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百货大王”家族集群传承,再也不用担心子女不成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百货大王”家族集群传承,再也不用担心子女不成器

“商二代”家族企业的集群传承,其实就是让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一起互动,在明确所有权、经营权治理“两权分离”机制之后,让家族、泛家族以及职业经理人一起组织企业传承及战略布局。

在新加坡、苏州、上海等地,说起美罗百货(METRO),没有人不知道的,但对其背后的创始人家族,未必都了解。

闽南谚语“爱拼才会赢”透了锐意进取的闽商精神。

尽管传奇不可复制,可一代代闽商拼搏已成传统,来自福建漳州的华商美罗家族的奋斗史,就是生动的写照。

42岁才创业的“百货大王”

被誉为“百货大王”的美罗控股创始人王梓琴,1911年出生于福建漳州,这一年正是广州黄花岗起义,动荡的中国一片混乱。

美罗控股创始人王梓琴

16岁那一年,在父亲的介绍下,王梓琴到印尼一家布匹批发店当上了一名小杂工。

一天要工作12小时,月底拿到的薪金只有25印尼盾,王梓琴对苦与累没有抱怨,他白天干杂活,晚上苦修印尼语和荷兰语。

过了语言关,事业就有了转折,两年后,他获得Toko Dezon百货公司的工作机会。

这位勤奋的员工在老板的赏识之下,一步一脚印地从一名普通小职员,擢升为公司董事,掌管7家分店。

不过,作为职业经理人始终满足不了王梓琴想要创业的心。1953年,42岁的他离开服务了25年的百货公司,投入多年积蓄在泗水设立了第一家美罗百货公司。

25载磨一剑,利用自己得心应手的管理和广博的人脉及货源,加上印尼独立后百废待兴的好时机,短短几年间,美罗百货遍布印尼各大城市。

1957年,美罗进军新加坡。

当时新加坡百货业有两大同业竞争对手,比如罗敏申专攻外国人市场,而诗家董占据着本地人市场,夹缝中求生存的王梓琴,决定主打小众市场,其实这就是进行商业上的差异化竞争。

王梓琴是一位敢于在商业思维上创新的商人,在那个电影黑白片时代,王梓琴就已经意识到潮流的吸引力。

当时,他是第一个在新加坡为商店作宣传促销的零售商,他的很多营销手法,当时人们听都没有听过的。

比如,当他看到当时有钱人热衷缝制旗袍、纱笼、娘惹服时,就专门进口法国蕾丝、瑞士刺绣和美国亚麻等布料,一下子受到人们追捧。

他还让店员穿上制服、在店内招待客户喝饮料,这在当时都是创举。

美罗控股合资开发的上海美罗城

1973年,美罗控股有限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一家挂牌零售业公司。王梓琴又以连锁形式将业务扩充至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印尼及中国等地,并相应涉足商业地产等行业,美罗百货由此发展为国际百货业巨擎。

“商二代”的家族企业集群传承

日本有几万家百年企业,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百年企业却少之又少,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除了大环境因素,我觉得与对二代的接班培养有很大关系。

国内家族企业有个误区,就是孩子到25岁或者30岁之后才考虑接班的事情,事实证明,这是个很大的错误。

很多个性独立的孩子,尤其是成家立业后,已很难再接受上一代运转的商业模式了。

即便不说日本,很多台湾及海外的华商家族,早在高中时候就开始二代的接班培养,这也是他们传承成功概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王梓琴2009年离开人世,享年98岁。

这名16岁就赤手空拳,飘洋过海到南洋来打拼的闽商杰出企业家,遗留下来的不仅是东南亚家喻户晓的美罗百货公司,还有一家活跃于房地产投资业务的跨国企业。

王梓琴有三子四女,孩子们都受过高等教育,学有专长。

在六十多岁时,尽管王梓琴仍精力充沛,但为了长远利益,他抓紧让子女们逐步接掌公司的繁重业务。

与其他家族企业稍有不同,王梓琴不仅考虑家族一代向二代的对接,还考虑非家族成员(职业经理人)的训练与接班的对接,形成一个家族企业的集群传承模式。

人才梯队是企业生存的保障

长子王晞权是王梓琴仙世后的家族领导者,于2016年2月去世,享年75岁。

父亲创业时,尚在读书的王晞权就开始参与其中,从1964年起,他正式加入美罗控股,帮助打理集团业务。

著名奢侈品卡地亚(Cartier)和伯爵(Piaget),就是由他首次引入新加坡市场的。

另外,他还协助了美罗在1973年的挂牌上市。

至过世为止,他领导美罗控股40多年,这期间,美罗控股不断创新和壮大,形成一家国际性的多元化家族企业集团。

在王晞权过世后,职业经理人原首席运营官郑国杉,很快地被推上集团总裁职务。如此顺利交接,这还得从王梓琴的人才培养观说起。

在世前,王梓琴的办公室入口处挂着一张精美书法,上面书写着8个大字:“求才,育才、用才,储才”。

王梓琴常常对下属说:“一个人只有两只手两只脚,不懂得用人就做不成什么大事。”

2003年,美罗控股准备在北京开发百子湾美罗城。

集团开会讨论由谁来掌舵时,王梓琴把目光放在曾成功帮助钟廷森的马来西亚百盛品牌进入中国的彭细光身上,可彭细光却不想离开新加坡,怎么办?

引进百盛、美罗城入中国的项目操盘手彭细光

后来王梓琴来了个“釜底抽薪”的奇招,美罗对外宣布,免掉了彭细光在新加坡美罗集团的一切职务,“逼”得他无奈到中国,赴任总经理。

二代与职业经理人共同守护企业

如今,接过家族企业旗下新加坡美罗有限公司董事长接力棒的是王梓琴次女王秀芳,她与加入美罗十多年的另一位职业经理人邓启光一起守护与发展上一代人倾注一生心血的事业。

美罗董事长王秀芳

目前,王秀芳的几个兄弟姐妹都在美罗旗下各事业体任职。

在他们未出任公司职务前,也与王梓琴早年打工时一样,从最初步工作做起,一步一步往上走。

让他们熟悉各部门实际情况后,再配合现代化的管理和经营法,进行家族企业的业务改革,他们与职业经理人相结合,形成一种多人的集群接班状态,多层次培养企业人才梯队。

家族企业传承是需要有准备、有组织、有制度地进行,懵懵懂懂的做法往往葬送自己的企业。

“商二代”家族企业的集群传承,其实就是让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一起互动,在明确所有权、经营权治理“两权分离”机制之后,让家族、泛家族、以及职业经理人一起组织企业传承及战略布局。

这种模式对于那些走上多元化、国际化之路的家族企业来说,可能还更加适宜。

科学布局传承,不惧“老鼠屎”

不得不说,豪门之后“惹是生非”的不在少数。

比如影业大亨、邵氏兄弟电影公司邵仁枚的孙子邵在礼,不久前因第三次醉酒驾车被判入狱,引起了关注。

而美罗控股已故创办人王梓琴的孙子、前年去世的王晞权的儿子王镇,在今年7月因企图拥毒罪被新加坡法官判坐牢两年。

王梓琴的孙子王镇

家族企业内出现个别“不成器”的,也是难免,可如何避免下一代给企业带来负面和麻烦,是很多企业家考虑接班传承的焦虑所在。

王镇现已开始服刑,他也是美罗控股的重要股东,除了给家族带来社会负面影响,对美罗的商业运作影响其实并不大。有那么多人在集群接力家族事业,就不会因个别人出事而破坏发展大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百货大王”家族集群传承,再也不用担心子女不成器

“商二代”家族企业的集群传承,其实就是让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一起互动,在明确所有权、经营权治理“两权分离”机制之后,让家族、泛家族以及职业经理人一起组织企业传承及战略布局。

在新加坡、苏州、上海等地,说起美罗百货(METRO),没有人不知道的,但对其背后的创始人家族,未必都了解。

闽南谚语“爱拼才会赢”透了锐意进取的闽商精神。

尽管传奇不可复制,可一代代闽商拼搏已成传统,来自福建漳州的华商美罗家族的奋斗史,就是生动的写照。

42岁才创业的“百货大王”

被誉为“百货大王”的美罗控股创始人王梓琴,1911年出生于福建漳州,这一年正是广州黄花岗起义,动荡的中国一片混乱。

美罗控股创始人王梓琴

16岁那一年,在父亲的介绍下,王梓琴到印尼一家布匹批发店当上了一名小杂工。

一天要工作12小时,月底拿到的薪金只有25印尼盾,王梓琴对苦与累没有抱怨,他白天干杂活,晚上苦修印尼语和荷兰语。

过了语言关,事业就有了转折,两年后,他获得Toko Dezon百货公司的工作机会。

这位勤奋的员工在老板的赏识之下,一步一脚印地从一名普通小职员,擢升为公司董事,掌管7家分店。

不过,作为职业经理人始终满足不了王梓琴想要创业的心。1953年,42岁的他离开服务了25年的百货公司,投入多年积蓄在泗水设立了第一家美罗百货公司。

25载磨一剑,利用自己得心应手的管理和广博的人脉及货源,加上印尼独立后百废待兴的好时机,短短几年间,美罗百货遍布印尼各大城市。

1957年,美罗进军新加坡。

当时新加坡百货业有两大同业竞争对手,比如罗敏申专攻外国人市场,而诗家董占据着本地人市场,夹缝中求生存的王梓琴,决定主打小众市场,其实这就是进行商业上的差异化竞争。

王梓琴是一位敢于在商业思维上创新的商人,在那个电影黑白片时代,王梓琴就已经意识到潮流的吸引力。

当时,他是第一个在新加坡为商店作宣传促销的零售商,他的很多营销手法,当时人们听都没有听过的。

比如,当他看到当时有钱人热衷缝制旗袍、纱笼、娘惹服时,就专门进口法国蕾丝、瑞士刺绣和美国亚麻等布料,一下子受到人们追捧。

他还让店员穿上制服、在店内招待客户喝饮料,这在当时都是创举。

美罗控股合资开发的上海美罗城

1973年,美罗控股有限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一家挂牌零售业公司。王梓琴又以连锁形式将业务扩充至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印尼及中国等地,并相应涉足商业地产等行业,美罗百货由此发展为国际百货业巨擎。

“商二代”的家族企业集群传承

日本有几万家百年企业,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百年企业却少之又少,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除了大环境因素,我觉得与对二代的接班培养有很大关系。

国内家族企业有个误区,就是孩子到25岁或者30岁之后才考虑接班的事情,事实证明,这是个很大的错误。

很多个性独立的孩子,尤其是成家立业后,已很难再接受上一代运转的商业模式了。

即便不说日本,很多台湾及海外的华商家族,早在高中时候就开始二代的接班培养,这也是他们传承成功概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王梓琴2009年离开人世,享年98岁。

这名16岁就赤手空拳,飘洋过海到南洋来打拼的闽商杰出企业家,遗留下来的不仅是东南亚家喻户晓的美罗百货公司,还有一家活跃于房地产投资业务的跨国企业。

王梓琴有三子四女,孩子们都受过高等教育,学有专长。

在六十多岁时,尽管王梓琴仍精力充沛,但为了长远利益,他抓紧让子女们逐步接掌公司的繁重业务。

与其他家族企业稍有不同,王梓琴不仅考虑家族一代向二代的对接,还考虑非家族成员(职业经理人)的训练与接班的对接,形成一个家族企业的集群传承模式。

人才梯队是企业生存的保障

长子王晞权是王梓琴仙世后的家族领导者,于2016年2月去世,享年75岁。

父亲创业时,尚在读书的王晞权就开始参与其中,从1964年起,他正式加入美罗控股,帮助打理集团业务。

著名奢侈品卡地亚(Cartier)和伯爵(Piaget),就是由他首次引入新加坡市场的。

另外,他还协助了美罗在1973年的挂牌上市。

至过世为止,他领导美罗控股40多年,这期间,美罗控股不断创新和壮大,形成一家国际性的多元化家族企业集团。

在王晞权过世后,职业经理人原首席运营官郑国杉,很快地被推上集团总裁职务。如此顺利交接,这还得从王梓琴的人才培养观说起。

在世前,王梓琴的办公室入口处挂着一张精美书法,上面书写着8个大字:“求才,育才、用才,储才”。

王梓琴常常对下属说:“一个人只有两只手两只脚,不懂得用人就做不成什么大事。”

2003年,美罗控股准备在北京开发百子湾美罗城。

集团开会讨论由谁来掌舵时,王梓琴把目光放在曾成功帮助钟廷森的马来西亚百盛品牌进入中国的彭细光身上,可彭细光却不想离开新加坡,怎么办?

引进百盛、美罗城入中国的项目操盘手彭细光

后来王梓琴来了个“釜底抽薪”的奇招,美罗对外宣布,免掉了彭细光在新加坡美罗集团的一切职务,“逼”得他无奈到中国,赴任总经理。

二代与职业经理人共同守护企业

如今,接过家族企业旗下新加坡美罗有限公司董事长接力棒的是王梓琴次女王秀芳,她与加入美罗十多年的另一位职业经理人邓启光一起守护与发展上一代人倾注一生心血的事业。

美罗董事长王秀芳

目前,王秀芳的几个兄弟姐妹都在美罗旗下各事业体任职。

在他们未出任公司职务前,也与王梓琴早年打工时一样,从最初步工作做起,一步一步往上走。

让他们熟悉各部门实际情况后,再配合现代化的管理和经营法,进行家族企业的业务改革,他们与职业经理人相结合,形成一种多人的集群接班状态,多层次培养企业人才梯队。

家族企业传承是需要有准备、有组织、有制度地进行,懵懵懂懂的做法往往葬送自己的企业。

“商二代”家族企业的集群传承,其实就是让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一起互动,在明确所有权、经营权治理“两权分离”机制之后,让家族、泛家族、以及职业经理人一起组织企业传承及战略布局。

这种模式对于那些走上多元化、国际化之路的家族企业来说,可能还更加适宜。

科学布局传承,不惧“老鼠屎”

不得不说,豪门之后“惹是生非”的不在少数。

比如影业大亨、邵氏兄弟电影公司邵仁枚的孙子邵在礼,不久前因第三次醉酒驾车被判入狱,引起了关注。

而美罗控股已故创办人王梓琴的孙子、前年去世的王晞权的儿子王镇,在今年7月因企图拥毒罪被新加坡法官判坐牢两年。

王梓琴的孙子王镇

家族企业内出现个别“不成器”的,也是难免,可如何避免下一代给企业带来负面和麻烦,是很多企业家考虑接班传承的焦虑所在。

王镇现已开始服刑,他也是美罗控股的重要股东,除了给家族带来社会负面影响,对美罗的商业运作影响其实并不大。有那么多人在集群接力家族事业,就不会因个别人出事而破坏发展大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