然,我们引进先锋书店也是一个道理,在未来,这样的人和事还有很多,而且,还会有先进技术的引进。
▲米其林大厨Pedro,来自巴西
注:云夕深澳里开创了一种全新复合业态,四合院内的时尚图书馆、最美书局中的地域民俗和特色潮流餐厅,新与老的对谈和跨界场景的打造,不仅为客户带来全新的乡村度假体验,更吸引了态客民宿实验室乡村合伙人计划的入驻合作:态客将四次荣获全球最佳餐厅第一名的Noma米其林餐厅VIP room主厨, 上榜TripAdvisor评选“全球 25 大最受欢迎餐厅”的唯一一家中国餐 厅Temple Restaurant Beijing总经理以及四季酒店高级主管等顶级人才资源导入云夕,携手共同打造国内首家米其林风格乡村餐厅。升级后的态客WOW云夕书局餐厅和 18 间精品客房将于 2016 年圣诞节一起正式亮相。
美宿:那怎么留住这样的牛人?
张雷:他们不需要被留住,他们是在打造这个平台,随着他们的加入,后面会引来更多同一圈子或是不同圈子的牛人。比如,这个米其林厨师,在未来,他会成为这里的Guest chef(客座厨师)。
美宿:引进这样的顶尖人才和技术,对整个村落的影响大吗?更确切得说,对当地村民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吗?
张雷:当然有,先不说激活这个村子,很直接的说,我们在建设桐庐项目的时候,用的工人全是村里的,现在用的服务员也全是村里的,我们的蔬菜是请村民专门为云夕种的……村民收入直接上升,我们投资的资金基本全部是在村里消化的。我们的高级管家月薪要上六千,含吃住,所以他们不再想往城里赶了反而愿意留在村子里。
美宿:做云夕的初心是什么?
张雷:初心还是有点文艺的,作为一个建筑师,看到农村这么老的村子都在废弃了,想做点事,让它们活起来。看了很多地方,安徽徽州,江西婺源……机缘巧合,定在了桐庐。但是让乡村活起来,不是说就是把房子修好,修好了还得真正用起来,所以到真正做项目的时候,就必须落实你的专业性。我们事务所每年有50个以上的项目,有50万平方以上的工作量,从我作为一个总建筑师的角度来说,我其实是没有这么多时间去乡村的。所以,下乡肯定是有情怀的因素在的。
美宿:乡村建筑最让您感动的是什么?
张雷:云夕·深澳里开的时候全村像过年一样,那么多老人小孩都过来了,然后大家都觉得很喜欢这个地方,就是那些没有任何建筑知识的人,常识比知识重要,直接的反应很重要,都说:“修的很好。”,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过来,笑着跟我说:“我结婚的时候就是在这里!”这个时候,是作为建筑师特别有成就感的时候,你的努力被普通的老百姓认可。
美宿:您之前做的更多的还是商业项目,而且都在城市,像这种乡村项目还是第一次做吧,您的建筑理念有没有为此发生改变?
张雷:一个解决不好城市问题的建筑师也一定解决不好乡村问题。从职业素养来说,建筑师就是解决问题,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环境中解决问题。所以,我不觉得农村问题和城市问题本质上对我来讲有什么差别,因地制宜是我们的职业习惯,但是需要花时间去了解下具体如何在地化,做这个项目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美宿:您说您有自己的乡建方式方法,能系统介绍下吗?
张雷:我没有比较过。所谓我自己的乡建方式方法,我觉得我做的几个事连贯性比较强,从建筑设计到后面的平台搭建、运营发展,我都会亲自参与,有些建筑师或者设计师可能只是做其中的一部分。
美宿:您对现在出现在各地乡村的所谓“艺术下乡”怎么看?
张雷:要警惕艺术下乡。很多项目华而不实,劳民伤财,他们更多思考的是艺术需要什么?而不是乡村需要什么。乡村不需要这些,如果是想激活乡村、引起外界关注,完全可以通过引进成本更合理的、日常可用的、更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项目。
美宿:这跟您刚说的“解决问题”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总的来说,您认为什么样的乡村建筑是好的?
张雷:几个判断:一、你做的这件事是不是达到当初想要“激活乡村”的目的;二、这么多当地老百姓有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好处;三、你这种建筑利用的方式方法是不是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有没有在尊重乡村肌理的前提下,引进新的生活方式、审美方式。如果这三点都是肯定的,一定是好的。
▲由村中清末古宅景松堂改造而来的云夕深澳里书局
美宿:您这样的身份,有没有想过:应该去思考复兴乡村?
张雷:没有,我下乡是因为我喜欢农村,喜欢到自然环境中去,人到最后总想回归,回归到更加自然、质朴的环境中去,我跟所有人都一样。我始终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词叫“故乡”,哪怕是在城市里长大的,但是你的基因里一定有故乡,你的祖祖辈辈都是在农村长大的。
美宿:平时出门会特别关注酒店建筑吗?
张雷:我会更注重酒店的软性服务。
编辑语:
“乡村复兴”,这个宏大的命题被各行各业的人士谈论了太多。但命题归根到底是要去一步步有效地实践它,张雷老师在做的和已经做成的,显然是和这一命题密切相关的。所以说,光喊口号没有意义,关键还是行动吧。
著名社会运动活动家梁漱溟曾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于《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中提到:“乡村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重建和现代科学生产及生活知识的灌输,来解决中国的政治问题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复苏与振兴。”——这话一样适用于当下的乡村建设。比起目前多数建筑师把房子修在乡下,我想张雷老师是从一个更广阔长远的层面去思考乡建的,他不仅建房子修房子、改善当地村民收入状况、从经济层面激活乡村,他还在努力把知识文化带入乡下,让当地村民收获精神层面的提升,这对前途未知又不可限量的青少年来说尤其重要。
云夕·先锋图书馆,260平方米的图书馆,收藏了民俗文化、地理、乡土文学、人物传记、诗歌、摄影艺术、书院文化等4000多个品种、近2万册图书——更让人动容的是,这个书店图书销售利润都用于捐助当地的畲族贫困学生。云夕深澳里书局同样对村民免费开放,据说很多孩子放学后都喜欢来这里写作业、看书。
当然,放眼整个乡村复兴之路,这位建筑师所做的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好的质变都是靠好的量变慢慢积累而来,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