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德系豪车三大厂,“BB”联手孤立奥迪?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德系豪车三大厂,“BB”联手孤立奥迪?

豪华电车用户也有自己的充电网络了。

文|锋出行

传统车企充电网络建设迎来了进展。

1月24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根据欧盟合并条例,已批准梅赛德斯·奔驰(中国)与华晨宝马成立合资企业。新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面向中国电池动力汽车公共充电基础设施。

对此,欧盟委员会的结论是——鉴于对欧洲经济区的影响有限,相关交易不会引起竞争问题。

「奔马联合」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去年11月30日,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宣布签署合作协议,双方以50:50的股权占比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并运营自己的超级充电网络。

按照计划,2026年底在中国建设至少1000座具备先进技术的超级充电站,超充桩数量约7000根。首批充电站计划于2024年起在中国重点新能源汽车城市投放运营,后续充电站建设也将覆盖全国其他城市和地区。

和燃油车一定要去加油一个道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与充电技术设施密不可分。十年前大搞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也曾因为没有补能设施,未被市场接受。显然,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对电动汽车的接受程度,取决于补能设施的便利性。

全力拥抱电动化的BBA们,整车电动化的脚步已经迈开,依附于原来的燃油车产品序列当中,发展出了相对完善的电动产品矩阵,还积累了一定的用户数量。

再不发展自己的充电网络,宝马和奔驰铺开电动汽车,难免会遇到阻力。

合力建设充电站,省事且高效

BBA「三位一体」已经是行业对一线豪华品牌的共识,三个字母总得连着一起叫。

但事实上,在共同建立电动汽车公共充电网络这件事上,奔驰和宝马「抱团取暖」,大家却在好奇为何同为一线豪华品牌的奥迪没有「上车」。

官方没有明确背后的原因,但BBA三家当中,唯有奥迪是作为子品牌存在的。

或许能从奥迪汽车的「身份地位」当中猜到,合作与否的最终拍板在于大众集团。不过,奥迪没有抓紧合作机会,不代表充电网络布局「低人一等」。在小通看来,大众是所有传统品牌当中,电动化程度最高的一个了,电动汽车公共充电设施,不至于落下。

来到奔驰和宝马的合作当中。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年上升,超充网络作为基础设施的必要性日益显著,充电方便与否,决定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混合动力的声量逐渐高于纯电动,关键还是在于充电设施不足,补能效率不足,阻碍了纯电车型的发展。

打造覆盖广泛、高效便捷的充电设施,成为了新能源汽车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根据官方提供的数据,宝马和奔驰2023年的交付量分别为82.5万辆、76.5万辆,势头略显不足的奥迪也有72.9万。除了以降价换市场外,传统品牌电动车型,逐渐得到了一定的市场认可度。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在国内发力充电设施布局,宝马和奔驰不得不做。

宝马与奔驰两家车企在技术、文化、产品、管理方面有着巨大差别,达成合作并不容易,合作的过程当中也容易因为两家各持不同意见而产生分歧,高效的沟通和协调是必须。

从长远来看,两家车企强强联手的收益也很明显,一方面能够促进充电标准规范,技术层面上,也能做到相互交叉,促进自身进步,主打的是「两人搭配,干活不累」。

补能网络布局的过程当中必然伴随巨大的成本支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已有先例。这就意味着,两家车企合力打造,效率更高,建造成本和充电技术的压力都将直接分摊到两个企业当中,总比一家企业孤军奋战强。

品牌效应削弱,加强技术输出才是正道

多年以来,凭借品牌的巨大声量,宝马、奔驰、奥迪稳坐一线豪华品牌,至今仍未改变。传统品牌多年沉淀,向市场展现了品牌效益的重要性。

现如今,传统品牌在新能源赛道当中,成为了追赶者,并在国产品牌的不断领先之下,意识到了技术进步的必要。中国新能源汽车不断内卷,靠技术拉高「水桶」,传统品牌效应逐渐削弱。

可以感受到的是,在电动车市场,越来越少的人为了「车标」而去购买电动汽车,BBA来到新能源赛道,早已不再是「一线」,甚至还被调侃为「杂牌」。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汽车消费的「蛋糕」很大,竞争同样激烈,以技术定义豪华新高度的时代到来了。

为了加快电动化转型,不少传统品牌放弃了自建充电体系,选择接入特斯拉的快充标准,以此让自己快速建立补能网络上的优势。但对于传统豪华品牌而言,选择依靠外部力量不符合他们的作风,才用第三方充电标准还面临「掐脖子」「交保护费」等因素。想办法自建充电体系,往往能证明自己的技术力。

迟到的保时捷纯电Macan,遇到中国新能源市场,豪华品牌的效力恐怕都要削减几分。但至少,我们看到了传统品牌拥抱电动化的决心,他们也开始不断将各种新平台、新技术,变为现实。

奔驰宝马合资新公司获批,意味着传统豪华品牌的公共充电网络离我们更进一步。按照预期,BBA电车用户们,今年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充电网络。

放下「傲慢」,BBA认真发力

事实上,传统车企近两年在电动化转型的动作有很多。

一方面是加码电动技术的输出,推出新的电动化平台,摆脱「油改电」的诟病,打造纯正纯电平台的车型。另一方面是拥抱新能源汽车「下半场」,发力智能化,研发智能座舱,冲击智能辅助驾驶、甚至是L3及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

再不济,也有品牌放下成见,与国内造车新势力合作,帮助国内品牌技术输出,又通过技术交叉,增强自身。小鹏与大众「联姻」、奥迪借用上汽纯电平台生产电动汽车,都是时下值得铭记的案例。

对于BBA这些本身就很有实力的品牌,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和研发力度。放下身段下场拼,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旋律,就连豪华品牌也无法避免。

不过,时间不等人,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之间存在一个时代的鸿沟,宝马与奔驰凭借自身多年的积累和汽车制造经验,仍有机会在电动化、智能化赛道领跑,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越来越卷的现在,传统品牌能否追上时代,仍然要时间来验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奥迪

4.5k
  • 上汽与奥迪宣布联合开发全新平台,预计2025年发布首款全新纯电动汽车
  • 上汽集团、奥迪签署正式合作协议,全新纯电车型2025年推出

奔驰

4.8k
  • 美国亚拉巴马州奔驰工人投票拒绝加入工会
  • 沃尔沃集团与戴姆勒卡车计划成立合资企业,开发软件定义汽车平台

宝马

5k
  • 因安全带系统故障,宝马在美召回3256辆汽车
  • 宝马新一代5系:在传承与创新中引领豪华智能驾驶的未来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德系豪车三大厂,“BB”联手孤立奥迪?

豪华电车用户也有自己的充电网络了。

文|锋出行

传统车企充电网络建设迎来了进展。

1月24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根据欧盟合并条例,已批准梅赛德斯·奔驰(中国)与华晨宝马成立合资企业。新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面向中国电池动力汽车公共充电基础设施。

对此,欧盟委员会的结论是——鉴于对欧洲经济区的影响有限,相关交易不会引起竞争问题。

「奔马联合」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去年11月30日,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宣布签署合作协议,双方以50:50的股权占比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并运营自己的超级充电网络。

按照计划,2026年底在中国建设至少1000座具备先进技术的超级充电站,超充桩数量约7000根。首批充电站计划于2024年起在中国重点新能源汽车城市投放运营,后续充电站建设也将覆盖全国其他城市和地区。

和燃油车一定要去加油一个道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与充电技术设施密不可分。十年前大搞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也曾因为没有补能设施,未被市场接受。显然,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对电动汽车的接受程度,取决于补能设施的便利性。

全力拥抱电动化的BBA们,整车电动化的脚步已经迈开,依附于原来的燃油车产品序列当中,发展出了相对完善的电动产品矩阵,还积累了一定的用户数量。

再不发展自己的充电网络,宝马和奔驰铺开电动汽车,难免会遇到阻力。

合力建设充电站,省事且高效

BBA「三位一体」已经是行业对一线豪华品牌的共识,三个字母总得连着一起叫。

但事实上,在共同建立电动汽车公共充电网络这件事上,奔驰和宝马「抱团取暖」,大家却在好奇为何同为一线豪华品牌的奥迪没有「上车」。

官方没有明确背后的原因,但BBA三家当中,唯有奥迪是作为子品牌存在的。

或许能从奥迪汽车的「身份地位」当中猜到,合作与否的最终拍板在于大众集团。不过,奥迪没有抓紧合作机会,不代表充电网络布局「低人一等」。在小通看来,大众是所有传统品牌当中,电动化程度最高的一个了,电动汽车公共充电设施,不至于落下。

来到奔驰和宝马的合作当中。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年上升,超充网络作为基础设施的必要性日益显著,充电方便与否,决定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混合动力的声量逐渐高于纯电动,关键还是在于充电设施不足,补能效率不足,阻碍了纯电车型的发展。

打造覆盖广泛、高效便捷的充电设施,成为了新能源汽车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根据官方提供的数据,宝马和奔驰2023年的交付量分别为82.5万辆、76.5万辆,势头略显不足的奥迪也有72.9万。除了以降价换市场外,传统品牌电动车型,逐渐得到了一定的市场认可度。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在国内发力充电设施布局,宝马和奔驰不得不做。

宝马与奔驰两家车企在技术、文化、产品、管理方面有着巨大差别,达成合作并不容易,合作的过程当中也容易因为两家各持不同意见而产生分歧,高效的沟通和协调是必须。

从长远来看,两家车企强强联手的收益也很明显,一方面能够促进充电标准规范,技术层面上,也能做到相互交叉,促进自身进步,主打的是「两人搭配,干活不累」。

补能网络布局的过程当中必然伴随巨大的成本支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已有先例。这就意味着,两家车企合力打造,效率更高,建造成本和充电技术的压力都将直接分摊到两个企业当中,总比一家企业孤军奋战强。

品牌效应削弱,加强技术输出才是正道

多年以来,凭借品牌的巨大声量,宝马、奔驰、奥迪稳坐一线豪华品牌,至今仍未改变。传统品牌多年沉淀,向市场展现了品牌效益的重要性。

现如今,传统品牌在新能源赛道当中,成为了追赶者,并在国产品牌的不断领先之下,意识到了技术进步的必要。中国新能源汽车不断内卷,靠技术拉高「水桶」,传统品牌效应逐渐削弱。

可以感受到的是,在电动车市场,越来越少的人为了「车标」而去购买电动汽车,BBA来到新能源赛道,早已不再是「一线」,甚至还被调侃为「杂牌」。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汽车消费的「蛋糕」很大,竞争同样激烈,以技术定义豪华新高度的时代到来了。

为了加快电动化转型,不少传统品牌放弃了自建充电体系,选择接入特斯拉的快充标准,以此让自己快速建立补能网络上的优势。但对于传统豪华品牌而言,选择依靠外部力量不符合他们的作风,才用第三方充电标准还面临「掐脖子」「交保护费」等因素。想办法自建充电体系,往往能证明自己的技术力。

迟到的保时捷纯电Macan,遇到中国新能源市场,豪华品牌的效力恐怕都要削减几分。但至少,我们看到了传统品牌拥抱电动化的决心,他们也开始不断将各种新平台、新技术,变为现实。

奔驰宝马合资新公司获批,意味着传统豪华品牌的公共充电网络离我们更进一步。按照预期,BBA电车用户们,今年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充电网络。

放下「傲慢」,BBA认真发力

事实上,传统车企近两年在电动化转型的动作有很多。

一方面是加码电动技术的输出,推出新的电动化平台,摆脱「油改电」的诟病,打造纯正纯电平台的车型。另一方面是拥抱新能源汽车「下半场」,发力智能化,研发智能座舱,冲击智能辅助驾驶、甚至是L3及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

再不济,也有品牌放下成见,与国内造车新势力合作,帮助国内品牌技术输出,又通过技术交叉,增强自身。小鹏与大众「联姻」、奥迪借用上汽纯电平台生产电动汽车,都是时下值得铭记的案例。

对于BBA这些本身就很有实力的品牌,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和研发力度。放下身段下场拼,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旋律,就连豪华品牌也无法避免。

不过,时间不等人,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之间存在一个时代的鸿沟,宝马与奔驰凭借自身多年的积累和汽车制造经验,仍有机会在电动化、智能化赛道领跑,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越来越卷的现在,传统品牌能否追上时代,仍然要时间来验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