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美国小说家菲利普·罗斯去世 享年85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美国小说家菲利普·罗斯去世 享年85岁

罗斯的写作始终与身份、道德等问题纠缠,他的一系列小说中的道德观也深深烙印在20世纪后半叶的美国文学史中。

菲利普·罗斯(1933.3.19-2018.5.22)

据外媒报道,本周二(5月22日),美国小说家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在亲友环绕中去世,享年85岁。菲利普·罗斯曾是著名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钦点的美国四位在世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写作始终与身份、道德等问题纠缠,他的一系列小说中的道德观也深深烙印在20世纪后半叶的美国文学史中。他在他的著作中反思着犹太-美国人的复杂性,也同时收获了成功的评论与商业利润,也获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文学奖项。罗斯曾多次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福克纳小说奖、普利策文学奖等重要奖项。

1933年,菲利普·罗斯出生于典型的美国犹太移民家庭,少时深受犹太教育影响,每周都有三个下午在当地的犹太会堂度过,可是他的第一部小说却将犹太人不那么光彩的一面公之于众。菲利普·罗斯的第一部短篇集《再见,哥伦布》发布于1959年,在小说中,他讲述了中产阶级犹太美国人陷入新与旧的困境之中,在身份的融合与疏离之间努力调和。他因为这本书获得了国家图书奖,当年他只有27岁,也收获了许多负面评价。

《再见,哥伦布》
【美】菲利普·罗斯 著 俞理明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其中最受争议的一篇是《信仰捍卫者》,它最早单独发表在《纽约客》上,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美国犹太军官在新兵训练营里,被同族人激怒的故事。有批评者认为,菲利普·罗斯是一位“自我厌恶”的犹太人。而在文坛领袖索尔·贝娄、欧文·豪看来,《再见,哥伦布》正是好的犹太文学的范例。因为罗斯正逾越了当时美国犹太作家默认的书写原则:犹太人不再是受难者,不再是谦谦君子,也不是文化英雄,而是具有普遍人性、更为真实的一个族群。十年后出版的《波特诺伊的怨诉》仍然接续了讽刺犹太人这个主题,也使得菲利普·罗斯走向了美国文坛的最高阶层。

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但汉松在《以读攻读》中如此解释菲利普·罗斯对于自己种族人群的刻薄,“如果说罗斯对美国犹太人的讽刺太不留情,那恐怕是因为他对任何人性之劣根都如此刻薄。犹太主题如此频繁地出现在他的早期作品中,这只是因为彼时的罗斯对这一群体最为了解罢了。”

罗斯在1968年重返故乡新泽西州纽瓦克市。图片来源: Bob Peterson/The LIFE Images Collection/Getty

在接下来的创作岁月中,菲利普·罗斯将目光从美国犹太人转向了“美国梦”,当他为尼克松的政治谎言感到愤怒时,他为《纽约时报》写下了激烈的社论,然而被拒绝了,此后,他完成了讽刺小说《我们这一帮》。在此之后,从《乳房》到《欲望教授》,他在作品中明显完成了转向,他的敌人已经不是犹太拉比,而是女权主义者,他的“自我厌恶”犹太人身份也转化为了“厌女症”。这时的他,非常迷恋卡夫卡,也对东欧文学产生了深切情感,他多次前往东欧,还与米兰·昆德拉交上了朋友。

在1970年代末的《鬼作家》中,罗斯寻找到了一个对于他至关重要的人物,名为内森·祖克曼的小说家,但汉松认为,祖克曼完全可以视为罗斯的本人分身,也可以看做是属于作家的自我迷恋。在哈罗德·布鲁姆点评的四位最伟大在世美国小说家中,罗斯的“自我”是最为外露且巨大的。

《美国牧歌》
【美】菲利普·罗斯 著 罗小云 译
译林出版社 2011

在完成了史诗三部曲《美国牧歌》《我嫁给了一个共产党人》和《人性的污秽》之后——他凭借《美国牧歌》获得了1998年的普利策文学奖——菲利普·罗斯进入了人生及写作的暮年。但汉松在《以读攻读》之中,认为菲利普·罗斯到了晚年,具有明显的晚期风格。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是《报应》(Nemesis, 2010),这部小说在成稿前共写了十三稿。“这位八旬的文坛老兵并不认为这种写作匠人的艰辛值得自豪,因为不断的重写无非证明了他并未找到写作的感觉。”但汉松写道,“为了写好这个以1944年新泽西纽瓦克脊髓灰质炎爆发为背景的寓言故事,他特意重读了加缪的《鼠疫》。”

2011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给罗斯颁发美国国家人文奖章。 图片来源: Jim Watson/AFP/Getty Images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美国小说家菲利普·罗斯去世 享年85岁

罗斯的写作始终与身份、道德等问题纠缠,他的一系列小说中的道德观也深深烙印在20世纪后半叶的美国文学史中。

菲利普·罗斯(1933.3.19-2018.5.22)

据外媒报道,本周二(5月22日),美国小说家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在亲友环绕中去世,享年85岁。菲利普·罗斯曾是著名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钦点的美国四位在世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写作始终与身份、道德等问题纠缠,他的一系列小说中的道德观也深深烙印在20世纪后半叶的美国文学史中。他在他的著作中反思着犹太-美国人的复杂性,也同时收获了成功的评论与商业利润,也获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文学奖项。罗斯曾多次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福克纳小说奖、普利策文学奖等重要奖项。

1933年,菲利普·罗斯出生于典型的美国犹太移民家庭,少时深受犹太教育影响,每周都有三个下午在当地的犹太会堂度过,可是他的第一部小说却将犹太人不那么光彩的一面公之于众。菲利普·罗斯的第一部短篇集《再见,哥伦布》发布于1959年,在小说中,他讲述了中产阶级犹太美国人陷入新与旧的困境之中,在身份的融合与疏离之间努力调和。他因为这本书获得了国家图书奖,当年他只有27岁,也收获了许多负面评价。

《再见,哥伦布》
【美】菲利普·罗斯 著 俞理明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其中最受争议的一篇是《信仰捍卫者》,它最早单独发表在《纽约客》上,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美国犹太军官在新兵训练营里,被同族人激怒的故事。有批评者认为,菲利普·罗斯是一位“自我厌恶”的犹太人。而在文坛领袖索尔·贝娄、欧文·豪看来,《再见,哥伦布》正是好的犹太文学的范例。因为罗斯正逾越了当时美国犹太作家默认的书写原则:犹太人不再是受难者,不再是谦谦君子,也不是文化英雄,而是具有普遍人性、更为真实的一个族群。十年后出版的《波特诺伊的怨诉》仍然接续了讽刺犹太人这个主题,也使得菲利普·罗斯走向了美国文坛的最高阶层。

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但汉松在《以读攻读》中如此解释菲利普·罗斯对于自己种族人群的刻薄,“如果说罗斯对美国犹太人的讽刺太不留情,那恐怕是因为他对任何人性之劣根都如此刻薄。犹太主题如此频繁地出现在他的早期作品中,这只是因为彼时的罗斯对这一群体最为了解罢了。”

罗斯在1968年重返故乡新泽西州纽瓦克市。图片来源: Bob Peterson/The LIFE Images Collection/Getty

在接下来的创作岁月中,菲利普·罗斯将目光从美国犹太人转向了“美国梦”,当他为尼克松的政治谎言感到愤怒时,他为《纽约时报》写下了激烈的社论,然而被拒绝了,此后,他完成了讽刺小说《我们这一帮》。在此之后,从《乳房》到《欲望教授》,他在作品中明显完成了转向,他的敌人已经不是犹太拉比,而是女权主义者,他的“自我厌恶”犹太人身份也转化为了“厌女症”。这时的他,非常迷恋卡夫卡,也对东欧文学产生了深切情感,他多次前往东欧,还与米兰·昆德拉交上了朋友。

在1970年代末的《鬼作家》中,罗斯寻找到了一个对于他至关重要的人物,名为内森·祖克曼的小说家,但汉松认为,祖克曼完全可以视为罗斯的本人分身,也可以看做是属于作家的自我迷恋。在哈罗德·布鲁姆点评的四位最伟大在世美国小说家中,罗斯的“自我”是最为外露且巨大的。

《美国牧歌》
【美】菲利普·罗斯 著 罗小云 译
译林出版社 2011

在完成了史诗三部曲《美国牧歌》《我嫁给了一个共产党人》和《人性的污秽》之后——他凭借《美国牧歌》获得了1998年的普利策文学奖——菲利普·罗斯进入了人生及写作的暮年。但汉松在《以读攻读》之中,认为菲利普·罗斯到了晚年,具有明显的晚期风格。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是《报应》(Nemesis, 2010),这部小说在成稿前共写了十三稿。“这位八旬的文坛老兵并不认为这种写作匠人的艰辛值得自豪,因为不断的重写无非证明了他并未找到写作的感觉。”但汉松写道,“为了写好这个以1944年新泽西纽瓦克脊髓灰质炎爆发为背景的寓言故事,他特意重读了加缪的《鼠疫》。”

2011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给罗斯颁发美国国家人文奖章。 图片来源: Jim Watson/AFP/Getty Images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