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郎朗的未来会不会到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郎朗的未来会不会到期?

郎朗现象的出现,既是非凡的,也是幸运的。

2011年10月15日,在《金融时报》作者Andrew Clark的文章《Lunch with the FT: Mitsuko Uchida》中,钢琴大师内田光子发出著名预言:“十年后,我们再谈(郎朗现象)吧,也许那时已经消失了。如果没有,我会说‘郎朗,干得漂亮’。”(She says that “in 10 years’ time we might talk [about the Lang Lang phenomenon]. It might have disappeared by then. If not, I might say, ‘Well done, Lang Lang.’”)

至今过去了六年,这条预言是不是要成真了呢?未来四年会不会是郎朗的滑铁卢?

事实上我们今天大致都同意的一点是,郎朗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无论是在钢琴演奏上,还是在其他方面,比如社会责任、公益教育以及古典音乐推广。同时,我们也都承认,郎朗现象不是任何有天才的钢琴少年通过刻苦努力,就能够复制这样跨越音乐的成功的。

其成功的依据不仅是唱片与票房的销售成绩,也有口碑和形象上的积极评价。唱片与票房的成绩,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考虑原因,第一方面是对于钢琴家演奏机遇的理解,第二方面是个人魅力与钢琴演奏的结合,第三方面,是观众本身所具有的欣赏趣味。

应该说作为中国人,向来有一个严于律己的传统,以及不可沾沾自喜的教育,所以对于一个人取得成绩容易苛刻一些,也会习惯拿大师来比较,或者说与现在有口皆碑的名人比较,正所谓山外有山。这么做无可厚非,但音乐厅的演出或者唱片的录制首先是一个商业行为,所以与一个钢琴家合作未必要拿多高水平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只要他够格和受欢迎即可。何况对于朗朗来说,他迄今为止已经与世界上大多数著名指挥家、乐团演出音乐会,大师对于郎朗的态度向来是不吝赐教,认真合作。

郎朗的演奏也与他的个人魅力紧密结合。我们注意到他现场演奏的表情、发型和服饰,有的人对此非常介意,可外国人早就见怪不怪,觉得郎朗的形象阳光、好学、有礼貌,这与姚明在国外受欢迎的理由之一,是完全一致的,这也是不专属于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再说外国观众没有任何心理包袱,比如说了解到郎朗如何在强大压力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如何从国内到国外走红。最幸运的是,郎朗的人格依然健全,他能够拿自己的过去开玩笑,已经部分国际化。

还有,大部分外国观众的欣赏趣味不像乐迷那样挑剔,只要他们听到一场令人愉悦的充满热情的音乐会就可以满足。正像中国观众如果去听一场民乐音乐会,因为曲目非常熟悉,那么更多的时候观众欣赏的还在于音乐本身,而不是演奏家多么高超地发挥了水平。普通观众与乐迷,常常不就是各听各的么。

郎朗本身的演奏到底如何?观察这些年他的现场音乐会与唱片录音,我们可以比较明确的做出一个判断,那就是郎朗的演奏总是比较正面、热情的,这是他的优点也是缺点(显得生硬)。其次精力过人,发挥超级稳定。所以当你批评郎朗的演奏不能够使你坠入艺术的情绪时,也不得不承认,阳光热情恐怕是大多数观众乐于接受的,至少是不反感,即使有违作品的特质。加上郎朗的亲和力,最终赢得了广大听众,还有流行音乐界文化界体育界商业界。

本来4月份郎朗要在世界范围内举行一系列音乐会,但是可能因为健康原因或者其他事务原因全部取消,从另外一个角度提示我们他多年来顽强的作风。以前很少听说郎朗生病,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取消音乐会。相信随着时间的积累,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因为这一点而钦佩他。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就是流行音乐界的刘天王,刘德华曾经在演艺以及歌唱领域,被人们贴上偶像的标签,不太认为他能够取得什么成绩,甚至就是靠脸,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他的努力化解了许多苛刻。

除此以外,郎朗还有自己的国际基金会,承担着音乐教育以及其他社会使命。我们从他自己的演讲和接受采访所谈到的,都能够看出来郎朗不仅仅是一个音乐家的身份以及他未来会有更多的角色。也可以说,他这样有影响力的人才,若是美国公民,只要愿意,足以步入政坛。因为美国人崇拜英雄。

再说回内田光子大师,她2013年5月18日参与某访谈时,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有一个更加细致的分析。也就是说,仅仅凭借天才是不够的,在此之外还需要一个人的音乐表现力、音乐理解力(从巴赫到布列兹)、技巧、个人魅力、性格和运气。就她个人而言,演奏音乐是一种使命(而非职业)、一种荣耀,这让人非常非常钦佩:将音乐演奏作为一种荣耀,就意味着可以不计报酬。

根据内田光子大师的说法,我们显然可以更加理解郎朗现象的出现,既是非凡的,也是幸运的。郎朗对于推广古典音乐所作出的贡献,相信越来越多人会支持。就他个人的艺术表现来讲,肯定没有达到他期望的水准,至少在目前而言,他还没有称得上经典的唱片与音乐会。这会不会成为大家最计较的一点,还是说随着他的努力以及他更加的成熟,会不会不再关心这一点,只有时间才能证明,这也是郎朗对于所有评论的看法。

写到这里,我觉得我对他即将发行的《哥德堡变奏曲》已经欣然接受了。让上千万人第一次或再一次听到《哥德堡变奏曲》,善莫大焉。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猫总 ID:cafemusik,如需转载,请获得原公众号授权)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郎朗的未来会不会到期?

郎朗现象的出现,既是非凡的,也是幸运的。

2011年10月15日,在《金融时报》作者Andrew Clark的文章《Lunch with the FT: Mitsuko Uchida》中,钢琴大师内田光子发出著名预言:“十年后,我们再谈(郎朗现象)吧,也许那时已经消失了。如果没有,我会说‘郎朗,干得漂亮’。”(She says that “in 10 years’ time we might talk [about the Lang Lang phenomenon]. It might have disappeared by then. If not, I might say, ‘Well done, Lang Lang.’”)

至今过去了六年,这条预言是不是要成真了呢?未来四年会不会是郎朗的滑铁卢?

事实上我们今天大致都同意的一点是,郎朗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无论是在钢琴演奏上,还是在其他方面,比如社会责任、公益教育以及古典音乐推广。同时,我们也都承认,郎朗现象不是任何有天才的钢琴少年通过刻苦努力,就能够复制这样跨越音乐的成功的。

其成功的依据不仅是唱片与票房的销售成绩,也有口碑和形象上的积极评价。唱片与票房的成绩,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考虑原因,第一方面是对于钢琴家演奏机遇的理解,第二方面是个人魅力与钢琴演奏的结合,第三方面,是观众本身所具有的欣赏趣味。

应该说作为中国人,向来有一个严于律己的传统,以及不可沾沾自喜的教育,所以对于一个人取得成绩容易苛刻一些,也会习惯拿大师来比较,或者说与现在有口皆碑的名人比较,正所谓山外有山。这么做无可厚非,但音乐厅的演出或者唱片的录制首先是一个商业行为,所以与一个钢琴家合作未必要拿多高水平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只要他够格和受欢迎即可。何况对于朗朗来说,他迄今为止已经与世界上大多数著名指挥家、乐团演出音乐会,大师对于郎朗的态度向来是不吝赐教,认真合作。

郎朗的演奏也与他的个人魅力紧密结合。我们注意到他现场演奏的表情、发型和服饰,有的人对此非常介意,可外国人早就见怪不怪,觉得郎朗的形象阳光、好学、有礼貌,这与姚明在国外受欢迎的理由之一,是完全一致的,这也是不专属于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再说外国观众没有任何心理包袱,比如说了解到郎朗如何在强大压力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如何从国内到国外走红。最幸运的是,郎朗的人格依然健全,他能够拿自己的过去开玩笑,已经部分国际化。

还有,大部分外国观众的欣赏趣味不像乐迷那样挑剔,只要他们听到一场令人愉悦的充满热情的音乐会就可以满足。正像中国观众如果去听一场民乐音乐会,因为曲目非常熟悉,那么更多的时候观众欣赏的还在于音乐本身,而不是演奏家多么高超地发挥了水平。普通观众与乐迷,常常不就是各听各的么。

郎朗本身的演奏到底如何?观察这些年他的现场音乐会与唱片录音,我们可以比较明确的做出一个判断,那就是郎朗的演奏总是比较正面、热情的,这是他的优点也是缺点(显得生硬)。其次精力过人,发挥超级稳定。所以当你批评郎朗的演奏不能够使你坠入艺术的情绪时,也不得不承认,阳光热情恐怕是大多数观众乐于接受的,至少是不反感,即使有违作品的特质。加上郎朗的亲和力,最终赢得了广大听众,还有流行音乐界文化界体育界商业界。

本来4月份郎朗要在世界范围内举行一系列音乐会,但是可能因为健康原因或者其他事务原因全部取消,从另外一个角度提示我们他多年来顽强的作风。以前很少听说郎朗生病,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取消音乐会。相信随着时间的积累,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因为这一点而钦佩他。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就是流行音乐界的刘天王,刘德华曾经在演艺以及歌唱领域,被人们贴上偶像的标签,不太认为他能够取得什么成绩,甚至就是靠脸,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他的努力化解了许多苛刻。

除此以外,郎朗还有自己的国际基金会,承担着音乐教育以及其他社会使命。我们从他自己的演讲和接受采访所谈到的,都能够看出来郎朗不仅仅是一个音乐家的身份以及他未来会有更多的角色。也可以说,他这样有影响力的人才,若是美国公民,只要愿意,足以步入政坛。因为美国人崇拜英雄。

再说回内田光子大师,她2013年5月18日参与某访谈时,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有一个更加细致的分析。也就是说,仅仅凭借天才是不够的,在此之外还需要一个人的音乐表现力、音乐理解力(从巴赫到布列兹)、技巧、个人魅力、性格和运气。就她个人而言,演奏音乐是一种使命(而非职业)、一种荣耀,这让人非常非常钦佩:将音乐演奏作为一种荣耀,就意味着可以不计报酬。

根据内田光子大师的说法,我们显然可以更加理解郎朗现象的出现,既是非凡的,也是幸运的。郎朗对于推广古典音乐所作出的贡献,相信越来越多人会支持。就他个人的艺术表现来讲,肯定没有达到他期望的水准,至少在目前而言,他还没有称得上经典的唱片与音乐会。这会不会成为大家最计较的一点,还是说随着他的努力以及他更加的成熟,会不会不再关心这一点,只有时间才能证明,这也是郎朗对于所有评论的看法。

写到这里,我觉得我对他即将发行的《哥德堡变奏曲》已经欣然接受了。让上千万人第一次或再一次听到《哥德堡变奏曲》,善莫大焉。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猫总 ID:cafemusik,如需转载,请获得原公众号授权)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