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那些受害者依然在等待应有的道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那些受害者依然在等待应有的道歉

有些受害者依然在等待应有的道歉,举出他们的事例,不是为了追讨和指责,而是为了畅想一个更加和谐理想的世界。

1985年5月8日,西德总统魏茨泽克发表演说全面承认了德国在“二战”时的过错。三天后,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在德国出席了一场纪念仪式缅怀战死的纳粹党卫军。这番交往被视为战后的世纪大和解。

按:道歉与接受道歉,都是意义深远的人际沟通行为。道歉可以让冒犯他人的一方不再那么恐惧会遭到报复,减轻内心挥之不去的内疚感、羞耻感,不让它们成为紧箍心灵的桎梏;接受道歉则可以化解被冒犯一方的屈辱与怨恨,打消其报复的念头,进而给予对方宽恕。道歉的理想结果,是和解,是修复破裂的关系。

什么都能成为一种学问,道歉亦是如此。道歉学在西方自20世纪末兴起,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沃斯特分校名誉校长兼医学院名誉院长、精神病学教授艾伦·拉扎尔经过对一千多个道歉事例的研究,完成了《道歉的力量》一书,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差异等角度全面介绍了道歉的意义和方法,分析了道歉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心理机制,旁征博引历史上和当代各种真实的道歉案例,阐述了道歉的疗愈功能、道歉的方法、道歉和拒绝道歉的原因、道歉的时机,以及道歉与宽恕的关系等。

作者开始研究道歉的学问,始于人际关系上的两段挫折。事实上,对于家庭成员、朋友、组织成员来说,道歉是化解冲突的重要手段;而对于更大的群体来说,要通过文明的方式来化解因为领土与财富,以及种族、民族、宗教差异所产生的冲突,道歉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

经出版社授权,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从《道歉的力量》一书中节选了部分章节。在这个世界上,有些受害者依然在等待应有的道歉,举出他们的事例,不是为了追讨和指责,而是为了畅想一个更加和谐理想的世界。借用作者的话:诚心道歉是“俗世中的救赎仪式”,亦是“强大又正面的解决纷争之道”。

受害者仍然索讨不得的道歉

文 | [美] 艾伦·拉扎尔  译 | 林凯雄、叶织茵 

世界上有些冤案早在几十年、几百年以前就发生了,却至今仍在要求迟迟未来的道歉。譬如,我提过土耳其人承认犯下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的重要性。200多万来自东安那托利亚的亚美尼亚人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强制驱逐出境,据说,其中有三分之一人于途中遭到屠杀,三分之一死于驱逐出境之后,只有三分之一幸存。这被称为“当代第一起种族灭绝事件”,共有大约150万名亚美尼亚人被杀害(阿道夫·希特勒曾以这起事件为先例,为他的屠杀行动辩解,他说:“说到底,今天还有谁谈论亚美尼亚人被消灭的事呢?”)如今,离屠杀事件已经超过80年了,我还是遇到过许多在美国出生的亚美尼亚人,为这桩巨大的人类悲剧感到痛苦。他们渴望土耳其政府能明确承认当时发生的事,因为否认屠杀事件,就是否认他们的历史和身份。或许终有一天,他们的请求会得到响应,至少土耳其政府会承认曾经发生了什么事。

与德国不同,日本迟迟不愿为“二战”期间犯下的罪行表示歉意。日本的罪行包括南京大屠杀、偷袭珍珠港,以及恣意虐待西方国家的战俘、强迫亚洲女性成为慰安妇。随着环太平洋国家日益发展,日本在经济上亟须与这些国家建立积极的贸易关系,这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要求日本向受害者道歉。

总人口约40万的澳大利亚原住民为了“原住民过去几个世代所蒙受的冤屈”,要求政府正式道歉。这些原住民是澳大利亚社会最弱势的族群,从他们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健康与财务状况便可见一斑。澳大利亚原住民遭受的种种暴行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们的孩子被政府强行夺走,交由澳大利亚白人收养。如今,这个国家为了是否应该道歉而争论不休。

让我们把目光转回美国国内。越南战争结束后,舆论开始质疑美国政府决定参战的理由,并认为这场战争非但没有必要,还重创了美国与越南的人民,批判声浪越来越高。事实上,如今许多公民确信,当时那些领导者蒙骗了我们,5.8万名美国士兵与300万左右越南人民白白牺牲了性命。战后许多退伍军人根本不受美国民众欢迎,他们的生活尤其悲惨。我相信可能就在几年内,美国政府将因为决定涉入这场长年苦战,而被要求进行道歉。

虽然罗马天主教会已经与犹太人达成重要的和解,但是对于几个世纪以来加诸犹太人的暴行,天主教会尚未提出全面的道歉。从1965年的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the Second Vatican Council)开始,教会就正式驳斥那种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是犹太人集体罪过的看法,并且公开谴责反犹主义。《我们的时代》(Nostra Aetate)写道:“教会……谴责在任何时候、由任何人所发起的针对犹太人的仇恨、迫害与反犹宣传。”从1987年开始,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始终是和解运动的坚定提倡者。

1998年,梵蒂冈针对纳粹大屠杀发表了一份外界盼望已久的文件,名为《我们记得:反省纳粹大屠杀》(We Remember:A Reflection on the Shoah)。许多罗马天主教徒与犹太人还希望教会能为长期以来伤害犹太人的历史道歉,却迟迟未能实现。犹太组织希望教会承认,该为“反犹”罪行负责的不只是基督教的一些为非作歹的群体,还有教会本身及某些教皇。犹太组织期望获得类似莱茵兰福音教会(Evangelical Church of the Rhineland)在1980年发表的声明:“我们承认,作为德国基督教徒,我们在纳粹大屠杀这件事情上同样犯下罪过,同样必须负起责任。”

另一个尚未等到道歉的例子,则是美国奴隶制的受害者。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黑人要求为奴隶制道歉的呼声,凝聚了浩大的支持力量。但碍于各种原因,实行道歉困难重重,相关议题也需要更多的讨论,包括谁算是受害者、谁有立场出面道歉,以及如何就补偿的性质与范围达成共识,等等。不过毫无疑问的是,奴隶制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污点,也是对美国荣耀的质疑。在我看来,这至今仍是我们最重大的“未竟事业”。

《道歉的力量》
著者:【美】艾伦·拉扎尔 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11月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那些受害者依然在等待应有的道歉

有些受害者依然在等待应有的道歉,举出他们的事例,不是为了追讨和指责,而是为了畅想一个更加和谐理想的世界。

1985年5月8日,西德总统魏茨泽克发表演说全面承认了德国在“二战”时的过错。三天后,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在德国出席了一场纪念仪式缅怀战死的纳粹党卫军。这番交往被视为战后的世纪大和解。

按:道歉与接受道歉,都是意义深远的人际沟通行为。道歉可以让冒犯他人的一方不再那么恐惧会遭到报复,减轻内心挥之不去的内疚感、羞耻感,不让它们成为紧箍心灵的桎梏;接受道歉则可以化解被冒犯一方的屈辱与怨恨,打消其报复的念头,进而给予对方宽恕。道歉的理想结果,是和解,是修复破裂的关系。

什么都能成为一种学问,道歉亦是如此。道歉学在西方自20世纪末兴起,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沃斯特分校名誉校长兼医学院名誉院长、精神病学教授艾伦·拉扎尔经过对一千多个道歉事例的研究,完成了《道歉的力量》一书,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差异等角度全面介绍了道歉的意义和方法,分析了道歉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心理机制,旁征博引历史上和当代各种真实的道歉案例,阐述了道歉的疗愈功能、道歉的方法、道歉和拒绝道歉的原因、道歉的时机,以及道歉与宽恕的关系等。

作者开始研究道歉的学问,始于人际关系上的两段挫折。事实上,对于家庭成员、朋友、组织成员来说,道歉是化解冲突的重要手段;而对于更大的群体来说,要通过文明的方式来化解因为领土与财富,以及种族、民族、宗教差异所产生的冲突,道歉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

经出版社授权,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从《道歉的力量》一书中节选了部分章节。在这个世界上,有些受害者依然在等待应有的道歉,举出他们的事例,不是为了追讨和指责,而是为了畅想一个更加和谐理想的世界。借用作者的话:诚心道歉是“俗世中的救赎仪式”,亦是“强大又正面的解决纷争之道”。

受害者仍然索讨不得的道歉

文 | [美] 艾伦·拉扎尔  译 | 林凯雄、叶织茵 

世界上有些冤案早在几十年、几百年以前就发生了,却至今仍在要求迟迟未来的道歉。譬如,我提过土耳其人承认犯下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的重要性。200多万来自东安那托利亚的亚美尼亚人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强制驱逐出境,据说,其中有三分之一人于途中遭到屠杀,三分之一死于驱逐出境之后,只有三分之一幸存。这被称为“当代第一起种族灭绝事件”,共有大约150万名亚美尼亚人被杀害(阿道夫·希特勒曾以这起事件为先例,为他的屠杀行动辩解,他说:“说到底,今天还有谁谈论亚美尼亚人被消灭的事呢?”)如今,离屠杀事件已经超过80年了,我还是遇到过许多在美国出生的亚美尼亚人,为这桩巨大的人类悲剧感到痛苦。他们渴望土耳其政府能明确承认当时发生的事,因为否认屠杀事件,就是否认他们的历史和身份。或许终有一天,他们的请求会得到响应,至少土耳其政府会承认曾经发生了什么事。

与德国不同,日本迟迟不愿为“二战”期间犯下的罪行表示歉意。日本的罪行包括南京大屠杀、偷袭珍珠港,以及恣意虐待西方国家的战俘、强迫亚洲女性成为慰安妇。随着环太平洋国家日益发展,日本在经济上亟须与这些国家建立积极的贸易关系,这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要求日本向受害者道歉。

总人口约40万的澳大利亚原住民为了“原住民过去几个世代所蒙受的冤屈”,要求政府正式道歉。这些原住民是澳大利亚社会最弱势的族群,从他们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健康与财务状况便可见一斑。澳大利亚原住民遭受的种种暴行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们的孩子被政府强行夺走,交由澳大利亚白人收养。如今,这个国家为了是否应该道歉而争论不休。

让我们把目光转回美国国内。越南战争结束后,舆论开始质疑美国政府决定参战的理由,并认为这场战争非但没有必要,还重创了美国与越南的人民,批判声浪越来越高。事实上,如今许多公民确信,当时那些领导者蒙骗了我们,5.8万名美国士兵与300万左右越南人民白白牺牲了性命。战后许多退伍军人根本不受美国民众欢迎,他们的生活尤其悲惨。我相信可能就在几年内,美国政府将因为决定涉入这场长年苦战,而被要求进行道歉。

虽然罗马天主教会已经与犹太人达成重要的和解,但是对于几个世纪以来加诸犹太人的暴行,天主教会尚未提出全面的道歉。从1965年的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the Second Vatican Council)开始,教会就正式驳斥那种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是犹太人集体罪过的看法,并且公开谴责反犹主义。《我们的时代》(Nostra Aetate)写道:“教会……谴责在任何时候、由任何人所发起的针对犹太人的仇恨、迫害与反犹宣传。”从1987年开始,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始终是和解运动的坚定提倡者。

1998年,梵蒂冈针对纳粹大屠杀发表了一份外界盼望已久的文件,名为《我们记得:反省纳粹大屠杀》(We Remember:A Reflection on the Shoah)。许多罗马天主教徒与犹太人还希望教会能为长期以来伤害犹太人的历史道歉,却迟迟未能实现。犹太组织希望教会承认,该为“反犹”罪行负责的不只是基督教的一些为非作歹的群体,还有教会本身及某些教皇。犹太组织期望获得类似莱茵兰福音教会(Evangelical Church of the Rhineland)在1980年发表的声明:“我们承认,作为德国基督教徒,我们在纳粹大屠杀这件事情上同样犯下罪过,同样必须负起责任。”

另一个尚未等到道歉的例子,则是美国奴隶制的受害者。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黑人要求为奴隶制道歉的呼声,凝聚了浩大的支持力量。但碍于各种原因,实行道歉困难重重,相关议题也需要更多的讨论,包括谁算是受害者、谁有立场出面道歉,以及如何就补偿的性质与范围达成共识,等等。不过毫无疑问的是,奴隶制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污点,也是对美国荣耀的质疑。在我看来,这至今仍是我们最重大的“未竟事业”。

《道歉的力量》
著者:【美】艾伦·拉扎尔 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11月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