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斯拉下线,无人驾驶迎来黄金时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斯拉下线,无人驾驶迎来黄金时代?

等了10年,无人驾驶领域终于等来了“关键时刻”。

文 | 厚雪商业  

等了10年,无人驾驶领域终于等来了“关键时刻”。

6 月 22 日,特斯拉 Robotaxi 在美国奥斯汀南部启动运营,10 辆 2025 款 Model Y 组成的无人驾驶车队在限定区域载客运营。

几乎同时,中国市场传来新动态:哈啰联合蚂蚁集团、宁德时代成立上海造父智能,正式入局Robotaxi 赛道,聚焦 L4 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

行业热闹起来了。如今的Robotaxi领域已集结特斯拉、谷歌 Waymo、百度萝卜快跑、滴滴、文远知行等国内外玩家。高盛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Robotaxi市场预计将迎来爆炸式增长,到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0亿至45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超过60%。

当行业从技术验证期迈向规模化落地阶段,如何突破技术安全瓶颈、优化商业化路径、构建可持续的运营生态,将成为所有参与者必须跨越的新关卡。毕竟,这场十年长跑的下半程,比拼的不仅是速度,更是穿越周期的耐力与韧性。

Robotaxi进入黄金十年

Robotaxi在中美都已不是新鲜事物。英伟达CEO黄仁勋曾表示,未来十年将是无人驾驶汽车(AV)、机器人和自主机器的时代。

这场技术竞赛的本质,正是人工智能的终极较量。

业界将无人驾驶的发展路径为L1-L4 四阶段:L1 需主驾人为全程操控;L2 实现主驾无人,但副驾保留安全员(紧急情况可通过物理按钮或副驾刹车介入);L3 全车无人,依赖 1:1 远程安全员实时监控路况并处理紧急制动;L4 全车无人,采用 1:N 远程协助模式(仅在系统主动请求时提供脱困支持,不负责处理安全问题)......未来还存在更多可能性。

值得关注的是,同场景下每个安全等级的提升,都意味着系统可靠性/安全性的指数级突破。这不仅是技术迭代的量化标准,更成为Robotaxi 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的关键指标。

从产业链视角看,Robotaxi 的竞争实际上涉及芯片、传感器、算法、整车制造、运营服务等多个环节的全产业链博弈。当前全球竞争格局已形成美国特斯拉、Waymo 与中国萝卜快跑的角逐态势。

特斯拉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软硬一体化能力——既有成熟的造车体系,又有 FSD 算法积累。尽管目前首批 Robotaxi 车队仅由 10-20 辆 Model Y 组成,副驾还需要配备安全员(即仍处于L2阶段)。但一旦规模铺开,其成本控制与技术迭代优势将迅速放大,无疑将成为当前“三大家”中最具竞争威胁力的玩家。

Waymo是美国Robotaxi规模化运营王者,其母公司 Alphabet 已注资 50 亿美元加码 L4 技术研发,而业务落地层面更呈现爆发式增长:今年8月,Waymo宣布其Robotaxi服务在美国的每周付费出行次数突破10万次,较5月份的五万次翻倍,商业化成熟度稳居全球第一梯队。

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则是国内商业模式和全球化布局最好的一个。根据百度2025第一季度财报来看,萝卜快跑已经在全球15座城市部署了1000多辆无人驾驶汽车,截至今年5月,其服务单量已达1100万次,可以说萝卜快跑从成本、到车队规模、再到运营模式,都印证了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萝卜快跑/图源萝卜快跑官网

除三强外,国内Robotaxi 玩家呈现分层竞争的态势:国内玩家可分为四大类:L4同行、出行巨头如滴滴、生态跨界玩家如最近哈啰以及汽车智驾方案提供商,各有优劣。

第一类就是L4同行,以文远知行、小马智行以及如祺出行,其中,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分别于去年10月、11月先后在纳斯达克上市。

文远知行采取了市场先行的策略,在世界范围内跑马圈地。目前文远知行已进入3大洲10城,数量超过1200辆,且刚获得了Uber的1亿美元追加投资,达成目前行业内最大规模的Robotaxi合作计划:计划未来5年,覆盖中东地区欧洲市场。

相较之下,小马智行更加谨慎,采取了先控制好车辆投入的盈亏再扩大市场规模的做法。去年年底,小马智行仅有超过250辆Robotaxi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提供载客服务。取得不错成绩后,今年,小马智行宣布进入量产元年,将在年底部署1000辆车,其Robotaxi业务的乘客订单车费已暴涨800%。

第二类是出行巨头,如滴滴、曹操出行等。作为国内首批布局L4 的玩家,滴滴2019 年将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其核心优势在于:依托滴滴出行超 5.5 亿用户的出行大数据,构建“订单调度—路况预测—用户需求”的闭环模型,实现“打车即 Robotaxi”的服务渗透。

曹操出行在今年2月上线了曹操智行自动驾驶平台,据曹操出行招股书显示,公司计划于2026年底,推出专为L4级自动驾驶设计的定制Robotaxi车型。

第三类公司就是生态跨界玩家,如哈啰。尽管哈啰入局稍晚,但其30亿入局Robotaxi,还拉来宁德时代和蚂蚁集团——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与车规级硬件能力,为无人车提供能源安全与硬件冗余支持;蚂蚁集团的支付生态与场景运营经验,则助力构建商业化闭环,潜力不可小觑。

第四类公司是汽车智驾方案提供商,如华为及蔚小理等新势力,新势力将逐步解锁L2+体验,通过用户数据迭代辅助驾驶,为智能驾驶提供更多可能。或许在未来,车辆不使用时,也能自动加入车队“赚外快”。

破局关键点:创新与规模

Robotaxi 赛道已驶入狂飙期, 但真正的淘汰赛才刚刚开始 —— 决定玩家能否穿越周期的,并非扩张速度,而是破解“技术验证”与“政策适配”两道关卡的能力。

在技术层面,考验的则是各大玩家的算法闭环、服务体验、运维链条与财务模型等全方位竞争能力;其中,运营调度效率的0.1 秒提升,背后都是千万级数据浇筑的“护城河”。

特斯拉与百度萝卜快跑代表两种技术范式。

特斯拉的纯视觉激进路线。特斯拉首批Robotaxi采用了搭载FSD技术的Model Y车型,,采用了摄像头+海量数据+超大算力(端到端模型)的解决方案,试图以视觉算法替代激光雷达等硬件。

纯视觉方案的最大短板是,容易受到环境干扰,一旦光照和天气变化较大,感知就可能失真;并且缺少多传感器融合带来的安全冗余,仅能实现L2级辅助驾驶,本质仍属“有安全员的辅助驾驶”。正因此,特斯拉明确宣称,“遇到风雨等恶劣天气,将限制或者暂停无人车运营”。

这种技术缺陷也暴露出纯视觉路线的落地瓶颈。在Robotaxi 需要 7×24 小时连续运营时,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缺失将直接影响商业化价值。从试运营表现看,特斯拉的纯视觉路线在极端状态的可靠性尚且存疑。

不过特斯拉不容小觑的地方,在于其海量用户真车场景数据,特斯拉有着百万级L2车辆收集的超百亿英里真实道路数据,为其FSD系统演进提供了“数据燃料”。如果将来FSD跑通,实现无人监督下的自动驾驶,那么全球道路上数百万辆Model 3和Model Y都将成为潜在的RoboTaxi。

萝卜快跑采取的是多传感器稳健路径,采取了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就像是为汽车装上了“空间尺”和“夜视仪”以及“穿透雷达”:

萝卜快跑/图源萝卜快跑官网

激光雷达能让汽车不依赖光线,精确构建周围环境的3D模型,解决纯视觉在暴雨等场景下的感知失真问题;配上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相当于给车配齐了“感官组合”。再加上每类传感器均配置多个单元,互为备份,能大幅降低误判率。

这一切技术的背后是十年6代车的更新,超1500亿研发投入。

通过自研大模型与供应链整合,萝卜快跑实现硬件成本大幅下降。如随着激光雷达价格降低,搭载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的Robotaxi整车成本“腰斩”。

官方数据显示,当前萝卜快跑投入运营的第六代无人车,搭载百度第六代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量产成本已下降到每台20.46万元,仅为Waymo运营成本的1/7,也低于特斯拉有望在明年上线的CyberCab的3万美元。这一成本优势让萝卜快跑拥有了更强的规模化能力。

与此同时,2024年萝卜快跑率先“采用”全球首个L4级自动驾驶大模型Apollo ADFM,形成了“Apollo ADFM大模型+硬件产品+安全架构”的三位一体安全解决方案。

官方介绍中,通过10重安全冗余方案、6重MRC安全策略,萝卜快跑可以实现比人开车安全10倍的结果,目前安全测试里程累计已超过1.3亿公里,出险率仅为人类司机的十四分之一,安全水平接近国产大飞机C919。

两种技术模式之争,本质是自动驾驶规则话语权的争夺。在技术路线、安全标准、数据规范等领域掌握定义权的玩家,才能在未来竞争格局中占据战略制高点。

不过对于用脚投票的消费者而言,他们看重的是真正的安全落地、优质的服务体验。无论是纯视觉派还是稳健派,最终都需要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用用户可感知的安全体验,穿越技术验证与商业化落地的漫长周期。

此外,不同国家区域的政策,也将成为影响Robotaxi发展的关键变量。

从PPT走进现实,商业模式还需验证

Robotaxi背后,是一个亟待破局的盈利故事。

目前来看,资本市场对Robotaxi已经到了押注无人驾驶的关键时刻。风投数据机构Global Venturing指出,2024年,该领域投资达到90.6亿美元,几乎回到2021年风险投资热潮高峰期。

其中,谷歌旗下的Waymo,在2024年11月获得了母公司Alphabet56亿美元融资;而位于伦敦的无人驾驶公司Wayve则筹得10.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软银、英伟达、微软。

之于中国市场,Robotaxi需求前景十分广阔。

高盛预估,中国传统出租车行业正面临三重结构性困境:司机老龄化,45 岁以上司机占比超 60%,劳动力供给持续萎缩;运营效率瓶颈,传统网约车日均接单量停滞在 15 单,空驶率超 30%;以及成本压力。

高盛预估将有190万台Robotaxi将部分填补劳动力缺口,成为中国公共交通生态系统的有效补充,在这种背景下,Robotaxi不仅是技术替代,更是产业效率优化的工具。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自动驾驶和Robotaxi市场的潜力巨大,未来将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但征程也并非一片坦途。

小马智行今年一季度Robotaxi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0%,但也仅为173万美元;据美国银行估计,国际巨头Waymo在2024年的收入约为5000万~7500万美元之间。

而萝卜快跑一季度订单量140万单,根据高盛2024年的研报预计,其每笔订单平均收入为14元左右,也就是说萝卜快跑一季度营收也不足2000万元;

小马智行图源小马智行官网

要实现全方位的盈利,需要更低的硬件成本、更大的规模体系、更多的数据支撑,更高的市场接触度以及政策包容度,当这些问题逐步解决后,盈利模式便更近了一步。而在入局品牌中,萝卜快跑武汉样本已接近盈利平衡点。

萝卜快跑在武汉的定价策略,是通过补贴+低价的模式吸引乘客提高使用频率。目前售价,10公里的行程,萝卜快跑的车费价格在4元到16元之间,这一价格相较于传统网约车的18元到30元之间,能为乘客节省近一半的出行费用,且武汉市除三个远城区外,其他区域基本都已覆盖。

5月16日,在百度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披露,第一季度,武汉全无人驾驶订单占“萝卜快跑”服务订单的比例已超55%,并在4月份继续上升至70%,预计未来几个季度将快速上升至100%。

武汉试点取得成效后。萝卜快跑先后北京、广州等国内十余个城市后。2024年开始,萝卜快跑开始加速全球化进程,从香港到新加坡,从迪拜到阿布扎比,不断攻略略从香港到新加坡,从迪拜到阿布扎比,不断攻城略地。其在国际认可度,甚至连Waymo都还未达到。

相较之下,特斯拉虽然在Robotaxi上也布局已久,但目前刚进入试运营阶段。但据马斯克透露,计划未来几个月Robotaxi车队将快速拓展至1000辆,2026年底美国将有超过100万辆自动驾驶特斯拉投入运营,或许随着车队的快速扩容,特斯拉商业化进程也会不断提速。

扩大版图带来的是数据反哺,促进萝卜快跑数据赋能将会更加有力。此外,百度旗下的Apollo又与神州达成战略合作,将打造全球首个自动驾驶汽车租赁服务,这一动作无疑为萝卜快跑的商业化带来更多可能性。

当全球Robotaxi竞争进入“月级迭代”的冲刺阶段,中国玩家的制胜关键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用数据共享机制上进行创新,让其成商业化决策的重要依据。毕竟毕竟在无人驾驶的赛道上,谁能将安全冗余与商业效率转化为正循环的玩家,谁就能抓住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斯拉下线,无人驾驶迎来黄金时代?

等了10年,无人驾驶领域终于等来了“关键时刻”。

文 | 厚雪商业  

等了10年,无人驾驶领域终于等来了“关键时刻”。

6 月 22 日,特斯拉 Robotaxi 在美国奥斯汀南部启动运营,10 辆 2025 款 Model Y 组成的无人驾驶车队在限定区域载客运营。

几乎同时,中国市场传来新动态:哈啰联合蚂蚁集团、宁德时代成立上海造父智能,正式入局Robotaxi 赛道,聚焦 L4 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

行业热闹起来了。如今的Robotaxi领域已集结特斯拉、谷歌 Waymo、百度萝卜快跑、滴滴、文远知行等国内外玩家。高盛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Robotaxi市场预计将迎来爆炸式增长,到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0亿至45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超过60%。

当行业从技术验证期迈向规模化落地阶段,如何突破技术安全瓶颈、优化商业化路径、构建可持续的运营生态,将成为所有参与者必须跨越的新关卡。毕竟,这场十年长跑的下半程,比拼的不仅是速度,更是穿越周期的耐力与韧性。

Robotaxi进入黄金十年

Robotaxi在中美都已不是新鲜事物。英伟达CEO黄仁勋曾表示,未来十年将是无人驾驶汽车(AV)、机器人和自主机器的时代。

这场技术竞赛的本质,正是人工智能的终极较量。

业界将无人驾驶的发展路径为L1-L4 四阶段:L1 需主驾人为全程操控;L2 实现主驾无人,但副驾保留安全员(紧急情况可通过物理按钮或副驾刹车介入);L3 全车无人,依赖 1:1 远程安全员实时监控路况并处理紧急制动;L4 全车无人,采用 1:N 远程协助模式(仅在系统主动请求时提供脱困支持,不负责处理安全问题)......未来还存在更多可能性。

值得关注的是,同场景下每个安全等级的提升,都意味着系统可靠性/安全性的指数级突破。这不仅是技术迭代的量化标准,更成为Robotaxi 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的关键指标。

从产业链视角看,Robotaxi 的竞争实际上涉及芯片、传感器、算法、整车制造、运营服务等多个环节的全产业链博弈。当前全球竞争格局已形成美国特斯拉、Waymo 与中国萝卜快跑的角逐态势。

特斯拉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软硬一体化能力——既有成熟的造车体系,又有 FSD 算法积累。尽管目前首批 Robotaxi 车队仅由 10-20 辆 Model Y 组成,副驾还需要配备安全员(即仍处于L2阶段)。但一旦规模铺开,其成本控制与技术迭代优势将迅速放大,无疑将成为当前“三大家”中最具竞争威胁力的玩家。

Waymo是美国Robotaxi规模化运营王者,其母公司 Alphabet 已注资 50 亿美元加码 L4 技术研发,而业务落地层面更呈现爆发式增长:今年8月,Waymo宣布其Robotaxi服务在美国的每周付费出行次数突破10万次,较5月份的五万次翻倍,商业化成熟度稳居全球第一梯队。

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则是国内商业模式和全球化布局最好的一个。根据百度2025第一季度财报来看,萝卜快跑已经在全球15座城市部署了1000多辆无人驾驶汽车,截至今年5月,其服务单量已达1100万次,可以说萝卜快跑从成本、到车队规模、再到运营模式,都印证了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萝卜快跑/图源萝卜快跑官网

除三强外,国内Robotaxi 玩家呈现分层竞争的态势:国内玩家可分为四大类:L4同行、出行巨头如滴滴、生态跨界玩家如最近哈啰以及汽车智驾方案提供商,各有优劣。

第一类就是L4同行,以文远知行、小马智行以及如祺出行,其中,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分别于去年10月、11月先后在纳斯达克上市。

文远知行采取了市场先行的策略,在世界范围内跑马圈地。目前文远知行已进入3大洲10城,数量超过1200辆,且刚获得了Uber的1亿美元追加投资,达成目前行业内最大规模的Robotaxi合作计划:计划未来5年,覆盖中东地区欧洲市场。

相较之下,小马智行更加谨慎,采取了先控制好车辆投入的盈亏再扩大市场规模的做法。去年年底,小马智行仅有超过250辆Robotaxi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提供载客服务。取得不错成绩后,今年,小马智行宣布进入量产元年,将在年底部署1000辆车,其Robotaxi业务的乘客订单车费已暴涨800%。

第二类是出行巨头,如滴滴、曹操出行等。作为国内首批布局L4 的玩家,滴滴2019 年将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其核心优势在于:依托滴滴出行超 5.5 亿用户的出行大数据,构建“订单调度—路况预测—用户需求”的闭环模型,实现“打车即 Robotaxi”的服务渗透。

曹操出行在今年2月上线了曹操智行自动驾驶平台,据曹操出行招股书显示,公司计划于2026年底,推出专为L4级自动驾驶设计的定制Robotaxi车型。

第三类公司就是生态跨界玩家,如哈啰。尽管哈啰入局稍晚,但其30亿入局Robotaxi,还拉来宁德时代和蚂蚁集团——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与车规级硬件能力,为无人车提供能源安全与硬件冗余支持;蚂蚁集团的支付生态与场景运营经验,则助力构建商业化闭环,潜力不可小觑。

第四类公司是汽车智驾方案提供商,如华为及蔚小理等新势力,新势力将逐步解锁L2+体验,通过用户数据迭代辅助驾驶,为智能驾驶提供更多可能。或许在未来,车辆不使用时,也能自动加入车队“赚外快”。

破局关键点:创新与规模

Robotaxi 赛道已驶入狂飙期, 但真正的淘汰赛才刚刚开始 —— 决定玩家能否穿越周期的,并非扩张速度,而是破解“技术验证”与“政策适配”两道关卡的能力。

在技术层面,考验的则是各大玩家的算法闭环、服务体验、运维链条与财务模型等全方位竞争能力;其中,运营调度效率的0.1 秒提升,背后都是千万级数据浇筑的“护城河”。

特斯拉与百度萝卜快跑代表两种技术范式。

特斯拉的纯视觉激进路线。特斯拉首批Robotaxi采用了搭载FSD技术的Model Y车型,,采用了摄像头+海量数据+超大算力(端到端模型)的解决方案,试图以视觉算法替代激光雷达等硬件。

纯视觉方案的最大短板是,容易受到环境干扰,一旦光照和天气变化较大,感知就可能失真;并且缺少多传感器融合带来的安全冗余,仅能实现L2级辅助驾驶,本质仍属“有安全员的辅助驾驶”。正因此,特斯拉明确宣称,“遇到风雨等恶劣天气,将限制或者暂停无人车运营”。

这种技术缺陷也暴露出纯视觉路线的落地瓶颈。在Robotaxi 需要 7×24 小时连续运营时,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缺失将直接影响商业化价值。从试运营表现看,特斯拉的纯视觉路线在极端状态的可靠性尚且存疑。

不过特斯拉不容小觑的地方,在于其海量用户真车场景数据,特斯拉有着百万级L2车辆收集的超百亿英里真实道路数据,为其FSD系统演进提供了“数据燃料”。如果将来FSD跑通,实现无人监督下的自动驾驶,那么全球道路上数百万辆Model 3和Model Y都将成为潜在的RoboTaxi。

萝卜快跑采取的是多传感器稳健路径,采取了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就像是为汽车装上了“空间尺”和“夜视仪”以及“穿透雷达”:

萝卜快跑/图源萝卜快跑官网

激光雷达能让汽车不依赖光线,精确构建周围环境的3D模型,解决纯视觉在暴雨等场景下的感知失真问题;配上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相当于给车配齐了“感官组合”。再加上每类传感器均配置多个单元,互为备份,能大幅降低误判率。

这一切技术的背后是十年6代车的更新,超1500亿研发投入。

通过自研大模型与供应链整合,萝卜快跑实现硬件成本大幅下降。如随着激光雷达价格降低,搭载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的Robotaxi整车成本“腰斩”。

官方数据显示,当前萝卜快跑投入运营的第六代无人车,搭载百度第六代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量产成本已下降到每台20.46万元,仅为Waymo运营成本的1/7,也低于特斯拉有望在明年上线的CyberCab的3万美元。这一成本优势让萝卜快跑拥有了更强的规模化能力。

与此同时,2024年萝卜快跑率先“采用”全球首个L4级自动驾驶大模型Apollo ADFM,形成了“Apollo ADFM大模型+硬件产品+安全架构”的三位一体安全解决方案。

官方介绍中,通过10重安全冗余方案、6重MRC安全策略,萝卜快跑可以实现比人开车安全10倍的结果,目前安全测试里程累计已超过1.3亿公里,出险率仅为人类司机的十四分之一,安全水平接近国产大飞机C919。

两种技术模式之争,本质是自动驾驶规则话语权的争夺。在技术路线、安全标准、数据规范等领域掌握定义权的玩家,才能在未来竞争格局中占据战略制高点。

不过对于用脚投票的消费者而言,他们看重的是真正的安全落地、优质的服务体验。无论是纯视觉派还是稳健派,最终都需要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用用户可感知的安全体验,穿越技术验证与商业化落地的漫长周期。

此外,不同国家区域的政策,也将成为影响Robotaxi发展的关键变量。

从PPT走进现实,商业模式还需验证

Robotaxi背后,是一个亟待破局的盈利故事。

目前来看,资本市场对Robotaxi已经到了押注无人驾驶的关键时刻。风投数据机构Global Venturing指出,2024年,该领域投资达到90.6亿美元,几乎回到2021年风险投资热潮高峰期。

其中,谷歌旗下的Waymo,在2024年11月获得了母公司Alphabet56亿美元融资;而位于伦敦的无人驾驶公司Wayve则筹得10.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软银、英伟达、微软。

之于中国市场,Robotaxi需求前景十分广阔。

高盛预估,中国传统出租车行业正面临三重结构性困境:司机老龄化,45 岁以上司机占比超 60%,劳动力供给持续萎缩;运营效率瓶颈,传统网约车日均接单量停滞在 15 单,空驶率超 30%;以及成本压力。

高盛预估将有190万台Robotaxi将部分填补劳动力缺口,成为中国公共交通生态系统的有效补充,在这种背景下,Robotaxi不仅是技术替代,更是产业效率优化的工具。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自动驾驶和Robotaxi市场的潜力巨大,未来将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但征程也并非一片坦途。

小马智行今年一季度Robotaxi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0%,但也仅为173万美元;据美国银行估计,国际巨头Waymo在2024年的收入约为5000万~7500万美元之间。

而萝卜快跑一季度订单量140万单,根据高盛2024年的研报预计,其每笔订单平均收入为14元左右,也就是说萝卜快跑一季度营收也不足2000万元;

小马智行图源小马智行官网

要实现全方位的盈利,需要更低的硬件成本、更大的规模体系、更多的数据支撑,更高的市场接触度以及政策包容度,当这些问题逐步解决后,盈利模式便更近了一步。而在入局品牌中,萝卜快跑武汉样本已接近盈利平衡点。

萝卜快跑在武汉的定价策略,是通过补贴+低价的模式吸引乘客提高使用频率。目前售价,10公里的行程,萝卜快跑的车费价格在4元到16元之间,这一价格相较于传统网约车的18元到30元之间,能为乘客节省近一半的出行费用,且武汉市除三个远城区外,其他区域基本都已覆盖。

5月16日,在百度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披露,第一季度,武汉全无人驾驶订单占“萝卜快跑”服务订单的比例已超55%,并在4月份继续上升至70%,预计未来几个季度将快速上升至100%。

武汉试点取得成效后。萝卜快跑先后北京、广州等国内十余个城市后。2024年开始,萝卜快跑开始加速全球化进程,从香港到新加坡,从迪拜到阿布扎比,不断攻略略从香港到新加坡,从迪拜到阿布扎比,不断攻城略地。其在国际认可度,甚至连Waymo都还未达到。

相较之下,特斯拉虽然在Robotaxi上也布局已久,但目前刚进入试运营阶段。但据马斯克透露,计划未来几个月Robotaxi车队将快速拓展至1000辆,2026年底美国将有超过100万辆自动驾驶特斯拉投入运营,或许随着车队的快速扩容,特斯拉商业化进程也会不断提速。

扩大版图带来的是数据反哺,促进萝卜快跑数据赋能将会更加有力。此外,百度旗下的Apollo又与神州达成战略合作,将打造全球首个自动驾驶汽车租赁服务,这一动作无疑为萝卜快跑的商业化带来更多可能性。

当全球Robotaxi竞争进入“月级迭代”的冲刺阶段,中国玩家的制胜关键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用数据共享机制上进行创新,让其成商业化决策的重要依据。毕竟毕竟在无人驾驶的赛道上,谁能将安全冗余与商业效率转化为正循环的玩家,谁就能抓住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