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被利用的平民科学:得不到知识 反而被夺走了隐私与权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被利用的平民科学:得不到知识 反而被夺走了隐私与权利

“如果说平民科学真的有什么目标,那应该就是让平民百姓变得更加温顺可控,削弱他们维护自己任何政治权利的能力。”

英国白金汉郡布瑞尔镇上的志愿者们在飞蛾之夜(Moth Night)晚上出动。这项一年一度的调查活动由Butterfly Conservation and Atropos组织发起。图片来源:Dan Ki

朋友、公民、业余爱好者:我们正逐渐拆毁一座城堡,而这座城堡正是有待发掘的科学之迷宫。尾大不掉的分层体系日益衰落,现在是知识网络化的时代,到了平民大众和各种云以及蜂群思维异军突起、展现其巨大潜力的时候了。我们中间有许多人还能回想起打开自己第一套化学实验装置、做出第一个火箭模型或者敲出第一组代码时所的快乐。谁又忍心反对自己的平民同胞自由追逐蝴蝶和研究染色体呢?更不用说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追求科学进步了。

在19世纪专业化过程出现之前,门外汉搞科学基本上是当时唯一的选择。而现在,这些人被冠以了“平民科学”之名——按照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达琳娜 · 卡瓦利的说法,所谓平民科学,指的是那些“参与科学研究的平民大众”,“他们既不是实验的调查对象也不是实验赞助者,他们通过开展试验、进行观察、收集数据并积极投身于目前最先进的电脑也无法解决的任务等方式成了平民科学家”。对有些旁观者而言,这不过是些无伤大雅的小打小闹罢了。但是对科学的捍卫者来说,这却是一件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事情,卡瓦利便是捍卫者之一。

“平民科学”(相对于‘外行’或“外行的”)这个标签本身便蕴含了一个极为明显的暗示,即科学应该是一项人人皆可参与的民主活动,而不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专制政权。支持者们宣称,它会给各个方面带来好的结果。有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直接行动获取知识,不再需要某些常春藤高校出来的精英,把知识强行塞进他们的脑子里。眼下,有些民众对科学权威的合理性抱有一种令人担忧的疑虑,而亲自参与体验科学研究,则有助于打消这种疑虑。如果说到医药领域的话,尽管医药行业费尽心思,但是新疗法的发现仍在不断减少。民众的参与将会加快研究的速度,并让重现实验结果变得更加容易。学术期刊上出现的新研究成果的规模回缩和推广危机也表明,“正统”科学或许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正统。或许是时候考虑一下其他备选方案了。

这些说法主要围绕三大主题展开。有些情况下,平民科学被当成了一个补救办法;而其他时候,它更像是超级增压器,给垂死挣扎的主流科学注入新活力。最后,人们还把它视为激发强大创新力量的一种手段,以往的创新总是局限在高等学府的实验室里,或是被一些自命不凡的教授扼制。正如《福布斯》杂志在2011年指出的:“生物黑客们在生物科技领域的地位,就像对IBM第一台大型主机做出了巨大改革的史蒂夫·乔布斯一样。”

然而,只要你稍加思考就会发现,事情远不如想象中那样美好。平民科学降低了那些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研究工作的成本,但这绝非偶然。好在,我们有很多产品设计工具可以把无须动脑的重复性行为变成些奇异有趣、让人着迷的事情:游戏。星系动物园(Galaxy Zoo)是一项公益性业余天文项目,最初借助斯隆数字巡天探测中心的数据打造而成。它要求参与者对数百万有着常见天体型态的天体图像进行扫描,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参与者们可以用星座拼写单词,扫描到某些特别可爱的星座结构还可以赢取积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推出了一个“智能舵”(Smartfin),让冲浪者在他们的冲浪板上安装一个传感器,在冲浪时收集海洋含盐量和温度等数据。当冲浪者回到沙滩上把该装置连入手机时,所有数据便会被传送回研究所。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国家公园里散布着成百上千的“相机陷阱”,捕捉到的图像随后可被“塞伦盖蒂快照项目”(Snapshot Serengeti project)上的用户检测识别,从而实现追踪动物族群;为了让他们从中找到乐趣,人们甚至可以为他们最喜欢的照片写评论。

塞伦盖蒂快照上的照片。图片来源:Snapshot

如果平民科学真的是一场由下而上发展起来的、充满政治热情的平民运动,那是一码事。但是,让我们来看看,谁才是最近一些倡议背后的助推力量吧: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为美国广播事务局推出的The Crowd & the Cloud(2017)系列提供了资金支持;美国国会通过创新及竞争法案(American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Act)立法赋予平民科学相应的权利;五角大楼内的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在2012年后拿出了1000万美元在1000多所学校打造生物骇客空间;非政府组织欧洲平民科学协会(European Citizen Science Association);还有各种致力于所谓开放科学的财力雄厚的基金。留给普通人的空间并不多。确实,政府项目和创业干预措施在平民百姓的热衷下大堆涌现,全都打着建设一个促进平民科学繁荣发展的旗号,但其中完全没有“平民百姓”自己的身影。

讽刺的是,有些确实参与其中的人,看起来似乎是出于对政府强烈的不信任,或出于对政府对大型企业不加限制的做法的反抗——这种情绪在生物黑客团体中极为普遍。然而,正是这些政府和大型公司为这项运动注入了资金,并推动这种势头的发展,人们却没有看到。

平民科学的背后究竟有些什么?一些明显的趋势和行为在发挥作用。一是整个西方世界明显对专家怀有敌对情绪。这种情绪催生了复雠主义者的民族主义热情,引发了“反疫苗运动”(anti-vaccination movement)甚至全球变暖否定说。平民科学似乎试图拉拢和转化这种敌对情绪,将其变成其他一些有用的东西。政府正痴人说梦一般,呼吁或期待(很可能是徒劳的)这些人会自然而然地收起对科学家的敌意,并接受一定的约束。但我们很难看到,平民科学将如何真正扭转这种已成现实的趋势。在一系列社会研究面前,这种奢望很快便被打脸了。研究表明,更高的教育水平和右倾的政治倾向进一步加剧了对正统科学的怀疑,而非平息这种疑虑。

其次,现有的大多数平民科学都是一些将自己的无偿工作和数据提供给私营的网络实体,后者随之将其作为“大数据”来处理的做法。也就是说,有一大堆盈利性的网络和初创公司正在那里试图吸引他们,采集他们参与创造的劳动,并努力将其变现——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数字化经济讲师尼克·斯尔尼切克将这种现象称为“平台资本主义”。这些公司对科学研究过程的介入带来了一些风险,也就是说,他们会对更大的研究进程施加更多的影响。

“像我一样的病人”(PatientsLikeMe)网站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通过倡议团体将目标定位到病人群体,而病人们将他们面对疾病和治疗时的体验细节上传至该网站。之后这些信息将会被卖给医药公司,用作他们进行常规临床试验的备用数据。这是共享经济在科研核心领域的一个延伸。以前我们需要为他人的劳动支付薪水,而现在情况变得简单多了。网络能够充分收集利用人们的闲置资源(劳动、时间、资本和自我欣赏),从而使整个互联网受益——尤其是平台的所有者,他们最终从所有这些活动中获利。有点儿像全球最大婚恋网站Match.com遇上了亚马逊,只不过它们全都顶着平民科学的由头。在这种情况下,赢家是那些初创公司的经理人以及风险投资人,但我们很难看到普通百姓究竟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美国环保署解雇了一大批具有资质的科学家雇员,取而代之的是“平民”数据收集者

平民科学也应该被当成向一个规模更加庞大的改革运动的靠拢之举,那就是所谓的“开放科学”。开放科学应该具有模块化和标准化的特点,应该在线大规模执行运用和审查;这全都是为了推动科学向着更加透明的方向发展,让科学走出实验室和象牙塔。其结果就是,从最开始的文献综述和资料分析,到发布的草稿以及最终的在线论文,对研究的批判和建议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阶段。但开放科学也会构建平台资本,这里所说的“开放性”只能当成所有权的一种补充罢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平民科学为新型开放科学体制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储备。

做为“小行星重定向任务”(Asteroid Redirect Mission,ARM)的一部分,国家航空与航天局(NASA)和一家名为行星资源公司( Planetary Resources Inc)的小行星采矿公司正“合作开发一项基于社会数据的软件解决方案,以增强对近地星体的侦测。”图片来源:NASA

最后,公共部门正试图撤离科学研究领域这一事实,也推动了平民科学的发展。至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政府就一直在试图摆脱提供研究经费的责任,也想从科学研究和培训的协调工作中抽身。对大学的支持已然减少,科学政策制定办公室已经关门,科学研究被随意转手给了私人赞助者。政府不再觉得有必要培养和支撑一批训练有素的国家级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骨干。

决策者似乎对平民科学尤为倾心,因为它似乎预示着外包的下一阶段,而他们也有可能从自己之前的研究职责中抽身——现在是把工作分配给“人民群众”的时候了。比如说,美国环保署(EPA)就变成了平民科学策略的狂热采纳者;在这一过程中,它解雇了一大批具有资质的科学家雇员,用“平民”数据收集者取代了他们。在最近的国家环境检测研讨会(Nat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onference)上,与会者便提出了这一议题——平民科学是否被用于弥补最近的财政预算和裁员造成的影响。结果便是,政治方面对污染实际监管的直接控制进一步增强,而之前的政府却不得不克制自己去遵守“专家学者”的约束。

围绕平民科学的满腔热情,来自一个人们想要了解世界的、充满启蒙性质的信念,也来自于我们每个人想要掌握一些知识的需求。但是,将信息切分成可替代的不同模块的倾向,似乎掩饰了人们真正的动机。患有哮喘病的人也许想知道,自己居住的环境中是否有充足的臭氧,但是他并不需要知道臭氧的化学组成或是肺部支气管刺激的生理机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平民科学企图将人们的关注点转移到一个不同的认知层面上:从人们关注自身健康或环境变化的影响层面,变成了他们应该关心所谓的“科学”事物。

我个人认为,平民科学并不是用于产生真正的知识,恰恰相反,它只是为了重新调整权力关系。它从市场基本教派主义——这是一个政治敏感话题,我们或许也可将其称为“新自由主义”——的某些分支中汲取力量。而在市场基本教派主义中,人们关于科学的看法,简单得就像是自由市场的一次交易,就像他们在超市里挑选洗衣粉一样不容置喙。这又到底意味着什么?进行选择的是市场,而不是科学界。对新自由主义者而言,市场比任何人都更了解真理的本质,这一划分中当然也包括科学家们。

这一观点的问题在于,它并没有认识到,人们的心智必须经过一定的准备才能看到某些信息重大的意义。成为一名科学家并不意味着严格遵守某些优秀的“科学研究方法”。相反,这是在某一学科特定文化领域内长期埋头钻研的结果,因而他们能够知道什么是有效的问题、优选的策略和正确的研究方法等等。

如果参与者们非常认真,他们就应接受真正的训练,而非在受到一阵类似科学方法的刺激后贸然行动

与此相反,平民科学往往提出些简单的主张,认为完全不需要任何东西(包括多年的教育和技能训练),只要模仿科学一些表面上的东西(冷冰冰的设备、度量和用显微经观察微生物)——就也能对知识做出持久的“贡献”。现在,如果说这只是把人们找来做些无聊的体力活,然后再让专家进行审查和跟进,这种“知识”其实也就没什么用了;但这完全不是公民科学进行的方式。所有致力于让平民变得更像科学家的运动内部,都存在着一个极为致命的矛盾:如果参与者们都非常认真,他们就应该接受真正的训练,而非受到一阵类似科学方法的刺激之后贸然行动。但要真是这样,从定义上来说,他们又不再是“平民科学”了。

诚然,为了促成外行和专业人士之间的对话,人们做出了一些严肃认真、颇有成效的尝试。康奈尔大学鸟类学实验室2007年创办的国际公民科学协会( Citizen Science Association)得到了政府和S. D. Bechtel, Jr. 基金组织的资金支持,后者是美国最大的建筑与土木公司旗下的慈善机构。欧洲平民科学协会则来自于一项彩票资助的倡议,旨在为平民科学打造一个泛欧支撑组织。这两大组织似乎都参与到了将本不应该是专业化的运动“变得专业化”这一充满矛盾的事业之中:发布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标准;为DIYbio(可千万别将疾病用作武器)等组织推行最佳实践标准;提前为组织团体提供合格证书使其满足政府拨款的要求;出版专门的学术期刊;以及举办许许多多正规科学的参与者们常参与的那类活动。

本质上,平民科学最根本的假设,就是大街上的人们想要模仿真正的科学家们的许多活动,除了真正投身学科研究时那令人痛苦的不便。如果这只是一场为了参与而演出的滑稽剧,那或许也就无伤大雅了。但平民科学宣扬者们声称自己有更高的目标,他们却忘了,这么做到底是为了哪些人的利益。

对于一个提供知识聚宝盆的行动而言,平民科学却以荒诞无知为基础,这实在令人感到无比震惊。其中包括了动机和规划方面的无知,以及参与者们对科学实践的盲目行动。如果这些平民百姓得到了政府和各大公司的帮助,这就不能算是平民科学了;而如果它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相信专家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那这种运动也就无法衍生出真正的平民科学。

英国肠道计划(British Gut project)(与美国肠道计划的一项合作)便是一个例子,它曾号称是英国规模最大的开放科学项目。这些百姓参与者要缴纳75欧元作为“捐款”,然后粪便样本寄往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实验室。(可怜的邮递员们)粪便中的肠道菌群将被测定,而检测结果将会以各种微生物列表的形式反馈给捐献者。这到底算是无私参与生物学研究,还是以个人身体监控服务市场的开端?科学家们正把这些结果用于打造一个研究数据库;而企业的参与则倡导与这些“客户”的进一步互动,以应对日常饮食、生活方式改变等诸如此类问题。

如果说平民科学真有什么目标,那应该就是让平民百姓变得更加温顺可控

平民科学既没有解决模仿科学实践时的不协调之处,同时又回避了对科学进行了解的必要。就其本质而言,平民科学“教育”的任何尝试最终都不如真正的教育。它的参与者们始终不知道他们参与的项目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也不知道他们的付出究竟以何种方式被人利用。水质监测项目的参与者们知道他们的努力有可能是美国环保署将供水系统私有化的前奏吗?“像我一样的病人”项目的参与者们又是否知道他们的健康数据被搜索网站转手买卖?

这一切和促进“民主”完全无关。在我描述的这些项目中,没有一个与大多数人想象的参与制民主有任何相似之处。这些所谓的无产者不太可能制定出自己的研究议程,更不用说让他们说明这些知识将作何用处了。如果说平民科学真的有什么目标,那应该就是让平民百姓变得更加温顺可控,削弱他们维护自己任何政治权利的能力。

最后的结果便是对科学的倒退的重组——这种重组将加快科学从高等院校的剥离,同时也将加速大公司对科学的干预。更让人觉得讽刺的是,平民科学被人打着全民反对无能精英这一颇具吸引力的口号,推向了广大容易上当受骗的天真群众。

(翻译:熊小平)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Aeon

原标题:Against citizen science

最新更新时间:12/02 20:12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被利用的平民科学:得不到知识 反而被夺走了隐私与权利

“如果说平民科学真的有什么目标,那应该就是让平民百姓变得更加温顺可控,削弱他们维护自己任何政治权利的能力。”

英国白金汉郡布瑞尔镇上的志愿者们在飞蛾之夜(Moth Night)晚上出动。这项一年一度的调查活动由Butterfly Conservation and Atropos组织发起。图片来源:Dan Ki

朋友、公民、业余爱好者:我们正逐渐拆毁一座城堡,而这座城堡正是有待发掘的科学之迷宫。尾大不掉的分层体系日益衰落,现在是知识网络化的时代,到了平民大众和各种云以及蜂群思维异军突起、展现其巨大潜力的时候了。我们中间有许多人还能回想起打开自己第一套化学实验装置、做出第一个火箭模型或者敲出第一组代码时所的快乐。谁又忍心反对自己的平民同胞自由追逐蝴蝶和研究染色体呢?更不用说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追求科学进步了。

在19世纪专业化过程出现之前,门外汉搞科学基本上是当时唯一的选择。而现在,这些人被冠以了“平民科学”之名——按照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达琳娜 · 卡瓦利的说法,所谓平民科学,指的是那些“参与科学研究的平民大众”,“他们既不是实验的调查对象也不是实验赞助者,他们通过开展试验、进行观察、收集数据并积极投身于目前最先进的电脑也无法解决的任务等方式成了平民科学家”。对有些旁观者而言,这不过是些无伤大雅的小打小闹罢了。但是对科学的捍卫者来说,这却是一件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事情,卡瓦利便是捍卫者之一。

“平民科学”(相对于‘外行’或“外行的”)这个标签本身便蕴含了一个极为明显的暗示,即科学应该是一项人人皆可参与的民主活动,而不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专制政权。支持者们宣称,它会给各个方面带来好的结果。有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直接行动获取知识,不再需要某些常春藤高校出来的精英,把知识强行塞进他们的脑子里。眼下,有些民众对科学权威的合理性抱有一种令人担忧的疑虑,而亲自参与体验科学研究,则有助于打消这种疑虑。如果说到医药领域的话,尽管医药行业费尽心思,但是新疗法的发现仍在不断减少。民众的参与将会加快研究的速度,并让重现实验结果变得更加容易。学术期刊上出现的新研究成果的规模回缩和推广危机也表明,“正统”科学或许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正统。或许是时候考虑一下其他备选方案了。

这些说法主要围绕三大主题展开。有些情况下,平民科学被当成了一个补救办法;而其他时候,它更像是超级增压器,给垂死挣扎的主流科学注入新活力。最后,人们还把它视为激发强大创新力量的一种手段,以往的创新总是局限在高等学府的实验室里,或是被一些自命不凡的教授扼制。正如《福布斯》杂志在2011年指出的:“生物黑客们在生物科技领域的地位,就像对IBM第一台大型主机做出了巨大改革的史蒂夫·乔布斯一样。”

然而,只要你稍加思考就会发现,事情远不如想象中那样美好。平民科学降低了那些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研究工作的成本,但这绝非偶然。好在,我们有很多产品设计工具可以把无须动脑的重复性行为变成些奇异有趣、让人着迷的事情:游戏。星系动物园(Galaxy Zoo)是一项公益性业余天文项目,最初借助斯隆数字巡天探测中心的数据打造而成。它要求参与者对数百万有着常见天体型态的天体图像进行扫描,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参与者们可以用星座拼写单词,扫描到某些特别可爱的星座结构还可以赢取积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推出了一个“智能舵”(Smartfin),让冲浪者在他们的冲浪板上安装一个传感器,在冲浪时收集海洋含盐量和温度等数据。当冲浪者回到沙滩上把该装置连入手机时,所有数据便会被传送回研究所。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国家公园里散布着成百上千的“相机陷阱”,捕捉到的图像随后可被“塞伦盖蒂快照项目”(Snapshot Serengeti project)上的用户检测识别,从而实现追踪动物族群;为了让他们从中找到乐趣,人们甚至可以为他们最喜欢的照片写评论。

塞伦盖蒂快照上的照片。图片来源:Snapshot

如果平民科学真的是一场由下而上发展起来的、充满政治热情的平民运动,那是一码事。但是,让我们来看看,谁才是最近一些倡议背后的助推力量吧: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为美国广播事务局推出的The Crowd & the Cloud(2017)系列提供了资金支持;美国国会通过创新及竞争法案(American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Act)立法赋予平民科学相应的权利;五角大楼内的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在2012年后拿出了1000万美元在1000多所学校打造生物骇客空间;非政府组织欧洲平民科学协会(European Citizen Science Association);还有各种致力于所谓开放科学的财力雄厚的基金。留给普通人的空间并不多。确实,政府项目和创业干预措施在平民百姓的热衷下大堆涌现,全都打着建设一个促进平民科学繁荣发展的旗号,但其中完全没有“平民百姓”自己的身影。

讽刺的是,有些确实参与其中的人,看起来似乎是出于对政府强烈的不信任,或出于对政府对大型企业不加限制的做法的反抗——这种情绪在生物黑客团体中极为普遍。然而,正是这些政府和大型公司为这项运动注入了资金,并推动这种势头的发展,人们却没有看到。

平民科学的背后究竟有些什么?一些明显的趋势和行为在发挥作用。一是整个西方世界明显对专家怀有敌对情绪。这种情绪催生了复雠主义者的民族主义热情,引发了“反疫苗运动”(anti-vaccination movement)甚至全球变暖否定说。平民科学似乎试图拉拢和转化这种敌对情绪,将其变成其他一些有用的东西。政府正痴人说梦一般,呼吁或期待(很可能是徒劳的)这些人会自然而然地收起对科学家的敌意,并接受一定的约束。但我们很难看到,平民科学将如何真正扭转这种已成现实的趋势。在一系列社会研究面前,这种奢望很快便被打脸了。研究表明,更高的教育水平和右倾的政治倾向进一步加剧了对正统科学的怀疑,而非平息这种疑虑。

其次,现有的大多数平民科学都是一些将自己的无偿工作和数据提供给私营的网络实体,后者随之将其作为“大数据”来处理的做法。也就是说,有一大堆盈利性的网络和初创公司正在那里试图吸引他们,采集他们参与创造的劳动,并努力将其变现——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数字化经济讲师尼克·斯尔尼切克将这种现象称为“平台资本主义”。这些公司对科学研究过程的介入带来了一些风险,也就是说,他们会对更大的研究进程施加更多的影响。

“像我一样的病人”(PatientsLikeMe)网站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通过倡议团体将目标定位到病人群体,而病人们将他们面对疾病和治疗时的体验细节上传至该网站。之后这些信息将会被卖给医药公司,用作他们进行常规临床试验的备用数据。这是共享经济在科研核心领域的一个延伸。以前我们需要为他人的劳动支付薪水,而现在情况变得简单多了。网络能够充分收集利用人们的闲置资源(劳动、时间、资本和自我欣赏),从而使整个互联网受益——尤其是平台的所有者,他们最终从所有这些活动中获利。有点儿像全球最大婚恋网站Match.com遇上了亚马逊,只不过它们全都顶着平民科学的由头。在这种情况下,赢家是那些初创公司的经理人以及风险投资人,但我们很难看到普通百姓究竟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美国环保署解雇了一大批具有资质的科学家雇员,取而代之的是“平民”数据收集者

平民科学也应该被当成向一个规模更加庞大的改革运动的靠拢之举,那就是所谓的“开放科学”。开放科学应该具有模块化和标准化的特点,应该在线大规模执行运用和审查;这全都是为了推动科学向着更加透明的方向发展,让科学走出实验室和象牙塔。其结果就是,从最开始的文献综述和资料分析,到发布的草稿以及最终的在线论文,对研究的批判和建议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阶段。但开放科学也会构建平台资本,这里所说的“开放性”只能当成所有权的一种补充罢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平民科学为新型开放科学体制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储备。

做为“小行星重定向任务”(Asteroid Redirect Mission,ARM)的一部分,国家航空与航天局(NASA)和一家名为行星资源公司( Planetary Resources Inc)的小行星采矿公司正“合作开发一项基于社会数据的软件解决方案,以增强对近地星体的侦测。”图片来源:NASA

最后,公共部门正试图撤离科学研究领域这一事实,也推动了平民科学的发展。至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政府就一直在试图摆脱提供研究经费的责任,也想从科学研究和培训的协调工作中抽身。对大学的支持已然减少,科学政策制定办公室已经关门,科学研究被随意转手给了私人赞助者。政府不再觉得有必要培养和支撑一批训练有素的国家级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骨干。

决策者似乎对平民科学尤为倾心,因为它似乎预示着外包的下一阶段,而他们也有可能从自己之前的研究职责中抽身——现在是把工作分配给“人民群众”的时候了。比如说,美国环保署(EPA)就变成了平民科学策略的狂热采纳者;在这一过程中,它解雇了一大批具有资质的科学家雇员,用“平民”数据收集者取代了他们。在最近的国家环境检测研讨会(Nat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onference)上,与会者便提出了这一议题——平民科学是否被用于弥补最近的财政预算和裁员造成的影响。结果便是,政治方面对污染实际监管的直接控制进一步增强,而之前的政府却不得不克制自己去遵守“专家学者”的约束。

围绕平民科学的满腔热情,来自一个人们想要了解世界的、充满启蒙性质的信念,也来自于我们每个人想要掌握一些知识的需求。但是,将信息切分成可替代的不同模块的倾向,似乎掩饰了人们真正的动机。患有哮喘病的人也许想知道,自己居住的环境中是否有充足的臭氧,但是他并不需要知道臭氧的化学组成或是肺部支气管刺激的生理机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平民科学企图将人们的关注点转移到一个不同的认知层面上:从人们关注自身健康或环境变化的影响层面,变成了他们应该关心所谓的“科学”事物。

我个人认为,平民科学并不是用于产生真正的知识,恰恰相反,它只是为了重新调整权力关系。它从市场基本教派主义——这是一个政治敏感话题,我们或许也可将其称为“新自由主义”——的某些分支中汲取力量。而在市场基本教派主义中,人们关于科学的看法,简单得就像是自由市场的一次交易,就像他们在超市里挑选洗衣粉一样不容置喙。这又到底意味着什么?进行选择的是市场,而不是科学界。对新自由主义者而言,市场比任何人都更了解真理的本质,这一划分中当然也包括科学家们。

这一观点的问题在于,它并没有认识到,人们的心智必须经过一定的准备才能看到某些信息重大的意义。成为一名科学家并不意味着严格遵守某些优秀的“科学研究方法”。相反,这是在某一学科特定文化领域内长期埋头钻研的结果,因而他们能够知道什么是有效的问题、优选的策略和正确的研究方法等等。

如果参与者们非常认真,他们就应接受真正的训练,而非在受到一阵类似科学方法的刺激后贸然行动

与此相反,平民科学往往提出些简单的主张,认为完全不需要任何东西(包括多年的教育和技能训练),只要模仿科学一些表面上的东西(冷冰冰的设备、度量和用显微经观察微生物)——就也能对知识做出持久的“贡献”。现在,如果说这只是把人们找来做些无聊的体力活,然后再让专家进行审查和跟进,这种“知识”其实也就没什么用了;但这完全不是公民科学进行的方式。所有致力于让平民变得更像科学家的运动内部,都存在着一个极为致命的矛盾:如果参与者们都非常认真,他们就应该接受真正的训练,而非受到一阵类似科学方法的刺激之后贸然行动。但要真是这样,从定义上来说,他们又不再是“平民科学”了。

诚然,为了促成外行和专业人士之间的对话,人们做出了一些严肃认真、颇有成效的尝试。康奈尔大学鸟类学实验室2007年创办的国际公民科学协会( Citizen Science Association)得到了政府和S. D. Bechtel, Jr. 基金组织的资金支持,后者是美国最大的建筑与土木公司旗下的慈善机构。欧洲平民科学协会则来自于一项彩票资助的倡议,旨在为平民科学打造一个泛欧支撑组织。这两大组织似乎都参与到了将本不应该是专业化的运动“变得专业化”这一充满矛盾的事业之中:发布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标准;为DIYbio(可千万别将疾病用作武器)等组织推行最佳实践标准;提前为组织团体提供合格证书使其满足政府拨款的要求;出版专门的学术期刊;以及举办许许多多正规科学的参与者们常参与的那类活动。

本质上,平民科学最根本的假设,就是大街上的人们想要模仿真正的科学家们的许多活动,除了真正投身学科研究时那令人痛苦的不便。如果这只是一场为了参与而演出的滑稽剧,那或许也就无伤大雅了。但平民科学宣扬者们声称自己有更高的目标,他们却忘了,这么做到底是为了哪些人的利益。

对于一个提供知识聚宝盆的行动而言,平民科学却以荒诞无知为基础,这实在令人感到无比震惊。其中包括了动机和规划方面的无知,以及参与者们对科学实践的盲目行动。如果这些平民百姓得到了政府和各大公司的帮助,这就不能算是平民科学了;而如果它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相信专家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那这种运动也就无法衍生出真正的平民科学。

英国肠道计划(British Gut project)(与美国肠道计划的一项合作)便是一个例子,它曾号称是英国规模最大的开放科学项目。这些百姓参与者要缴纳75欧元作为“捐款”,然后粪便样本寄往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实验室。(可怜的邮递员们)粪便中的肠道菌群将被测定,而检测结果将会以各种微生物列表的形式反馈给捐献者。这到底算是无私参与生物学研究,还是以个人身体监控服务市场的开端?科学家们正把这些结果用于打造一个研究数据库;而企业的参与则倡导与这些“客户”的进一步互动,以应对日常饮食、生活方式改变等诸如此类问题。

如果说平民科学真有什么目标,那应该就是让平民百姓变得更加温顺可控

平民科学既没有解决模仿科学实践时的不协调之处,同时又回避了对科学进行了解的必要。就其本质而言,平民科学“教育”的任何尝试最终都不如真正的教育。它的参与者们始终不知道他们参与的项目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也不知道他们的付出究竟以何种方式被人利用。水质监测项目的参与者们知道他们的努力有可能是美国环保署将供水系统私有化的前奏吗?“像我一样的病人”项目的参与者们又是否知道他们的健康数据被搜索网站转手买卖?

这一切和促进“民主”完全无关。在我描述的这些项目中,没有一个与大多数人想象的参与制民主有任何相似之处。这些所谓的无产者不太可能制定出自己的研究议程,更不用说让他们说明这些知识将作何用处了。如果说平民科学真的有什么目标,那应该就是让平民百姓变得更加温顺可控,削弱他们维护自己任何政治权利的能力。

最后的结果便是对科学的倒退的重组——这种重组将加快科学从高等院校的剥离,同时也将加速大公司对科学的干预。更让人觉得讽刺的是,平民科学被人打着全民反对无能精英这一颇具吸引力的口号,推向了广大容易上当受骗的天真群众。

(翻译:熊小平)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Aeon

原标题:Against citizen science

最新更新时间:12/02 20:12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