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纪念】安东尼·波登:相对于厨师来说,他是一个更好的作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纪念】安东尼·波登:相对于厨师来说,他是一个更好的作家

明星大厨兼作家安东尼·迈克尔·波登于6月8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61岁。

2005年,安东尼·波登在悉尼。图片来源:Getty

安东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死的时候61岁。作为世界上最早也最有影响力的明星大厨之一——尽管这一描述还不足以形容他——波登会被许多人铭记。

从1978年往后的20年间,他担任大厨的纽约餐馆越开越大。但是,他声称自己只是流水线上一名能干的厨师,不是什么大厨。很长一段时间,波登沉迷于可卡因和海洛因。那时,厨师还不是一个时髦的职业选择,餐馆也常常与犯罪联系起来,不太受人尊重。以厨房为背景,波登写了两本紧凑有力、受人称赞的犯罪小说——《如鲠在喉》(Bone in the Throat)和《消失的竹子》(Gone Bamboo),它们分别在1995年和1997年出版。波登还开始为杂志供稿。1999年,他为《纽约客》写的一篇文章——《在吃饭之前不要读这个》(Dont Eat Before Reading This)——为他后来的成名作《厨房机密档案》(Kitchen Confidential)打下了基础。该书于2000年出版,成为畅销之作。

《厨房机密档案》(Kitchen Confidential)

《厨房机密档案》就像猫王一样击中了世人。在英美两国,人们对食物有着空前兴趣,这本图书横空出世,重新定义了很多东西。食物是性感的,大厨都很酷......这说的当然不是流着鼻涕的服务生,也不是上了年纪的头戴白色高帽的法国男人。它指的是在书的封皮(这里指美国2001年版)上,靠墙站立的三个家伙。他们戴着有汗渍的头巾,系着脏兮兮的围裙,身上穿的T恤像是刚刚用纸揉成。趁着休息,他们抓了根香烟跑了出来,身后是垃圾桶。这三个人里面,一个是波登,另外两个和他上同一轮班,但是不知道姓名。他们站在一起,就像兰波、切·格瓦拉和耶稣一同出现在专辑封面上,令读者兴奋不已。

这本书本身是一锅奇异的大杂烩,与其说它从头到尾有一个连贯的叙述,倒不如说它将许多篇文章组合在一起。据说,这本书印得很仓促,其中部分内容,拿现在的眼光来看,像是在凑字数,但有些内容还是不错的。对我来说,有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说的是波登在宿醉之后早起,他一个人来到厨房,从尚有余温的LaMarzocco咖啡机上取出一杯特浓意式咖啡,接着煎一个腊肠裹葱鸡蛋卷,为一天的工作做准备。这段文字写得太漂亮了,波登认真起来,驾驭文字的能力非同寻常。不像他之前的那些美食作家,写一些矫饰华丽的文章,也不像精致的鉴赏家,写一些云里雾里的话,波登的笔下,永远是简练生动的文字,带有纽约人的风格与火力。他的文章,就像是犯罪现场的图片一样栩栩如生。那一针见血的幽默,仿佛是出自停尸间助理之口。而那些短句,则令人想起职业杀手在扣动扳机时所说的话,杀手脸上的笑容足以令专门写犯罪小说的雷蒙德·钱德勒吃掉手中的铅笔。波登像一个诗人一样写作,那种轻松、低俗的魅力,排山倒海般向你袭来,并且愈老愈纯。

在波登的职业生涯中,《厨房机密档案》的成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开始同电视制片人莉迪亚·泰纳利亚(Lydia Tenaglia)合作,对双方来说,时机不可能更好了。一方面,美食网络电视正在崛起,迫切需要新的天才。随着新一代轻便型摄像机的出现,人们可以制作出广播质量的视频。另一方面,波登自己正在创作他的第二本书,他要将食物与旅行结合起来。

2002年播出的《名厨吃四方》(A Cook's Tour)节目,完全是外景拍摄,由一个小型团队在很短的时间内制作出来。通过食物,波登可以让自己沉浸在彼时彼地的文化氛围中。摄像机就在那里,被人们用手拿着,以粗糙而又快速的方式将这一切记录下来。对一个还在期待着美食节目就是站着搅拌食物的观众来说,这一档节目令他们始料未及,它就像是搏击镜头与摇滚纪录片的混合。他们爱上了它,更加重要的是,这档节目让波登成为了主导者。他可以把自己在《厨房机密档案》一书上获得的成功转移到电视平台。

一开始的节目里,人们能看到摄影角度并不太好,有些片段不太令人信服,剪辑上也有漏洞,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制作团队要么经费不足,要么犯了重要的错误。波登在节目中的衣着品味也令人担忧,他戴着一副锅炉修理工式样的太阳镜,穿着松松垮垮的T恤,说起脏话来跟码头工人毫无二致,瞧着像醉酒后憔悴的乔·斯特拉莫(Joe Strummer),他还会整个人遮住屏幕。尽管如此,波登还是成功了,他去了曼谷,去了胡志明市,他代表观众在各处自由地品尝食物。也许混乱,也许太过随心所欲,但是波登在节目中采用解说词的做法已然打上了他自身的独特印记。在当时,在节目制作中运用画外音常常会招致失败,它是用来支撑起那些制作潦草、尚不充足或是采用未经后期处理的摄影原材料的一个技术手段。但是在波登那里,解说词给了他空间,让他能够创造出优质的作品。他一直采用这种方式,很少有改动,即便是后来他的节目制作水准提高了,他的观众数量增加了,甚至有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花钱请他主持节目。

安东尼·波登,摄于2005年 图片来源:Discovery Channel/Kobal/Rex/Shutterstock。

波登所做的不过是利用他获得的影响力,发展出一台全新形式的早期真人秀节目,让他能够不按照剧本自由发挥,选择他喜欢的形式,清晰而又睿智地与观众交流。人们总是将波登与亨特·S.汤普森(Hunter S Thompson)进行比较,两个人都有注射毒品的习惯,并且言辞都十分大胆。但是,说到相似性,波登的作品与汤普森更为人熟知的著作《地狱天使》(Hell's Angels)更加接近,书中表现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新新闻主义精神。像汤普森一样,波登愿意将自己放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然后把这段经历写下来。他把作家的独特经历同专业记者所要求的客观纪实风格进行平衡,留给我们一些最为情真意切、引人入胜的佳作。

波登生于纽约,在新泽西长大,他本来可以很轻松地成长。他的妈妈格拉迪斯是《纽约时报》的编辑,他的父亲皮耶尔是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主管。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在伟大的音乐、电影与文学的熏陶下长大的。他对食物的兴趣是他在法国度假期间被点燃的,但是后来,他变得叛逆起来,在学校惹了麻烦,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吸毒。他去瓦萨学院读书,这是一所女子精英学院,刚刚开始对男学生开放。读了两年,波登就退学了,继而在当地的餐馆工作。接着,他又转学去了著名的美国烹饪学院,1978年毕业后,波登开始在纽约的厨房工作。

对波登来说,一个“坏男孩型的大厨”是没法完全概括他的。正如他自己后来所说:“我不是一个大厨,我不坏,我也不是一个男孩。”事实上,在《厨房机密档案》出版以后,作为读者的我们被书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海盗式狂野气概所感染,波登自己却早已将他的那些坏习惯改正了。他戒了毒,结了婚,所有人都说,他带着斯达汉诺夫式的激情投身于工作。他历经磨难,终于告别过去,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影响力如此之大。他曾放肆生活,而后终于可以摆脱罪恶堂堂正正地活。他可以不带偏见,尝试一切事物,并且能够在最雅致或者最困难的东西中寻找到愉悦。从根本上来说,这才是所有享用食物的人愿意看到的样子。

2016年,安东尼·波登与奥巴马在越南河内 图片来源:AP。

最近几个月,世界政治似乎让波登的世界观有了新的变化。“我很自豪,这些年来和我一起吃饭的人有真主党支持者、共产主义官员、反普京活动家、牛仔、药贩子、基督教民兵组织领导人、女权主义者,以及喜欢泰德·纽金特(Ted Nugent)的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居民。你喜欢食物,并且在餐桌前也很友好吗?你能够在我旅行的时候热情招待我吗?如果你能做到的话,那我就坐下来和你一起吃饭。”

波登从不掩饰他对特朗普的厌恶。在最近播出的节目中,他同奥巴马一起在越南共享一碗面条。当时,全世界都在观看美国如何在边境建墙,如何背弃外国人,又如何将马车驱赶成圈。波登的行为看起来就像是对“丑陋美国人”在国外的反驳。

波登也不是没有缺点。《厨房机密档案》是一本宣扬厨房男性至上观点的原创手册,这是不对的。可以有两种解读,一种是:波登在书中所宣扬的这种观点与行为,是将食品行业数十年来积累下来的弊端美化了。另一种解读是:像他之前分享自己吸毒的故事一样,这本书同样也是出自要作证、要承担责任、要道歉,以及要与过去告别的一种宣泄需要。

《厨房机密档案》的很大一部分,现在看来,就像是波登自己的12步治疗计划。许多人发现,波登同美国大厨马雷欧·巴塔利(Mario Batali)之间的友谊再难恢复了,后者因不检点性行为受到指控。据说,在谴责巴塔利的行为时,波登没有表现出丝毫犹豫。波登也和伴侣艾莎·阿基多(Asia Argento)一起共同反对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阿基多去年告诉《纽约客》,她曾被韦恩斯坦性侵。波登的这些行为堪称典范,他没有表现出大男子主义精神,他也没有故作姿态或者标榜自己的力量,他只是非常坚持,以一种尊敬的态度对待反性骚扰运动。这也是他对《厨房机密档案》造成的任何不良影响所作出的回应,是他表达忏悔或歉意的一种方式。

我曾有幸见过波登。我敢肯定他当时一定不知道我是谁,就像食品行业中的任何一个傻瓜一样,我告诉他,是他激励我从事这一行业,而他非常善良地听我说完了这些话。事实上,他对我来说意义远不止于此。我想,对其他人而言,情况也是如此。他一直都在变得更好。相对于厨师来说,他是一个更好的作家;相对于作家来说,他是一个更好的交流对象。最后,波登超越了所有这些标签。

波登离过两次婚。在他身后,他留下了阿基多,他同第二任妻子奥塔维亚·伯尔顿所生的女儿阿里亚娜,以及他的母亲。

安东尼·迈克尔·波登生于1956年6月25日,卒于2018年6月8日。他是一名厨师、作家,也是节目主持人。

(翻译:朱瑾东)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卫报

原标题:Anthony Bourdain obituary

最新更新时间:06/13 10:01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纪念】安东尼·波登:相对于厨师来说,他是一个更好的作家

明星大厨兼作家安东尼·迈克尔·波登于6月8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61岁。

2005年,安东尼·波登在悉尼。图片来源:Getty

安东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死的时候61岁。作为世界上最早也最有影响力的明星大厨之一——尽管这一描述还不足以形容他——波登会被许多人铭记。

从1978年往后的20年间,他担任大厨的纽约餐馆越开越大。但是,他声称自己只是流水线上一名能干的厨师,不是什么大厨。很长一段时间,波登沉迷于可卡因和海洛因。那时,厨师还不是一个时髦的职业选择,餐馆也常常与犯罪联系起来,不太受人尊重。以厨房为背景,波登写了两本紧凑有力、受人称赞的犯罪小说——《如鲠在喉》(Bone in the Throat)和《消失的竹子》(Gone Bamboo),它们分别在1995年和1997年出版。波登还开始为杂志供稿。1999年,他为《纽约客》写的一篇文章——《在吃饭之前不要读这个》(Dont Eat Before Reading This)——为他后来的成名作《厨房机密档案》(Kitchen Confidential)打下了基础。该书于2000年出版,成为畅销之作。

《厨房机密档案》(Kitchen Confidential)

《厨房机密档案》就像猫王一样击中了世人。在英美两国,人们对食物有着空前兴趣,这本图书横空出世,重新定义了很多东西。食物是性感的,大厨都很酷......这说的当然不是流着鼻涕的服务生,也不是上了年纪的头戴白色高帽的法国男人。它指的是在书的封皮(这里指美国2001年版)上,靠墙站立的三个家伙。他们戴着有汗渍的头巾,系着脏兮兮的围裙,身上穿的T恤像是刚刚用纸揉成。趁着休息,他们抓了根香烟跑了出来,身后是垃圾桶。这三个人里面,一个是波登,另外两个和他上同一轮班,但是不知道姓名。他们站在一起,就像兰波、切·格瓦拉和耶稣一同出现在专辑封面上,令读者兴奋不已。

这本书本身是一锅奇异的大杂烩,与其说它从头到尾有一个连贯的叙述,倒不如说它将许多篇文章组合在一起。据说,这本书印得很仓促,其中部分内容,拿现在的眼光来看,像是在凑字数,但有些内容还是不错的。对我来说,有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说的是波登在宿醉之后早起,他一个人来到厨房,从尚有余温的LaMarzocco咖啡机上取出一杯特浓意式咖啡,接着煎一个腊肠裹葱鸡蛋卷,为一天的工作做准备。这段文字写得太漂亮了,波登认真起来,驾驭文字的能力非同寻常。不像他之前的那些美食作家,写一些矫饰华丽的文章,也不像精致的鉴赏家,写一些云里雾里的话,波登的笔下,永远是简练生动的文字,带有纽约人的风格与火力。他的文章,就像是犯罪现场的图片一样栩栩如生。那一针见血的幽默,仿佛是出自停尸间助理之口。而那些短句,则令人想起职业杀手在扣动扳机时所说的话,杀手脸上的笑容足以令专门写犯罪小说的雷蒙德·钱德勒吃掉手中的铅笔。波登像一个诗人一样写作,那种轻松、低俗的魅力,排山倒海般向你袭来,并且愈老愈纯。

在波登的职业生涯中,《厨房机密档案》的成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开始同电视制片人莉迪亚·泰纳利亚(Lydia Tenaglia)合作,对双方来说,时机不可能更好了。一方面,美食网络电视正在崛起,迫切需要新的天才。随着新一代轻便型摄像机的出现,人们可以制作出广播质量的视频。另一方面,波登自己正在创作他的第二本书,他要将食物与旅行结合起来。

2002年播出的《名厨吃四方》(A Cook's Tour)节目,完全是外景拍摄,由一个小型团队在很短的时间内制作出来。通过食物,波登可以让自己沉浸在彼时彼地的文化氛围中。摄像机就在那里,被人们用手拿着,以粗糙而又快速的方式将这一切记录下来。对一个还在期待着美食节目就是站着搅拌食物的观众来说,这一档节目令他们始料未及,它就像是搏击镜头与摇滚纪录片的混合。他们爱上了它,更加重要的是,这档节目让波登成为了主导者。他可以把自己在《厨房机密档案》一书上获得的成功转移到电视平台。

一开始的节目里,人们能看到摄影角度并不太好,有些片段不太令人信服,剪辑上也有漏洞,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制作团队要么经费不足,要么犯了重要的错误。波登在节目中的衣着品味也令人担忧,他戴着一副锅炉修理工式样的太阳镜,穿着松松垮垮的T恤,说起脏话来跟码头工人毫无二致,瞧着像醉酒后憔悴的乔·斯特拉莫(Joe Strummer),他还会整个人遮住屏幕。尽管如此,波登还是成功了,他去了曼谷,去了胡志明市,他代表观众在各处自由地品尝食物。也许混乱,也许太过随心所欲,但是波登在节目中采用解说词的做法已然打上了他自身的独特印记。在当时,在节目制作中运用画外音常常会招致失败,它是用来支撑起那些制作潦草、尚不充足或是采用未经后期处理的摄影原材料的一个技术手段。但是在波登那里,解说词给了他空间,让他能够创造出优质的作品。他一直采用这种方式,很少有改动,即便是后来他的节目制作水准提高了,他的观众数量增加了,甚至有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花钱请他主持节目。

安东尼·波登,摄于2005年 图片来源:Discovery Channel/Kobal/Rex/Shutterstock。

波登所做的不过是利用他获得的影响力,发展出一台全新形式的早期真人秀节目,让他能够不按照剧本自由发挥,选择他喜欢的形式,清晰而又睿智地与观众交流。人们总是将波登与亨特·S.汤普森(Hunter S Thompson)进行比较,两个人都有注射毒品的习惯,并且言辞都十分大胆。但是,说到相似性,波登的作品与汤普森更为人熟知的著作《地狱天使》(Hell's Angels)更加接近,书中表现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新新闻主义精神。像汤普森一样,波登愿意将自己放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然后把这段经历写下来。他把作家的独特经历同专业记者所要求的客观纪实风格进行平衡,留给我们一些最为情真意切、引人入胜的佳作。

波登生于纽约,在新泽西长大,他本来可以很轻松地成长。他的妈妈格拉迪斯是《纽约时报》的编辑,他的父亲皮耶尔是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主管。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在伟大的音乐、电影与文学的熏陶下长大的。他对食物的兴趣是他在法国度假期间被点燃的,但是后来,他变得叛逆起来,在学校惹了麻烦,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吸毒。他去瓦萨学院读书,这是一所女子精英学院,刚刚开始对男学生开放。读了两年,波登就退学了,继而在当地的餐馆工作。接着,他又转学去了著名的美国烹饪学院,1978年毕业后,波登开始在纽约的厨房工作。

对波登来说,一个“坏男孩型的大厨”是没法完全概括他的。正如他自己后来所说:“我不是一个大厨,我不坏,我也不是一个男孩。”事实上,在《厨房机密档案》出版以后,作为读者的我们被书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海盗式狂野气概所感染,波登自己却早已将他的那些坏习惯改正了。他戒了毒,结了婚,所有人都说,他带着斯达汉诺夫式的激情投身于工作。他历经磨难,终于告别过去,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影响力如此之大。他曾放肆生活,而后终于可以摆脱罪恶堂堂正正地活。他可以不带偏见,尝试一切事物,并且能够在最雅致或者最困难的东西中寻找到愉悦。从根本上来说,这才是所有享用食物的人愿意看到的样子。

2016年,安东尼·波登与奥巴马在越南河内 图片来源:AP。

最近几个月,世界政治似乎让波登的世界观有了新的变化。“我很自豪,这些年来和我一起吃饭的人有真主党支持者、共产主义官员、反普京活动家、牛仔、药贩子、基督教民兵组织领导人、女权主义者,以及喜欢泰德·纽金特(Ted Nugent)的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居民。你喜欢食物,并且在餐桌前也很友好吗?你能够在我旅行的时候热情招待我吗?如果你能做到的话,那我就坐下来和你一起吃饭。”

波登从不掩饰他对特朗普的厌恶。在最近播出的节目中,他同奥巴马一起在越南共享一碗面条。当时,全世界都在观看美国如何在边境建墙,如何背弃外国人,又如何将马车驱赶成圈。波登的行为看起来就像是对“丑陋美国人”在国外的反驳。

波登也不是没有缺点。《厨房机密档案》是一本宣扬厨房男性至上观点的原创手册,这是不对的。可以有两种解读,一种是:波登在书中所宣扬的这种观点与行为,是将食品行业数十年来积累下来的弊端美化了。另一种解读是:像他之前分享自己吸毒的故事一样,这本书同样也是出自要作证、要承担责任、要道歉,以及要与过去告别的一种宣泄需要。

《厨房机密档案》的很大一部分,现在看来,就像是波登自己的12步治疗计划。许多人发现,波登同美国大厨马雷欧·巴塔利(Mario Batali)之间的友谊再难恢复了,后者因不检点性行为受到指控。据说,在谴责巴塔利的行为时,波登没有表现出丝毫犹豫。波登也和伴侣艾莎·阿基多(Asia Argento)一起共同反对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阿基多去年告诉《纽约客》,她曾被韦恩斯坦性侵。波登的这些行为堪称典范,他没有表现出大男子主义精神,他也没有故作姿态或者标榜自己的力量,他只是非常坚持,以一种尊敬的态度对待反性骚扰运动。这也是他对《厨房机密档案》造成的任何不良影响所作出的回应,是他表达忏悔或歉意的一种方式。

我曾有幸见过波登。我敢肯定他当时一定不知道我是谁,就像食品行业中的任何一个傻瓜一样,我告诉他,是他激励我从事这一行业,而他非常善良地听我说完了这些话。事实上,他对我来说意义远不止于此。我想,对其他人而言,情况也是如此。他一直都在变得更好。相对于厨师来说,他是一个更好的作家;相对于作家来说,他是一个更好的交流对象。最后,波登超越了所有这些标签。

波登离过两次婚。在他身后,他留下了阿基多,他同第二任妻子奥塔维亚·伯尔顿所生的女儿阿里亚娜,以及他的母亲。

安东尼·迈克尔·波登生于1956年6月25日,卒于2018年6月8日。他是一名厨师、作家,也是节目主持人。

(翻译:朱瑾东)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卫报

原标题:Anthony Bourdain obituary

最新更新时间:06/13 10:01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