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蒋晓云:我现在六十几岁了 最怕别人让我当人生导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蒋晓云:我现在六十几岁了 最怕别人让我当人生导师

“你有没有一种经验,你跟你很亲密的人说事情,总是你讲你的,他讲他的,永远没有交集,你们讲出来的话常常都在空中交错。”

“写小说,出了名,不见了,这就是我的三部曲。”蒋晓云说,今年她六十三岁,退休后的生活过得很快乐,重拾了纸笔,回归了文坛,接二连三地出版了小说《桃花井》《百年好合》《四季红》,讲述民国素人痴怨纠缠的离别传奇,这都属于她的一个庞大的写作计划:写38个生于民国的女人(从民国元年到民国三十八年),一人一个传奇,穿插藏闪互为脚注,这样以野史编织出不一样的民国图景。

会想要写作这样的小说题材,与蒋晓云的身份有关。她自称是难民的女儿,虽然父母来台湾前也属于富裕阶层,父亲曾是湖南的议长,母亲也读过书,但他们的富裕与她无关。“我哥哥或许还记得他是个大少爷,我却不是千金小姐,我妈常常觉得我的气质不够好。”来到台湾以后,父亲作为地方上的政治人物失去了他曾经的活动舞台,成为一个生意人,在台北峨嵋街的《联合报》隔壁经营一家“白云广告公司”,母亲也变成了职业女性。有意思的是,她家仍然保留着旧式的派头,母亲穿着旗袍,含蓄典雅的身姿,常常令她入迷;家中还有女佣、厨子、车夫……在她的回忆中,女佣还曾经是一个大姐头,常带她去行天宫帮人“处理事情”,她就在旁边等着,同时学会了歌仔戏和台语。

小时候书读得早,文学天分也发现得早,小学一年级写的作文就被老师说,“蒋晓云的文章不能再拿出来了”,因为同龄人中没有可比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她二十出头,就凭借短篇小说《掉伞天》拿下联合报小说奖次奖(首奖空缺),之后又凭借《乐山行》《姻缘路》两次获得联合报小说奖。夏志清称赞她,“不止是天才,简直可说是写小说的全才”。她也以朱西宁辈的朋友身份前往朱家,看到了彼时还在读高中的朱家姐妹朱天文和朱天心。

当时蒋晓云还在读大学,自认为“精力充沛到疯狂的地步”,除了写小说,给电台张小燕的儿童节目写脚本,还有儿童杂志上做科普,但是之后,她毅然地离开她熟悉的环境和文字生涯,告别父母,远赴重洋学习统计教育学。虽然在散文中,她将这些“转身和离别”都描写得轻松寻常,但是离别对她来说,并非如此轻易的,“我希望自己是潇洒的,所以个性中的敏感成分一直是想要用力克服的”,而且,“生在四个小时就能开到头的海岛上,不离开,能怎么办呢?”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三十多年,蒋晓云在公司看的是公司文件,写的是办公室备忘录和电子邮件,过得倒也一路向上,“车子越开越矮,房子越住越大。” 遗憾的是,内心也有了变化,“当年文坛出道时……贪玩、爱幻想、喜欢恶作剧的刁钻小姑娘,却被生活折磨成了入世的现代扈三娘。”

现在退休了,她也常常不在家待着,经常随着丈夫坐头等舱、住五星级酒店,四处去旅行,去了好多地方。但她觉得这样旅行的目的只是在于经营婚姻。“我这人讨人厌的地方,就是把一些事情说得太轻易,肯定有人会觉得我嘚瑟。我没邀请你来评论我啊。”她曾经将散文称作“乐呵呵”的写作,在博客上给朋友亲人分享的生活,后来因为博客公开,她关闭了评论。散文跟小说是不一样的,小说是一个她着意构造的带有诱骗性的水晶世界,而散文是她不想公之于众的“肚脐眼”。这次她匆忙地经过上海,于是和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有了这样的一次对话。

 

界面文化:这本书里的散文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蒋晓云:这本小说其实不是最新的了,是我的个人博客。我退休以后“吃撑了”,太快乐了,有点得意忘形,自己开了一个博客,写给认识的亲朋友好朋看,就三十几个人能进去看,一个出版社老板不知怎么混进去了,要求出版。认识的人知道,我这人讲话很滑稽,喜欢讲我的小孩在干嘛,我去了哪里,有点像同人杂志,公诸于世我就很紧张,因为认识的人才觉得好笑,比如我跟我的小孩在贫嘴,他小时候喜欢音乐、组乐团,我看他唱得那样,就常常漏气,让他要混演艺圈,要先练习擦桌子才行。他不忿,说,成功以后要买个大房子,地上瓷砖打出来几个字,妈,你错了。后来博客公开了,读者涨到了几千人,甚至有我的老读者看到了,说这个人怎么又回来了,有人怕太太怎么办都来问我,报纸也觉得太好笑了,让我来写专栏。

界面文化:那你觉得你的散文跟之前的几部小说有什么不一样吗?

蒋晓云:我很怕这本书出来,人家会说这写的是什么啊。小说有它的人设和时代背景,就像戏剧要有convincing(信服力),是我设计过的,我要花力气带你进入一个环境,希望你可以像透过水晶球一样看到我写的世界。可是散文是随机的,我不在乎你有没有到我的环境里,出去一趟写了海南,朋友不会期望看到所讲的就像去到了海南。我跟亲戚朋友分享生活,讲我们家老大个性滑稽,还有我怎么糗老公,就像展览肚脐眼了,有人会觉得我去这里那里很嘚瑟,可我没打算让你看的啊,也不打算让谁批评。(笑)

界面文化:散文里也有一些心得和意见,但是看起来比较模糊,你不太轻易给人以意见,就像小说一样,人物都是彼此交错的,故事也是虚虚实实的?

蒋晓云:我从年轻到现在都充满了怀疑,我现在六十几岁了,最怕别人让我当人生导师,我都不敢给自己的小孩什么忠告,知道的越多,越知道你知道得少。我的小说就在讲,我连他的一辈子都写完了,而结果就是其实你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种经验,你跟很亲密的人说事情,总是你讲你的,他讲他的,永远没有交集,你们讲出来的话常常都在空中交错,这是有趣的,讽刺的,也是悲哀的。你看到你的世界里每个齿轮都在滚动,好像要跟你合起来,但都没有合起来,我写小说,就是让你给它能填起来,但我没有强加在你身上。作者和读者的焦点是不同的,这个理解中间中间有很多断裂的地方。我只是给你一个框架,让你去干你自己要的东西,不是要巨细靡遗地给你。

我毕竟年纪在这儿了,对人生有我自己的态度,散文也有我自己的态度,但我不是要跟读者要交代,很多人写觉得寂寞,需要共鸣,需要你跟我的想法一致,基本上我不干涉别人的生活,这些年在国外,我学到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现在我们大家都太紧张了。比如最近川普这个二百五当选了总统,川普女儿去中国大使馆,台湾媒体那边会说,看川普运作是多么细腻,美国媒体就没有这么解释。在我看,是他根本管不了他女儿,因为他女儿的老公就是跟中国做生意的。

界面文化:书名叫做《家在海的那一边》是什么意思,其实你的散文和前面的几部小说的主题都是离开和回归?

蒋晓云:这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因为我的家总是在海的那一边,到美国,台湾的家就在那一边,在台湾,美国的家就在那一边,我也不知道我的家到底在哪一边。人生就是这样子的,不管是爱情还是从原生离开,组建家庭还是子女离开,都是不同的离别和回归。

界面文化:跟你的小说里充满离愁别绪一样,你个人倒是很轻松就做了人生的选择?包括离开台湾,还有退休后又回来。

蒋晓云:轻松是因为,我常常觉得就是因为自己太敏感,所以我拼命让自己不敏感。我看过很多写书的人还有艺术家都过得太歇斯底里,因为他们的心灵太过敏感了,好像现在歌星最吃香,都drug(吸毒)掉了,所以我要锻炼自己,要让自己潇洒。那时候我知道我妈在后面哭,可我就不回头,我完全可以不走的,这都是我自己选的,不像我爸妈背后悬着战争威胁所以要离开,我是故意锻炼自己让自己狠心一点,我每个选择都是自己做的。但我不得不离开,因为台湾很小,横着开四个钟头就掉到海里了,竖着开一个小时就掉到海里了,在一个岛上怎么样,只能离开,旁边都是海啊。在中国大陆可以去很多地方,台湾你能怎么办?而且,那时我在台湾受的教育是胸怀中华天下,所以我对中华文化很熟悉,我们要背孔子孟子,我现在可以用《论语》来骂人。比方说,我会讲,人不知而不愠,你无知,所以我不生气。

界面文化:你说在2005年到2010年之间回到上海,重拾了中文的阅读,之前呢?很多人评价你跟张爱玲的相似性,其实是基于通俗话本小说对于你们的语言风格都是有影响的吧,你觉得是什么构成了你的写作和阅读资源呢?

蒋晓云:我看了韩少功、叶兆言、王安忆,都很喜欢。我很喜欢看章回小说,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把能找到的话本小说都看了,学校里不教小说,家里有很多,《醒世姻缘传》《世说新语》《红楼梦》什么的。我父母都是念书的人,想想我这辈人的父母的成长环境里很多人都不识字,我父亲原来是议会的议长,我们家也是有钱人家,可是这轮不上我,我是父母到台湾很多年以后才出生,他们前一个life与我无关,我是难民的女儿。我哥哥大概记得他是大少爷,可是我不是千金小姐。但我也没有吃过什么苦,父母可以找到工作,生活得还有派头,母亲要含蓄得体端庄,做什么都要穿着旗袍。看到过一个笑话,一个人说他家里很穷,车夫很穷,厨子很穷,女佣也很穷,这讲的就是我们家。我是佣人带大的,所以我的气质对于我母亲来说不够好。 

界面文化:你跟朱家姐妹算是同时文学出道的,当时你们是有一个文学小圈子吗?交往情况是怎样的?

蒋晓云:我不太好意思讲这件事,其实我没有跟她们一起玩,我是跟她们父母交往,但我只比她们大两岁,她们也不好叫我阿姨。你想想十几岁的时候,谁会跟小两岁的人玩。认识朱西宁是因为,我有一个朋友,参加文艺营,但是太懒了,没有交作业,就把我在家乱写的《随缘》誊了一遍,因为没写完,拿了二等奖,后来自首说不是他写的,是我写的。朱西宁很喜欢这篇,来我家让我写完。我写了很多小说,都只写一半,就懒得写了,常常讲给别人听后面是怎样怎样的,就不写了。

从左到右依次是朱天心、朱西宁、刘慕沙、蒋晓云、朱天文、李瑞琦

朱西宁是个大作家,虽然我当时也没看过他的书,但觉得很有面子,到他家以后,看到比我更年轻的写作者。朱天心那时读高中,还穿着高中生的制服,我是一个大学生,是她爸妈请来的客人,也不记得有没有跟她们聊天。当时他们有一群小朋友,里面还有张大春。当她们真的出名之后我走了,不知道她们变成这么伟大的人物,印象中还是她们小时候的样子。跟朱西宁比我是晚辈,可跟朱家姐妹比,我也觉得她们小,我在这个圈子里很怪异,我家也没有文艺背景,也不是科班出身,我是个独行侠。

界面文化:你后来还编了杂志,这个杂志也不是文学杂志?

蒋晓云:那是一个儿童综艺杂志,“哆啦a梦”就是我们杂志介绍进台湾的,是我老板还是我取的名字“小叮当”,不记得了。那是一个不太正经的杂志,儿童的漫画、科幻什么都有,那时我还在读书,第一次拿了奖以后,就开始有这些文字有关系的工作。我兴趣很广泛,对科学科普,都很有兴趣,当时杂志上有个专栏叫“光头博士”,那就是我写的,专给人解答十万个为什么,比如讲有小孩来问彩虹为什么是彩色的,那是一九七几年没有google的年代,我就去查是为什么。年轻时候我精力充沛到疯狂的地步,还帮电视台给张小燕写儿童电视节目的脚本,什么一个大青蛙跑出来了之类的,这都是我喜欢做的。

界面文化:虽然那么精力旺盛地编杂志、写脚本、写小说,但后来你毅然决然地走了。

蒋晓云:因为写作为生,钱太少。钱少还没关系。你不觉得现在都把歌星overrated(过高评价)了吗?我看诗词大会,就等着看冠军武亦姝能拿什么奖,怎么连一套海天黄豆酱都不给她?“非诚勿扰”的女嘉宾每人都有一套黄豆酱的。你也是文字工作者,你觉得现在写字算一种天分吗?唱歌才算天分吧。

我后来去念教育统计学,去硅谷编代码,我对科学的事都很有兴趣,编代码这事情对我来说太轻而易举了,完全不费力气。很多写文章的人,对世界是没有什么兴趣的,我脑容量很大,太有兴趣了,这可能跟我年轻时编包罗万象的杂志有关。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蒋晓云:我现在六十几岁了 最怕别人让我当人生导师

“你有没有一种经验,你跟你很亲密的人说事情,总是你讲你的,他讲他的,永远没有交集,你们讲出来的话常常都在空中交错。”

“写小说,出了名,不见了,这就是我的三部曲。”蒋晓云说,今年她六十三岁,退休后的生活过得很快乐,重拾了纸笔,回归了文坛,接二连三地出版了小说《桃花井》《百年好合》《四季红》,讲述民国素人痴怨纠缠的离别传奇,这都属于她的一个庞大的写作计划:写38个生于民国的女人(从民国元年到民国三十八年),一人一个传奇,穿插藏闪互为脚注,这样以野史编织出不一样的民国图景。

会想要写作这样的小说题材,与蒋晓云的身份有关。她自称是难民的女儿,虽然父母来台湾前也属于富裕阶层,父亲曾是湖南的议长,母亲也读过书,但他们的富裕与她无关。“我哥哥或许还记得他是个大少爷,我却不是千金小姐,我妈常常觉得我的气质不够好。”来到台湾以后,父亲作为地方上的政治人物失去了他曾经的活动舞台,成为一个生意人,在台北峨嵋街的《联合报》隔壁经营一家“白云广告公司”,母亲也变成了职业女性。有意思的是,她家仍然保留着旧式的派头,母亲穿着旗袍,含蓄典雅的身姿,常常令她入迷;家中还有女佣、厨子、车夫……在她的回忆中,女佣还曾经是一个大姐头,常带她去行天宫帮人“处理事情”,她就在旁边等着,同时学会了歌仔戏和台语。

小时候书读得早,文学天分也发现得早,小学一年级写的作文就被老师说,“蒋晓云的文章不能再拿出来了”,因为同龄人中没有可比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她二十出头,就凭借短篇小说《掉伞天》拿下联合报小说奖次奖(首奖空缺),之后又凭借《乐山行》《姻缘路》两次获得联合报小说奖。夏志清称赞她,“不止是天才,简直可说是写小说的全才”。她也以朱西宁辈的朋友身份前往朱家,看到了彼时还在读高中的朱家姐妹朱天文和朱天心。

当时蒋晓云还在读大学,自认为“精力充沛到疯狂的地步”,除了写小说,给电台张小燕的儿童节目写脚本,还有儿童杂志上做科普,但是之后,她毅然地离开她熟悉的环境和文字生涯,告别父母,远赴重洋学习统计教育学。虽然在散文中,她将这些“转身和离别”都描写得轻松寻常,但是离别对她来说,并非如此轻易的,“我希望自己是潇洒的,所以个性中的敏感成分一直是想要用力克服的”,而且,“生在四个小时就能开到头的海岛上,不离开,能怎么办呢?”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三十多年,蒋晓云在公司看的是公司文件,写的是办公室备忘录和电子邮件,过得倒也一路向上,“车子越开越矮,房子越住越大。” 遗憾的是,内心也有了变化,“当年文坛出道时……贪玩、爱幻想、喜欢恶作剧的刁钻小姑娘,却被生活折磨成了入世的现代扈三娘。”

现在退休了,她也常常不在家待着,经常随着丈夫坐头等舱、住五星级酒店,四处去旅行,去了好多地方。但她觉得这样旅行的目的只是在于经营婚姻。“我这人讨人厌的地方,就是把一些事情说得太轻易,肯定有人会觉得我嘚瑟。我没邀请你来评论我啊。”她曾经将散文称作“乐呵呵”的写作,在博客上给朋友亲人分享的生活,后来因为博客公开,她关闭了评论。散文跟小说是不一样的,小说是一个她着意构造的带有诱骗性的水晶世界,而散文是她不想公之于众的“肚脐眼”。这次她匆忙地经过上海,于是和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有了这样的一次对话。

 

界面文化:这本书里的散文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蒋晓云:这本小说其实不是最新的了,是我的个人博客。我退休以后“吃撑了”,太快乐了,有点得意忘形,自己开了一个博客,写给认识的亲朋友好朋看,就三十几个人能进去看,一个出版社老板不知怎么混进去了,要求出版。认识的人知道,我这人讲话很滑稽,喜欢讲我的小孩在干嘛,我去了哪里,有点像同人杂志,公诸于世我就很紧张,因为认识的人才觉得好笑,比如我跟我的小孩在贫嘴,他小时候喜欢音乐、组乐团,我看他唱得那样,就常常漏气,让他要混演艺圈,要先练习擦桌子才行。他不忿,说,成功以后要买个大房子,地上瓷砖打出来几个字,妈,你错了。后来博客公开了,读者涨到了几千人,甚至有我的老读者看到了,说这个人怎么又回来了,有人怕太太怎么办都来问我,报纸也觉得太好笑了,让我来写专栏。

界面文化:那你觉得你的散文跟之前的几部小说有什么不一样吗?

蒋晓云:我很怕这本书出来,人家会说这写的是什么啊。小说有它的人设和时代背景,就像戏剧要有convincing(信服力),是我设计过的,我要花力气带你进入一个环境,希望你可以像透过水晶球一样看到我写的世界。可是散文是随机的,我不在乎你有没有到我的环境里,出去一趟写了海南,朋友不会期望看到所讲的就像去到了海南。我跟亲戚朋友分享生活,讲我们家老大个性滑稽,还有我怎么糗老公,就像展览肚脐眼了,有人会觉得我去这里那里很嘚瑟,可我没打算让你看的啊,也不打算让谁批评。(笑)

界面文化:散文里也有一些心得和意见,但是看起来比较模糊,你不太轻易给人以意见,就像小说一样,人物都是彼此交错的,故事也是虚虚实实的?

蒋晓云:我从年轻到现在都充满了怀疑,我现在六十几岁了,最怕别人让我当人生导师,我都不敢给自己的小孩什么忠告,知道的越多,越知道你知道得少。我的小说就在讲,我连他的一辈子都写完了,而结果就是其实你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种经验,你跟很亲密的人说事情,总是你讲你的,他讲他的,永远没有交集,你们讲出来的话常常都在空中交错,这是有趣的,讽刺的,也是悲哀的。你看到你的世界里每个齿轮都在滚动,好像要跟你合起来,但都没有合起来,我写小说,就是让你给它能填起来,但我没有强加在你身上。作者和读者的焦点是不同的,这个理解中间中间有很多断裂的地方。我只是给你一个框架,让你去干你自己要的东西,不是要巨细靡遗地给你。

我毕竟年纪在这儿了,对人生有我自己的态度,散文也有我自己的态度,但我不是要跟读者要交代,很多人写觉得寂寞,需要共鸣,需要你跟我的想法一致,基本上我不干涉别人的生活,这些年在国外,我学到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现在我们大家都太紧张了。比如最近川普这个二百五当选了总统,川普女儿去中国大使馆,台湾媒体那边会说,看川普运作是多么细腻,美国媒体就没有这么解释。在我看,是他根本管不了他女儿,因为他女儿的老公就是跟中国做生意的。

界面文化:书名叫做《家在海的那一边》是什么意思,其实你的散文和前面的几部小说的主题都是离开和回归?

蒋晓云:这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因为我的家总是在海的那一边,到美国,台湾的家就在那一边,在台湾,美国的家就在那一边,我也不知道我的家到底在哪一边。人生就是这样子的,不管是爱情还是从原生离开,组建家庭还是子女离开,都是不同的离别和回归。

界面文化:跟你的小说里充满离愁别绪一样,你个人倒是很轻松就做了人生的选择?包括离开台湾,还有退休后又回来。

蒋晓云:轻松是因为,我常常觉得就是因为自己太敏感,所以我拼命让自己不敏感。我看过很多写书的人还有艺术家都过得太歇斯底里,因为他们的心灵太过敏感了,好像现在歌星最吃香,都drug(吸毒)掉了,所以我要锻炼自己,要让自己潇洒。那时候我知道我妈在后面哭,可我就不回头,我完全可以不走的,这都是我自己选的,不像我爸妈背后悬着战争威胁所以要离开,我是故意锻炼自己让自己狠心一点,我每个选择都是自己做的。但我不得不离开,因为台湾很小,横着开四个钟头就掉到海里了,竖着开一个小时就掉到海里了,在一个岛上怎么样,只能离开,旁边都是海啊。在中国大陆可以去很多地方,台湾你能怎么办?而且,那时我在台湾受的教育是胸怀中华天下,所以我对中华文化很熟悉,我们要背孔子孟子,我现在可以用《论语》来骂人。比方说,我会讲,人不知而不愠,你无知,所以我不生气。

界面文化:你说在2005年到2010年之间回到上海,重拾了中文的阅读,之前呢?很多人评价你跟张爱玲的相似性,其实是基于通俗话本小说对于你们的语言风格都是有影响的吧,你觉得是什么构成了你的写作和阅读资源呢?

蒋晓云:我看了韩少功、叶兆言、王安忆,都很喜欢。我很喜欢看章回小说,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把能找到的话本小说都看了,学校里不教小说,家里有很多,《醒世姻缘传》《世说新语》《红楼梦》什么的。我父母都是念书的人,想想我这辈人的父母的成长环境里很多人都不识字,我父亲原来是议会的议长,我们家也是有钱人家,可是这轮不上我,我是父母到台湾很多年以后才出生,他们前一个life与我无关,我是难民的女儿。我哥哥大概记得他是大少爷,可是我不是千金小姐。但我也没有吃过什么苦,父母可以找到工作,生活得还有派头,母亲要含蓄得体端庄,做什么都要穿着旗袍。看到过一个笑话,一个人说他家里很穷,车夫很穷,厨子很穷,女佣也很穷,这讲的就是我们家。我是佣人带大的,所以我的气质对于我母亲来说不够好。 

界面文化:你跟朱家姐妹算是同时文学出道的,当时你们是有一个文学小圈子吗?交往情况是怎样的?

蒋晓云:我不太好意思讲这件事,其实我没有跟她们一起玩,我是跟她们父母交往,但我只比她们大两岁,她们也不好叫我阿姨。你想想十几岁的时候,谁会跟小两岁的人玩。认识朱西宁是因为,我有一个朋友,参加文艺营,但是太懒了,没有交作业,就把我在家乱写的《随缘》誊了一遍,因为没写完,拿了二等奖,后来自首说不是他写的,是我写的。朱西宁很喜欢这篇,来我家让我写完。我写了很多小说,都只写一半,就懒得写了,常常讲给别人听后面是怎样怎样的,就不写了。

从左到右依次是朱天心、朱西宁、刘慕沙、蒋晓云、朱天文、李瑞琦

朱西宁是个大作家,虽然我当时也没看过他的书,但觉得很有面子,到他家以后,看到比我更年轻的写作者。朱天心那时读高中,还穿着高中生的制服,我是一个大学生,是她爸妈请来的客人,也不记得有没有跟她们聊天。当时他们有一群小朋友,里面还有张大春。当她们真的出名之后我走了,不知道她们变成这么伟大的人物,印象中还是她们小时候的样子。跟朱西宁比我是晚辈,可跟朱家姐妹比,我也觉得她们小,我在这个圈子里很怪异,我家也没有文艺背景,也不是科班出身,我是个独行侠。

界面文化:你后来还编了杂志,这个杂志也不是文学杂志?

蒋晓云:那是一个儿童综艺杂志,“哆啦a梦”就是我们杂志介绍进台湾的,是我老板还是我取的名字“小叮当”,不记得了。那是一个不太正经的杂志,儿童的漫画、科幻什么都有,那时我还在读书,第一次拿了奖以后,就开始有这些文字有关系的工作。我兴趣很广泛,对科学科普,都很有兴趣,当时杂志上有个专栏叫“光头博士”,那就是我写的,专给人解答十万个为什么,比如讲有小孩来问彩虹为什么是彩色的,那是一九七几年没有google的年代,我就去查是为什么。年轻时候我精力充沛到疯狂的地步,还帮电视台给张小燕写儿童电视节目的脚本,什么一个大青蛙跑出来了之类的,这都是我喜欢做的。

界面文化:虽然那么精力旺盛地编杂志、写脚本、写小说,但后来你毅然决然地走了。

蒋晓云:因为写作为生,钱太少。钱少还没关系。你不觉得现在都把歌星overrated(过高评价)了吗?我看诗词大会,就等着看冠军武亦姝能拿什么奖,怎么连一套海天黄豆酱都不给她?“非诚勿扰”的女嘉宾每人都有一套黄豆酱的。你也是文字工作者,你觉得现在写字算一种天分吗?唱歌才算天分吧。

我后来去念教育统计学,去硅谷编代码,我对科学的事都很有兴趣,编代码这事情对我来说太轻而易举了,完全不费力气。很多写文章的人,对世界是没有什么兴趣的,我脑容量很大,太有兴趣了,这可能跟我年轻时编包罗万象的杂志有关。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