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保罗·奥斯特推出新长篇《4321》 讲述了一个人的“四重人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保罗·奥斯特推出新长篇《4321》 讲述了一个人的“四重人生”

奥斯特向来以与欧洲现代主义关系密切,以语言精密、充满思辨和困惑感著称,因此他写作这样一部全景式的、狄更斯式的社会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实在让人感到稀奇。

2月3日,保罗·奥斯特刚刚度过他的70岁生日。

继上一部小说《日落公园》之后,经过长达7年的沉默,近日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推出了他的最新长篇小说《4 3 2 1》,其厚度达到866页,奥斯特自己也表示,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书”。

对于这本小说,媒体评论反响不一,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评价。《每日电讯报》认为“这本书跟奥斯特的自我一样庞大”,《华盛顿邮报》也认为,“这位曾经以语句简省著名的作家,在近些年的作品中,显现出语句越来越松散的特点。”《时代》周刊却认为这本书“内容丰富,是以往的四倍有趣”。《金融时报》也认为,“这本书视角广阔,全景式书写非常吸引人,可称为奥斯特最为伟大的小说。”

2月3日,保罗·奥斯特刚刚度过他的70岁生日。

这位备受关注的作家在写作生涯的初期并不顺利。1985年,在纽约接连遭到十七家出版社拒绝之后,保罗·奥斯特为“纽约三部曲”的第一部《玻璃之城》最终找到了旧金山的“太阳和月亮”出版社,次年,“三部曲”的另两部《幽灵》《紧锁的房间》也出版了,这是保罗·奥斯特文学生涯中最初的胜利。他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英文和比较文学系,后来在巴黎开始做翻译,还写过散文和评论,和第一任妻子共同创立了一本小型杂志《Little Hand》和一家独立出版社。1970年代,他回到纽约,试图销售他发明的一种“棒球纸牌游戏”,他在访谈中表示,他非常喜欢棒球,也喜欢观看这项运动,“玩棒球教会我如何与他人相处,也让我知道,如果下决心做某事就一定会成功”。

在“三部曲”获得成功之后,他创作了一系列的小说、戏剧、诗歌、歌曲等等,还曾担任导演,甚至给NPR的听众们朗诵他们寄来的故事,之所以要参与这项工作,他说,是为了确认别人到底是不是跟他共享一种经验,他到底是不是一个怪异的人,还是说现实本身就是难以理解的,所以他的参与是在现实的无穷的可能性中游走,如同一次哲学试验。

在他70岁生日前夕,他推出了这部相当于“纽约三部曲”两倍厚的长篇巨著。奥斯特向来以与欧洲现代主义关系密切,以语言精密、充满思辨和困惑感著称,因此他写作这样一部全景式的、狄更斯式的社会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实在让人感到稀奇。故事的开头带有半玩笑半寓言的意味,一个旧大陆的俄国犹太移民来到了美国新大陆,听信同胞的建议,准备把对美国人来说发音太难的姓氏换掉,突然临时忘记了,慌忙之中对美国官员说出来的是意第绪语,“我忘记了”“Ikh hob fargessen”,于是姓氏就变成了“Ferguson”。

然而别被这样的开头欺骗,Ferguson的孙辈Archie Ferguson才是故事的主人公,他与作者本人一样出生于1947年,经历了1960年代的肯尼迪总统被刺杀、越战等美国著名历史事件。奇特的是,他在书中有四次人生,也就是说,在四遍不同的讲述中,他在不同的城镇长大,进入了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爱情,不同的人生境遇,每一次选择都引向一次转变;他的父母虽然保留着各自的名字和职业,也过着“四重”的生活,父母有时离婚了,有时还在一起。

除却作者对于人生不同可能性的想象,这些成长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然而,在这些不断发生、从头讲述的故事里,看似可靠的单一叙事幻象被打破了。比如说,在一个故事里,男孩Archie的父亲跟母亲离婚了,另一个故事中,男孩的父亲去世了,到底哪个是真的?一次讲述中Archie做了作家,另一个讲述中他成为了一个记者。随着情节不停地自我否认,读者很可能会被弄晕,忘掉自己在看的到底是Archie的第几次人生以及到底应该相信什么。

这种“不可靠”的写法可能是奥斯特对于“叙事真实”的一种演绎。在接受《巴黎评论》的访谈时,奥斯特说他之所以推崇《呼啸山庄》和《红字》,是因为这些作品展示了一种幻象,比起传统作品,它们更加明显地具有“非现实”的色彩,而读者一旦接受了这种“非现实”的框架,就能感知到,故事并非是由全知全能的“神”讲述的,而是具有血肉的个人讲的,那么读者就会参与到故事的展开之中,而不是仅仅充当一个旁观者。 

而与这种不可靠而多变的可能性对立的是一直不变的主人公。这四个不同的Ferguson永远是在纽瓦克的郊区长大的犹太男孩,始终生活在历史的进程中,经历着民权运动、校园抗议和越战,总是成为不同种类的写作者,他们的愿望可能是翻译法国诗歌,或者是报道体育新闻、写作家族回忆录、电影批评或者是谜一样的元小说(都是奥斯特年轻时做过的事情,所以几乎可以看做是作者的“年轻分身”),他们渴望的事情也是同一的,作者写道,“将陌生的与熟悉的联结,是Ferguson一直渴望的,还有像最为细致的现实主义者一样观察现实,然而能够创造一种通过不同的、轻微扭曲的棱镜看待世界的方式。”

最终,每个Ferguson都意识到了,“理性既没有统治着这个国家,也没有占据人们的心灵”。

其实平行或者多重人生的故事,对于看惯转世轮回传说的中国读者可能不会陌生,Ferguson反复在一段历史时期生活的故事,很容易让人想起作家莫言的《生死疲劳》:只是《生死疲劳》里的主人公的几次转世投胎贯穿着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而且都是作为各种动物从未做人罢了,但就像那四个Ferguson一样,他的灵魂从未变更过;此外,对于“人生”不同的可能性以及局限性的书写,二者也有相似之处。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保罗·奥斯特推出新长篇《4321》 讲述了一个人的“四重人生”

奥斯特向来以与欧洲现代主义关系密切,以语言精密、充满思辨和困惑感著称,因此他写作这样一部全景式的、狄更斯式的社会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实在让人感到稀奇。

2月3日,保罗·奥斯特刚刚度过他的70岁生日。

继上一部小说《日落公园》之后,经过长达7年的沉默,近日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推出了他的最新长篇小说《4 3 2 1》,其厚度达到866页,奥斯特自己也表示,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书”。

对于这本小说,媒体评论反响不一,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评价。《每日电讯报》认为“这本书跟奥斯特的自我一样庞大”,《华盛顿邮报》也认为,“这位曾经以语句简省著名的作家,在近些年的作品中,显现出语句越来越松散的特点。”《时代》周刊却认为这本书“内容丰富,是以往的四倍有趣”。《金融时报》也认为,“这本书视角广阔,全景式书写非常吸引人,可称为奥斯特最为伟大的小说。”

2月3日,保罗·奥斯特刚刚度过他的70岁生日。

这位备受关注的作家在写作生涯的初期并不顺利。1985年,在纽约接连遭到十七家出版社拒绝之后,保罗·奥斯特为“纽约三部曲”的第一部《玻璃之城》最终找到了旧金山的“太阳和月亮”出版社,次年,“三部曲”的另两部《幽灵》《紧锁的房间》也出版了,这是保罗·奥斯特文学生涯中最初的胜利。他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英文和比较文学系,后来在巴黎开始做翻译,还写过散文和评论,和第一任妻子共同创立了一本小型杂志《Little Hand》和一家独立出版社。1970年代,他回到纽约,试图销售他发明的一种“棒球纸牌游戏”,他在访谈中表示,他非常喜欢棒球,也喜欢观看这项运动,“玩棒球教会我如何与他人相处,也让我知道,如果下决心做某事就一定会成功”。

在“三部曲”获得成功之后,他创作了一系列的小说、戏剧、诗歌、歌曲等等,还曾担任导演,甚至给NPR的听众们朗诵他们寄来的故事,之所以要参与这项工作,他说,是为了确认别人到底是不是跟他共享一种经验,他到底是不是一个怪异的人,还是说现实本身就是难以理解的,所以他的参与是在现实的无穷的可能性中游走,如同一次哲学试验。

在他70岁生日前夕,他推出了这部相当于“纽约三部曲”两倍厚的长篇巨著。奥斯特向来以与欧洲现代主义关系密切,以语言精密、充满思辨和困惑感著称,因此他写作这样一部全景式的、狄更斯式的社会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实在让人感到稀奇。故事的开头带有半玩笑半寓言的意味,一个旧大陆的俄国犹太移民来到了美国新大陆,听信同胞的建议,准备把对美国人来说发音太难的姓氏换掉,突然临时忘记了,慌忙之中对美国官员说出来的是意第绪语,“我忘记了”“Ikh hob fargessen”,于是姓氏就变成了“Ferguson”。

然而别被这样的开头欺骗,Ferguson的孙辈Archie Ferguson才是故事的主人公,他与作者本人一样出生于1947年,经历了1960年代的肯尼迪总统被刺杀、越战等美国著名历史事件。奇特的是,他在书中有四次人生,也就是说,在四遍不同的讲述中,他在不同的城镇长大,进入了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爱情,不同的人生境遇,每一次选择都引向一次转变;他的父母虽然保留着各自的名字和职业,也过着“四重”的生活,父母有时离婚了,有时还在一起。

除却作者对于人生不同可能性的想象,这些成长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然而,在这些不断发生、从头讲述的故事里,看似可靠的单一叙事幻象被打破了。比如说,在一个故事里,男孩Archie的父亲跟母亲离婚了,另一个故事中,男孩的父亲去世了,到底哪个是真的?一次讲述中Archie做了作家,另一个讲述中他成为了一个记者。随着情节不停地自我否认,读者很可能会被弄晕,忘掉自己在看的到底是Archie的第几次人生以及到底应该相信什么。

这种“不可靠”的写法可能是奥斯特对于“叙事真实”的一种演绎。在接受《巴黎评论》的访谈时,奥斯特说他之所以推崇《呼啸山庄》和《红字》,是因为这些作品展示了一种幻象,比起传统作品,它们更加明显地具有“非现实”的色彩,而读者一旦接受了这种“非现实”的框架,就能感知到,故事并非是由全知全能的“神”讲述的,而是具有血肉的个人讲的,那么读者就会参与到故事的展开之中,而不是仅仅充当一个旁观者。 

而与这种不可靠而多变的可能性对立的是一直不变的主人公。这四个不同的Ferguson永远是在纽瓦克的郊区长大的犹太男孩,始终生活在历史的进程中,经历着民权运动、校园抗议和越战,总是成为不同种类的写作者,他们的愿望可能是翻译法国诗歌,或者是报道体育新闻、写作家族回忆录、电影批评或者是谜一样的元小说(都是奥斯特年轻时做过的事情,所以几乎可以看做是作者的“年轻分身”),他们渴望的事情也是同一的,作者写道,“将陌生的与熟悉的联结,是Ferguson一直渴望的,还有像最为细致的现实主义者一样观察现实,然而能够创造一种通过不同的、轻微扭曲的棱镜看待世界的方式。”

最终,每个Ferguson都意识到了,“理性既没有统治着这个国家,也没有占据人们的心灵”。

其实平行或者多重人生的故事,对于看惯转世轮回传说的中国读者可能不会陌生,Ferguson反复在一段历史时期生活的故事,很容易让人想起作家莫言的《生死疲劳》:只是《生死疲劳》里的主人公的几次转世投胎贯穿着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而且都是作为各种动物从未做人罢了,但就像那四个Ferguson一样,他的灵魂从未变更过;此外,对于“人生”不同的可能性以及局限性的书写,二者也有相似之处。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