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源Sight 王言
排队吃寿司郎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同行也开始抢着当它们的平替。
最近,海底捞新推出的的寿司品牌“如鮨(yì)寿司”全国首店,在浙江杭州开业。据了解,该品牌首店的面积超500平方米,以“鲜切、即煮、现炸”为核心卖点。

来源:如鮨线下门店
今年来,寿司郎、元气寿司等品牌持续受到关注,而寿司这一品类通过精准的价格带切割,抓住了消费分化下的消费者的新需求。与此同时,在餐饮服务愈发同质化的情况下,餐饮品牌们的确需要找到新的社交场景,以满足追求新鲜感的年轻消费者。
而对于海底捞来说,在餐饮行业尚未完全复苏的当下,单靠火锅这一品类可能已经无法持续推动业绩增长,“多想多做”是。但另一方面,如何在众多多元化举措中找到重点,保证品牌存活率,同时提升供应链的持续性和延伸性,是它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标寿司郎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日料大都被冠以“高端”的定位,但眼下,随着大众化日料品牌的的普及和下沉,寿司等品类开始越来越受到关注。
比如,红餐产业研究院在其发布的《日料品类发展报告2025》中就表示,2024年中国日料市场规模为690亿元,同比上升2.2%。随着市场持续回暖,2025年中国日料市场规模有望回升至700亿元。
目前在市场上,最为火爆的寿司品牌应当是已经进入中国内地4年的寿司郎。近年来,寿司郎开始不断推出8元焦糖鹅肝、8元特大厚切三文鱼等限时特惠产品,以此引流,进而通过顾客排位引发更高的关注度。
虽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平价”,但其依然填补了日料市场中低档位的空白,成为当下消费周期中“打工人的米其林”。根据窄门餐眼的数据,寿司郎的人均消费为117.45元。
而海底捞的寿司品牌,从定价和品类看,也与寿司郎相似。
根据官方资料,目前,如鮨寿司推出200多个SKU,涵盖寿司、刺身、面食、甜品、饮品等多个品类。其中,寿司类产品包括握寿司、手卷寿司、炙烧寿司等,食材主要为挪威三文鱼、赤虾、甜虾、金枪鱼等。

如鮨寿司点单页 | 来源:小红书
作为对比,寿司郎的走量菜品大多为三文鱼、海胆海苔包、金枪鱼鹅肝等。
从定价看,如鮨寿司也处于中低端价位。据了解,其门店菜品价格主要有武当,分别为8元、9.9元、15元、19.9元和28元,主力产品集中于9.9元和15元区间。大众点评显示,如鮨寿司的人均客单价为88元。
这种定价策略似乎也让其一开店就受到关注。海底捞披露,该门店开业以来,门店周末的单日平均接待人次约为800-1000人,周末翻台率则达到8轮。这一数据,远高于海底捞今年上半年3.8次/天的整体翻台率。当然,这也是建立在其目前仅有一家门店的基础之上的。
另一个“火锅”
火锅的消费群体的确和寿司有所重叠。
根据前瞻网的数据,从年龄分布来看,火锅覆盖全年龄段,其中25-30 岁用户对火锅喜爱度最高,其次是 20-25 岁用户。这一年龄段的消费者,通常处于事业发展期,社交活动频繁,火锅便成为了他们与同事、朋友相聚时的热门选择。
NCBD(餐宝典)的《中国寿司品类发展研究报告》则显示,30岁以下消费者占寿司消费群体的38.6%,30—39岁群体的占比为36.2%。此外,女性消费者占比接近60%,她们对寿司的颜值、口感细腻度和社交分享价值有着更高要求。
与此同时,虽然客单价不及火锅,但和火锅一样,中低价位的寿司产品因标准化程度高、出餐快、翻台率高等优势,可能会成为目前餐饮行业新的快速增长的品类。官方数据显示,海底捞的今年上半年的客单价为97.9元。
另一方面,在“一人食”“轻社交”之外,寿司这一品类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当前消费者对健康、轻食的喜好。
但需要指出的是,海底捞作为火锅领域的标杆品牌,其品牌和品类形象已深深烙印在消费者心中。这种联在其进行品类跨界时,可能会让消费者疑惑:火锅品牌是否具备做好寿司的工艺?
目前,寿司的核心要素主要在于“米饭”“鱼生”“工艺”等,而火锅的标准化流程与寿司的手工技艺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相比其他日料品类,寿司在工艺、食材等方面的门槛相对要低,最重要的是在上游供应链对食材的品质进行把控。这也降低了海底捞等其他品牌跨界的难度。
同时,海底捞长期积累的品牌效应,也能起到一定的引流作用。长期在餐饮行业上游的资源积累,也让海底捞这样的龙头在进行业务多元化时,有了复用供应链,降低成本的可能。
海底捞称,其全球直采网络确保挪威三文鱼、赤虾、金枪鱼等核心食材的品质稳定性和成本可控性。
不过目前,虽然前景可观,但中国寿司市场已形成国际品牌和本土品牌同时竞争的格局。
除了寿司郎之外,另一品牌滨寿司也持续在中国市场扩张,公开数据显示,滨寿司在中国大陆已开设100多家门店;元气寿司也已在中国大陆拥有51家门店,近80%集中在一线城市;争鲜回转寿司则在中国大陆开设235 家门店,覆盖广东、北京、山东、湖北等省份。
上述几个品牌的客单价大多处于中低价位,品类和口碑上也各有优劣,海底捞的如鮨寿司虽试图填补中间空白,但在缺少门店规模的优势下,也将面临保证食材品质和产品售价的平衡的压力。
还没进入收获期
回到海底捞本身,在餐饮业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其一直在尝试通过多元化提升业绩,并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在此情况下,海底捞在2024年推出了“红石榴计划”。
海底捞成为,在多元化业务推进中,其以“多管制”机制为支撑,推动新业务、新品牌快速落地力。该机制鼓励优秀店长通过“多管”的形式,将火锅门店积累的经营经验、管理能力和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洞察,灵活运用在新的品牌或业态中,实现经验复制与创新探索。
在2025上半年财报中,海底捞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持续探索创新火锅场景、研发特色产品、精细化运营、强化供应链与数字化能力,以进一步优化产品和服务、加强品牌差异化优势;另一方面,稳步推进多品牌战略,寻求新的业务增长路径。
另据财报显示,自“红石榴计划”启动以来,海底捞已孵化出“焰请烤肉铺子”“小嗨爱炸”等14个餐饮品牌。截至今年上半年末,海底捞红石榴计划旗下品牌门店共计126家,其他餐厅收入达5.97亿元,同比增长227.0%。

来源:海底捞财报
不过,虽然增长迅速,但海底捞多元化业务对总营收贡献依然有限。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其他餐厅收入占比为2.9%,去年同期为0.8%。这也意味着,即便目前做出大幅度的业务调整,海底捞的多元化策略还未进入收获期。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今海底捞多元化业务已经全方位推开,未来很可能出现品牌、品类和门店的优化和淘汰,这这一过程中,如何建立高效的筛选机制、避免资源错配与浪费,是其能否让多元化真正落地见效的关键。


评论