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对话
有些环保活动指向名画,有些艺术家用作品说话:以《太湖》为例 | 专访

虽然作品中总是有强烈的环保主张,但Michael Wang认为自己还称不上是一位行动主义艺术家。在他看来,行动主义艺术总是含有某一个明确的目的,但他更想做的是“阐释世界”而非“改变世界”。

在一个“男性等于人类”的世界,女性太容易认为自己有问题 | 专访

《看不见的女性》作者卡罗琳·佩雷斯认为,“消除‘男性至上’意识形态的最佳策略,就是指出来它确实存在。”

仙侠剧的未来与性别观念变化:从《苍兰诀》谈起 | 专访

无论是仙侠还是其他类型的电视剧,注重常识、常情和常理,都是得到观众认可的前提。而对那些更有抱负的影视剧创作者而言,让作品略微领先市场一步,在流行文化中记录下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潜移默化地给观众带来积极的影响,是他们的隐秘热望。

【专访】经济学家奥戴德·盖勒:不必为生育率下降过于担心,人口减少或可避免气候灾难

考虑到气候变化正在迫近,奥戴德·盖勒认为最终人类需要降低生育率,把人口降到更低水平。

【专访】历史学家施珊珊:明代生祠揭示了民众是领导者胜任与否的最佳评判者

“通过将官员的合法性建立在民意的基础之上,明代的生祠实践实际上是在一个新的语境内提出了旧观点,并因此修正了(传统中国政治)思想。明代生祠值得研究的原因正在于它们充满了矛盾与张力。”

【专访】《莫须有》作者倪湛舸:宋朝引人遐想,因为它既是盛世又是历史创伤

除了她新近出版的小说《莫须有》,倪湛舸还与我们聊了聊热播剧《梦华录》背后的“宋朝热”、男频穿越文的局限性和我们对“女频文等于言情文”的刻板印象。

【专访】与美食作家扶霞聊饮食偏见、Omakase与疫情:外来者的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饮食文化

“我认为很重要的是,一批人应当努力学习外语,爱上外国文化和烹饪并潜心研究,因为这有助于促进跨文化的共情与理解。”

【专访】在电子世界失去主体性:没有游戏,未成年人就不会沉迷网络了吗?

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再次公开征求意见之际,界面文化采访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学家、网瘾症临床和心理治疗专家银子。她发现,父母和孩子在面对电子环境的时候都产生了适应性的困难,一起沉迷甚至相互指责。

从清朝到现在,法律如何影响中国女性的权利? | 专访

赵刘洋认为,在扬弃传统中国法律中对妇女道德压迫的内容之余,我们也应当看到传统法律“仁治”理念中保护弱者、重视家庭等道德关怀的重要性。

【专访】《学做工》作者保罗·威利斯:中国年轻人正被物质秩序和文化秩序的同步变化深刻影响和塑造

威利斯认为,如果我们真的在乎社会公平,我们就需要更深入地记录和分析普通人的能动性和他们在日常实践中制造的意义,重新定义阶级,将失意者拉出民粹主义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