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管家”迈向“事业合伙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管家”迈向“事业合伙人”

人们越来越不信任管家了,这与管理学中著名的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之间的争锋恰好契合。

近日笔者追了一部并不算新的美剧——《哥谭》,作为大名鼎鼎的蝙蝠侠“前传”,影片着重描述了蝙蝠侠布鲁斯·韦恩(Bruce Wayne)的少年时代以及后来的警察局长戈登年轻时的英勇事迹。

在该剧渲染此二人从陌生猜忌到熟识信任的过程中,就不得不提韦恩家族的大管家——阿尔弗雷德·潘尼沃斯(Alfred Pennyworth)。

少年蝙蝠侠在街头亲眼目击父母被射杀后的所有生活,甚至心理层面都由这位忠实的老仆人照料,看过该剧的观众一定会对第一季第十集中,这位管家为保护韦恩少爷所展示出来的勇气和忠诚而动容。

美剧《哥谭》剧照

笔者今日所聚焦的内容,则是从这位老管家开玩笑时说出的一句话而来——“少爷,我可不想失业,这年头除了韦恩家族,还有谁会雇管家呢?”

关于这句话的含义,其一是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少有人信任管家了,不仅因为其忠诚度难以保证,而且管家很可能做出很多为自己谋利进而损害家族利益的行为,而这与管理学中著名的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之间的争锋恰好重合;其二是管家和主人的身份地位差异明显,两者完全不平等。

管家起源于法国,在英国更为出名。因为老派的英国宫廷更加讲究礼仪、细节,将管家的职业理念和职责范围按照宫廷礼仪进行了严格的规范,进而成为行业标准,私人管家便由此而来。

中国人日常说的管家,基本是旧社会里称呼为地主、官僚等管理家产和日常事务的地位较高的仆人,实际上管家可泛指为集体管理财物或日常生活的人。

管家最大的作用是规划和监督家族府内的人事。

从身份的角度而言,管家与事业合伙人的主要差异表现在合伙人之间的身份差异,远没有管家和主人的那么大。换言之,随着现代家族企业的发展,管家晋升为职业经理人进而成为事业合伙人很可能是一条必由之路,这既是对管家行为的升华,也是对家族自身的巨大挑战。

《红楼梦》、《大宅门》里的管家

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之间的差异性在于,代理理论主要涉及企业资源的提供者与资源使用者之间的契约关系,本文仅就其大意做简单解释。当所有权拥有者委托代理人进行经营管理时,管理人员就有动机去获取工资报酬以外的收入,自我放松并降低工作强度。

有学者还将非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区分为监督成本、守约成本和剩余损失。而管家理论则认为,代理理论对经营者内在机会主义和偷懒的假定是不合适的,而且经营者对自身尊严、信仰以及内在工作满足的追求,会使他们努力工作,做好“管家”。现代管家理论认为,在经营者的自律基础上,经营者与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

代理理论植根于经济学中的功利主义,建立在一系列对经理人行为的假设基础之上,认为人都是理性的自利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个人通过计算成本和收益尽可能谋取个人利益最大化,尽量避免受到惩罚,在经济利益方面尤其如此。

管家理论则从组织心理学和组织社会学出发,认为经理人受成就需要的激励,通过完成挑战性工作、承担责任、树立权威、取得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来获得内在的满足感,这是一种非物质性激励。必须承认,这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故事,但是这种争论可以让我们看到彼此优势的所在。接下来,笔者就用一些名著中的家族企业管家来分析个中道理。

在《红楼梦》里,最著名的异姓管家,要数赖大。此人首见于《红楼梦》第十六回,赖嬷嬷之子,赖尚荣之父。其母自称“熬了两三辈子,好容易挣出来的家生子儿”(虽然赖嬷嬷“服侍过”贾府的老主子,但却很难说此人与贾家有无真正的血缘关系),由于贾母的“赏脸”,赖大成为荣府大总管。

虽然任职是裙带关系的结果,但此人少言寡语,十分精明。他一出场便为豪华奢侈的元妃归省忙得不可开交:筹建大观园;盘算出入账本;点人丁、开册籍、监工等等。而当主子们外出时,荣府却只留赖大来主管事务,可见其深得荣府信任,以至连贾芹和周瑞的老婆都曾向他和赖嬷嬷下跪求情。更有甚者,宁府嫡系的玄孙贾蔷竟称他“赖爷爷”,辈分上的错乱更进一步证明其地位之高。

作为贾府奴才中唯一的大富豪,赖家的崛起也正因为赖大细致体贴、忠心事主,从而赢得主子欢心。这一点从他们煞费苦心安排密探晴雯打入贾母身边,投其所好,和时不时给哥儿、姐儿们送点风筝等小礼物诸方面就可以得到印证。但笔者认为,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赖家身兼两府管家之职(赖升为宁府总管),而且他们身上肩负着太多连很多主子们都不晓得的秘密。贾家盖了个“大观园”,赖家就盖了个“小观园”。贾政不过是个“工部员外郎”,贾珍也才是个三品将军,而赖大之子随手就弄了个“一州之长”。

相信各位读者也一定对《大宅门》十分了解,忠心耿耿的胡总管与卑鄙奸恶的刘喜光形成鲜明对比。胡总管在剧中是个重要的人物,跟白家的关系超越主仆。

当景琦刚刚出生时,白二爷刚被詹王府砸了马车回来,进屋看儿子,陪着二奶奶的就是胡总管。在老爷子即将去世阶段,也是胡总管把一些“秘闻”偷偷告诉二奶奶。在老爷子去世之后,白家处境艰危,白二爷只喜欢奇石、医术,白三爷更是四处捣乱,再加上景琦年少不懂事,也正是胡总管帮助二奶奶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收回了白草厅。

尤记得胡总管最后一次出场,是在全家商量白玉婷与万小菊照片“结婚”的家族会议中,此时白发苍苍的胡总管已经无法清醒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坐在角落里打瞌睡。但是他的儿子却继承了他的职位,继续为这座大宅门服务。

此人原是宫中的宦官,过去为白家办过事,清朝覆灭后,就进白家做了大管家,这其实是白家有恩必报的体现。客观来说,此人办事能力极强,尤其将二奶奶的各项事情处理得顺顺当当,但是他暗地里贪污公款,甚至还娶了姨太太,过上了比白景琦还要奢华的生活。更有甚者,在东窗事发被赶出白家后,此人利用时局变化,投靠日本,几次想致白家于死地,这就令人发指了。

晋商票号和博世三权分立的启示

法国政治学巨匠雷蒙·阿隆(Raymond Aron)曾断言,“理论是过去的历史”。不论是代理理论还是管家理论,其实都有自己的适用之处,但是管家到底能不能用,好不好用这两个问题,通常是无法一概而论的,哪怕我们为了避免代理人的弊端而弃用职业经理人,实际上也等于同时放弃了职业经理人的正面效用。

晋商票号的经营信条是“东家不管事,管家不掌财”,即作为企业所有者不干涉公司内部安排,而管家虽然可以分红却不涉及钱财收入分配,这种制度在某种意义上弱化了代理理论所指出的问题,也被很多企业沿用至今。

另外,晋商管家的分红是根据所谓身股来进行的,就是给不出资的优秀员工一定的纯粹收益股份,让其参与经营、管理和分红,因此管家此时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股份所有者了。换言之,晋商的管家更接近事业合伙人的角色。

另外,德国博世集团的三权分立制度也在某种意义上为家族与管家的关系指明了方向,首先是博世家族对决策层始终拥有监管权这一点,从来不曾有所松动,该家族拥有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7%左右的股份和投票权,而其主要投票权(93%)则在罗伯特·博世工业信托公司(两合公司)身上,主要所有权则属于博世基金会。

换言之,博世公司的企业所有权和重大决议的投票权分属两个机构,而博世家族的产业所有权、控制权和经营权则确定了一个三权分立的微妙掣肘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代理理论指出的问题也能最大限度被弱化。因此,笔者认为通过有效的制度完全可以规避代理理论所指出的弊端。而博世三权分立的各个机构本身也类似事业合伙人之间的关系:互相制约而不是上行下效。

通过上述几个典型,我们也可以发现主仆身份的差异。

显然,管家的身份远远低于主人,而职业经理人的忠诚度会受到其与雇主的互动、其自身性格和人生观的重大影响,这其实也说明在现代企业里,职业经理人和家族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主仆关系。另外,从职业经理人过渡到事业合伙人是身份的第二次提升,对于企业而言这种合作关系本质上必然是更有利的。

(本文作者陈凌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浙江大学企业家学院院长、浙江大学家族企业研究所所长。章迪禹为浙江大学企业家学院研究助理。)

来源:家族企业杂志

原标题:有料 :周末追剧,你看出“门道”了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博世

3.6k
  • 博世称无法预判关税政策影响,没有给出今年利润率指引
  • 博世高层:安全冗余成本下降前,L3级自动驾驶或不会受到青睐 | 2025上海车展

关于界面智库

界面智库是界面新闻旗下的财经和商业智库,聚焦宏观政策、区域经济、产业趋势和资本市场等。我们的宗旨是扎根事实、演绎趋势、探索新知,助力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关于专题策划、研究报告、指数产品和论坛培训等合作,请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jiemianzhiku@jiemian.com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管家”迈向“事业合伙人”

人们越来越不信任管家了,这与管理学中著名的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之间的争锋恰好契合。

近日笔者追了一部并不算新的美剧——《哥谭》,作为大名鼎鼎的蝙蝠侠“前传”,影片着重描述了蝙蝠侠布鲁斯·韦恩(Bruce Wayne)的少年时代以及后来的警察局长戈登年轻时的英勇事迹。

在该剧渲染此二人从陌生猜忌到熟识信任的过程中,就不得不提韦恩家族的大管家——阿尔弗雷德·潘尼沃斯(Alfred Pennyworth)。

少年蝙蝠侠在街头亲眼目击父母被射杀后的所有生活,甚至心理层面都由这位忠实的老仆人照料,看过该剧的观众一定会对第一季第十集中,这位管家为保护韦恩少爷所展示出来的勇气和忠诚而动容。

美剧《哥谭》剧照

笔者今日所聚焦的内容,则是从这位老管家开玩笑时说出的一句话而来——“少爷,我可不想失业,这年头除了韦恩家族,还有谁会雇管家呢?”

关于这句话的含义,其一是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少有人信任管家了,不仅因为其忠诚度难以保证,而且管家很可能做出很多为自己谋利进而损害家族利益的行为,而这与管理学中著名的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之间的争锋恰好重合;其二是管家和主人的身份地位差异明显,两者完全不平等。

管家起源于法国,在英国更为出名。因为老派的英国宫廷更加讲究礼仪、细节,将管家的职业理念和职责范围按照宫廷礼仪进行了严格的规范,进而成为行业标准,私人管家便由此而来。

中国人日常说的管家,基本是旧社会里称呼为地主、官僚等管理家产和日常事务的地位较高的仆人,实际上管家可泛指为集体管理财物或日常生活的人。

管家最大的作用是规划和监督家族府内的人事。

从身份的角度而言,管家与事业合伙人的主要差异表现在合伙人之间的身份差异,远没有管家和主人的那么大。换言之,随着现代家族企业的发展,管家晋升为职业经理人进而成为事业合伙人很可能是一条必由之路,这既是对管家行为的升华,也是对家族自身的巨大挑战。

《红楼梦》、《大宅门》里的管家

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之间的差异性在于,代理理论主要涉及企业资源的提供者与资源使用者之间的契约关系,本文仅就其大意做简单解释。当所有权拥有者委托代理人进行经营管理时,管理人员就有动机去获取工资报酬以外的收入,自我放松并降低工作强度。

有学者还将非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区分为监督成本、守约成本和剩余损失。而管家理论则认为,代理理论对经营者内在机会主义和偷懒的假定是不合适的,而且经营者对自身尊严、信仰以及内在工作满足的追求,会使他们努力工作,做好“管家”。现代管家理论认为,在经营者的自律基础上,经营者与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

代理理论植根于经济学中的功利主义,建立在一系列对经理人行为的假设基础之上,认为人都是理性的自利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个人通过计算成本和收益尽可能谋取个人利益最大化,尽量避免受到惩罚,在经济利益方面尤其如此。

管家理论则从组织心理学和组织社会学出发,认为经理人受成就需要的激励,通过完成挑战性工作、承担责任、树立权威、取得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来获得内在的满足感,这是一种非物质性激励。必须承认,这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故事,但是这种争论可以让我们看到彼此优势的所在。接下来,笔者就用一些名著中的家族企业管家来分析个中道理。

在《红楼梦》里,最著名的异姓管家,要数赖大。此人首见于《红楼梦》第十六回,赖嬷嬷之子,赖尚荣之父。其母自称“熬了两三辈子,好容易挣出来的家生子儿”(虽然赖嬷嬷“服侍过”贾府的老主子,但却很难说此人与贾家有无真正的血缘关系),由于贾母的“赏脸”,赖大成为荣府大总管。

虽然任职是裙带关系的结果,但此人少言寡语,十分精明。他一出场便为豪华奢侈的元妃归省忙得不可开交:筹建大观园;盘算出入账本;点人丁、开册籍、监工等等。而当主子们外出时,荣府却只留赖大来主管事务,可见其深得荣府信任,以至连贾芹和周瑞的老婆都曾向他和赖嬷嬷下跪求情。更有甚者,宁府嫡系的玄孙贾蔷竟称他“赖爷爷”,辈分上的错乱更进一步证明其地位之高。

作为贾府奴才中唯一的大富豪,赖家的崛起也正因为赖大细致体贴、忠心事主,从而赢得主子欢心。这一点从他们煞费苦心安排密探晴雯打入贾母身边,投其所好,和时不时给哥儿、姐儿们送点风筝等小礼物诸方面就可以得到印证。但笔者认为,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赖家身兼两府管家之职(赖升为宁府总管),而且他们身上肩负着太多连很多主子们都不晓得的秘密。贾家盖了个“大观园”,赖家就盖了个“小观园”。贾政不过是个“工部员外郎”,贾珍也才是个三品将军,而赖大之子随手就弄了个“一州之长”。

相信各位读者也一定对《大宅门》十分了解,忠心耿耿的胡总管与卑鄙奸恶的刘喜光形成鲜明对比。胡总管在剧中是个重要的人物,跟白家的关系超越主仆。

当景琦刚刚出生时,白二爷刚被詹王府砸了马车回来,进屋看儿子,陪着二奶奶的就是胡总管。在老爷子即将去世阶段,也是胡总管把一些“秘闻”偷偷告诉二奶奶。在老爷子去世之后,白家处境艰危,白二爷只喜欢奇石、医术,白三爷更是四处捣乱,再加上景琦年少不懂事,也正是胡总管帮助二奶奶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收回了白草厅。

尤记得胡总管最后一次出场,是在全家商量白玉婷与万小菊照片“结婚”的家族会议中,此时白发苍苍的胡总管已经无法清醒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坐在角落里打瞌睡。但是他的儿子却继承了他的职位,继续为这座大宅门服务。

此人原是宫中的宦官,过去为白家办过事,清朝覆灭后,就进白家做了大管家,这其实是白家有恩必报的体现。客观来说,此人办事能力极强,尤其将二奶奶的各项事情处理得顺顺当当,但是他暗地里贪污公款,甚至还娶了姨太太,过上了比白景琦还要奢华的生活。更有甚者,在东窗事发被赶出白家后,此人利用时局变化,投靠日本,几次想致白家于死地,这就令人发指了。

晋商票号和博世三权分立的启示

法国政治学巨匠雷蒙·阿隆(Raymond Aron)曾断言,“理论是过去的历史”。不论是代理理论还是管家理论,其实都有自己的适用之处,但是管家到底能不能用,好不好用这两个问题,通常是无法一概而论的,哪怕我们为了避免代理人的弊端而弃用职业经理人,实际上也等于同时放弃了职业经理人的正面效用。

晋商票号的经营信条是“东家不管事,管家不掌财”,即作为企业所有者不干涉公司内部安排,而管家虽然可以分红却不涉及钱财收入分配,这种制度在某种意义上弱化了代理理论所指出的问题,也被很多企业沿用至今。

另外,晋商管家的分红是根据所谓身股来进行的,就是给不出资的优秀员工一定的纯粹收益股份,让其参与经营、管理和分红,因此管家此时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股份所有者了。换言之,晋商的管家更接近事业合伙人的角色。

另外,德国博世集团的三权分立制度也在某种意义上为家族与管家的关系指明了方向,首先是博世家族对决策层始终拥有监管权这一点,从来不曾有所松动,该家族拥有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7%左右的股份和投票权,而其主要投票权(93%)则在罗伯特·博世工业信托公司(两合公司)身上,主要所有权则属于博世基金会。

换言之,博世公司的企业所有权和重大决议的投票权分属两个机构,而博世家族的产业所有权、控制权和经营权则确定了一个三权分立的微妙掣肘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代理理论指出的问题也能最大限度被弱化。因此,笔者认为通过有效的制度完全可以规避代理理论所指出的弊端。而博世三权分立的各个机构本身也类似事业合伙人之间的关系:互相制约而不是上行下效。

通过上述几个典型,我们也可以发现主仆身份的差异。

显然,管家的身份远远低于主人,而职业经理人的忠诚度会受到其与雇主的互动、其自身性格和人生观的重大影响,这其实也说明在现代企业里,职业经理人和家族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主仆关系。另外,从职业经理人过渡到事业合伙人是身份的第二次提升,对于企业而言这种合作关系本质上必然是更有利的。

(本文作者陈凌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浙江大学企业家学院院长、浙江大学家族企业研究所所长。章迪禹为浙江大学企业家学院研究助理。)

来源:家族企业杂志

原标题:有料 :周末追剧,你看出“门道”了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