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最具争议美国总统如何看中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最具争议美国总统如何看中国?

胡佛在书中批评了当时包括美国人在内,欧美国家人士轻视中国并因此侮辱中国人的许多态度和做法。

所评图书:

书名:《冒险年代:美国总统胡佛自传》

作者:(美)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译者:钱峰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7年2月

很大程度上,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1874-1964)的名声被1929-1933年大萧条给彻底毁灭了。其实,在他之后出任总统的罗斯福,所启动的新政是对胡佛在任期间救市措施的放大版。

1929年大萧条的发生,有着复杂的成因,包括国家贸易环境的深刻变化和各主要国家金融实力对比关系的调整;美国转向金融资本主义过程中,还未匹配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因而放大了金融投机所造成的危害;一战战后战胜国清算德国等战败国并引发的欧洲大陆持续经济和社会形势动荡;一战战事为美国经济加速发展创造的刺激红利在20世纪20世纪末期已消耗殆尽,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科技革命创造的科技成果还未能很好的转化为可行的商业模式,这一切使得多年来的美国经济高增速难以维系,等等。

当然,大萧条会持续如此之久,带来如此严重而持续的影响(比如不但影响了美国经济,而且几乎造成日本等其他国家经济崩溃,使得亚洲和欧洲的法西斯势力提前启动了对外扩张),这与胡佛在任总统期间的施政犹疑不定密不可分。胡佛是坚定的孤立主义者,反对美国担负国际义务,也是一贯的保守主义者,哪怕经济局势已经严峻到了很可能引发革命的危险地步,他仍然希望避免政府对经济事务的直接参与。一些救市举措的效力因而大打折扣。

胡佛出任总统之前,在美国国内甚至世界上都拥有很高的政治声望。1914年,一战爆发后,胡佛在伦敦出任美国救济委员会主席,救助那些在欧洲交战国尤其是前线地区陷入危机的美国人。而在1917年美国宣布对德宣战之后,以及次年一战结束之后,面临严重粮食危机的欧洲,不得不向美国申请援助。美国粮食援助仍然是通过胡佛任主席的委员会进行的。这些工作让胡佛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无名小卒,一跃成为国际名人。

有意思的是,尽管1929年大萧条摧毁了胡佛的名望,但在1945年,当苏军和美军终结了纳粹德国之后,欧洲的缺粮问题再度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胡佛依然众望所归的受命担任了美国向欧洲提供粮食援助的领导者,并完美的完成了这项使命。而在此后,胡佛还继续努力发挥在政治领域的影响力,为孤立主义、保守主义在美国政坛和学界保有了一席之地,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特朗普在许多政策问题上,继承了胡佛而非里根、尼克松的衣钵。

活到了90岁的胡佛,也留下了许多回忆作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冒险年代:美国总统胡佛自传》,记录的是这位最具争议的美国总统的青少年成长经历、在矿业和商界发展的经历、担任公职的初期历程,以1920年截止。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一大看点就是,胡佛用了较多篇幅回顾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在中国华北从事矿产勘查、开发、运输与冶炼的过程,也以一个年轻外国工程师的视角审视和评价了当时的中国。

胡佛在书中回忆谈到,清末的中国官方、民间资本家,以及拥有外资背景的资本家、企业家,都希望能够尽快找到利润最为可观的金矿,而胡佛本人则希望找到为中国近代化发展带来帮助的铁、煤炭、铅、锌、铜等矿产。他坦诚的记录了当时外国在华的传教士、外交官、企业家,与中国基层官方和民间人士在多个方面所触发的激烈矛盾,这可以理解为对于之后随即爆发的义和团运动的一种预兆判断。胡佛供职的开矿企业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进京等一系列大事件之后,转为外资,他本人在动荡结束返回中国后,就矿山、矿井在战争期间遭八国联军抢夺而受到的财产损失,分别向涉及国家索赔,并成功索回了部分赔偿。

胡佛在书中批评了当时包括美国人在内,欧美国家人士轻视中国并因此侮辱中国人的许多态度和做法。在他看来,中国被卷入英国等欧洲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碰撞和冲突,都不能因此否认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中国人民长期持续的奋斗精神。他注意到,中国人精心耕作,许多土地的耕作历史超过三千年,要比世界上其他地区农地的总出产量更高;而这个国家的思想、道德、文学、艺术水平也一直很高。作为资深的美国孤立主义者,胡佛盛赞中国人民对于和平的热爱,他认为包括美国在内,欧美国家对于中国的态度并不友好;而中国要摆脱积贫积弱的弱势地位,确实面临着诸多障碍,但他本人通过与唐绍仪等中国近代政治精英的交往中,也看到了突破上述障碍的希望。

书中多个章节也详细叙述了胡佛在离开中国后,辗转于世界多个国家从事矿业和商业管理的经历,这些经历培养出一个具有超强动员能力和管理水平的精英,胡佛本人也在1912年成为斯坦福大学董事会的成员。这一切为他在之后获任一战期间的美国救济委员会主席,在美国难民拯救和向欧洲粮食援救的工作中大放异彩创造了可能。

全书大部分篇幅用在了胡佛担任美国救济委员会主席期间履职的介绍之上。这不是一个容易完成的使命。美国国力在19世纪末期就已经赶超了传统的工业强国法国,与德国相提并论,稍逊于英国,但在欧洲大陆,美国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当时与之硬实力还不相匹配,胡佛本人不得不艰难的与战争交战双方(美国参战之前)协商,尤其是要说服英国方面,同意美国为已遭德国占领的比利时等国的平民提供粮食援助。一战结束后,胡佛受命将援助计划和机构都整合起来,为欧洲饥民提供粮食援助,这其中又涉及到必要的金融支持政策、粮食转运政策、在欧洲不同地区的救济品调度分配、内部供应品的物物交换等,可以说,胡佛为此所做的努力,为这之后世界各地救助因战争和社会动荡而出现的难民、饥民积累了经验,创造出宝贵的制度和组织框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最具争议美国总统如何看中国?

胡佛在书中批评了当时包括美国人在内,欧美国家人士轻视中国并因此侮辱中国人的许多态度和做法。

所评图书:

书名:《冒险年代:美国总统胡佛自传》

作者:(美)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译者:钱峰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7年2月

很大程度上,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1874-1964)的名声被1929-1933年大萧条给彻底毁灭了。其实,在他之后出任总统的罗斯福,所启动的新政是对胡佛在任期间救市措施的放大版。

1929年大萧条的发生,有着复杂的成因,包括国家贸易环境的深刻变化和各主要国家金融实力对比关系的调整;美国转向金融资本主义过程中,还未匹配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因而放大了金融投机所造成的危害;一战战后战胜国清算德国等战败国并引发的欧洲大陆持续经济和社会形势动荡;一战战事为美国经济加速发展创造的刺激红利在20世纪20世纪末期已消耗殆尽,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科技革命创造的科技成果还未能很好的转化为可行的商业模式,这一切使得多年来的美国经济高增速难以维系,等等。

当然,大萧条会持续如此之久,带来如此严重而持续的影响(比如不但影响了美国经济,而且几乎造成日本等其他国家经济崩溃,使得亚洲和欧洲的法西斯势力提前启动了对外扩张),这与胡佛在任总统期间的施政犹疑不定密不可分。胡佛是坚定的孤立主义者,反对美国担负国际义务,也是一贯的保守主义者,哪怕经济局势已经严峻到了很可能引发革命的危险地步,他仍然希望避免政府对经济事务的直接参与。一些救市举措的效力因而大打折扣。

胡佛出任总统之前,在美国国内甚至世界上都拥有很高的政治声望。1914年,一战爆发后,胡佛在伦敦出任美国救济委员会主席,救助那些在欧洲交战国尤其是前线地区陷入危机的美国人。而在1917年美国宣布对德宣战之后,以及次年一战结束之后,面临严重粮食危机的欧洲,不得不向美国申请援助。美国粮食援助仍然是通过胡佛任主席的委员会进行的。这些工作让胡佛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无名小卒,一跃成为国际名人。

有意思的是,尽管1929年大萧条摧毁了胡佛的名望,但在1945年,当苏军和美军终结了纳粹德国之后,欧洲的缺粮问题再度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胡佛依然众望所归的受命担任了美国向欧洲提供粮食援助的领导者,并完美的完成了这项使命。而在此后,胡佛还继续努力发挥在政治领域的影响力,为孤立主义、保守主义在美国政坛和学界保有了一席之地,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特朗普在许多政策问题上,继承了胡佛而非里根、尼克松的衣钵。

活到了90岁的胡佛,也留下了许多回忆作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冒险年代:美国总统胡佛自传》,记录的是这位最具争议的美国总统的青少年成长经历、在矿业和商界发展的经历、担任公职的初期历程,以1920年截止。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一大看点就是,胡佛用了较多篇幅回顾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在中国华北从事矿产勘查、开发、运输与冶炼的过程,也以一个年轻外国工程师的视角审视和评价了当时的中国。

胡佛在书中回忆谈到,清末的中国官方、民间资本家,以及拥有外资背景的资本家、企业家,都希望能够尽快找到利润最为可观的金矿,而胡佛本人则希望找到为中国近代化发展带来帮助的铁、煤炭、铅、锌、铜等矿产。他坦诚的记录了当时外国在华的传教士、外交官、企业家,与中国基层官方和民间人士在多个方面所触发的激烈矛盾,这可以理解为对于之后随即爆发的义和团运动的一种预兆判断。胡佛供职的开矿企业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进京等一系列大事件之后,转为外资,他本人在动荡结束返回中国后,就矿山、矿井在战争期间遭八国联军抢夺而受到的财产损失,分别向涉及国家索赔,并成功索回了部分赔偿。

胡佛在书中批评了当时包括美国人在内,欧美国家人士轻视中国并因此侮辱中国人的许多态度和做法。在他看来,中国被卷入英国等欧洲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碰撞和冲突,都不能因此否认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中国人民长期持续的奋斗精神。他注意到,中国人精心耕作,许多土地的耕作历史超过三千年,要比世界上其他地区农地的总出产量更高;而这个国家的思想、道德、文学、艺术水平也一直很高。作为资深的美国孤立主义者,胡佛盛赞中国人民对于和平的热爱,他认为包括美国在内,欧美国家对于中国的态度并不友好;而中国要摆脱积贫积弱的弱势地位,确实面临着诸多障碍,但他本人通过与唐绍仪等中国近代政治精英的交往中,也看到了突破上述障碍的希望。

书中多个章节也详细叙述了胡佛在离开中国后,辗转于世界多个国家从事矿业和商业管理的经历,这些经历培养出一个具有超强动员能力和管理水平的精英,胡佛本人也在1912年成为斯坦福大学董事会的成员。这一切为他在之后获任一战期间的美国救济委员会主席,在美国难民拯救和向欧洲粮食援救的工作中大放异彩创造了可能。

全书大部分篇幅用在了胡佛担任美国救济委员会主席期间履职的介绍之上。这不是一个容易完成的使命。美国国力在19世纪末期就已经赶超了传统的工业强国法国,与德国相提并论,稍逊于英国,但在欧洲大陆,美国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当时与之硬实力还不相匹配,胡佛本人不得不艰难的与战争交战双方(美国参战之前)协商,尤其是要说服英国方面,同意美国为已遭德国占领的比利时等国的平民提供粮食援助。一战结束后,胡佛受命将援助计划和机构都整合起来,为欧洲饥民提供粮食援助,这其中又涉及到必要的金融支持政策、粮食转运政策、在欧洲不同地区的救济品调度分配、内部供应品的物物交换等,可以说,胡佛为此所做的努力,为这之后世界各地救助因战争和社会动荡而出现的难民、饥民积累了经验,创造出宝贵的制度和组织框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