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马斯克为什么能颠覆四个不同行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马斯克为什么能颠覆四个不同行业?

他所在的领域基本上很少有竞争对手,这是他对于第一性原理的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考。

一、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

(一)马斯克目前做的三件事

马斯克在四个不同领域都有颠覆性的创新。最早他参与创始的PayPal是做金融支付的,现在已经卖掉了。

他目前做的三件事情:

  • 特斯拉,目前炙手可热的电动车公司;

  • 在载人航天领域非常了不起,航天飞机退役之后,它也是美国主要的航天运载工具;

  • 太阳城,能源公司,去年被特斯拉收购。

(二)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最早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说:“在每个系统探索中存在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是基本的命题和假设,不能被省略和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五条公设:

  •  任意两个点可以通过一条直线连接;

  • 任意线段能无限延伸成一条直线;

  • 给定任意线段,可以以其一个端点作为圆心,该线段作为半径作一个圆;

  • 所有直角都全等;

  • 若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并且在同一边的内角之和小于两个直角,则这两条直线在这一边必定相交; 

这五条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一性原理。在亚里士多德眼中第一性原理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是充满神性的。

这是一种泛神论的思想,与希腊早期神话的观念和其他民族对神话的想法格格不入。亚里士多德将这种性质看作是最高贵的,所以叫做第一性原理。

(三)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

我们回到马斯克,他怎么看第一性原理呢?

他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对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都去做,这样发展的结果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

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这是他眼中的第一性原理。

[笔记侠(ID:Notesman)注:比如马斯克在创办SpaceX时,美国航天界的主流观点是,造火箭发卫星的费用是异常昂贵的,而且要花不少时间,不是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这样的大公司根本干不了。但美国军方、科研机构和大公司又有一种这样的现实需求:低成本、快速地发射小型卫星。马斯克认识到,如果他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一切将重新洗牌。直至今天,马斯克在SpaceX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第一性原理展开——几乎全部自己研发、制造,疯狂地降低成本。]

我记得采访马斯克时,问他有信仰吗?他斩钉截铁地摇头说没有,他只相信物理学。大概意思是他只相信用第一性原理所引出的一套体系。 

比如,传统电池组,市场平均价格是600美元/千瓦时,主要电池供应商是松下。马斯克通过第一性原理发现,如果从伦敦金属交易所购买锂电池组的原材料组合在一起,只需要80美元/千瓦时。

他从中发现有巨大的价格差距,所以特斯拉在2013年开始自己建立了电池厂,今年一月份开始大规模生产,投产之后电池的价格可以下降30%,每年可以支持150万辆电动车对电池的需求。这就是他对第一性原理的一个应用。

二、第一性原理和比较思维

在商业世界中,第一性原理和比较思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思想。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周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于是我们每天需要不停地过滤信息,而这些信息你并不能看到深层次的原因,看到的只是表象。

我们大部分时候只能通过观察表象,也就是通过比较思维看待事物。但实际上比较思维是有很大的缺陷。

我归纳出比较思维有两个层次的缺陷: 

1.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是一种竞争意识,虽然看不到终点在哪里。

彼得·蒂尔(Peter Thiel)在《从0到1》这本书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他说:“竞争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在整个社会中蔓延,扭曲了我们的思想。结果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在实际中获得的却越来越少,我们把自己困在了竞争中。”

这个想法很有道理,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共享单车,现在这个领域是热门。摩拜的创始人胡玮炜是我的前同事,我们之前都是记者出身。我记得她当时跟我说她对共享单车的想法,实际上也是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思维。

她指出在大城市里下了地铁之后可能离目的地只有一、两公里,但高峰期根本打不到车。这时候只能是打黑车或者走路步行,如果这时候有一辆自行车该多好。

后来她又发现,移动支付开始在中国越来越普及,她想把移动支付应用到单车领域,于是她就去做了现在这件事。

但当时我觉得不靠谱,一是偷车问题很难解决,二是我觉得她是文艺女青年,根本做不了制造业的事情。但她真的做到了,还做得挺成功。她的这种思维是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思维。 

接下来我们看到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网上有个段子说,假如你再不做共享单车,那么彩虹的七种颜色你就挤不进去了。现在共享单车是一种纯粹的基于比较思维的竞争。他们想把对手打败,很多资本也在后面推波助澜,所以造成这种状况。

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共享单车吗?我觉得可以打一个问号。

易到用车的创始人周航说过他理想中的竞争应该是两个人赛跑,你追我赶,互相激励,互相冲过终点线。这个过程中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互相学习。不好的竞争是两个人搏击,就是在过程中你把另外一个人PK掉。

他不想做后者这样的竞争,想把所有精力放在产品和用户体验上。但实际上在专车服务领域,过去两三年有一个非常惨烈的竞争,首先是滴滴合并快车,后来是优步与滴滴的合并。所以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残酷。在中国很多时候还是比较思维占上风。

2.纵向比较

纵向比较是基于过去经验和历史的比较。

在彼得·蒂尔的《从0到1》中有个说法:

“商业世界的每一刻都不会重演,下一个比尔·盖茨不会再开发操作系统,下一个拉里·佩奇或是谢尔盖布林不会再研发搜索引擎,下一个扎克伯格也不会去创建社交网络,如果你照搬这些人的做法,你不是在向他们学习。” 

过去历史上非常伟大的人,他们基于纵向比较思维会产生一些非常错误的想法。比如“全世界可能只能卖出五台计算机”,说这句话的这个人是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IBM的主席。

“现在我们连利用核能最微弱的证据都没有”说这句话的是爱因斯坦。

“交流电是无用的,因为它太危险,可以像闪电一样劈死人,只有直流电才是安全的。”说这句话的是爱迪生。 

小米创始人雷军也说过“只要你站在风口,猪都可以飞起来。”这句话在13、14年是很正确的,他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但最近一两年小米在走下坡路,包括他之前看不上的索尼、OPPO、vivo也很快成长起来,迅速攻占三、四线城市的线下零售店。

所以历史其实并不是直线前进,而是螺旋前进,或者走两步退一步,走三步再退一步的。

雷军的互联网思维应该是正确的,但可能他没有考虑到我们国家互联网发展的速度,现在三四线城市还不太适合他之前说的那一套,但长远来看我很认同他这套东西。

马斯克对项目的决策判断标准是这件事情在物理层面上行得通。

我们为什么做不成?我们一定要做。

他直接从最核心的问题开始着手,然后一步步解决它,这是他跟大部分中国企业家不太一样的地方。他所在的领域基本上很少有竞争对手,这是他对于第一性原理的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考。

三、第一性原理和大数据思维

我最近读了吴军的《智能时代》,里面提到大数据思维,把大数据思维跟第一性原理思维比较一下会很有意思。

吴军在书里提到“数据包含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消除不确定性,而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取代原来的因果关系。”

基于第一性原理是因果关系的思维方式,也就是首先你要发现一件事情最核心的原因,然后从这个原因一步步往外推理出你想要的结果。但是我们在大数据时代,其实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在《智能时代》吴军老师认为,我们可以从大数据中直接找到答案,即使我们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书里是这样说的:

“根据因果关系知道原因固然好,但是由于复杂的问题,其难度非常大,除了跨物质条件,人们的努力,还要靠运气。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有新的思维方法,从大量的数据中直接找到答案,即使我们不知道原因。

这方面给了我们找捷径的方法,同时我们不会因为缺乏运气而被问题难倒。如果我们愿意接受找不出原因的答案,我们的思维方式已经跳出机械时代单纯追求因果关系的做法,开始具有大数据思维了。”

在下面几个例子中,都能体现出这种大数据的思维:

比如在Google投放广告,在电影租赁网站上投放零食广告,在女装网站投放男装广告。我们并不知道这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但实际上在大数据时代没有必要知道它的因果关系是什么,我们只要知道它们是有关联性的,根据关联性做广告投放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就可以了。在天猫上现在用户看到的一些推荐,其实也是基于大数据思维进行的技术开发。 

最后我想说,在这个时代,我们看到非常多疯狂的人。

他们做非常疯狂的事情,并不是他们真的很疯狂或者他们真的比我们聪明,而是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跟我们不一样。

比如马斯克,他通过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较思维,他可以看到很多事物的本质原因,然后做成了很多普通人觉得很疯狂但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四、问答环节

问题1:我对埃隆·马斯克本人很感兴趣,他有什么样的特质、有什么样的个人魅力?

周恒星: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觉得他像一个机器人。他说话不带什么情感,语速非常平稳,也没有什么起伏,说话非常有逻辑性,但是非常坚决,不容置疑的那种感觉。

书里有一些对他的描述,他会向员工施压,虽然有很多人可以坚持到最后,但有更多人是被他给压迫走的,所以特斯拉的离职率非常高,剩下的都是对他所做的事情有坚定信仰的人。

另外一点就是他的好奇心特别强。我记得他问过我好几次关于中国独生子女的事情。他说通过计算发现,如果中国一直采用独生子女政策的话,过几十年中国人口会有一个断崖式的下跌,他觉得这是非常可怕的灾难。

通过计算,中国至少要有二胎才能保持人口上的平稳,结果中国还真放开二胎政策了。他自己也非常喜欢小孩,他有五个小孩。 

总之,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有个人魅力,但同时不是一个非常好打交道的人。

问题2:作为创业者,如何用技术解决社会问题?

周恒星:用数学或者用物理现象解释社会现象,这是一种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但现在大部分人并没有这种想法或者这种能力去做这件事情。

刚才我举的马斯克对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质疑,就是用数学方法看到这个问题。 

我听说现在有很多用大数据的方法解释一些社会现象的,比如在美国有很多治理偷税漏税的,他们就是用大数据的方法查某一个社区。比如平均交的税是多少,但在这一百个样本里面,如果有一个样本发现交的税非常少,就有可能有偷税漏税的嫌疑。 

我记得吴军老师的书里也提到,美国警察用查一个社区里面的用电量来推算有没有种植大麻。因为如果种植大麻的话会用非常多的电,耗电量非常高,所以用这样方法寻找种植大麻的人。因此,未来会有很多,特别是政府可以用大数据的方法去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问题3:马斯克说要在火星上退休,你跟他交流的过程中有没有探讨过这个问题?另外,都说人工智能会成为人类的终结者,您是怎么看的?

周恒星:首先说他在火星退休,他一开始说出来的时候我也不相信,我觉得这是他宣传的噱头,其实这种噱头很多企业家都用过。

但最近一两年我发现他在很多场合开始说得会越来越具体,计划有更多细节的东西。去年年底有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方案,比如哪一年在火星建基地,哪一年开始载人。这时候我才意识到他是真的在做这件事情,我个人非常佩服。

还有一家公司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创建的蓝色起源(Blue Origin),那家公司也非常有意思。贝索斯与马斯克不同,他非常低调,但他做的事情跟马斯克非常相似,但实现太空探索的路径不同。

Space X开始是研发往来外太空的运输工具,先把很多原材料运到另外一个星球,再开始运人。

蓝色起源一开始是载人航空,先是近地旅行,然后再旅行到月球,再旅行到火星。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实现火星移民。

马斯克对人工智能是持悲观态度的。他认为人工智能非常可怕,可能会毁灭人类,要非常小心,Google的创始人则觉得没有必要太担心。

我个人的看法是,一个技术的发展要看长期和短期。大部分人会高估一个技术在短期内的影响,但是会低估一个技术在长期内的作用。

人工智能可能在短期内会有非常好的一些应用,会给人类带来非常多的帮助,但长期内很有可能会有负面作用,甚至未来人工智能统治人类也是有可能的,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问题4:您认为中国距离产生“既能仰望星空的梦想家,同时也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这样的人,还有多远的距离?为了缩短这个距离,我们能做些什么?

周恒星: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国家一直在鼓励创业创新,挺好的。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是2008年大学本科毕业,我的同学都想去政府机关或者国企、银行。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我发现现在的年轻人毕业之后可能会有新的想法,比如去创业,或者去创业公司,或者去冒险做一些没有人做的事情,这是很好的趋势。

只要我们国家年轻人愿意改变想法,可以去尝试新的东西,不管成功与失败,最后可能都会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出来。

因为即使是美国那些最伟大的创新、最伟大的颠覆,其实也是万里挑一,可能死了几百家公司才有一家公司出来,但正因为有那几百家公司前赴后继才会有创新。所以只要我们国家继续鼓励年轻人做这样的事情,早晚有一天会有一些非常不一样的东西、非常伟大的创新出来。 

这段时间网上有很多年轻人讨论关于买房的问题,买不起房要离开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大城市。我之前在美国时,身边很多年轻人也买不起房,但他们都觉得租房子挺好的。

我一直比较认可这个观点,因为我觉得房子是用来住的,你租房也是住,买房也是住。公司其实和人一样,一家好的公司,正向的现金流很重要,对人来说是一样的。

你花很多钱买房子,现金流很少,你的抗风险能力或者你想做事情的能力就会非常低。

所以很多年轻人花很多钱在买房上,我觉得不是好的投资。年轻人应该做一些投资自己,或者做一些你觉得有意义、感兴趣的事情。

问题5:对于在硅谷失败的创业者,他们大部分都在哪些方面走错的路?

周恒星:我非常赞同你的提法。我们从成功的创业案例当中学到的东西不如失败案例中得到的多。在硅谷大部分创业都是失败的,99%都是失败的。我们国内可能也差不多。我觉得他们失败的教训可能最重要的有几点:

首先,创业是要做你感兴趣的事情。创业非常难,假如你对这个事情没有热爱,也不感兴趣,非常容易会放弃。坚持初心很重要,当创业者在非常年轻时就很有钱或者很出名,就会很容易迷失自己,不把心思放在产品上,导致很快的衰落。这样的例子我见得非常多。 

其次,诚信也很重要。只有坚持诚信才能建立良好的商业环境,减少创业成本。

第三,硅谷公司创新能力很强,但他们往往缺少制造能力。把一个产品原型做出来之后,搞不定供应链、制造,必须到中国找。但是他们又不懂中文,所以两眼一抹黑,导致一直没法达到量产,很容易死掉了。

问题6:中国和美国的创业创新有什么异同?

周恒星:据我的观察,首先中美两国是两个市场大、人口足够多的国家,他们可以自给自足,比如中国的开发者只要服务好中国用户就够了,因为中国有差不多7亿互联网用户,美国有2亿多。

但是除了中国、美国之外,很难找到第三个、第四个国家有这么多的互联网用户。印度可能会是下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国家,但是他们的基础设施还达不到中美两国的能力。

其次,过去我们一直说中国拷贝美国的东西,但最近两三年中国有越来越多美国没有的创新出来。比如移动支付。苹果CEO库克来华访问时就感叹,连卖西瓜的大妈都有支付宝,在美国看不到这样的景象。

这主要是美国的传统经济非常发达,基础设施很齐全,比如银行业、汽车业。所以结果就是中国传统行业非常容易被互联网颠覆,而在美国却没有这么容易,而且中国的互联网用户目前来说还算比较年轻,所以他们愿意接受很多新的东西。

在美国,大家都是开车去购物,所以O2O,甚至电子商务可能没有中国这么发达。未来五到十年,还是中美两国你追我赶的态势。最近我也看到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开始借鉴中国的创新,比如共享单车,移动支付和电子商务,这些中国都已经比美国做得好很多。

问题7:硅谷科技界对中国感兴趣的点有哪些?

周恒星:一方面是美国很多VC想学习中国的成功商业模式,他们觉得可能对硅谷的投资有帮助。其次就是他们想在中国找钱,因为中国很多热钱愿意放到风险投资里。

第二群人就是创业者,美国创业者对中国感兴趣,主要是看到了中国巨大的市场,人口基数,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比如产品出来之后可以很快上线一个中文版的APP,或者把硬件产品卖到中国。

但有一个问题是信息非常不对称,中国创业者懂英文,我们知道美国发生什么事情,但是美国的创业者看不懂中文,他们主要靠跟一些会英文的中国人聊天了解中国的创业圈。

(本文为3月22日周恒星在“中信·泰达读书会”上所作的分享。周恒星为《硅谷钢铁侠》译者,第一位采访马斯克的中国记者,前极客公园主笔兼硅谷站负责人,现乐视体育海外商务总监。本文有删减。)

来源:笔记侠(Notesman)

原标题:马斯克那个巨牛的思维方式“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最新更新时间:03/31 13:56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马斯克为什么能颠覆四个不同行业?

他所在的领域基本上很少有竞争对手,这是他对于第一性原理的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考。

一、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

(一)马斯克目前做的三件事

马斯克在四个不同领域都有颠覆性的创新。最早他参与创始的PayPal是做金融支付的,现在已经卖掉了。

他目前做的三件事情:

  • 特斯拉,目前炙手可热的电动车公司;

  • 在载人航天领域非常了不起,航天飞机退役之后,它也是美国主要的航天运载工具;

  • 太阳城,能源公司,去年被特斯拉收购。

(二)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最早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说:“在每个系统探索中存在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是基本的命题和假设,不能被省略和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五条公设:

  •  任意两个点可以通过一条直线连接;

  • 任意线段能无限延伸成一条直线;

  • 给定任意线段,可以以其一个端点作为圆心,该线段作为半径作一个圆;

  • 所有直角都全等;

  • 若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并且在同一边的内角之和小于两个直角,则这两条直线在这一边必定相交; 

这五条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一性原理。在亚里士多德眼中第一性原理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是充满神性的。

这是一种泛神论的思想,与希腊早期神话的观念和其他民族对神话的想法格格不入。亚里士多德将这种性质看作是最高贵的,所以叫做第一性原理。

(三)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

我们回到马斯克,他怎么看第一性原理呢?

他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对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都去做,这样发展的结果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

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这是他眼中的第一性原理。

[笔记侠(ID:Notesman)注:比如马斯克在创办SpaceX时,美国航天界的主流观点是,造火箭发卫星的费用是异常昂贵的,而且要花不少时间,不是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这样的大公司根本干不了。但美国军方、科研机构和大公司又有一种这样的现实需求:低成本、快速地发射小型卫星。马斯克认识到,如果他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一切将重新洗牌。直至今天,马斯克在SpaceX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第一性原理展开——几乎全部自己研发、制造,疯狂地降低成本。]

我记得采访马斯克时,问他有信仰吗?他斩钉截铁地摇头说没有,他只相信物理学。大概意思是他只相信用第一性原理所引出的一套体系。 

比如,传统电池组,市场平均价格是600美元/千瓦时,主要电池供应商是松下。马斯克通过第一性原理发现,如果从伦敦金属交易所购买锂电池组的原材料组合在一起,只需要80美元/千瓦时。

他从中发现有巨大的价格差距,所以特斯拉在2013年开始自己建立了电池厂,今年一月份开始大规模生产,投产之后电池的价格可以下降30%,每年可以支持150万辆电动车对电池的需求。这就是他对第一性原理的一个应用。

二、第一性原理和比较思维

在商业世界中,第一性原理和比较思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思想。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周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于是我们每天需要不停地过滤信息,而这些信息你并不能看到深层次的原因,看到的只是表象。

我们大部分时候只能通过观察表象,也就是通过比较思维看待事物。但实际上比较思维是有很大的缺陷。

我归纳出比较思维有两个层次的缺陷: 

1.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是一种竞争意识,虽然看不到终点在哪里。

彼得·蒂尔(Peter Thiel)在《从0到1》这本书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他说:“竞争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在整个社会中蔓延,扭曲了我们的思想。结果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在实际中获得的却越来越少,我们把自己困在了竞争中。”

这个想法很有道理,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共享单车,现在这个领域是热门。摩拜的创始人胡玮炜是我的前同事,我们之前都是记者出身。我记得她当时跟我说她对共享单车的想法,实际上也是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思维。

她指出在大城市里下了地铁之后可能离目的地只有一、两公里,但高峰期根本打不到车。这时候只能是打黑车或者走路步行,如果这时候有一辆自行车该多好。

后来她又发现,移动支付开始在中国越来越普及,她想把移动支付应用到单车领域,于是她就去做了现在这件事。

但当时我觉得不靠谱,一是偷车问题很难解决,二是我觉得她是文艺女青年,根本做不了制造业的事情。但她真的做到了,还做得挺成功。她的这种思维是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思维。 

接下来我们看到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网上有个段子说,假如你再不做共享单车,那么彩虹的七种颜色你就挤不进去了。现在共享单车是一种纯粹的基于比较思维的竞争。他们想把对手打败,很多资本也在后面推波助澜,所以造成这种状况。

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共享单车吗?我觉得可以打一个问号。

易到用车的创始人周航说过他理想中的竞争应该是两个人赛跑,你追我赶,互相激励,互相冲过终点线。这个过程中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互相学习。不好的竞争是两个人搏击,就是在过程中你把另外一个人PK掉。

他不想做后者这样的竞争,想把所有精力放在产品和用户体验上。但实际上在专车服务领域,过去两三年有一个非常惨烈的竞争,首先是滴滴合并快车,后来是优步与滴滴的合并。所以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残酷。在中国很多时候还是比较思维占上风。

2.纵向比较

纵向比较是基于过去经验和历史的比较。

在彼得·蒂尔的《从0到1》中有个说法:

“商业世界的每一刻都不会重演,下一个比尔·盖茨不会再开发操作系统,下一个拉里·佩奇或是谢尔盖布林不会再研发搜索引擎,下一个扎克伯格也不会去创建社交网络,如果你照搬这些人的做法,你不是在向他们学习。” 

过去历史上非常伟大的人,他们基于纵向比较思维会产生一些非常错误的想法。比如“全世界可能只能卖出五台计算机”,说这句话的这个人是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IBM的主席。

“现在我们连利用核能最微弱的证据都没有”说这句话的是爱因斯坦。

“交流电是无用的,因为它太危险,可以像闪电一样劈死人,只有直流电才是安全的。”说这句话的是爱迪生。 

小米创始人雷军也说过“只要你站在风口,猪都可以飞起来。”这句话在13、14年是很正确的,他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但最近一两年小米在走下坡路,包括他之前看不上的索尼、OPPO、vivo也很快成长起来,迅速攻占三、四线城市的线下零售店。

所以历史其实并不是直线前进,而是螺旋前进,或者走两步退一步,走三步再退一步的。

雷军的互联网思维应该是正确的,但可能他没有考虑到我们国家互联网发展的速度,现在三四线城市还不太适合他之前说的那一套,但长远来看我很认同他这套东西。

马斯克对项目的决策判断标准是这件事情在物理层面上行得通。

我们为什么做不成?我们一定要做。

他直接从最核心的问题开始着手,然后一步步解决它,这是他跟大部分中国企业家不太一样的地方。他所在的领域基本上很少有竞争对手,这是他对于第一性原理的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考。

三、第一性原理和大数据思维

我最近读了吴军的《智能时代》,里面提到大数据思维,把大数据思维跟第一性原理思维比较一下会很有意思。

吴军在书里提到“数据包含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消除不确定性,而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取代原来的因果关系。”

基于第一性原理是因果关系的思维方式,也就是首先你要发现一件事情最核心的原因,然后从这个原因一步步往外推理出你想要的结果。但是我们在大数据时代,其实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在《智能时代》吴军老师认为,我们可以从大数据中直接找到答案,即使我们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书里是这样说的:

“根据因果关系知道原因固然好,但是由于复杂的问题,其难度非常大,除了跨物质条件,人们的努力,还要靠运气。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有新的思维方法,从大量的数据中直接找到答案,即使我们不知道原因。

这方面给了我们找捷径的方法,同时我们不会因为缺乏运气而被问题难倒。如果我们愿意接受找不出原因的答案,我们的思维方式已经跳出机械时代单纯追求因果关系的做法,开始具有大数据思维了。”

在下面几个例子中,都能体现出这种大数据的思维:

比如在Google投放广告,在电影租赁网站上投放零食广告,在女装网站投放男装广告。我们并不知道这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但实际上在大数据时代没有必要知道它的因果关系是什么,我们只要知道它们是有关联性的,根据关联性做广告投放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就可以了。在天猫上现在用户看到的一些推荐,其实也是基于大数据思维进行的技术开发。 

最后我想说,在这个时代,我们看到非常多疯狂的人。

他们做非常疯狂的事情,并不是他们真的很疯狂或者他们真的比我们聪明,而是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跟我们不一样。

比如马斯克,他通过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较思维,他可以看到很多事物的本质原因,然后做成了很多普通人觉得很疯狂但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四、问答环节

问题1:我对埃隆·马斯克本人很感兴趣,他有什么样的特质、有什么样的个人魅力?

周恒星: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觉得他像一个机器人。他说话不带什么情感,语速非常平稳,也没有什么起伏,说话非常有逻辑性,但是非常坚决,不容置疑的那种感觉。

书里有一些对他的描述,他会向员工施压,虽然有很多人可以坚持到最后,但有更多人是被他给压迫走的,所以特斯拉的离职率非常高,剩下的都是对他所做的事情有坚定信仰的人。

另外一点就是他的好奇心特别强。我记得他问过我好几次关于中国独生子女的事情。他说通过计算发现,如果中国一直采用独生子女政策的话,过几十年中国人口会有一个断崖式的下跌,他觉得这是非常可怕的灾难。

通过计算,中国至少要有二胎才能保持人口上的平稳,结果中国还真放开二胎政策了。他自己也非常喜欢小孩,他有五个小孩。 

总之,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有个人魅力,但同时不是一个非常好打交道的人。

问题2:作为创业者,如何用技术解决社会问题?

周恒星:用数学或者用物理现象解释社会现象,这是一种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但现在大部分人并没有这种想法或者这种能力去做这件事情。

刚才我举的马斯克对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质疑,就是用数学方法看到这个问题。 

我听说现在有很多用大数据的方法解释一些社会现象的,比如在美国有很多治理偷税漏税的,他们就是用大数据的方法查某一个社区。比如平均交的税是多少,但在这一百个样本里面,如果有一个样本发现交的税非常少,就有可能有偷税漏税的嫌疑。 

我记得吴军老师的书里也提到,美国警察用查一个社区里面的用电量来推算有没有种植大麻。因为如果种植大麻的话会用非常多的电,耗电量非常高,所以用这样方法寻找种植大麻的人。因此,未来会有很多,特别是政府可以用大数据的方法去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问题3:马斯克说要在火星上退休,你跟他交流的过程中有没有探讨过这个问题?另外,都说人工智能会成为人类的终结者,您是怎么看的?

周恒星:首先说他在火星退休,他一开始说出来的时候我也不相信,我觉得这是他宣传的噱头,其实这种噱头很多企业家都用过。

但最近一两年我发现他在很多场合开始说得会越来越具体,计划有更多细节的东西。去年年底有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方案,比如哪一年在火星建基地,哪一年开始载人。这时候我才意识到他是真的在做这件事情,我个人非常佩服。

还有一家公司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创建的蓝色起源(Blue Origin),那家公司也非常有意思。贝索斯与马斯克不同,他非常低调,但他做的事情跟马斯克非常相似,但实现太空探索的路径不同。

Space X开始是研发往来外太空的运输工具,先把很多原材料运到另外一个星球,再开始运人。

蓝色起源一开始是载人航空,先是近地旅行,然后再旅行到月球,再旅行到火星。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实现火星移民。

马斯克对人工智能是持悲观态度的。他认为人工智能非常可怕,可能会毁灭人类,要非常小心,Google的创始人则觉得没有必要太担心。

我个人的看法是,一个技术的发展要看长期和短期。大部分人会高估一个技术在短期内的影响,但是会低估一个技术在长期内的作用。

人工智能可能在短期内会有非常好的一些应用,会给人类带来非常多的帮助,但长期内很有可能会有负面作用,甚至未来人工智能统治人类也是有可能的,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问题4:您认为中国距离产生“既能仰望星空的梦想家,同时也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这样的人,还有多远的距离?为了缩短这个距离,我们能做些什么?

周恒星: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国家一直在鼓励创业创新,挺好的。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是2008年大学本科毕业,我的同学都想去政府机关或者国企、银行。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我发现现在的年轻人毕业之后可能会有新的想法,比如去创业,或者去创业公司,或者去冒险做一些没有人做的事情,这是很好的趋势。

只要我们国家年轻人愿意改变想法,可以去尝试新的东西,不管成功与失败,最后可能都会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出来。

因为即使是美国那些最伟大的创新、最伟大的颠覆,其实也是万里挑一,可能死了几百家公司才有一家公司出来,但正因为有那几百家公司前赴后继才会有创新。所以只要我们国家继续鼓励年轻人做这样的事情,早晚有一天会有一些非常不一样的东西、非常伟大的创新出来。 

这段时间网上有很多年轻人讨论关于买房的问题,买不起房要离开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大城市。我之前在美国时,身边很多年轻人也买不起房,但他们都觉得租房子挺好的。

我一直比较认可这个观点,因为我觉得房子是用来住的,你租房也是住,买房也是住。公司其实和人一样,一家好的公司,正向的现金流很重要,对人来说是一样的。

你花很多钱买房子,现金流很少,你的抗风险能力或者你想做事情的能力就会非常低。

所以很多年轻人花很多钱在买房上,我觉得不是好的投资。年轻人应该做一些投资自己,或者做一些你觉得有意义、感兴趣的事情。

问题5:对于在硅谷失败的创业者,他们大部分都在哪些方面走错的路?

周恒星:我非常赞同你的提法。我们从成功的创业案例当中学到的东西不如失败案例中得到的多。在硅谷大部分创业都是失败的,99%都是失败的。我们国内可能也差不多。我觉得他们失败的教训可能最重要的有几点:

首先,创业是要做你感兴趣的事情。创业非常难,假如你对这个事情没有热爱,也不感兴趣,非常容易会放弃。坚持初心很重要,当创业者在非常年轻时就很有钱或者很出名,就会很容易迷失自己,不把心思放在产品上,导致很快的衰落。这样的例子我见得非常多。 

其次,诚信也很重要。只有坚持诚信才能建立良好的商业环境,减少创业成本。

第三,硅谷公司创新能力很强,但他们往往缺少制造能力。把一个产品原型做出来之后,搞不定供应链、制造,必须到中国找。但是他们又不懂中文,所以两眼一抹黑,导致一直没法达到量产,很容易死掉了。

问题6:中国和美国的创业创新有什么异同?

周恒星:据我的观察,首先中美两国是两个市场大、人口足够多的国家,他们可以自给自足,比如中国的开发者只要服务好中国用户就够了,因为中国有差不多7亿互联网用户,美国有2亿多。

但是除了中国、美国之外,很难找到第三个、第四个国家有这么多的互联网用户。印度可能会是下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国家,但是他们的基础设施还达不到中美两国的能力。

其次,过去我们一直说中国拷贝美国的东西,但最近两三年中国有越来越多美国没有的创新出来。比如移动支付。苹果CEO库克来华访问时就感叹,连卖西瓜的大妈都有支付宝,在美国看不到这样的景象。

这主要是美国的传统经济非常发达,基础设施很齐全,比如银行业、汽车业。所以结果就是中国传统行业非常容易被互联网颠覆,而在美国却没有这么容易,而且中国的互联网用户目前来说还算比较年轻,所以他们愿意接受很多新的东西。

在美国,大家都是开车去购物,所以O2O,甚至电子商务可能没有中国这么发达。未来五到十年,还是中美两国你追我赶的态势。最近我也看到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开始借鉴中国的创新,比如共享单车,移动支付和电子商务,这些中国都已经比美国做得好很多。

问题7:硅谷科技界对中国感兴趣的点有哪些?

周恒星:一方面是美国很多VC想学习中国的成功商业模式,他们觉得可能对硅谷的投资有帮助。其次就是他们想在中国找钱,因为中国很多热钱愿意放到风险投资里。

第二群人就是创业者,美国创业者对中国感兴趣,主要是看到了中国巨大的市场,人口基数,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比如产品出来之后可以很快上线一个中文版的APP,或者把硬件产品卖到中国。

但有一个问题是信息非常不对称,中国创业者懂英文,我们知道美国发生什么事情,但是美国的创业者看不懂中文,他们主要靠跟一些会英文的中国人聊天了解中国的创业圈。

(本文为3月22日周恒星在“中信·泰达读书会”上所作的分享。周恒星为《硅谷钢铁侠》译者,第一位采访马斯克的中国记者,前极客公园主笔兼硅谷站负责人,现乐视体育海外商务总监。本文有删减。)

来源:笔记侠(Notesman)

原标题:马斯克那个巨牛的思维方式“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最新更新时间:03/31 13:56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