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诡异为何诱人?| 爱伦·坡诞辰215周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诡异为何诱人?| 爱伦·坡诞辰215周年

爱伦·坡不仅书写荒郊野外古堡中的故事,也捕捉到了都市中的诡异怪诞,引发当代读者共鸣。

爱伦·坡(图片来源:poetryfoundation.org)

界面新闻记者 | 董子琪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今天是美国作家爱伦·坡(Edgar Allan Poe)诞辰215周年。他出生于1809年1月19日的美国波士顿,被世人称为侦探小说的鼻祖、科幻小说大师和恐怖小说大师,一生著有70篇小说,大部分都为短篇小说。

正如学者评价的那般,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梦魇般的魔力,也有许多人从他的作品解读出多种象征意味,像是《厄舍府之倒塌》(1839)如同南方蓄奴制崩溃的预言,或是《瓶中手稿》(1833)写的不是海上历险,而是象征人类灵魂从母体子宫到自我发现的一段旅程。

对于今日中国读者,爱伦·坡的诡异和恐惧还有何意义?

在《李欧梵文学课》中,学者李欧梵将文学的创造力与颓废、压抑与黑暗的美学相连,提示了怪诞、诡异对于现代中国作家的影响:

 “文学的创造力从哪里来?写小说是否可以完全从儒家的思想里来?这应该是不够的。因为小说往往是唱反调的,这边仁义说教,那边就描写颓废,将人所压抑的东西、黑暗的东西、或荒诞的东西带出来。”

李欧梵认为,对爱伦·坡小说的喜爱可能影响了施蛰存的创作。事实上,爱伦·坡的影响不止于此。

爱伦·坡(图片来源:Wikipedia)

他的作品很早就被译介至中国,与现代新文学产生了密切的联系。1905年爱伦·坡的《金甲虫》(1843)由周作人译为中文,1916年包天笑翻译了《赤死病》(今译《红死病的假面》),后来林徽因亦翻译了同篇小说。《泄密的心》(1843)于1917年由周瘦鹃选译编入《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艺术中,后又由茅盾译为《心声》刊登在《东方杂志》,茅盾在序言中指出爱伦·坡的美学“重在玄想”,给人以“精神界中撞击”。 

包天笑和林徽因都翻译过的《红死病的假面》,如一篇恐怖寓言,讲述了红死病的故事。红死病蔓延之时,一场皇家假面舞会正在隆重举行,亲王带着一千名骑士淑女退隐到偏远的城堡,这里四周高墙环绕,大门用钢铁铸就,一旦进入就决不能再出去。就在贵族们陷入狂欢之际,一位不速之客长驱直入,他从头到脚都包裹在裹尸布中,戴着宛如僵尸的假面。等人们奋力抓住他时,才发现那块裹尸布和僵尸般的面具中没有任何有形的实体。红死病如入无人之境,征服了所有人。

爱伦·坡更早之前的《瘟疫王》(1835)同样直面瘟疫和死亡。小说讲述了在黑死病横行的英国,两位大胆水手深入瘟疫大本营的故事。两人在骷髅和臭气中前进,闯入一家棺材店的酒窖,却发现桌子周围的棺材架坐着六个人,每人面前都放着一个头盖骨作为酒杯。他们自称是瘟疫国王、瘟疫皇后、瘟疫公爵和瘟疫大公等等,在此齐聚是为了真正的君主——死神。

《爱伦·坡短篇小说集》
[美]埃德加·爱伦·坡 著 曹明伦 译
商务印书馆  2022-3

茅盾将坡的小说《泄密的心》译为《心声》,小说以第一人称写就,讲述了精神极度过敏的“我”因受不了同居老人的眼神而将其杀害埋葬的故事。小说结尾写道,警察找上门来,“我”一开始还表现得十分爽朗,可随着询问的继续,逐渐听到连续不断的耳鸣,“那是一种微弱的、沉闷的、节奏很快的声音,就像是一只被棉花包着的表发出的声音。”耳鸣越来越清晰,“我”只能扯着嗓子讲话,暴躁地摇晃椅子以盖住那声音,诡异的是,其他人却对此无动于衷。

精神过敏的形象,陷入偏执的自我,在坡的小说中相当常见,读者在《厄舍府的倒塌》与《黑猫》中都能看到这样的人物。前一则故事中,朋友患有过度敏感的毛病,只能吃最淡而无味的饭菜,只能穿同一种质地的衣服,所有花的香味都令他窒息,一点微光都令他难受;后一篇小说里,富有爱心的“我”收养了一只黑猫,可是对它的喜爱渐渐转成不可抑制的厌烦。

爱伦·坡不仅书写荒郊野外古堡中的故事,也捕捉到了都市中的诡异怪诞,引发当代读者共鸣。《人群中的人》(1840)写久病初愈的“我”坐在伦敦某饭店咖啡厅中,观察过往的人群,其中有普通的职员,也有那些更阴暗的人,像是衣衫褴褛的酒鬼,穿着丝绒背心、戴着镀金表的骗子,还有一个面孔复杂的老人。“我”决定跟随老人,探寻他究竟去向何处,却惊讶地发现老人只是在广场上绕路,等广场上的人群散去,他又涌向热闹的商铺,原来,他只是想加入人群,毫无目的地兜来兜去。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诡异为何诱人?| 爱伦·坡诞辰215周年

爱伦·坡不仅书写荒郊野外古堡中的故事,也捕捉到了都市中的诡异怪诞,引发当代读者共鸣。

爱伦·坡(图片来源:poetryfoundation.org)

界面新闻记者 | 董子琪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今天是美国作家爱伦·坡(Edgar Allan Poe)诞辰215周年。他出生于1809年1月19日的美国波士顿,被世人称为侦探小说的鼻祖、科幻小说大师和恐怖小说大师,一生著有70篇小说,大部分都为短篇小说。

正如学者评价的那般,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梦魇般的魔力,也有许多人从他的作品解读出多种象征意味,像是《厄舍府之倒塌》(1839)如同南方蓄奴制崩溃的预言,或是《瓶中手稿》(1833)写的不是海上历险,而是象征人类灵魂从母体子宫到自我发现的一段旅程。

对于今日中国读者,爱伦·坡的诡异和恐惧还有何意义?

在《李欧梵文学课》中,学者李欧梵将文学的创造力与颓废、压抑与黑暗的美学相连,提示了怪诞、诡异对于现代中国作家的影响:

 “文学的创造力从哪里来?写小说是否可以完全从儒家的思想里来?这应该是不够的。因为小说往往是唱反调的,这边仁义说教,那边就描写颓废,将人所压抑的东西、黑暗的东西、或荒诞的东西带出来。”

李欧梵认为,对爱伦·坡小说的喜爱可能影响了施蛰存的创作。事实上,爱伦·坡的影响不止于此。

爱伦·坡(图片来源:Wikipedia)

他的作品很早就被译介至中国,与现代新文学产生了密切的联系。1905年爱伦·坡的《金甲虫》(1843)由周作人译为中文,1916年包天笑翻译了《赤死病》(今译《红死病的假面》),后来林徽因亦翻译了同篇小说。《泄密的心》(1843)于1917年由周瘦鹃选译编入《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艺术中,后又由茅盾译为《心声》刊登在《东方杂志》,茅盾在序言中指出爱伦·坡的美学“重在玄想”,给人以“精神界中撞击”。 

包天笑和林徽因都翻译过的《红死病的假面》,如一篇恐怖寓言,讲述了红死病的故事。红死病蔓延之时,一场皇家假面舞会正在隆重举行,亲王带着一千名骑士淑女退隐到偏远的城堡,这里四周高墙环绕,大门用钢铁铸就,一旦进入就决不能再出去。就在贵族们陷入狂欢之际,一位不速之客长驱直入,他从头到脚都包裹在裹尸布中,戴着宛如僵尸的假面。等人们奋力抓住他时,才发现那块裹尸布和僵尸般的面具中没有任何有形的实体。红死病如入无人之境,征服了所有人。

爱伦·坡更早之前的《瘟疫王》(1835)同样直面瘟疫和死亡。小说讲述了在黑死病横行的英国,两位大胆水手深入瘟疫大本营的故事。两人在骷髅和臭气中前进,闯入一家棺材店的酒窖,却发现桌子周围的棺材架坐着六个人,每人面前都放着一个头盖骨作为酒杯。他们自称是瘟疫国王、瘟疫皇后、瘟疫公爵和瘟疫大公等等,在此齐聚是为了真正的君主——死神。

《爱伦·坡短篇小说集》
[美]埃德加·爱伦·坡 著 曹明伦 译
商务印书馆  2022-3

茅盾将坡的小说《泄密的心》译为《心声》,小说以第一人称写就,讲述了精神极度过敏的“我”因受不了同居老人的眼神而将其杀害埋葬的故事。小说结尾写道,警察找上门来,“我”一开始还表现得十分爽朗,可随着询问的继续,逐渐听到连续不断的耳鸣,“那是一种微弱的、沉闷的、节奏很快的声音,就像是一只被棉花包着的表发出的声音。”耳鸣越来越清晰,“我”只能扯着嗓子讲话,暴躁地摇晃椅子以盖住那声音,诡异的是,其他人却对此无动于衷。

精神过敏的形象,陷入偏执的自我,在坡的小说中相当常见,读者在《厄舍府的倒塌》与《黑猫》中都能看到这样的人物。前一则故事中,朋友患有过度敏感的毛病,只能吃最淡而无味的饭菜,只能穿同一种质地的衣服,所有花的香味都令他窒息,一点微光都令他难受;后一篇小说里,富有爱心的“我”收养了一只黑猫,可是对它的喜爱渐渐转成不可抑制的厌烦。

爱伦·坡不仅书写荒郊野外古堡中的故事,也捕捉到了都市中的诡异怪诞,引发当代读者共鸣。《人群中的人》(1840)写久病初愈的“我”坐在伦敦某饭店咖啡厅中,观察过往的人群,其中有普通的职员,也有那些更阴暗的人,像是衣衫褴褛的酒鬼,穿着丝绒背心、戴着镀金表的骗子,还有一个面孔复杂的老人。“我”决定跟随老人,探寻他究竟去向何处,却惊讶地发现老人只是在广场上绕路,等广场上的人群散去,他又涌向热闹的商铺,原来,他只是想加入人群,毫无目的地兜来兜去。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